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干预预防髋关节置换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对比2组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中医护理干预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下肢肿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患者(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人工关节置换后切口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0例(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间)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患者(n=35,给予常规手术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n=35,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将两组患者手术之后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术后一段时间,对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切口感染的情况,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96%,住院天数为(13.27±2.98)天;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出现切口感染情况,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7.14%,住院天数为(15.78±3.59)天。结论针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进过手术后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减少患者治疗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人工关节置换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讨论髋关节置换后患者DVT形成风险防范过程中应用早期系统训练干预的效果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参与本实验髋关节置换患者共48例,均为我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按照双盲法将其分成参照组和研究组,将常规训练方法和早期系统训练干预方法分别应用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中,对比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七天后患肢肿胀情况、疼痛情况及皮温情况均更低,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患者临床治疗后进行早期系统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及疼痛情况,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情况,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早期系统训练干预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综合康复训练预防老年髋、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8月于我院治疗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98例,观察组、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指标。结果患者术后3d内拔除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总引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d时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致死性肺栓塞及栓塞后综合征。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对预防老年髋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着显著效果,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综合康复训练 髋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总结了15kg以下小儿心脏直视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从我院随机选择8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体外循环管理研究。所有患儿均于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灌注时,为所有患儿维持有效的灌注剂量与流量,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指症,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氧合器液平面情况给予患儿相应的超滤操作。结果本研究85例患儿的体外循环时间为(61.23±2.8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4.62±1.97)min;自动复跳率为100%;患儿的术后死亡率为1.17%(1/85)。结论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对患儿实施适宜的体外循环灌注方案,并合理进行超滤操作,不仅能有效降低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手术死亡率,也能明显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痊愈。

  • 标签: 小儿 心脏直视术 体外循环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期心里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方法我院2014年6月到2018年6月期间实施心脏移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围期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围期实施整体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期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较好,能有效促使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改善,对患者的手术效果提升有很大帮助,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心脏移植 围术期 心理应激反应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应用于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患者中的护理实施效果。方法将48例性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实施连续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6min步行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29.17%的发生率。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连续护理应用于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患者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 连续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和标准心肺复苏心脏骤停病人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心脏骤停病人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标准心肺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心脏骤停病人的人脑复苏效果。结果接受心肺复苏术后,观察组患者的OPCⅠ级、自主循环恢复、24小时内存活率以及出院后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OPCⅠ级、自主循环恢复、24小时内存活率以及出院后存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对于心脏骤停病人的人脑复苏具有突出效果,不仅心脏复苏的成功率高且患者恢复时间短,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 标准心肺复苏术 心脏骤停 人脑复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对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置入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分析,充分认识该类手术配合的特殊性,总结中与术后护理方法,及时预见安全隐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手术的护理质量。

  • 标签: 升主动脉置换 全弓置换 降主动脉支架 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例颈动脉支架置入中并发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方法选取我院介入科一列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为讨论对象,对患者的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结果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缜密的治疗方案和精心护理配合,支架成功置入。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和中严密的病情观察以及周密细致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体外循环心脏病患者中有创血压的监测与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80例心脏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对照组的90例患者采取一般的护理方式进行治疗,对观察组的90例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创血压的监测与护理。结果观察组中总的有效治疗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总有效治疗率74.5%;观察组中有87名患者满意,满意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6%。结论通过对体外循环心脏病患者围期中采用有创血压的监测与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具有很大的医学价值,同时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 标签: 心脏病患者 有创血压 监测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围期护理干预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0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围期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期护理干预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运用效果显著,不仅改善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心衰症状,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度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围术期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择期行髋关节置换70例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低分子肝素组术后12小时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100IU预防DVT,利伐沙班组术后12小时开始口服利伐沙班片预防DV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凝血功能、血小板比较(P>0.05)。在随访4周期间,利伐沙班组(31.42%)并发症总发生率与低分子肝素组(17.13%)比较(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预防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 标签: 利伐沙班 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镇静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60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根据治疗剂量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四组。总结4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躁动发生率、术后有效时间镇痛和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对比术后4h、8h、12h和24h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情况。结果A组与B组、C组和D组VAS评分有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镇静评分D组与B组、C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效镇痛时间A组B组与C组D组对比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药物的使用C组和D组的使用少于A组和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可产生良好的的镇痛效果并明显延长镇痛时间,其中使用0.5%罗哌卡因20毫升复合右美托咪定0.5μg/kg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罗哌卡因 股神经阻滞 全膝关节置换术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瓣膜病的中医辩证分类论治方法效果。方法选取临床2014年6月-2016年6月风湿性心瓣膜病34例的中医辩证分类论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经中医辩证治疗,显效16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无有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中医治疗能改善心脏瓣膜患者的症状,延缓其自然病程,改善心力衰竭的表现,缓解心绞痛症状,预防栓塞中风的发生,是预防病情进展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风湿性心瓣膜病 中医辩证 分类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在老年胃肠道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患者围期的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间的120例老年胃肠道大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均60例。观察组患者在开放静脉之后给予泵入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予硝普钠,观察两组患者围期的心脏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开始2h、手术开始3h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输出量(CO)较手术开始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开始2h、手术开始3h的ESV、EDV和LVEF以及CO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结束6h和手术结束12h的BNP、cTn和CK-MB均较手术开始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结束6h和手术结束12h的BNP、cTn和CK-M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老年胃肠道大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对其围期的心脏功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避免心肌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老年胃肠道手术 乌司他丁 围术期 心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规范运用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本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按照不同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分为常规组与规范组,每组30例,常规组运用常规心肺复苏,规范组运用规范化心肺复苏,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与自主心跳恢复时间。结果常规组的总有效率是70.0%,规范组是86.7%,规范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规范组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与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规范运用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与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值得推行。

  • 标签: 心脏骤停患者 院前急救护理 心肺复苏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叩诊的教学方法。方法收集8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竞赛之心脏叩诊的得分结果资料。结果8名学生均按时完成,5名肝上界叩诊不正确(不在右锁骨中线上叩诊、多在内侧);4名未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距离。结论心脏叩诊是比较重要的基本临床技能之一,教师与学生应该认真讲授与学习。

  • 标签: 心脏叩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超声造影在心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5年9月在我院诊断的心脏占位性病变患者42例,对患者分别进行胸部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心脏占位性病变的形状和大小,以及患者心脏内部的回声情况,分析占位性病变对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通过超声心动图的检查,42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的占位性病变类型表现为血栓,16例患者的类型为肿瘤,患者的肿瘤情况不明确。同时,经过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和心动图诊断一致,对患者的肿瘤情况也进行了有效的诊断,其中良性肿瘤患者11例,恶性肿瘤患者5例。结论临床中,使用超声造影检查和诊断心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因此,可以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超声造影 心脏 占位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期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方法在2013年2月到2015年6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接收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根据患者床位编号的不同,随机性的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结果经过不同护理方法,在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期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重视干预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重度肺动脉高压 围术期 护理核心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