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手术对急性阑尾炎患者炎症应激反应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21年9月--2022年9月期间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抽取出符合实验需要的60例患者,通过完全随机方式形成不一样干预方式的组别,设定为腹腔镜手术干预措施的实验对照组和常规干预的常规对照组,并对比实际干预效果差距。结果:有效排除干扰因素,保障实验真实有效开展后,发现腹腔镜手术干预措施组别的实际干预相关数据均表现的是实验对照组更加优秀,表现为P<0.05。结论:综上,将腹腔镜手术措施更加适用于急性阑尾炎的患者,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效果,故值得参考。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满意度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麻疹、脊灰、流脑、乙脑的抗体水平及儿童免疫状况。方法检测古楚区、黄河区和三棵树乡1-10岁儿童2785人,比较四种疫苗免疫效果。结果麻疹、脊灰、流脑、乙脑四类疫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82%、99.32%、96.23%、97.92%。结论阳性率均在95%以上,说明儿童接种疫苗后,绝大部分均能产生抗体。

  • 标签: 抗体水平 免疫效果 监测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原发性的免疫缺陷疾病多是免疫系统的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的遗传缺陷造成的。这导致了某些感染性疾病易感性的增加,这些则成为免疫缺失的特异性标志。具体的分类见表1。其中的许多种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但是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阻止病情恶化的关键。

  • 标签: 免疫系统 抗体缺失 感染性疾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ANP猪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胰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1ml/kg体重制备猪ANP模型。造模后24h,18头猪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胃肠外营养组(PN)、肠内要素营养组(EN)和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组(EIN),分别进行相应的营养支持8d。造模前、造模后24h、营养支持1d、2d、4d、8d分别检测外周血内毒素、TNF-α、IL-1β、IL-6、IL-10及单核细胞NF—κB活性。8d时取胰腺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胰腺病理改变符合ANP。造模后24h,EIN组外周血内毒素、TNF-α、IL-1β、IL-6、IL-10和单核细胞NF-κB水平分别为(1.85±0.18)EU/L、(461.59±128.25)pg/ml、(185.49±58.81)pg/ml、(354.26±34.63)pg/ml、(110.32±25.18)pg/ml、(51.06±2.27)%,均较造模前明显增高(P〈0.01),但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营养支持8d后,EIN组血浆上述各项分别为(1.48±0.16)EU/L、(30.11±9.12)pg/ml、(20.17±7.04)pg/ml、(36.42±7.24)pg/ml、(89.46±13.54)pg/ml、(9.06±0.17)%,均较EN组、PN组明显下降(P〈0.05),且IL-10/IL-6比值为2.51±0.42,与制模前的2.28±0.19接近。结论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能有效减轻内毒素血症,降低NF-κB活性及细胞因子浓度,维持促抗炎反应平衡。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肠道免疫微生态营养 内毒素类 细胞因子类 NF-κB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为阻断机体免疫系统中抑制性免疫调节位点、增强机体抗肿瘤作用而开发的一类蛋白类分子,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临床资料表明,多数接受ICIs治疗的患者会经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常见的irAEs涉及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早期识别并处置irAEs对于患者的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临床ICIs的作用机制及irAEs治疗策略,旨在为临床医师应用ICIs提供参考。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舌下免疫治疗对5~17岁室内尘螨过敏患儿的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方法这是一项开放的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来自韩国过敏专科中心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的60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一半接受舌下免疫治疗12个月,另一半为对照组。通过专家评分、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和皮肤点刺试验对受试者进行评估。结果舌下免疫治疗显著降低了舌下含服组的特应性皮炎平均测量值,从基线(30.2±10.7)降至第3个月(20.7±8.5),且效果持续至第12个月(21.5±12.4)。然而,对照组仅在基线(30.4±11.9)和第12个月(24.3±10.2)之间表现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室内尘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水平在治疗组中由基线(0.6±0.5)显著升高至第12个月(1.0±0.7),而在对照组中无明显变化。在基线和第12个月之间,舌下含服组对两种或多种过敏原新的过敏反应(21.4%)明显低于对照组(54.2%)。结论舌下免疫治疗可以改善尘螨过敏患儿特应性皮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有助于预防新的过敏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在输血前四项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和常规方法同步检测卫生部临检中心输血前四项的质控品以及随机抽取的400例输血患者血清。结果输血前四项检测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常规方法37℃温箱孵育第一步反应需要60分钟,第二步反应需要3O分钟,采用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第一步反应3O分钟,第二步反应15分钟已可达到与常规方法同样的校果;丙型肝炎(HCV)检测,常规方法37℃温箱孵育第一步反应需要30分钟,第二步反应需要30分钟,采用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第一步反应10分钟,第二步反应10分钟已可达到与常规方法同样的效果,且特异性二种方法100%吻合。结论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对输血前四项的检测在保证结果特异性、准确度的基础上,可大幅缩短检测时间,为临床抢救病人争取宝贵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 输血前四项检测 快速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ICI的使用过程中,不少患者出现了严重程度不一、累及器官不同的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不良反应作为次常见的多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ICI治疗相关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诊断、治疗和前沿进展等。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胃肠道不良反应 腹泻 肠炎
  • 简介:摘要ω-3鱼油脂肪乳作为一种特殊的营养素,具有一定的调控免疫功能和炎性反应的作用。由于ω-3鱼油脂肪乳能产生一些不同的调控细胞内信号途径和脂类代谢产物,因此本文对ω-3鱼油脂肪乳的分类、组成、对免疫功能和炎性反应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了解ω-3鱼油脂肪乳在调控炎性反应、治疗不同疾病的分子机制,并对含ω-3鱼油脂肪乳的肠外或肠内营养制剂对改善病人的预后方面进行预测与研究。

