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90岁及以上住院心房颤动(AF)患者住院期间抗凝现状及分析院内缺血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住院的90岁及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抗栓治疗策略及院内缺血性脑卒中及院内主要出血情况,根据房颤血栓危险度(CHA2DS2-VASc)评分分为2,3,≥4分3组,评估3组中不同抗栓治疗策略及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情况,同时根据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分为出血高危组(≥3分)及非出血高危组(≤2分),评估两组中不同抗栓治疗策略及院内主要出血情况。结果在223例90岁及以上NVAF患者中,住院期间给予抗凝治疗比例42.6%,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比例25.6%,未给予任何抗栓治疗比例31.8%;随着CHA2DS2-VASc评分增加,住院期间未给予任何抗栓治疗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47.4%和42.9%和26.4%),但3组间不同抗栓治疗策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院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0.5%和12.2%和15.5%,P=0.75);与非出血高危组相比,出血高危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抗凝治疗比例稍高(47.2%和38.3%),未给予任何抗栓治疗的患者稍低(28.7%和34.7%),两组间不同抗栓治疗策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院内主要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和10.2%,P=0.51),合并感染、呼吸衰竭患者,院内主要出血发生率升高(16.8%和6.4%,P=0.02;21.3%和8.0%,P=0.01)。结论90岁及以上NVAF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比率偏低,应规范化抗凝治疗;同时,在评估其出血风险时,除HAS-BLED评分外,应考虑是否合并感染、呼吸衰竭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疾病。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药 卒中 出血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 分析 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 。 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 201 9 年 1 0 月 我 院收治的 行 PCI 术治疗的 冠心病患者 76 例 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 研究 组,每组 各有患者 38 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 研究 组患者术前给予氯吡格雷并维持至术后半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指标, 以及术后 6 个月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5.2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3.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氯匹格雷对冠心病患者 PCI 后心血管不良事件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且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具有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 标签: 冠心病 心血管不良事件 介入治疗 氯吡格雷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病护理中的作用及对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入选2019年7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患者各40例,其中对比组采用基础护理措施,研究组采用健康教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情况。结果:研究组不良发生率10.0%%较对比组37.5%更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健康教育,研究组健康知识知晓率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高血压病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健康知识的认识,从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应用。

  • 标签: 健康教育 老年高血压病 作用 不良事件发生率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CC)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研究依据及临床应用结果。鉴于其临床应用结果具有安全性、有效性,故提出应进一步科学推广其应用。同时,针对目前已获知的研究信息中尚有若干未知,也提出了后续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栓塞
  • 简介:摘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条件有限,面对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及时做好评价模型分析,依据相关的构建模式标准方法,实施有效的测试方法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模式标准。运用模型定量分析,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方便面对突发事件的资源配置操作,确定最优的科学操作标准内容。

  • 标签: 疾病防控中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能力模型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设想得到建立和完善 ,建设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全机制是我国现阶段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 重中之重,但就目前的建设现状看还有许多问题未得到解决。本文主要是从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出设想和应急机制的建立以及对建设中的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希望能够为将来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能有所借鉴和帮助。

  • 标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设想 研究和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预见性护理方法使用在癫痫病症患者护理过程中,观察该种护理方法对护理不良事件和患者不良情绪影响。 方法 :将我院在收治的癫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时间段为 2018 年 1 月到 2019 年 12 月,并且根据分析需要,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使用预见性护理方法。 结果 :( 1 )治疗组 SDS 和 SAS 评分为 42.18±7.35 (分)、 41.25±7.21 (分),对照组为 57.24±7.85 (分)、 58.47±6.20 (分),( P<0.05 ),结果有显著差异。( 2 )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中,治疗组发生率为 5.40% ,对照组是 24.32% ,( P<0.05 ),结果有显著差异。 结论 :预见性护理方法使用在癫痫病症患者护理过程中效果明显,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预见性护理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消化内镜室 行 标准化护理管理对护理满意度 及 安全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 方法:于 201 8 年 1 月 --201 9 年 12 月 ,选取 消化内镜室 收治 患者 60 例,根据其 就诊单双号 分组 , 单号 30 例为控制组,双号 30 例为试验组 。 控制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基于此试验组采取标准化护理管理。比较两个组别护理满意度、安全事件发生率等。 结果:两个组别护理满意度、安全事件发生率对比发现试验组明显优于控制组( P<0.05 ),有统计学价值。 结论:消化内镜室 行 标准化护理管理 的效果显著,即可有效减少各种安全事件,保障诊疗安全,患者普遍满意,值得推广研究。

  • 标签: 消化内镜室 标准化护理管理 护理满意度 安全事件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性化护理教育在提高外科门诊护理质量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8月期间,研究人员收集这一阶段在我院外科门诊的10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动态随机分组法,分成研究组50例,参照组50例。研究组给予人性化护理教育,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 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低于研究组,参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满意度 人性化护理教育 常规护理 不良事件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骨外科的实际护理工作中,采用人性化管理、风险预估结合的方式,实施不良事件预防的实际意义。方法:选择在2019年6月-2019年12月到我院骨外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共8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具体对象,并且随机分成不同的两个组,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个组中分别有患者44例。对比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的护理满意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结果:经过护理之后,观察组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几率要比对照组小,并且患者的满意度相对比较高(P<0.05),并且观察组中没有出现不良事件。结论:对于骨外科的日常护理工作来说,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联合风险预估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比较高,各种不良事件不容易发生。

