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对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取消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8年3月—2019年3月,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白内障手术室进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3—9月进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26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10月—2019年3月进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31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白内障日间手术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前馈控制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当日手术取消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当日手术取消为4.1%(13/319);对照组当日手术取消为14.2%(38/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15,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为97.3%(288/296),对照组患者满意为92.1%(222/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8,P<0.01)。结论将前馈控制应用于眼科日间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中,可有效降低患者当日手术取消,减少医院资源的浪费,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前馈控制 飞秒激光 白内障 手术取消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我国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中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难度大,医疗资源消耗大。因此,做到重症化早期预警,单独分层精细化管理,早期干预,尽可能降低重症化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除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颁布的第七版诊疗方案中提到的重症化早期预警指标,其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化早期预警指标还包括:老年人、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呼吸频率增快、CD4+ T淋巴细胞数下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增加、存在器官功能损害等。本文旨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化早期预警指标作一综述。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症监护 早期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折住院的三间分布。方法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者,剔除2009年以前失访或死亡者,共纳入506 004人。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6年10个项目地区任意骨折和5个部位骨折(上肢、下肢、椎骨、骨盆和髋部骨折)住院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结果在(7.7±1.2)年(累积3 899 814人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到17 118例任意骨折住院事件,任意骨折的粗住院为4.39/1 000人年。在控制了固定队列人群年龄增长后,2009-2016年间,不同部位的骨折住院均呈上升趋势,任意骨折年增长(95%CI)为9.1%(8.3%~9.9%)。除髋部骨折外,农村骨折住院高于城市(P<0.05),农村和城市的任意骨折住院分别为5.42/1 000人年和3.24/1 000人年。骨折住院随年龄增加。<50岁时,除骨盆骨折外,男性骨折住院高于女性;≥50岁时,女性骨折住院均高于男性。结论骨折住院随年龄增加的同时,也表现出长期增长趋势。我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骨折的疾病负担将会越来越重,预防骨质疏松和防止伤害相关骨折的发生,从而减少骨折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折住院率 三间分布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联动成像模式(linked color imaging,LCI)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尤其是腺瘤检出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3月入院接受LASEREO系统结肠镜LCI模式或普通白光(white light imaging,WLI)模式检查的患者,比较两种模式下结肠镜检查整体息肉检出、腺瘤检出、扁平息肉检出、小息肉(≤5 mm)检出及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的差异。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CIE)于1976年制定的L*a*b*颜色空间分析比较两种模式下腺瘤性息肉与周边黏膜的色差(ΔE)。结果LCI组患者整体息肉检出,尤其是腺瘤检出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3%比32.83%,P=0.038;53.65%比39.62%,P=0.009)。LCI组腺瘤性息肉与周边黏膜的色差(ΔE)明显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4±8.67比15.28±6.68,P<0.001),且LCI组扁平息肉、小息肉及右半结肠息肉检出均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98%比47.17%,P=0.005;60.94%比42.77%,P=0.001;45.83%比32.70%,P=0.012)。结论LCI能有效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尤其是腺瘤检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结肠息肉 腺瘤 联动成像模式 检出率 色差
  • 简介:摘要天气预报的准确是促使各项气象业务顺利开展的关键条件。本文主要结合基层气象台站天气预报工作实际,首先分析了对天气预报准确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的相关对策。

  • 标签: 基层气象台站 影响 天气预报 准确率 提升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估我国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及其时间和地区分布,为我国职业人群噪声聋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2至4月,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等数据库的各地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项目中噪声暴露劳动者听力检测人数和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人数,检索时间段设置为建库以来至2020年2月28日,使用R 3.6.2软件计算合并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34份数据,进行听力检测的噪声暴露劳动者1 259 571人;研究时间涉及2015-2018年,地区覆盖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全国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为9.45%(96%CI:7.64%~11.64%);按照时间进行亚组分析,2018年高频听力损失检出(10.54%)最高,其次为2017年(10.17%)和2016年(9.21%),2015年(7.88%)最低。按照地区进行亚组分析,中部地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12.23%)最高,东部地区(10.21%)次之,西部地区(7.91%)和东北部地区(5.21%)最低。结论我国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较高,应加强噪声暴露劳动者听力保护,防止噪声聋的发生。

  • 标签: 听力损失 噪声,职业性 暴露 高频 Meta分析(主题)
  • 简介:摘要本文以高分辨遥感图像中飞机目标识别为导向,提出一种基于分层的目标识别算法模型,构建基于神经网络的飞机目标检测结构模型,以期提高飞机目标识别效率,以期实现飞机目标的高精度、自动化识别。

