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经肛外翻拖出式直肠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根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接受腹腔镜辅助经肛直肠外翻拖出式直肠癌根治的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3~5cm,A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数据库中,抽取同期接受腹腔镜辅助直肠前切除直肠癌根治(Dixon)的中低位直肠癌30例作为对照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5~10cm,B组).观察两组手术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排便功能和短期局部复发率.结果两组60例均保留了有控制大便功能的肛门,A组术后恢复进食两周内每天大便次数多于B组(P=0.025),术后6个月后.两组每天排便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652).两组均各有1例吻合口漏,B组有1例吻合口出血,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至2年,两组均有1例局部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经肛直肠外翻拖出式直肠癌根治操作方便,安全可行、疗效确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直肠恶性肿瘤 腹腔镜 直肠超低位切除 经肛外翻拖出式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双视免气腹腔镜辅助下与开腹直肠癌根治的疗效,探讨双视免气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应用双视免气腹腔镜手术设备辅助下行直肠癌根治208例为观察组,纳入同期传统开腹行直肠癌根治1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中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早期肠梗阻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数、吻合口漏发生率及直肠癌复发率。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切口长度更短(52.0mmvs.129.6mm)、中出血量更少(81.0mlvs.146.5ml)、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更早(59.5hvs.83.6h)、住院时间更短(11.天3vs.15.6天)、切口感染率更低(0.96%vs.5.06%)、早期肠梗阻发生率少(0.48%vs.4.4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观察组的淋巴结清扫数、吻合口漏发生率、术后肠癌复发率、手术时间等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双视腹腔镜设备辅助下行直肠癌根治是安全有效的,并具有手术视野好、切口短、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双视免气腹腔镜 开腹手术 直肠癌 疗效
  • 简介:先天性巨趾畸形是以足趾体积增大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第二趾发病率最高,第一、三、四、五趾发病率依次降低。稳定型巨趾畸形巨趾与其它趾一样按比例生长,患者进行型巨趾畸形巨趾生长的速度远超其它趾。

  • 标签: 截骨术 足畸形 先天性 矫形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下挖除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本中心收治的48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的上消化道SMT患者。根据内镜黏膜下挖除切口的不同分为2组:传统组(23例)为环形切口,改良组(25例)为纵行切口。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内镜黏膜下挖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改良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vs.91.3%,χ2=0.451,P=0.502),但改良组的手术时间(63.8分钟vs.71.5分钟,t=2.371,P=0.022)和中出血量(15.7mlvs.35.6ml,t=8.163,P<0.001)均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患者无中大出血,但均有1例患者出现中消化道穿孔,此外在传统组中观察到有1例患者存在延迟性出血。结论内镜黏膜下挖除对上消化道SMTs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

