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桡背侧逆行筋膜瓣结合神经、血管、肌腱转位治疗伴有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4月-2019年6月,收治伴有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8~45岁,平均28岁。均为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离断平面:掌骨水平1例,掌指关节水平3例,近节指骨5例,指骨间关节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3.0 h,平均1.5 h。掌侧软组织缺损3.0 cm×1.0 cm~2.5 cm×0.8 cm,均应用神经、肌腱、血管一期移位再植,掌侧软组织缺损应用拇指桡背侧逆行筋膜瓣进行修复。术后患者门诊随访4例,电话随访6例。结果10例再植指及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皮瓣术后肿胀瘀血,远端有张力性水疱,结痂换药后成活。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4个月。再植指皮瓣血运良好,拇指对掌活动可,全部患者均恢复工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8例,良1例,可1例。结论应用拇指桡背侧逆行筋膜瓣结合神经、血管、肌腱转位的方法治疗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可以有效地保留拇指的长度和功能。

  • 标签: 断指再植 筋膜瓣 拇指离断伤 旋转撕脱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合并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增强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NICU收治的1例早产儿胃穿孔合并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本例为36+1周早产儿,因早产、生活能力低下1 h入院,入院48 h后出现腹胀及感染指标加重,根据症状、体征、腹部X线片、B超等辅助检查及腹腔探查,最终明确诊断,行胃穿孔修补术及肠扭转复位术,术后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好转出院。结论新生儿胃穿孔合并肠旋转不良好发于生后1周内,临床表现以腹胀为主,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必要时行腹腔探查术,对早期诊断及治疗很有帮助。

  • 标签: 新生儿 胃穿孔 肠旋转不良 诊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头位难产产妇中予以徒手旋转助产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计算机表法将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头位难产产妇分为参照组(n=37)与实验组(n=37),将采取常规产程助产护理产妇作为参照组,将采取徒手旋转助产护理产妇作为实验组,分析对比经不同助产护理干预后两组难产产妇各项数据差异情况。结果实验组难产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等指标与参照组数据进行对比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将徒手旋转助产护理应用在头位难产产妇中具备显著作用,可以缩短第二产程,提升母婴安全。

  • 标签: 徒手旋转 头位难产产妇 助产护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应用徒手旋转的效果。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头位难产产妇中选取66例参与研究,依据奇偶分组法将其均分2组,各33例,对参照组行常规助产方法,对实验组行徒手旋转方法。分析66例头位难产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实验组相比较,参照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徒手旋转应用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可及时改变胎儿体位,将自然分娩率提高,控制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徒手旋转 头位难产产妇 助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旋转带蒂皮瓣修复眼睑肿瘤切除后眼睑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眼睑肿瘤50例(61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眼睑肿瘤切除后,应用单个或数个带蒂皮瓣进行修复。随访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切口I期愈合。末次随访未出现肿瘤复发。眼睑闭合功能良好,所有患者对眼睑外观满意。结论应用旋转带蒂皮瓣修复眼睑肿瘤切除后的眼睑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肿瘤,眼睑 缺损,眼睑 修复,移植,皮瓣,带蒂旋转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法松解斜角肌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6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将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均采用手法松解斜角肌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6.77%)优于对照组(64.52%),(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观察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手法松解斜角肌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使用。

  • 标签: 手法 松懈 斜角肌 颈型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枕后位难产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利用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伤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顺产率为85.0%(34/40)与对照组60.0%(24/4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后出血、产伤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好,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即能有效提升产妇顺产率,并减少各种并发症,还能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胎头旋转法 枕后位难产 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方法以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置入固定的68例患者为自锁组,以交锁髓内钉进行固定的68例患者为交锁组,评定两组疗效。结果自锁组患者出血量显著少于交锁组,平均愈合时间显著短于交锁组,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交锁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交锁组,均有P<0.01。结论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应用于胫骨骨折治疗中,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 置入 胫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枕后位难产产妇的治疗当中,胎头旋转法的医用效果。方法我医院选取了在2015年4月到2016年7月来院就诊的60胎后位难产产妇作为主要实验对象。将这60例难产产妇根据医治方法的不同分成常规组与旋转组,旋转组的胎后位难产产妇接受我们胎头旋转法方式的治疗,而常规组的胎后位难产产妇只接受临床常规性的治疗,将两组的产后出血情况和顺产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常规组的顺产数远远少于旋转组的顺产数,两组数据的比较体现出明显的医学意义(p<0.05)结论胎头旋转法能有效的解决产后难产问题,可大力应用于枕后位难产产妇。