  • 标签: 遥感图像 目标识别 深度网络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量改进对减少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ABE)漏诊的意义。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12家协作医院收治的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2018年1~12月收治的病例为改进前组,2019年1月开始实施质量改进措施,2019年1~12月为改进后组。主要观察指标为ABE检出;次要观察指标为胆红素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bilirubin induced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BIND)评分实施情况,血清总胆红素(total serum bilirubin,TSB)最高值、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以及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等检查完成情况。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 432例,改进前组689例,改进后组743例。改进后组诊断ABE比例[3.0%(22/743)比0.6%(4/689)]、BIND评分实施 [76.6%(569/743)比19.9%(137/689)]、BAEP检查比例[55.7%(414/743)比32.2%(222/689)]和aEEG检查比例[18.0%(134/743)比11.9%(82/689)]均高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IND评分等级分布、不同程度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分布及头颅MRI检查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改进项目可减少ABE漏诊,为持续质量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质量改进 急性胆红素脑病 漏诊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0~14岁儿童哮喘患病及其随时间的变迁。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PubMed四个数据库中有关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的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6月,研究地点锁定在哮喘监测城市。采用Stata/SE 15.1和R Studio 软件,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哮喘患病及其95%CI值,按年份、性别、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从筛查的2 624篇文献中,纳入文献67篇,调查时间为1989—2015年。纳入的研究覆盖26个省份,共包括1 661 076名儿童,其中哮喘患病儿童40 737例。不同研究间哮喘患病差异较大,最低为0.5%,最高为9.8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0~14岁儿童哮喘患病为2.6%(95%CI:2.1%~3.1%),男童为3.2%(95%CI:2.6%~3.8%),女童为1.9%(95%CI:1.6%~2.3%)。亚组分析中,不同年份、性别和地区分组间哮喘患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高于女童, 呈总体上升趋势。2010年以前东部地区均高于中、西部地区,2010—2015年中部哮喘患病高于东、西部,且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0~14岁儿童哮喘患病总体呈上升趋势,男童相对女童患病更高,2010—2015年中部地区患病超过东部,提示中西部要加强哮喘早期预防与干预,同时要强化性别特点宣传。

  • 标签: 儿童 哮喘 患病率 监测城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压测量次数对藏族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的影响,为规范血压测量次数,准确诊断青少年血压偏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8年8-9月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开展的"藏族青少年血压偏高影响因素调查"项目。采用方便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共纳入2 822名12~17岁藏族青少年,其中男生1 275人(占45.2%)。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连续3次血压测量,依据我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610-2018《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进行青少年血压偏高的诊断。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分别探讨不同的测量次数及其组合对血压均值和血压偏高检出的影响。结果第1、2、3次的平均SBP和DBP值分别逐渐下降[SBP依次为(112.7±9.7)、(110.7±9.7)、(110.2±9.5)mmHg(1 mmHg=0.133 kPa);DBP依次为(62.7±8.2)、(61.1±8.5)、(60.6±8.5)mmHg;趋势检验P<0.001]。基于第1、2、3次血压值诊断的血压偏高检出依次为12.8%、8.7%和7.9%(趋势检验P<0.001)。基于第2次血压值、基于第2、3次血压均值诊断的血压偏高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7%和7.2%,P=0.039)。结论随着血压测量次数的增加,青少年平均血压水平和血压偏高检出逐渐下降。基于第2次血压测量值,足以用于筛查青少年血压偏高。