  • 标签: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肿瘤 胃肠道 消化系统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绿激光汽化联合OK432(沙培林)灌注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经尿道绿激光汽化和OK432(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的23例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23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及灌注化疗,无并发症发生,无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30~105min,中出血量5~50mL。病理均示移行细胞癌。术后2例出现局灶复发,再次同法治疗后未再复发;1例膀胱多发肿瘤于术后5个月复发,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其余患者无肿瘤复发及新发。所有患者均存活至今。结论经尿道绿激光汽化联合OK432(沙培林)灌注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膀胱癌 绿激光 OK432 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 膀胱灌注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完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实施完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期管理措施的不同分为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措施的32例(试验组)和采用传统措施的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短期疗效和预后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无明显差异(均P〉0.05);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00±0.76)天vs.(3.13±1.07)天,t=4.99,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0.78±1.62)天vs.(15.87±5.41)天,t=5.08,P〈0.05]。试验组穿刺口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50%vs.36.67%,χ2=4.93,P〈0.05];试验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3%vs.20.00%,χ2=4.40,P〈0.05]。两组患者术后CA199和CEA水平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试验组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30个月,两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χ2=0.30,P=0.59)。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完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但其长期疗效尚不确定。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腹腔镜 右半结肠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机械臂辅助3D系统在完全腹腔镜胃癌D2根治中的临床应用,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应用机械臂辅助3D系统实施完全腹腔镜胃癌D2根治18例。分析患者基线资料、中及术后结果。结果18例患者均完成3D腹腔镜手术。1例胃体癌患者行全胃切除中因脾脏撕裂出血,中转为手助扶镜并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2%,包括1例(5.6%)肺部感染和1例(5.6%)炎性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远端胃癌D2根治平均手术时间为(232.8±58.3)min,全胃切除D2根治平均手术时间为(287.3±67.9)min,中失血量为(122.5±55.7)ml,首次排气时间为(47.9±19.7)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为(74.6±20.9)h,术后住院时间为(10.224.7)d。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9.8±11.3)枚。结论机械臂辅助系统在完全3D腹腔镜胃癌D:根治中的临床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机械臂辅助3D系统 完全腹腔镜手术 胃癌 淋巴结清扫
  • 简介:目的探讨出院护理计划服务在行肠造口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受肠造口的结直肠癌患者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出院护理计划服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对患者情绪状态评估,肠造口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常用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同时统计患者自我护理情况。结果出院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43.5±4.2vs.42.5±6.3,t=0.985,P〉0.05)和SDS评分(41.5±3.6vs.41.3±4.1,t=1.047,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SAS(44.5±3.5vs.52.5±4.5,t=2.382,P〈0.05)和SDS(42.5±3.5vs.50.5±4.2,t=2.411,P〈0.05)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入院和出院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入院时(5.5±2.8vs..5.8±1.5,t=0.639,P〉0.05);出院时(12.6±3.6vs.12.5±3.3,t=5.325,P〉0.05)],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3.7±3.8vs.8.5±2.5,t=9.342,P〈0.01)。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造口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100%(49/49)vs.95.9%(47/49),P〈0.05;97.9%(48/49)vs.89.8%(44/49),P〈0.05],试验组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1.6%vs.63.3%,P〈0.05)。结论出院护理计划服务用于结直肠造口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患者维持较高的健康知识水平并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 标签: 肠造口 出院计划服务 效果
  • 简介:目的介绍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经肛门标本取出直肠癌根治的临床应用.方法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12例直肠癌患者接受腹腔镜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肿瘤标本经肛门取出,行结肠-直肠(肛管)端端吻合.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5.4±3.6)岁.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23.6±85.3)min,平均失血量(75.6±15.2)ml;R0切除12例,D2清扫1例,D3清扫11例,肿瘤远切缘(3.1±1.8)cm.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6±2.1)d;除1例吻合口瘘外,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标本直肠系膜均完整,环周切缘均阴性,标本切缘均阴性;平均清扫淋巴结(18.9±6.3)枚,平均阳性淋巴结(3.6±1.4)枚.TNM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3例.术后随访2~5个月,排便功能良好.结论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经肛门取出标本,完成结肠直肠(肛管)端端吻合,不违背肿瘤根治原则,技术上安全可行,并可避免腹部切口取除标本.

  • 标签: 腹腔镜 直肠癌 自然孔道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肾脏零缺血免缝合肿瘤吸除技术治疗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优越性。方法:收集近期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手术患者共21例,其中采用传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患者14例(部分切除组),腹腔镜肿瘤吸除技术患者7例(吸除组),分析肿瘤吸除技术的临床优越性。利用SPSS19.0统计学方法对其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及中有无输血等相应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吸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绝对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部分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肾脏零缺血免缝合肿瘤吸除技术治疗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术后恢复,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肿瘤吸除技术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 简介:目的总结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中转开放手术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我科实施的80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的病例资料,其中有3例失败,中转为开放性手术的患者,通过分析其失败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结果3例中转开放手术的原因分别为:出血、疼痛及硬膜外高压。结论通过分析中转开放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 标签: 脊柱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外科手术
  • 简介: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要成为治疗胃癌的常规方法之一,必须遵循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原则,包括:(1)肿瘤及周围组织的整块切除;(2)肿瘤操作的非接触原则;(3)足够的切缘;(4)彻底清扫淋巴结.为此,腹腔镜胃癌根治在清扫淋巴结时应紧贴血管,从淋巴结的基底部,由下往上将脂肪淋巴组织整块切除.手术操作中尽量避免抓持肿瘤组织,以免造成肿瘤组织的挤压;取出标本时使用切口保护袋,避免癌细胞的切口种植.

