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从事公务是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分水岭,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对于从事公务的理解,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试从"公务"的性质、"公务"与"劳务"、"公务"与"职务"的界限角度分析从事公务的本质特征,进而说明从事公务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内在本质,是认定国家工作人员的客观标准.

  • 标签: 国家工作人员 公务 国家公务 劳务 职务
  • 简介:公务员法》第24条第1项规定,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不得被录用为公务员。从立法原意和立法目的来看,该条法律规定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和行政伦理的考量。但是,借鉴德国有关职业选择权的审查基准,结合宪法学原理和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刑法学、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来看,该项立法并未对受过刑事处罚的人选择侵害更小的手段来限制他们的职业自由选择权;而且,侵害了受过刑事处罚的公民的人格尊严、平等权、参政权和职业自由选择权;同时,给社会秩序带来的潜在的危害,造成了我国法律体系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由此也可以看出,立法所得收益明显小于其对受过刑事处罚的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秩序的损害。所以,该项立法内容有违宪的嫌疑。

  • 标签: 受过刑事处罚的人 审查基准 职业自由选择权 参政权 平等权
  • 简介:国家追偿制度自创设以来,在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国家追偿条款基本上衍变成“休眠条款”。对于国家追偿制度的困境,学界从立法角度、执法角度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从从行政管理中公务员惩戒制度视野来看,我国国家追偿制度存在背离公务员惩戒制度基本原则的问题.客观上影响了国家追偿制度的实施。立足于公务员惩戒制度角度,国家追偿制度必须立足于公职人员职务行为,国家追偿范围须以不损害公务人员的创造精神和责任心为限,国家追偿数额以保障公职人员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为限,国家追偿制度设计应当考虑责任人的现实能力,慎用经济责任。国家追偿制度是指国家因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而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后,要求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的组织或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制度。①1994年,我国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国家赔偿法》第14条和第24条即设立了国家追偿制度,之后2010年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正的《国家赔偿法》第16条和第31条再次明确了国家追偿制度。但是,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赔偿义务机关向有关责任者追偿国家赔偿费用的情况非常有限。据有关权威人士披露,根据对26个省(市、区)各级财政部门的调查,2002年至2004年,向责任人追偿赔偿费用合计约217万,仅占财政核拨的赔偿费用总额的3%。例如,同期湖南省的追偿率为2.64%,黑龙江省的追偿率为2.1%,北京市的追偿率为4%。部分地区追偿赔偿费用数额为零。②因此,理论界普遍认为:《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国家追偿条款基本上衍变成“休眠条款”,亟需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强化国家追偿制度的有效性。但正如法谚所云,法律的生命�

  • 标签: 国家追偿制度 公务员 《国家赔偿法》 国家赔偿费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 惩戒制度
  • 简介:近日。贵港市检察院荣获全区一等功公务员集体。据悉。近年来该院及其业务部门获全国性奖项近10次,有2项工作在全国性检察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有3人被高检院评为先进个人;8个集体被自治区检察院评为先进集体,13项工作在全区检察会议作经验推广,有9人被自治区检察院评为先进个人。

  • 标签: 先进集体 公务员 先进个人 检察院 业务部门 经验介绍
  • 简介:在美国联邦法律中,以《公务人员贿赂和非法馈赠法》和《项目经费贿赂法》两部针对贿赂犯罪的联邦专项法律为核心,由《邮件诈骗法》《霍布斯法》《交通法》和《黑社会浸透和腐败组织规制法》四部联邦法律作配合,形成了对公务人员受贿犯罪的多点打击体系。这一体系表明,美国联邦刑法对公务人员受贿的介入程度之高,起刑点之低,且不限于“权钱交换”,任何沾染了公务人员职务色彩的收受好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起诉、处罚的对象。对此体系的了解,有助于我国全方位、更加准确地理解公务人员受贿行为的本质以及刑法对此的打击点之所在。

  • 标签: 贿赂 非法馈赠 为他人谋取利益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 简介:公务员是行政权的行使主体.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因此,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实现制度约束下的公务员自觉依法办事,是我国依法行政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根本条件之一。

  • 标签: 依法行政 公务员 行政权 中国 价值取向
  • 简介:为逃避违章处罚,本案的被告人强行驾车逃离现场,且在执法警察为了避免碰撞已经扑倒在汽车的引擎盖上,双手抓住车前的两个雨刮器的情况下,被告人仍然强行驾车驶上公路,致使执法警察受到伤害。本案的客观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已无需赘言。然而如何分析认定被告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以及行为的性质,理论与实践中却是众说纷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很想通过对本案的分析思考,寻找出当前司法实践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并通过理论上的说理与思考,希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我们的司法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 标签: 故意杀人案 罪过认定 主观 公务 司法实践 理论与实践
  • 简介:近年来,雷同试卷鉴定频繁地应用于公务员考试领域,并在净化考试环境和遏制考试作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雷同试卷鉴定尚处于兴起阶段,加之没有系统的适用操作规范,使得人们对鉴定技术产生怀疑和不解。因此,理顺雷同试卷鉴定的由来,明晰雷同试卷鉴定的理论困境,探求雷同试卷鉴定的应用对策,是教育法学研究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 标签: 雷同试卷鉴定 理论困境 应用对策
  • 简介:限制农民报考国家公务员的现象,目前在全国的部分地方依然存在,这不仅影响国家宪法秩序的稳定与统一,而且剥夺和限制了农民群体参加国家管理、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本文从宪法解释学的角度分析了宪法文本上“农民”的涵义及农民报考公务员权利的性质,提出了以宪法为基础建立保障农民基本权利体系的设想。

  • 标签: 农民 公务员 基本权利 平等权
  • 简介:公务员招警考试中设立公安基础知识科目为公安院校公安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从公安基础理论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重点研究在公安院校毕业生公务员招警考试背景下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认为在教学的时空间、教学过程、考核方式以及评估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是公安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之路。

  • 标签: 公安基础理论 招警考试 课程教学改革
  • 简介:<正>从日本核泄漏事故到欧洲各国债务危机,从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到中国连年丰收背后的粮食安全,世界各国都在上述"风险"的蝴蝶效应面前显得脆弱无比,又试图有所作为,而其中就包括适用相关的刑事立法与司法手段。[1]也正是因应这一变化,国内刑法学界出现了"风险社会的刑法",或称"风险刑法"的提法以及相关研究,也产生

  • 标签: 妨害公务罪 人民警察法 核泄漏 执行公务 粮食安全 行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