  • 标签: 血压偏高 血压测量次数 青少年
  • 作者: 纪美玲 彭易根 杨宝成 杨永圣 顾乐 燕宪亮 许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急诊科 211100;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221004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急诊科 211100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221004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急诊科 211100;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1002;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徐州 2210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对乳酸清除(lactate clearance rate, LCR)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非老年组(18~74岁)和老年组(≥75岁),再根据住院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记录患者确诊脓毒性休克时(0 h)、接受治疗后12 h和24 h的动脉血乳酸(lactate, Lac)水平,计算12 h LCR、24 h LCR;记录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评分、住院天数及住院结局;统计分析各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期间共48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其中286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老年组111例、非老年组175例。老年组死亡61例(55.0%)、非老年组死亡55例(31.4%)。COX回归分析及生存时间曲线显示年龄是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组患者死亡风险是非老年组的1.95倍。不同年龄组的死亡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血Lac水平高于存活组,24 h LCR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老年死亡组患者12 h LCR与老年存活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及血Lac水平与住院病死呈正相关,与LCR呈负相关。结论年龄、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Lac水平和LCR是住院结局的相关因素,其中年龄是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CR无法准确评估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乳酸清除率 预后 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2年髋部骨折的发生、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住院的332例首次发病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出现髋部骨折分为骨折组及非骨折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行视力检测(正常或视力损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行为疏忽测试量表、烤盘任务量表、简易状况检查量表(MMSE)、BL运动评估量表(BL)、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走测试量表(TUG)、停止行走时间量表(SWWT)对患者进行评估。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使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来判断髋部骨折危险因素的精确性。结果33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2年内发生髋部骨折16例,发生为33‰/年(95% CI:15‰/年~50‰/年),骨折组及非骨折组2年死亡分别为44%(95%CI:25%~60%),48%(95%CI:42%~54%)(χ2=0.036,P=0.724)。骨折组平均存活2.72年(95% CI:1.45~2.79),非骨折组平均存活2.21年(95% CI:1.48~2.34)。骨折组既往骨折史(χ2=16.780、P=0.041)、视力受损(χ2=11.210、P=0.027)、MMSE评分低(U=14.220、P=0.031)、TUG≥15 s(χ2=18.560、P=0.000)高于非骨折组,骨折组SWWT阳性比例低于非骨折组(χ2=20.340、P=0.000)。既往骨折史、视力受损、TUG及SWWT阴性预测值高于阳性预测值,既往骨折史、视力受损、SWWT特异性高于敏感性,而TUG敏感性高于特异性。结论老年人脑卒中后髋部骨折常见,骨折常在白天自家中完成日常生活动作时发生;既往骨折史、视力受损、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运动能力受损是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应依据相关因素采取预防跌倒措施;测试量表中,TUG能更好地识别髋部骨折高风险的患者。

  • 标签: 卒中 髋骨折 意外跌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肺功能1秒判断患儿存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时界值的选取。方法采取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北京市中小学6~14岁健康儿童383名(男190名,女193名),使用德国Jaeger肺功能仪进行流量-容积曲线测定,计算1秒的正常值低限(LLN)。2018年6至7月,连续纳入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哮喘门诊就诊的6~14岁的哮喘患儿213例(男151例,女62例),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及主要肺通气功能参数,使用Zapletal预计值公式作为所调查患儿的预计值,计算各参数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以健康儿童1秒的LLN作为金标准,计算1秒实测值80%及实测值占预计值92%这两种不同的判断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Kappa值。结果383名健康儿童1秒实测值为91%±5%,LLN为82%,其中男童1秒实测值为90%±6%,LLN为81%;女童1秒实测值为92%±5%,LLN为84%。213例哮喘患儿中,1秒实测值<80%但1秒占预计值的百分比≥92%的有27例(12.7%),两种标准判断的不一致达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7,P<0.01)。以1秒实测值<80%作为判断标准时,其灵敏度为80.3%,特异度为100.0%,Youden指数为0.803,Kappa值为0.787;而以1秒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92%作为判断标准时,其灵敏度为57.3%,特异度为100%,Youden指数为0.573,Kappa值为0.547。结论在使用Zapletal预计值公式的情况下,1秒实测值为80%时与1秒实测值LLN的一致性更好,采用1秒实测值80%作为判断气道阻塞的标准更为准确。

  • 标签: 儿童 哮喘 肺量测定法 气道阻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放置吻合口支架与单纯手工缝合对大鼠结肠吻合口漏的影响,探索吻合口支架对降低结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以32只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6只,行大鼠结肠端端吻合术,实验组行间断缝合的同时放置支架,即支架组;对照组单纯行间断缝合,即手工缝合组。比较两组腹腔粘连程度、吻合口漏、总生存的差异。结果相对于手工缝合组,支架组吻合腹腔粘连程度评分较低(5.94±1.69 vs. 9.19±2.52,t=4.181;P=0.008);支架组吻合口漏发生明显低于手工缝合组(12.5% vs. 56.25%,χ2=6.788;P=0.023);支架组总生存高于手工缝合组(87.5% vs. 43.75%,χ2=5.850;P=0.016)。结论相对于手工缝合,吻合口支架可以减少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程度,降低吻合口漏发生,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结肠 吻合口支架 手工缝合 吻合口漏 腹腔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首次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患者,第二次行电子肠镜下手术时,更换操作者对结直肠息肉术中检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解放军陆军第九四六医院接受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并在3个月内来院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首次电子肠镜检查和复查由不同的两位医生完成。记录患者两次电子肠镜检查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次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患者576例,其中3个月内来院治疗的患者且符合纳入条件者423例,由同一操作者复查新检出息肉人数的检出为22.7%(96/423),更换操作者后为24.3%(103/42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操作者和更换操作者新检出息肉的检出分别为20.8%(220/1 059)、25.9%(294/1 133),其中新检出直径≤ 5 mm息肉占新检出息肉分别为73.6%(162/220)、82.0%(241/294),新检出扁平型息肉占新检出息肉分别为71.8%(158/220)、79.9%(235/2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操作者和更换操作者新检出乙状结肠息肉占新检出息肉分别为35.0%(77/220)和39.1%(115/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肠镜检查出结直肠息肉的患者,手术时更换操作者,术中能更多的检查出漏诊的息肉,特别是直径≤ 5 mm的扁平息肉;建议结直肠息肉患者手术时更换操作者,提高检出,降低漏诊

