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切除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术在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胃切除术的45例SiewertⅡ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组(双通道组,15例)和食管残胃吻合术组(单通道组,30例)。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简要步骤:行空肠-食管残侧吻合(第一吻合口),关闭空肠残;行残胃大弯侧与空肠侧侧吻合(第二吻合口),关闭残胃断;行空肠与远端空肠侧侧吻合(第三吻合口),关闭空肠残。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相比单通道组,双通道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但术后首次通气时间较短,胃管引流液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单通道组比较,双通道组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反酸、烧心、反流性食管炎以及餐后胀痛感)的概率较低,单次进食量增加,营养学指标较高(体质量增加量、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术是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可行术式,具有减轻术后消化系统症状,增加患者单次进食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双通道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搬运技术与传统搬运技术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髓炎伴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科收治的34例累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髓炎伴缺损的患者资料。根据缺损修复方式不同分为2组:改良组14例(接受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搬运技术治疗),男9例,女5例;年龄为(39.4±7.3)岁;传统组20例(接受传统搬运技术治疗),男12例,女8例;年龄为(41.2±6.6)岁。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固定戴架时间(EFT)、外固定指数(EFI)、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技术研究和应用协会(ASAMI)标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评估缺损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34例患者术后获18~32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改良组EFT[(3.9±1.6)个月]显著短于传统组[(9.8±2.2)个月],EFI[(0.48±0.09)个月/cm]显著低于传统组[(1.42±0.32)个月/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SAS评分[(48.1±4.7)分]显著低于传统组[(61.2±6.2)分]、人均并发症数[(0.8±0.4)种/例]显著少于传统组[(1.4±0.3)种/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愈合结果和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满意分别为13、12例,不满意分别为1、8例;Ⅱ级钉道感染分别为1、8例,未发现分别为13、12例;Ⅲ级钉道感染分别为1、9例,未发现感染分别为13、1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与传统搬运技术相比,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搬运技术在治疗胫骨远端节段性缺损方面展现出更好的效果,具有EFT短、EFI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髓炎 硫酸钙 骨搬运 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易与骨折混淆的鼻末端、鼻孔、鼻其他孔和咬合缝间型鼻颌缝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资料库1 600例成人正常鼻影像资料,其中男800例、女800例,年龄18~80岁。采用MSCT薄层扫描,利用标准算法的原始图像重建出容积再现(VR)图像,分析鼻末端形态8种类型(M型、左侧缺损型、右侧缺损型、拱型、V型、倒V型、锯齿型、平坦型)的占比;利用算法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重建出平行于硬腭的横断面和平行于鼻的冠状面图像,对鼻末端形态、鼻孔、鼻其他孔和咬合缝间型鼻颌缝进行侧别、性别间对比分析;将鼻划分为6个象限,分析鼻孔、鼻其他孔的位置占比。结果(1)鼻末端形态最常见的3种类型依次是M型[男60.00%(480/800)、女48.75%(390/800)]、锯齿型[男12.75%(102/800)、女14.13%(113/800)]和左侧缺损型[男7.63%(61/800)、女11.13%(89/800)],其中M型和左侧缺损型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6种类型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2)鼻孔出现率为59.93%(959/1 600,例),共1 683孔,其中男性为67.25%(538/800)、963孔,女性为52.63%(421/800)、720孔,男性鼻孔出现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3,P<0.001);左侧为53.25%(852/1 600)、右侧为51.94%(831/1 600),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P=0.230)。鼻孔以前中象限最多见,男性为67.49%(650/963)、女性为69.86%(503/720)。(3)鼻其他孔总出现率为23.13%(370/1 600)、共506孔,男性为31.13%(249/800)、女性为15.13%(121/800),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0,P < 0.001);左侧为14.88%(238/1 600)、右侧为16.06%(257/1 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P=0.353)。鼻其他孔最常见于前上象限,男性为34.49%(119/345)、女性为26.08%(42/161)。(4)咬合缝间型鼻颌缝总出现率为39.68%(635/1 600),男性为58.38%(467/800)、女性为21.00%(16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43,P<0.001);左侧为34.75%(556/1 600),右侧为33.25%(532/1 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370)。结论通过MSCT的MPR和VR技术可以提高对鼻末端、鼻孔、鼻其他孔和咬合缝间型鼻颌缝的影像特征的识别。

