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腹水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也是临床上腹水常见原因[1,2]。新发肝硬化患者10年内腹水发生率高达50%~70%,腹水出现被视为肝硬化病程一个重要转折点,是肝硬化疾病进展和肝功能失代偿重要表现。肝硬化患者腹水发生不但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3],而且与肝硬化其他并发症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等密切相关。肝硬化腹水还与不良预后相关,1a病死率约为15%,5a病死率则高达44%[4]。对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新治疗方法探索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然而,目前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 标签: 肝硬化 腹水 发病机制
  • 简介:1989年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为一正链RNA病毒[1],是散发非甲非乙型肝炎主要致病原因.HCV所引起丙型肝炎为一全球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疾病,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亿7千万人感染HCV,至少有70%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其中在10~20年内又有20%~50%患者进展成肝硬化,1%~2%发展成肝细胞癌[2].目前,既无可靠方法预防亦无特效药物治疗HCV感染.因此,对丙型肝炎发病机理研究成为当前热点,有关研究进展迅速,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

  • 标签: 丙型肝炎发病 发病机理 机理研究进展
  • 简介:背景: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相关因子1(XAF1)是新近鉴定肿瘤抑制基因,在许多人类恶性肿瘤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目的:研究Ad5/F35腺病毒介导XAF1基因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Ad5/F35-XAF1、对照病毒Ad5/F35-Null和报告病毒Ad5/F35-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分别按不同感染复数(MOI)在同一作用时间点感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以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Ad5/F35-EGFP感染效率;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XAF1mRNA和蛋白表达;以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以AnnexinV-FITC/PI双染法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表达。结果:Ad5/F35-EGFP感染48h,MOI为2.0时,92%以上SMMC7721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Ad5/F35-XAF1感染48h后,SMMC7721细胞中XAF1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剂量依赖性地增多,并伴随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裂解。结论:重组腺病毒Ad5/F35-XAF1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具有很强感染效率,可促进XAF1基因表达,且能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此作用可能与XAF1激活了内、外源性凋亡通路有关。

  • 标签: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质 腺病毒科 肝肿瘤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出血病人预后及营养指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6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以及营养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前并没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67±4.38)分,对照组患者为(21.43±4.39)分,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18%低于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34%,P<0.05;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发现,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营养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预后及营养指标的疗效明显,为患者预后做出了较好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改善患者营养指标具有很大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重症脑出血 预后 营养指标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CVRNA含量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以探讨HCV感染PBMC中HCVRNA水平及其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128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CVRBA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CD3+、CD4+、CD8+、CD4+/CD8+.结果PBMC内HCVRNA阳性组与HCVRNA阴性组比较,前者CD32+、CD4+水平降低、CD8+水平增高,CD4+/CD8+比值下降大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侵染PBMC后可加重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 标签: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丙型肝炎患者 机体免疫功能 HCV 相关性研究 RNA检测
  • 简介: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肝细胞逐渐发生脂肪变性临床病理过程。SIRT3与棕色脂肪产热有关,肝细胞内可检测到其表达。目的:通过检测NAFLD患者肝活检标本中SIRT3、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同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表达,探讨SIRT3与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关系。方法:从体检人员和部分行肝胆外科手术中纳入56例NAFLD患者,12例健康体检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先以超声检查初步诊断脂肪肝程度,然后行肝穿刺活检,确定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IRT3、AMPK、ACC1、SREBP-1表达。结果:超声诊断脂肪肝分级与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一致。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SIRT3和AMPK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加重而减低;ACC1和SREBP.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SIRT3与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呈负相关.其表达降低可能通过下调AMPK表达,使脂肪合成基因ACC1和SREBP-1表达增加,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SIRT3 脂肪变性 超声检查 活组织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神经肽S受体1(NPSR1)基因多态性与欧洲人群炎症性肠病(IBD)遗传易感性相关,但尚无研究探讨两在中国人群中相关性。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NPSR1基因多态性与IBD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57例确诊IBD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组355例,克罗恩病(CD)组102例]和500名健康对照,以PCR和测序技术分析NPSR1基因rs323922(C→G突变)、rs740347(G→C突变)位点多态性。结果:UC组与对照组间、CD组与对照组间rs323922、rs740347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与IBD临床表型相关性分析显示:①rs323922位点突变型CG基因型与男性CD(OR:0.441,95%CI:0.230~0.844)和结肠型CD(OR:0.425,95%CI:0.199~0.911)相关,为保护因素。②rs740347位点突变型CC基因型与CD早期发病(〈16岁)相关(OR:15.019,95%CI:2.634~86.470),突变型C等位基因与结肠型CD相关(OR:2.142,95%CI:1.709~4.294),两均为危险因素。结论:NPSR1基因rs323922、rs740347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BD遗传易感性无关,但与IBD某些临床表型有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神经肽S受体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中国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合并发生患者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合并发生患者60例,均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磺脲类口服降血糖类药物治疗(对照组,n=30)与应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n=30)总有效率、血糖水平、分化类型、淋巴结转移率、不良反应率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2型糖尿病并结直肠癌患者总有效率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分化率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粒细胞下降1例,恶心呕吐2例,周围神经毒性1例,腹泻2例,不良反应率为20%;对照组粒细胞下降3例,恶心呕吐3例,周围神经毒性2例,腹泻4例,不良反应率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2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取二甲双胍治疗,可提高改善症状体征效果,促血糖水平下降,阻碍肿瘤发展进程,且具较高安全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结直肠癌 二甲双胍 预后
  • 简介:背景: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肠黏膜屏障损伤引起继发感染是AP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近年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AP肠黏膜屏障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HMGB1与AP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12月-2009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收治、确诊AP患者80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42例,选取30名同期健康体检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HMGB1含量,分析其与AP病情严重程度、血清内毒素含量、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尿液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关系。结果:SAP组和MAP组血清HMGB1含量、内毒素含量、DAO含量和尿液L/M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患者血清HMGB1含量与血清内毒素含量、DAO含量、尿液IMM比值以及Ranson评分、24hAPACHEⅡ评分、BahhazarCT评分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血清HMGB1含量可反映AP病情严重程度,并可作为判断AP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参考指标。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胰腺炎 肠黏膜 损伤 内毒素类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技术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内镜止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有效率达到92.7%,髙于对照组78.0%(P<0.001)。研究组输血量(414.93±49.75)mL、止血时间(2.17±0.59)d、住院时间(6.23±0.54)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Forrest各分级治疗成功率均髙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技术在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好,输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内镜技术 非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TGF-β1可能参与了介导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而诱导免疫耐受,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慢性化,但同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抑制HBV复制;TGF-β1促进肝纤维化发生,对肝癌发生起双向调节作用,同时参与肝衰竭发生。