  • 标签: &omega -3鱼油脂肪乳 免疫功能 炎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肺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的病理形态特征。方法纳入31例接受了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可切除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均来自中国医学科肿瘤医院招募的抗PD-1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新辅助免疫治疗Ⅰb期临床试验(ChiCTR-OIC-17013726)。根据irPRC标准判读免疫治疗相关病理组织学形态,并根据残存活肿瘤百分比评价病理缓解程度。结果根据原发灶残存活肿瘤百分比分为3种病理缓解程度(完全病理缓解、显著病理缓解和非显著病理缓解),该组病例比例分别是19%(6例)、29%(9例)和52%(16例)。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肿瘤退变区内可见大量的免疫激活现象(大量的免疫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淋巴细胞聚集现象,三级淋巴样结构)、组织修复的形态特征(包括异物巨细胞、肉芽肿形成、增殖性纤维化和新血管生成)。结论新辅助免疫治疗对肺鳞状细胞癌具有较好的疗效。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病理评估具有与其机制相一致的独特组织病理形态学特征。

  • 标签: 肺肿瘤 癌,鳞状细胞 缓解诱导 PD-1
  • 简介:近年来,胃肠激素对生长发育和肿瘤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人胎结肠及直肠内胰多肽(PP)、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育及两种细胞的相互关系.本实验收集9~28wk因故中止妊娠人胎33例,取结肠、直肠组织,Bouin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成4μm厚的连续切片.取相邻切片按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分别显示PP-、SS-IR细胞.结果显示,9~11wk人胎结肠及直肠内可见PP-IR细胞,单个分散于尚未分化完全的绒毛及肠腺上皮;18~25wk结肠内PP-IR细胞数量有所增加,直肠内PP-IR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26wk后结肠及直肠内PP-IR细胞均明显减少.SS-IR细胞分散存在于9~11wk胎儿结肠早期绒毛上皮中,数量较多,11wk直肠内也可见;结肠及直肠在15~26wk时各胎龄组SS-IR细胞数量无明显增减,26wk后明显减少.与结肠相比,直肠中PP-IR细胞数量略少,而SS-IR细胞较多.将各时期胎儿结肠及直肠的PP-、SS-IR细胞(以有核阳性细胞数/视野)进行计数,表明PP-IR细胞数目比SS-IR细胞稍多.胎期结肠及直肠的SS-及PP-IR细胞有多种形态,有开放型,也有闭合型.PP-IR细胞胞体略小且免疫染色强度稍弱.两种细胞多单个分布,少数聚集成群.细胞发出突起伸至肠腔、腺腔或邻近细胞.主要分布于绒毛及肠腺上皮,偶见位于固有层.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未见这两种免疫反应物质共存在于同一细胞内.结果提示,人胎结肠及直肠内PP-IR细胞和SS-IR细胞随胎儿的发育而发生变化,PP和SS分别表达于两种细胞.