  • 标签: 鼻骨 鼻骨孔 鼻颌缝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多平面重建 容积再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50年来男性精液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设计/研究方法通过检索Cumulated Index Medicus and Current List(1930—1965年)和MEDLINE Silver Platter database(1966—1991年8月),纳入无不育病史男性的精液质量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对象纳入1938—1991年间发表的61篇文献中共14 947名男性。主要观察指标平均精子密度和平均精液量。结果经过人数加权的数据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精子总数从1940年的113×106/ml显著下降至1990年的66×106/ml(P<0.000 1),精液量从3.40 ml下降至2.75 ml(P=0.027),这表明精子生成的下降比精子密度的下降更为显著。结论男性的精液质量在过去50年间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由于男性生育力在一定程度上与精子数量相关,因此这也反映出男性生育力的总体下降。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上述改变伴随着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异常,如睾丸癌、隐睾和尿道下裂发病率的增加。这也提示各种严重损害男性性腺功能的因素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 标签:
  • 简介:摘要依据浙江临安2004对大气地面臭氧跟其四个前体物浓度变化观测数据,对长江三角洲本地站臭氧浓度和前体物浓度日变化、月变化、周末效应和各污染物出现频率等研究,分析臭氧浓度变化与其前体物、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临安地面O3浓度存在着较明显日变化规律,且呈单峰型;工作日地面臭氧浓度高于周末;前体物浓度与臭氧浓度变化呈负相关,臭氧在不同浓度出现频率规律与其前体物基本呈一致臭氧浓度变化也受该区域气温、云量等气象条件影响。

  • 标签: 临安 夏季臭氧浓度 前体物 频率 气象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食管胃吻合肌瓣成形术(Kamikawa吻合)在治疗肿瘤最大径>5 cm的食管胃结合部(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并施行腹腔镜辅助胃切除术和Kamikawa吻合的EGJ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病例资料。肿瘤均侵犯贲门齿状线,且最大径>5 cm;排除需急诊手术和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后,共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9~49岁。患者接受腹腔镜辅助胃切除术后,把残胃提出腹腔外,距残胃前壁3~4 cm处亚甲蓝标记"H"形,并沿"H"形切开胃壁浆肌层,沿纵行切开线向两侧分离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的间隙,制作浆肌瓣;将残胃放回腹腔,腹腔镜下将"H"形上边与食管后壁距断4~5 cm处间断缝合4针;切开食管残,在"H"形的下边切开黏膜下层和黏膜层,进入胃腔;腹腔镜下将食管断后壁与残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缝合,食管断前壁与残胃全层连续缝合,将胃前壁浆肌瓣缝合包埋食管,完成消化道重建。观察患者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中位时间为239(192~261)min,Kamikawa吻合中位时间为149(102~163)min,术中中位出血量为35(20~200)ml。4例患者均术后第1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和胃管,并恢复流质饮食,术后住院中位时间为6(6~8)d。术后病理提示,3例平滑肌瘤,1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无吻合口漏及狭窄等并发症,未观察到反流症状。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11~29)个月,4例患者复查胃镜均未见反流性食管炎。结论对于>5 cm的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胃切除术后应用腹腔镜辅助Kamikawa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手术,近端胃切除 手术,腹腔镜 食管胃吻合肌瓣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结扎联合远端造口术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间隔时间对妊娠结局和子代出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结扎联合远端造口后实施IVF-ET的274例患者,按间隔时间分为3组。A组:手术与IVF-ET间隔1个月(n=114);B组:手术与IVF-ET间隔2个月(n=92);C组:手术与IVF-ET间隔3个月或以上(n=68)。主要观察指标为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阳性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和子代出生情况(包括新生儿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和出生缺陷)。因移植胚胎种类可能影响上述观察指标,所以本研究对卵裂期胚胎和囊胚进行分别比较。结果三组患者行卵裂期胚胎移植或囊胚移植后,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CG阳性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和流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子代出生情况方面,移植卵裂期胚胎后单胎分娩新生儿中B组出生体质量[(3.61±0.31)kg]显著高于C组[(3.25±0.60)kg,P=0.014];移植囊胚后双胎分娩新生儿中C组出生孕周[(36.22±1.44)周]显著大于B组[(34.14±3.11)周, P=0.012]。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结扎联合远端造口术后间隔1个月、2个月或≥3个月行胚胎移植不影响妊娠结局,但可能对子代出生孕周和出生体质量有一定影响。