  • 标签: 胃底贲门癌 D2 淋巴结清扫术 腹腔镜胃癌根治 传统开腹手术 腔镜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式直结肠端侧吻合在中下段直肠癌前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2年8月对18例中下段直肠癌切除后采用吻合器行直结肠端侧吻合,残端用缝合器关闭形成盲端,腹内一次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无吻合口漏发生,随访5个月~3年15例,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便秘1例,2例局部复发,3例死亡,余病人排便功能良好.结论改良式直结肠端侧吻合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费时少,适用于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

  • 标签: 改良式直结肠端侧吻合 中下段直肠癌 切除术 术中 临床应用 弯管吻合器
  • 简介:目的探讨T3期胃癌行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数目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的426例T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根治不同淋巴结清扫数目组别问生存率的差异.结果426例患者中,无淋巴结转移者154例,其中清扫淋巴结数超出25枚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8%、87.6%和83.5%,清扫淋巴结数20~25枚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7%、86.5%和80.1%,清扫淋巴结数15~19枚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3%、83.2%和69.3%;有淋巴结转移者272例,其中清扫淋巴结数目超过25枚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1%、67.1%和54.7%,清扫淋巴结数20~25枚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6%、63.5%和50.2%,清扫淋巴结数15~19枚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5%、61.2%和38.4%.清扫淋巴结数20~25枚组与25枚以上组相比,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清扫淋巴结数15-19枚组比较,无沦有无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3期胃癌行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数目应达20枚以上.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清扫 预后
  • 简介:目的以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监测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yelomabonedisease,MBD)围手术期凝血状态,探讨其与临床分型、肿瘤分期及肝素应用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1例MBD患者设定为研究组,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2名健康成人设定为正常对照组。所有两组病例均于术前接受TEG及传统凝血试验检测1次,MBD组于术后第1、3、5、7天再行TEG检测各1次。结果(1)两组间术前两种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值的P=0.066,Angle角的P=0.265,MA的P=0.095,CI的P=0.315,PT的P=0.462,APTT的P=0.310,Fbg的P=0.051,TT的P=0.821,PLT的P=0.071;(2)在MBD患者围手术期出凝血状态的动态改变中,TEG检测结果差异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R值的P=0.361,K值的P=0.675,Angle角的P=0.487,MA的P=0.279,EPL的P=0.398,CI的P=0.775,LY30的P=0.398;(3)MBD患者使用肝素前后TEG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值的P=0.518,K值的P=0.831,Angle角的P=0.676,MA的P=0.304,EPL的P=0.307,CI的P=0.971,LY30的P=0.307;(4)不同MBD分型两种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值的P=0.342,K值的P=0.531,Angle角的P=0.574,MA的P=0.856,EPL的P=0.737,CI的P=0.505,LY30的P=0.747,PT的P=0.393,APTT的P=0.790,Fbg的P=0.966,TT的P=0.115,PLT的P=0.460;(5)不同MBD分期两种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值的P=0.293,K值的P=0.198,Angle角的P=0.178,MA的P=0.515,EPL的P=0.748,CI的P=0.125,LY30的P=0.748,PT的P=0.464,APTT的P=0.649,Fbg的P=0.649,TT的P=0.646,PLT的P=0.515。结论MBD凝血状态复杂,应用TEG可以更加全面而准确地评估,MBD围手术期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栓形成 肝素
  • 简介: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清扫血管根部各组淋巴结所需时间,探讨各组淋巴结清扫的难点和手术技巧.方法采用观看手术录像方法,计算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施行的25例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分别计算清扫胃网膜左、胃网膜右、胃右及胃左血管根部淋巴结群所需时间,并比较各组淋巴结清扫所需时间在初期15例和后期10例的时间变化.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无中转开腹及中、术后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全组25例患者清扫淋巴结总数702枚,平均数为(29.92±8.78)枚.手术所需时间91~212min,平均(129.96±27.91)min,其中清扫网膜左、网膜右、胃右及胃左血管根部淋巴结组群清扫所需时间分别为(23.64±4.15)min、(25.60±6.38)min、(24.52±7.23)min及(18.40±3.75)min.初期15例清扫网膜左、网膜右、胃右及胃左血管根部淋巴结组群清扫所需时间分别为(23.13±3.02)min、(28.07±5.16)min、(27.80±6.13)min及(17.00±2.39)min,后期10例所需时间分别为(24.40±5.54)min、(21.90±6.47)min、(19.60±6.02)min及(20.50±4.53)min,对比前后两组变化,原来最为耗时的网膜右、胃右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安全可行.4根主要胃周血管根部淋巴结组群清扫耗时从长至短依次为胃网膜右、胃右、胃网膜左及胃左血管,而经过相当病例的实践后,耗时按从长至短顺序依次为胃网膜左、胃网膜右、胃左及胃右血管周围淋巴结组群.