  • 标签: 乙型肝炎 转化生长因子-Β1 肝纤维化 肝细胞癌 肝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就诊82例FD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体检8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增强胃动力联合抑制胃酸治疗。经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并取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组织,采取HE染色法对两组组织中EOS进行计数统计,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计数法对组织内肥大细胞数量进行统计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1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进行测量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EOS、肥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相应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IL-6及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上述炎性因子水平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10水平治疗前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EOS与IL-6、TNF-α、肥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肥大细胞数与IL-6、TNF-α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FD患者十二指肠黏膜EOS数量、肥大细胞数量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提高.而IL-10水平降低,这些变化与FD发病存在正相关关系。

  • 标签: 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 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关性
  • 简介: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68例CHB患者被分为A组34例,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B组34例口服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48周。结果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A组和B组患者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9%、26.5%、32.4%和61.8%、47.1%、82.4%;HBeAg阴转率分别为5.9%、8.8%、17.6%和20.6%、26.5%、32.4%;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11.8%3、5.3%、41.2%和73.5%、55.9%、88.2%。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比单用阿德福韦酯具有更好短期临床疗效。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难治性FGIDs可行方案。方法选自来院就诊、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经常规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难治性FGIDs患者,采用单一或联合用药、小剂量、短疗程个性化服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23例患者抗抑郁剂治疗后躯体症状明显好转,抑郁(SDS)/焦虑(SAS)评分指数明显下降,其中以黛力新单用或黛力新联合SSRI治疗患者起效快,约3~4d,单用SSRI患者起效较慢,大约20d左右。结论单一用药、小剂量、短疗程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FGIDs患者躯体化症状,使焦虑和/或抑郁情绪得到控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 标签: 功能性胃肠病 抗抑郁剂 SDS/SAS
  • 简介:背景:肠易激综合衙(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和5-HT3受体(5-HT3R)在腹泻型IBS(D—IBS)患者结肠黏膜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名正常人和28例D—IBS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并分别取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黏膜标本各两块。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HT阳性细胞;以蛋白质印迹分析半定量检测5-HT3R表达。结果:D—IBS组4个部位结肠黏膜5-HT阳性细胞数和5-HT3R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但4个部位之间相互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D—IBS患者结肠黏膜5-HT合成和分泌增多,5-HT3R表达上调,提示5-HT和5-HT3R可能为D—IBS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为D—IBS治疗提供了分子靶点。