  • 标签: 输卵管疾病 输卵管造口术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肢发育不全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PRKAR1A基因或PDE4D基因突变导致GPCR-Gsα-cAMP-PKA信号通路异常引起,主要表现为骨骼发育障碍,伴或不伴内分泌激素抵抗。诊断需与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相关疾病鉴别,主要是临床诊断,而分子遗传学诊断为金标准。治疗上采取对症治疗。目前尚无报道肢发育不全症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等数据,该文对国内外有关肢发育不全症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肢端发育不全症 PRKAR1A基因 PDE4D基因 短指症 激素抵抗
  • 简介:摘要患者男,44岁,左手小指皮下结节3年。皮肤科检查:左手小指末节背侧一0.4 cm × 0.4 cm皮下结节,触之橡皮样硬度,无压痛,末端指间关节活动不受限。术后组织病理:肿瘤含有丰富的纤维样、软骨样、黏液样间质。肿瘤细胞呈卵圆形至短梭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有丝分裂。细胞排列杂乱或呈小团簇状。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CD34、转录因子ERG、SOX9,不表达S100、P63、广谱角蛋白(AE1/AE3)、上皮膜抗原、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Ki67增殖指数小于1%。诊断:肢纤维软骨黏液样肿瘤。

  • 标签: 黏液样肿瘤 纤维软骨 肢端纤维软骨黏液样肿瘤 THBS1-ADGFR5融合基因
  • 简介:摘要氟症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流行的地方病,我国是地方性氟中毒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氟症的典型病理改变为组织的转换加速,在此过程中大量转录因子、信号蛋白以及信号通路表达异常,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微小RNA(miRNA,miR)是单链非编码RNA分子,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研究表明,miRNA能够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生物器官发育和代谢疾病的重要调控因子。故针对miRNA在氟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氟症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与方向。

  • 标签: 氟骨症 微小RNA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微环境发生变化,如免疫因子变化、间充质干细胞(MSCs)趋化及分化异常、雌激素分泌量减少及受体下调、机械敏感性下降,这些均影响骨折愈合过程。目前研究表明,通过改善巨噬细胞的表型极化、增强MSCs的趋化成活性、补充雌激素和提高的生物力学性能均能重构微环境平衡,从而有效改善骨质。笔者从微环境变化、微环境失衡影响骨折愈合的途径及重构微环境方法等方面,阐述微环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愈合 骨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和定位导板在正颌外科上颌Le Fort Ⅰ型截术中的应用,观察其消除髁突移位带来的术后误差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需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术的性错患者。术前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行全头颅扫描,将获得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Simplant软件,重建颌的虚拟三维模型,在虚拟三维头颅上定点测量分析,并虚拟手术模拟上颌Le Fort Ⅰ型截,3D打印上颌及定位导板,手术中采用上颌导板确定截线及上颌前徙位置。将患者术前虚拟设计方案测量数据与术后复查的虚拟头颅测量数据导入SPSS 22.0软件,行t检验分析2组数据的差异性。结果研究共纳入8例需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术的性错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18~39岁,平均24.8岁。8例手术均顺利,术中导板和牙支持式板定位准确,应用顺利,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咬合稳定,关节无弹响。术前设计方案与术后三维重建的10个测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和定位导板,可精准地控制上颌的三维移动,提高正颌外科中上颌Le Fort Ⅰ型截术的精度,手术效果与术前设计方案高度一致。