  • 标签: 个体发生 免疫反应细胞 多肽生长抑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在神经科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神经内科免疫性疾病的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血浆置换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则采用血浆免疫吸附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做以分析。结果从临床效果上来看,A组患者通过血浆置换法完全缓解的患者有31例,缓解率为72.53%;有效的患者有7例,有效率为20.34%,总有效率为92.81%。B组患者通过血浆免疫吸附法完全缓解的患者有31例,缓解率为72.53%;有效的患者有9例,有效率为23.34%,总有效率为95.87%。对比来看B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的总有效率。从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来看,A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9天,B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对比来看B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比A组的住院时间更少。从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对比来看,A组的患者不良反应率高于B组患者。结论血浆置换的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虽有较好的疗效,也特别适合临床推广和使用,但是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存在,建议在使用血浆置换方法时注意提前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血浆免疫吸附法也可代替血浆置换法来治疗神经内科免疫性疾病的问题。关键词:血浆置换;神经内科免疫性疾病;免疫吸附;不良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幼儿麻疹风疹联合减毒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对策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进行幼儿麻疹风疹联合减毒疫苗强化免疫接种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统计措施;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统计措施,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幼儿麻疹风疹联合减毒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给予综合统计措施,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幼儿疫苗接种安全性,有效提高患者满意率。

  • 标签: 幼儿麻疹风疹 减毒疫苗强化免疫接种 不良反应 统计分析
  • 简介:患儿男,1岁11个月,体重11.5蝇,福建省上杭县南阳镇人,于2007年5月7日上午9时被自家母狗咬伤右侧嘴角,于5月7日上午10时到龙岩市CDC接种室就诊。查体:右侧嘴角有一如针尖样伤口,破皮,无出血,属Ⅱ级暴露。患儿平素体检,无过敏性疾病史。

  • 标签: Ⅰ型过敏反应 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 引发 人用 注射
  • 作者: 李娜 李马超 肖彤洋 闫宇涵 李晓琴 刘海灿 万康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省新发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 51811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32503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长沙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410005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结核分枝杆菌PstS1和HspX蛋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性,为结核病免疫学诊断和疫苗候选抗原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分子克隆表达和Ni2+亲和层析技术纯化获得重组目的蛋白PstS1和HspX。收集健康志愿者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志愿者血液样本及其背景流行病学资料,以重组PstS1和HspX蛋白作为抗原,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分别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和分泌IFN-γ的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重组PstS1和HspX蛋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性。结果重组PstS1和HspX蛋白均能特异性刺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体内较多的效应T细胞分泌IFN-γ,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组PstS1和HspX蛋白作为ELISPOT诊断抗原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2.11%(35/38)和65.96%(31/47),68.42%(26/38)和91.49%(43/47)。重组PstS1和HspX蛋白也具有一定的体液免疫反应性,但仅HspX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PstS1和HspX蛋白均具有较好的细胞免疫反应性,属于细胞免疫优势抗原。两者均具有较好的细胞免疫诊断性能,同时也是较好的潜在抗结核疫苗候选抗原。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PstS1 HspX 免疫优势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