  • 标签: 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 血清素 受体 血清素
  • 简介:目的验证善得定、善得定联用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经胃镜证实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善得定和善得定联用奥美拉唑(联合用药组)治疗,通过鼻胃管抽吸胃内容物观察出血情况,进行对照研究。并记录病人输血量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善得定6、24、48h完全止血率与联合用药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善得定组12h完全止血率显著低于联合用药组(78.9%,P<0.025)。善得定组24h内完全止血平均所需时间为11.04±6.96h,显著高于联合用药组6.81±4.05h,(P<0.05);善得定组和联合用药组治疗后7d再出血率和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善得定组和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分别为2例和1例,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善得定能有效、安全控制肝硬化PHG出血,但善得定联用奥美拉唑,则控制出血比单用善得定更为快速、效果更佳。

  • 标签: 善得定 药组 治疗 联合用药 奥美拉唑 止血
  • 简介:慢性乙型肝炎是当前最严重健康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目前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其中约75%分布在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预后不良,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疾病,占疾病死因第9位[1].HBV感染目前无有效药物治疗,磷酸阿糖腺苷和INF-α仅能抑制20%~4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核苷类似物药效也因病毒耐受性突变而大大降低.近年来随着对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乙型肝炎免疫治疗尤其是可消除免疫耐受加强特异性免疫应答治疗性疫苗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2].本文就有关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乙型肝炎 治疗性疫苗 病毒感染 药物治疗 免疫应答
  • 简介:Dieulafoy病(Dieulafoy’sdisease,DD),也称为曲张动脉瘤或黏膜下动脉畸形,最早由Gallard于1884年描述,14年后法国外科医生GeorgesDieulafoy将其命名为“单纯性溃疡痫(exulceratiosimplex)”,他认为这种病变是胃溃疡病变最初阶段,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出血。尽管内镜治疗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DD相关死亡率,但它仍然是上消化道出血诸多病因中最难诊断疾病之一.

  • 标签: DIEULAFOY病 内镜治疗技术 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 单纯性溃疡 动脉畸形
  • 简介:目的研究PDOX联合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VX-2胃癌并幽门梗阻效果。方法选取40只健康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注射VX一2肿瘤细胞悬液建立鼠VX-2胃癌并幽门梗阻模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疔治疔.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PDOX治疗。分别比较两组大鼠各区域腹膜癌指数情况,腹水量、荷瘤质量以及生存期,脏器受累情况。结果研究组大鼠各区域腹膜癌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大鼠腹水量与荷瘤质量分别为(8.21±2.75)mL、(14.52±4.49)g,明显低于对照组(11.59±3.40)mL、(23.11±7.11)g,而研究组生存期为(54.23±18.05)d,明显高于对照组(39.48±12.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大鼠肺受累、盆腔受累以及肠壁受累占比分别为30.0%、25.0%、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0.0%、60.0%、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OX联合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VX-2胃癌并幽门梗阻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延长大鼠生存期,且有利于降低器官受累情况,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癌 幽门梗阻 PDOX 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脂肪变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MCD组和茵栀黄灌胃组.给予对照组普通饮食,给予另两组动物MCD饮食,于第4周末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茵栀黄口服液灌胃,第8w末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取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结果对照组和MCD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487.2±6.5)g和(155.8±3.1)g,P〈0.05,肝指数分别为(2.92±0.06)%和(5.09±0.19)%,P〈0.05;MCD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肝脏脂肪变、小叶炎症和气球样变,同时伴有轻度纤维化,茵栀黄处理组大鼠肝指数为(4.47±0.18)%,显著低于MCD组(P〈0.05);茵栀黄组和MCD组大鼠肝组织NAFLD活动度积分(NAS)分别为(5.9±0.2)分和(7.2±0.1)分,P〈0.05,肝纤维化积分为(0.3±0.2)分和(0.8±0.2)分,P〈0.05;茵栀黄组和MCD组大鼠血清ALT水平分别为(68.4±6.4)U/L和(111.9±5.5)U/L,P〈0.05,AST分别为(110.5±7.9)U/L和(170.5±10.8)U/L,P〈0.05,但是茵栀黄口服液灌胃对MCD大鼠血脂和血糖无显著影响.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可以改善MCD诱导NASH大鼠肝脏脂肪变、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炎症和纤维化,降低NASH大鼠血清转氨酶水平,为应用茵栀黄口服液处理NAFLD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茵栀黄口服液 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