  • 标签: 截骨术,勒福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正颌外科手术 成像,三维 打印,三维 测颅法 导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内钉结合水泥修复肿瘤切除术后节段性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黔南州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5例接受保肢手术治疗术后存留节段性缺损的四肢恶性骨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1~55岁,平均35.4岁;切除肿瘤病灶后缺损长度6~21 cm,平均12.3 cm;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arnofsky评分(KPS)均小于50分。其中3例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加水泥填充进行修复重建,2例患者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加水泥填充进行修复重建;其中2例因缺损21 cm、13 cm予钢板及外固定支架辅助固定。记录患者切除后缺损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KP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2~225 min(平均154.2 min),术中出血量300~500 mL(平均为382 mL)。5例患者随访6~28个月,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6、7个月因疾病进展死亡。按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估:1例28分,2例23分,2例21分,患者满意度较高。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1~6分,平均3.6分;术后KPS评分60~80分,平均72分。结论采用髓内钉结合水泥填充技术修复节段性缺损,可以缓解患者疼痛,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骨肿瘤 骨折固定术,髓内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颌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4例颌PB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病年龄、性别、部位、主诉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颌PBL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4~79岁,中位年龄56岁;上颌单发6例,下颌单发7例,同时累及上颌和下颌1例;12例以局部肿物为主诉入院,2例主诉口内肿物伴黏膜表面溃疡或脓肿形成;4例伴牙松动,3例有患侧牙痛史,2例有唇颊部麻木症状,1例出现发热及盗汗等全身症状。影像学表现为溶型骨质破坏者8例,混合型4例,硬化型1例,囊状型1例;1例伴骨膜反应,12例见明显肿块,且以骨质破坏程度轻而软组织肿块范围大为特征。结论颌PBL常见于中老年男性,上下颌均可累及。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可出现牙痛、牙松动及感觉异常等常见牙体或牙周症状,但软组织肿物体积大而骨质破坏程度轻的影像学特点可作为其与骨髓炎、鳞状细胞癌及骨肉瘤等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淋巴瘤 颌骨 临床特征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样骨瘤全身显像(WBS)和SPECT/CT显像的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且以局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70例样骨瘤患者(男50例,女20例,年龄4~66岁),分析患者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平面显像及SPECT/CT显像的图像特点。结果WBS联合SPECT/CT显像发现70个病灶,以股骨(37.1%,26/70)和胫骨(35.7%,25/70)病灶多见;56例行三时相显像的患者病灶与健侧放射性比值(T/NT)为3.7±1.2。WBS示病灶摄取呈圆形(或类圆形)者48个(68.6%,48/70),呈梭形者21个(30.0%,21/70),不规则形状者1个(1.4%,1/70);SPECT/CT显像示病灶摄取呈圆形(或类圆形)者69个(98.6%,69/70),不规则形状者1个(1.4%,1/70)。WBS中表现为"双灰度征"的病灶有48个(68.6%,48/70);而SPECT/CT显像示59个(84.3%,59/70)病灶表现为"双灰度征"。SPECT/CT显像示59个(84.3%,59/70)病灶有瘤巢,27个(38.6%,27/70)病灶出现钙化或骨化(即"靶征")。结论样骨瘤的典型WBS及SPECT/CT显像征象包括"双灰度征"、瘤巢及"靶征"等,这些征象有助于样骨瘤的诊断。

  • 标签: 骨瘤,骨样 放射性核素显像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99m锝美罗酸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P<0.05,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距离更近(P<0.05,P<0.01,P<0.001)。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厚度变薄(P<0.001)。结论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较薄,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开裂和开窗的发生。

  • 标签: 骨型 下颌前牙 皮质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动力化联合自体移植与单纯植手术治疗股骨无菌性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股骨骨折无菌性不连的患者资料。男19例,女11例;年龄25~55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12例(采用LCP动力化联合自体移植术治疗)和B组18例(采用单纯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Lane-Sandhu放射评分以评估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2±1.7)个月显著少于B组(9.8±2.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Lane-Sandhu放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Lane-Sandhu放射评分分别为(4.2±1.2)、(8.4±0.7)、(10.8±0.9)分,显著高于B组的(3.3±0.9)、(7.1±1.3)、(9.8±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83.3±4.3)分显著高于B组(76.2±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植术相比,LCP动力化联合自体移植术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增强成骨质量,疗效更好。

  • 标签: 股骨 骨板 骨移植 骨不连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在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普外科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的70例患者,均选择Roux-en-Y方式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其中食管-空肠功能性吻合(FETE)组39例,开放圆吻组31例。结果表明,FETE组在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4.46±1.97)d]、引流管留置时间[(8.72±2.31)d]、术后住院时间[(11.18±2.79)d]方面均优于开放圆吻组(均P<0.05);FETE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圆吻组(P<0.05),有4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全部来自于开放圆吻组;随访6个月未发生远期并发症及复发。2种手术方法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均安全可行,腹腔镜行FETE吻合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在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并显著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