  • 标签: 胃癌 腹腔镜 D2淋巴结清扫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关节的瘤段切除酒精灭活骨再植治疗股骨远端骨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提出治疗策略。方法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采用保留关节的瘤段切除酒精灭活再植治疗股骨远端骨肉瘤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5~24岁,平均20.1岁,中位年龄21岁;左股骨下段6例,右股骨下段4例;Enneking分期IIB期9例,III期1例;术后疗效评价采用MSTS功能评分和ISOLS复合移植物影像评分。结果10例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12~110个月,平均随访34个月,1例13个月局部复发并全身多发转移而死亡。3例分别于术后9、12、24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而死亡。3例患者(30%)于术后2~9个月因灭活骨骨折而行切开复位、植骨、环抱器内固定,1例于术后半年死亡;1例术后4个月骨折处愈合,再次术后48个月无异常。另1例再次术后13个月再次出现骨折而行切开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半年骨愈合良好,随访12个月出现关节不稳及膝关节屈曲受限。ISOLS影像评分28~34分,平均31分(87%);MSTS肢体功能评分19~28分,平均23分(77%)。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应用保留关节的酒精灭活再植治疗股骨远端干骺端骨肉瘤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具有保留关节的重要结构、瘤段骨与宿主骨匹配良好、无排异反应等优点。灭活骨骨折是该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灭活骨自身骨质改变和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是导致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应用钢板内固定及延长外固定时间是降低灭活骨骨折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骨肉瘤 股骨 骨肿瘤 再植术 干垢端
  • 简介:目的研究中局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对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早期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行根治性手术,中局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800mg;B组,中单纯行根治性手术:两组术后治疗相同.另设C组,16例结直肠良性肿瘤局部切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A、B组患者的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4/CD8、NKC、IL-2R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体液免疫指标(sIL-2R和TNF-a),在术后1w、2w、3w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B两组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布及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在术前、术后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比A、B组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对结直肠癌术后早期机体免疫功能无影响.

  • 标签: 缓释氟尿嘧啶 结直肠癌 免疫功能
  • 简介:1研究背景层次解剖的概念是基于局部解剖及胚胎发育生物学衍生而来的.体腔内无论是实质或空腔脏器均由来自于不同胚层、不同细胞学类型的组织构成。由于胚胎发育过程的连续性.使的各个脏器的结构均是可以按层次划分的。根据体腔内胸膜或腹膜及其衍生的系膜、筋膜解剖.按层次解剖设计径路进行手术,不仅可以减少中出血量.

  • 标签: 层次解剖 膜切除术 胚胎发育过程 应用 食管 腔镜
  • 简介:近30年临床实践证明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已经成为直肠癌根治的标准式。在中低位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中,无论是采取传统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方式,直肠肿瘤远端的分离,特别是前侧壁的分离仍然有一定挑战,尤其在肥胖、骨盆狭窄、男性等“困难骨盆”患者。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totalmesorectalexcision,taTME)提出了自下而上操作的手术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从上向下分离方式,在克服“困难骨盆”和降低获得远端直肠安全切缘方面具有优势,从而有望提高标本质量、保护器官功能。在保证肿瘤根治与安全性的前提下,taTME也是未来发展经肛门自然腔道手术的起点。本文对taTME式的背景、操作路线、安全性、肿瘤学效果及对功能性结局的影响进行简要论述。

  • 标签: 直肠癌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