学科分类
/ 21
4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后血肿灶周围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不同剂量之间的差别。方法雄性SD大鼠,采自体血(50μl)注入右侧尾状核制作脑出血模型。根据不同注射剂量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Control组)、0.5ug-NGF组、1.0ug-NGF组、1.5ug-NGF组。各组分别通过内原位注射等体积(2ul)生理盐水、NGF0.5ug、NGF1.0ug、NGF1.5ug。治疗一周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NDS);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血肿周NEURON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①NDS评分内注射不同剂量NGF组与单纯注射生理盐水的脑出血组相比,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1.0ug-NGF组及1.5ug-NGF组最为明显,而这两者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②Neuron阳性细胞数内注射不同剂量NGF组与单纯注射生理盐水的脑出血组相比,血肿灶周围的Neuro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1.0ug-NGF组及1.5ug-NGF组增加明显,而这两者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内注射NGF能够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肿灶周围神经元的损伤;②高剂量NGF治疗效果优于较低剂量。

  • 标签: 脑出血 神经生长因子 颅内注射 不同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电极脑电监测辅助下难治性枕叶癫痫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在内电极脑电监测辅助下治疗难治性枕叶癫痫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电极脑电监测辅助在难治性枕叶癫痫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4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仅有1例患者视觉层受到轻微损伤,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术后随访1.5年,按照Engel评分,I级3例,II级1例。结论在内电极脑电监测辅助下治疗难治性枕叶癫痫可准确定位致痫区,降低癫痫发作次数、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颅内电极脑电监测 辅助 难治性枕叶癫痫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我院自2009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急性自发性脑出血66例,其中采用CT引导下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抽吸血肿25例,取得了很好疗效。

  • 标签: 脑出血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对3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中行内皮层电极置入术,或进行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对致痫皮层进行定位,在显微镜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致痫灶。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无明显癫痫样放电,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内电极监测的应用可使癫痫外科手术更为精确。癫痫手术护理配合应根据其手术特点,准确、及时、到位,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癫痫 颅内电极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新生儿内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方法,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与质量。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2例新生儿内出血患者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并进行分析。结果除3例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9例经综合治疗与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无后遗症发生。结论新生儿内出血,早期干预,合理护理,积极治疗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颅内出血 观察护理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患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50例/组。常规组患者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清除术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而常规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且观察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采取微创内血肿清除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治疗后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微创颅内清除术 高血压出血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内破裂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3年6月到2013年5月行介入栓塞内破裂动脉瘤879例,分为A组(2003年6月至2008年5月)以及B组(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总结介入栓塞内破裂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种类,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并分析相关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策略。结果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1)在介入治疗距患者发病时间,瘤颈>4.0mm或者颈/体>2/3,使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的动脉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和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发生动脉瘤破裂、脑积水,血管痉挛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发生血栓形成、弹簧圈外逸、过度栓塞、支架移位、术后非动脉瘤出血、穿刺部位血肿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对血管内栓塞内破裂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重视,以及介入材料的改进以及术者栓塞技术的提高,能有助于降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对并发症正确的处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经多普勒超声(TCD)表现,并结合CT检查,将临床上具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年龄在60-82岁129例TIA患者进行TCD检查,探讨TCD对于TIA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29例临床诊断为TIA患者TCD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将TIA患者分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组,将各组临床特征与TCD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并与CT检查进行比较,分析TCD检测TIA病变的准确性。结果TIA发生后TCD检查示未见异常16例、脑动脉硬化59例、脑动脉硬化伴狭窄32例、分支梗死8例。CT示未见异常111例、脑萎缩10例,分支梗死8例。TIA患者做TCD检测的阳性率为87.6%,做CT检测的阳性率为13.9%。结论TCD是诊断TIA敏感而可靠的方法,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颅内大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在早产儿内出血疾病中的应用。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应用新生儿颅脑专用探头检查早产儿200例,对颅脑超声诊断内出血的病例按照Papile分级法分级,同时收集相关资料(孕龄、出生体重、生后评分、分娩因素),总结分析内出血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IVH的病例进行三个时期的随访(生后3天、生后7-10天、生后1月)。结果早产儿内出血发生率为61.4%,胎龄≤32周总的LVH发病率以及重度LVH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大于32周的患儿(P<0.05),出生体重≤2000g的患儿重度LVH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Apgar评分与总LVH发生率以及出血程度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分娩方式与总的LVH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早产儿LVH发生率较高,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LVH发生率越高,出血程度越重。早产儿在生后3天内常规进行颅脑超声检查十分必要,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 标签: 超声诊断 早产儿 颅内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内动脉瘤与内动脉瘤夹闭术,重点从手术方法、疗效、围术期护理以及并发症预防四个角度出发,对显微镜下内动脉瘤夹闭术进行了讨论与研究。

  • 标签: 显微镜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复习内脑膜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学特点和诊治,为提高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脑膜血管周细胞瘤的病例诊治资料,进行影像学表现、临床病理和治疗情况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大部分病人行术后放疗。结论内血管周细胞瘤术前不易诊断,术中出血明显,术后放疗可能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术后化疗是否能提高局控率,延长生存期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颅内脑膜血管周细胞瘤 影像学改变 临床病理学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磁刺激治疗仪对抑郁症引起的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34例患有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顺序将其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经磁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总睡眠时间、睡眠不深、早醒延长、入睡困难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总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早醒延长、睡眠不深以及入睡困难的情况则要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觉醒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磁刺激治疗仪对于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还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改善患者情绪问题也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磁刺激治疗仪 抑郁症 睡眠障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动脉狭窄的狭窄程度,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全DSA检查结果分为非狭窄组(狭窄<30%)与内动脉狭窄组(狭窄>30%或闭塞),分析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清脂蛋白(Lpa)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1)本组患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7.78%,发生率最高为大脑中动脉,其次颈内动脉内段和椎基底动脉内段,发生率最低为大脑后动脉。(2)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易发生内动脉狭窄。(3)内动脉狭窄组HDL-C含量(0.99±0.30)mmol/L比非狭窄组(1.30±0.30)m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P=0.001)。(4)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TC,TG,LDL-C,ApolA1,ApoB,Lpa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粗重患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保护因素有HLD-C。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用于治疗神经外科颅脑术后内感染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行颅脑手术后并发内感染,予以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并部分辅以鞘内注射治疗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内感染患者,16例内感染得到控制,2例病情无好转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并辅以鞘内注射治疗术后内感染安全、有效。

  • 标签: 腰大池引流 颅脑术后 颅内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探析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行颅脑外伤开颅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采用内压监测,分析术后采用内压监测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中有13例患者进行第二次开颅手术;60例患者当中正常15例,内压轻度升高18例,中度升高11例;重度升高16例;患者半年后治疗效果情况分析,结果表示内压越高,患者预后越差。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后给予内压监测能够有效、快速的知道患者内压变化情况,并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率,因此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颅脑外伤术后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