  • 标签: 电子肠镜 结直肠息肉 检出率 更换操作者
  • 简介:摘要目的meta分析整形美容人群中躯体变形障碍(BDD)的患病情况。方法全面检索收集、筛选国内、外已发表的有关整形美容人群BDD患病情况的研究并进行meta分析,计算该人群中BDD患病情况。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参考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 Q检验分析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若无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的合并分析;若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分析,通过meta回归检验异质性的可能来源,并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定性。采用漏斗图法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3篇文献最终纳入meta分析,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9篇,包含的总样本量为3 366例,共检出BDD 435例。13篇文献的AHRQ量表评分均≥4分。异质性检验显示,13项研究间存在高度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结果显示整形美容人群中BDD患病为13%(95%CI 9%~18%)。敏感性分析显示,采用该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的结果是稳定可靠的。meta回归分析显示整形部位的差异是引起异质性的原因。将13篇文献按照鼻整形和其他部位整形划分为2组分别进行meta分析,鼻整形组3篇文献,其他部位整形10篇文献。结果显示,鼻整形人群中BDD的患病为29%(95%CI 24%~35%),其他部位整形人群中BDD的患病为9%(95%CI 8%~10%)。漏斗图分析显示该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整形美容人群中BDD患病较高,尤其是寻求鼻整形的人群。整形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特别关注此类人群,并采用合适的筛查工具予以鉴别,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的诊疗方案。美容整形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

  • 标签: 外科,整形 躯体变形障碍 患病率 调查和问卷
  • 作者: 秦亚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4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江苏仪征 211900
  • 简介:目的:研讨呼吸重症患者临床中采取综合护理的价值。方法:择取我院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内,呼吸科内RICU内收治的呼吸重症患者11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操作原则,均分患者进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比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感染情况、生活质量结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感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模式实施于呼吸重症患者中,可提升生活质量,降低院内感染

  • 标签: 综合护理;呼吸科;重症监护室;感染率;生活质量;价值分析
  • 作者: 秦亚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江苏仪征 211900
  • 简介:目的:研讨呼吸重症患者临床中采取综合护理的价值。方法:择取我院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内,呼吸科内RICU内收治的呼吸重症患者11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操作原则,均分患者进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比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感染情况、生活质量结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感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模式实施于呼吸重症患者中,可提升生活质量,降低院内感染

  • 标签: 综合护理;呼吸科;重症监护室;感染率;生活质量;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单边轨道式外固定架双平面截骨一期矫正儿童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遗下肢短、成角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单边轨道式外固定架,一期于股骨远端截骨即时矫形、股骨中上段截骨缓慢牵张延长治疗的5例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遗下肢短、成角畸形的患儿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13.6岁(10~17岁),平均短5.1 cm(3.9~6.5 cm),股骨远端平均成角24.9°(17.0°~30.5°)。测量并分析患肢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轴夹角(mLDFA)、股骨远端后侧机械轴夹角(mPDFA)、机械轴偏移(MAD)、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双下肢长度。结果5例患儿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15~32个月)。所有患儿下肢机械轴线恢复满意,mLDFA,mPDFA,MAD均恢复至正常范围,肢体长度均达到术前计划,平均延长5.6 cm(3.9~8.0 cm),平均愈合指数为35.6 d/cm(29.0~45.0 d/cm),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牵张区骨痂及截骨端均愈合良好。牵张期结束时,所有患儿屈膝活动度基本达到90°,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膝关节活动正常。所有患儿无血管、神经损伤,无髋、膝关节脱位,无去架后再骨折、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单边轨道式外固定架双平面截骨一期矫正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遗下肢短、成角畸形安全、可行,避免了多次手术,提高了患儿治疗期间的舒适度。

  • 标签: 外固定器 骨骺损伤 短缩/成角畸形 牵张成骨 畸形矫正
  • 作者: 陈亚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安徽省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安徽 合肥230000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唇-腹式呼吸训练结合腹肌抗阻训练的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效果。方法:在安徽省胸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随机等比分为两组,2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唇-腹式呼吸训练,21例研究组患者在唇-腹式呼吸训练基础上联合应用腹肌抗阻训练,对比观察两组训练8周后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训练8周后,研究组P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O2、FEV1及FEV1/预计值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唇-腹式呼吸训练结合腹肌抗阻训练的呼吸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缩唇-腹式呼吸训练;腹肌抗阻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