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急性化脓性扁桃炎治疗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人。对对照组的患儿给予青霉素进行治疗,对实验组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时的各种数据,并就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患儿治愈的有11例,显效的有9例,好转的有16例,无效的有4例,其中有5名患儿出现了不良反应;对照组的患儿治愈的有7例,显效的6例,好转的有12例,无效的有15例,其中实验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有12例,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炎要比用青霉素治疗的效果好,患儿的不良反应也较少,安全性更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阿奇霉素 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使用自体耳软骨联合硅胶假在隆鼻术后再次鼻整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初次使用硅胶假隆鼻术恢复欠佳患者30例进行再次鼻整形,选择自体耳软骨联合硅胶假进行再次修复,评价修复效果。结果对患者进行5个月的随访,发现有28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恢复,患者鼻尖抬高,无红肿,鼻背延长,仅有2例患者在术后拆线时出现了鼻背不对称的情况,采用假包囊分离缝合固定后得以恢复,在治疗中均未出现下移、排异等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自体耳软骨联合硅胶假在再次鼻整形中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能够抬高鼻尖、延长鼻背,避免鼻尖假体外露、皮肤穿孔等并发症的出现,有着积极的手术治疗价值。

  • 标签: 自体耳软骨 硅胶假体 隆鼻术 再次鼻整形 应用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后纵韧带与硬脊膜间“安全减压间隙”在前路椎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椎次全切除治疗的134例颈椎OPP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46例;年龄35—71岁,平均(50.5±16.7)岁。术前CT矢状面显示节段型105例,连续型12例,混合型17例,骨化均不超过3个椎。术中以韧带未骨化处为突破口,使用后纵韧带钩钩起骨化物,形成后纵韧带与硬脊膜间“安全减压间隙”,锐利神经剥离子仔细分离,超薄型枪钳逐步咬除骨化的韧带。术中观察有无硬脊膜粘连及破损而导致脑脊液漏以及脊髓损伤,采用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CT横断面上椎管狭窄率〈30%者58例,利用“安全减压间隙”行骨化物切除术,无硬膜破损;30%-60%之间者62例,1例硬脊膜破损导致脑脊液漏;〉60%者14例,4例脑脊液漏。术中发现硬脊膜粘连97例,在“安全减压间隙”下用锐利神经剥离子成功分离92例。患者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术后JOA评分(14.9±2.7)分,较术前(9.3±1.9)分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0,P〈0.05)。结论利用后纵韧带钩钩起骨化后纵韧带创造“安全减压间隙”,可有效地分离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的粘连,避免骚扰脊髓,减少硬脊膜破损及脊髓损伤。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椎体次全切除术 硬脊膜 脑脊液漏 脊髓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孕期产前筛查和彩超检查在胎儿13-三产前诊断中的作用,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到2016年8月期间来我院产检检出的13-三综合征胎儿4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进行产前介入性诊断,对其孕早期筛查和彩超检查进行分析。结果48例产妇在孕早期通过筛查有25例出现异常,其中9例接受绒毛活检术,10例接受羊膜腔穿刺术,6例接受脐血穿刺术;1例为夫妇双方α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于孕早期行绒毛活检术提示13-三综合征高风险。胎儿染色核型分析显示单纯型13-三综合征的有43例,嵌合型13-三综合征的有5例。25例孕早期筛查结果异常的产妇进行彩色彩超检查,异常表现主要为.NT增厚的有11例,胎儿淋巴水囊瘤的有5例,脐膨出的有4例,鼻骨缺失或者发育不良的有3例,胎儿双手姿势异常的有2例子,胎儿无脑的有1例。结论早孕期产前筛查有助于13-三综合征的高风险诊断,产前筛查联合超声检查对13-三综合征服的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孕早期 产前筛查 超声检查 13-三体综合征
  • 简介:摘要消毒供应室一直是临床上的特殊科室,该科室是各个科室器械进行消毒的地方,其中手术室是临床器械最多的科室,由于器械种类繁杂,供应室与手术室应相互协调运作,但在其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随之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 标签: 手术室 供应室 一体化运作 问题与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血浆D-二聚、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动态变化对疗效和预后判定的价值。方法:2010年4月—2013年1月行TACE治疗1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方法(mRECIST)分为疾病进展组(47例)和有效组(81例)。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FIB和CRP含量,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FIB和CRP是否为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全部患者TACE治疗后D-二聚、FIB含量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而CRP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有效组TACE前、后血浆D-二聚、FIB、CRP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疾病进展组TACE后较TACE前含量显著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和TNM分期和血管侵犯为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TACE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FIB和CRP动态水平变化是判断HCC患者疗效和预后的理想指标,D-二聚可作为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