  • 标签: 胎头 旋转 枕后位难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合并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增强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NICU收治的1例早产儿胃穿孔合并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本例为36+1周早产儿,因早产、生活能力低下1 h入院,入院48 h后出现腹胀及感染指标加重,根据症状、体征、腹部X线片、B超等辅助检查及腹腔探查,最终明确诊断,行胃穿孔修补术及肠扭转复位术,术后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好转出院。结论新生儿胃穿孔合并肠旋转不良好发于生后1周内,临床表现以腹胀为主,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必要时行腹腔探查术,对早期诊断及治疗很有帮助。

  • 标签: 新生儿 胃穿孔 肠旋转不良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80例头位难产产妇,依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90例)与观察组(90例),对照组产妇应用常规助产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徒手旋转助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和第二产程时间。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且剖宫产、阴道助产率以及新生儿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头位难产产妇应用徒手旋转助产护理可有效纠正胎儿异常头位情况,提升产妇自然分娩,减轻产妇痛苦,同时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徒手旋转 在头位难产产妇 助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技术(VMAT)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从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接诊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中,选出68例患者纳入随机对照试验中,以不同治疗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调强技术,观察组患者采用VMAT技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头颈部肿瘤患者,采用VAMT技术治疗的疗效较传统调强技术更显著,更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头颈部肿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枕后位难产产妇中随机抽取100例参与本次研究,并根据收治的时间不同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胎头旋转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在经过胎头旋转法治疗后,顺产率为94.00%,产后出血率为8.00%,产伤率为6.00%,新生儿评分(8.31±1.20)分,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头旋转法在枕后位难产产妇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顺产率,降低母婴双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荐。

  • 标签: 胎头旋转法 枕后位难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包切除术后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角度,并观察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9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于心包切除术前1周和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室基底部和心尖部峰值旋转角度及左室峰值扭转角度。另选取同期29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左室心尖部峰值旋转角度[术前(6.62±3.19)°,术后1个月(7.07±4.02)°,术后6个月(7.88±4.46)°,术后12个月(7.85±4.51)°]、左室峰值扭转角度[术前(10.50±4.94)°,术后1个月(9.42±5.40)°,术后6个月(9.59±4.62)°,术后12个月(9.70±4.45)°]较对照组[(11.22±5.17)°,(16.35±5.21)°]显著减低(均P<0.05)。左室基底部峰值旋转角度术后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术后1个月(-3.85±3.20)°,术后6个月(-3.49±2.09)°,术后12个月(-3.53±2.01)°;对照组(-5.57±2.78)°](均P<0.05),而术前[(-5.22±3.14)°]与对照组[(-5.57±2.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缩窄性心包炎术前、术后各组间比较,左室基底部峰值旋转角度、心尖部峰值旋转角度及左室峰值扭转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缩窄性心包炎术后长期虽然左室整体功能正常,但基底部、心尖部旋转及左室扭转仍较正常人减低。斑点追踪技术可用于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包切除术后长期左室旋转及扭转功能的改变。

  • 标签: 斑点追踪显像 缩窄性心包炎 心包切除术 旋转 扭转 心室功能,左
  • 简介:目的探讨昏迷患者鼻胃管置管方法,以提高留置鼻胃管的一次成功率。方法将80例ICU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舌钳向外牵拉舌体并旋转胃管90~180°的方法置管。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置管用时和置管一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后呛咳、误入气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6.157,P=0.000),置管用时少于对照组(t=20.145,P=0.000),置管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6.275,P=0.012)。结论采用舌钳向外牵拉舌体并旋转胃管90~180°的置管方法,能够提高留置鼻胃管的一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插管法 胃管 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