  • 标签: 人性化管理 风险预估 骨外科 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双心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意外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接诊的 64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32例观察组 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患者双心护理干预。观察对比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睡眠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 入院日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出院日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睡眠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双心护理干预有利于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开展,能显著缓解患者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双心护理 护理效果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以中、夜班为主的预见性防范护理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的116例心内科住院患者,按照抽签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实施以中、夜班为主的预见性防范护理方式,干预时间均为住院期间。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对其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跌倒、坠床、输液回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中、夜班为主的预见性防范护理模式降低了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满意度 预见性防范
  • 简介:【摘 要】医院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制度设计,合理性、有效性的流程,不但满足质量保证的需要,又兼顾到质量控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发现传染病患者实时监控,提高了新冠肺炎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疫情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 标签: 新冠肺炎,COVID-19,制度流程,应急,医疗质量监测
  • 作者: 蒙龙 邱峰 贾运涛 孙树森 黄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 400016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药学部,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400016 ,美国西新英格兰大学药学院,美国斯普林菲尔德 MA 01119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400016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的不良事件(AE)进行数据挖掘,为鉴别应用这两种药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过程中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是药物引起还是疾病本身所致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文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提到的新冠肺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选出本研究关注的AE。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相关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设定时段内FAERS数据库共收到7 582 463份药物相关的有效AE报告,其中利巴韦林31 775份,干扰素α 2 345份。分析结果显示,在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中可能与利巴韦林具有相关性的AE有鼻充血、咳嗽、喉疼痛、咽部水肿、咳痰和呼吸困难,可能与干扰素α具有相关性的AE有喉疼痛和咯血;在其他系统器官分类中可能与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均具有相关性的AE包括发热、寒冷感、疲乏、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关节痛、肌痛和皮疹。在实验室检查异常AE中,与利巴韦林相关的有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与干扰素α相关的有白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结论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相关AE中一部分与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相似,临床实践中应当注意鉴别。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利巴韦林 干扰素α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数据挖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药物浓度与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是回顾性研究,根据入排标准纳入北京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共369例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记录患者性别、身高、体重、肝肾功能、药物谷及峰浓度,服用药物用量,CHADS2评分等临床资料,记录用药6个月后的出血事件。结果受试患者平均药物谷浓度(44.92±38.39)mg/L,平均药物峰浓度(226.96±139.34)mg/L,CHADS2评分(2.8±1.2)分,发生出血22例,未发生出血事件347例;无论是药物峰浓度和谷浓度,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4和0.960);随着年龄的增长,药物峰和谷浓度逐渐递增(均P<0.001);出血事件组的药物平均谷浓度比未发生出血事件组高(P=0.009),药物平均峰浓度比未发生出血事件组略高,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出血事件组的谷值/峰值的剂量比均较未发生出血事件组高(P=0.001,P=0.028)。结论年龄影响药物峰、谷浓度,尤其高龄老年人应考虑适当减量服用,监测药物峰、谷浓度对高危出血患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药浓度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病毒治疗推荐药物氯喹引起致死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世界卫生组织个案病例安全报告全球数据库(VigiBase)氯喹引起的致死性心脏不良事件,对报告信息充分(VigiGrade完整评分≥ 0.80或附有详细的原始报告)案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不良事件分类编码采用国际药品注册协调会议(ICH)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22.1版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结果截至2020年2月23日,VigiBase中共有45份氯喹相关致死性心脏损害报告,来自16个国家,30份报告信息充分。30份报告中20例为氯喹单次大剂量用药出现的致死性心脏不良事件,17例为过量用药(15例自杀或怀疑自杀,2例幼儿误服)导致,3例为临床治疗用药;18例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6例心电图显示QRS波延长或QT间期延长;6例合并低钾血症,其中4例为严重低血钾。30份报告中10例为氯喹多次用药引起的致死性心脏不良事件,4例使用氯喹时间为23 d~2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心搏骤停或心肌梗死;6例使用氯喹时间为20个月~29年,均为心肌病,3例心内膜心肌活检证实为氯喹所致。结论心脏毒性是氯喹引起致死性不良事件的首要原因,单次大剂量氯喹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长期用药主要表现为心肌病。

  • 标签: 氯喹 长QT综合征 心律失常,心性 心肌病 药物毒性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外周血凝血因子XIII(FXIII)浓度与出血事件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55例PLT<50×109/L的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以35例非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FXIII浓度,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外周血FXIII水平与出血事件的关系。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FXII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FXIII水平与出血评分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61)。当FXIII浓度的临界值为103.9 μg/L时,诊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的敏感性为0.939,特异性为0.909。结论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FXIII水平减低,且与出血事件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是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骨髓抑制 凝血因子XIII 出血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中年人群高血压、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及其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调查随访研究,研究对象来自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心血管疾病监测、预防预警和诊治技术应用研究"。2009至2010年在12个研究地区各抽取约1 000人(35~64岁),调查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016至2017年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并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最终8 835人纳入该研究。比较入选人群基线和随访时的血压和体重指数(BMI),计算高血压、超重和肥胖的6年累积发病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超重、肥胖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随访结果显示,研究人群BMI、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较基线有所增长(P均<0.001)。高血压、超重和肥胖6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9.3%(1 146/2 918)、11.5%(406/3 544)和4.3%(302/7 025)。调整混杂因素后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BMI和血压均正常的中年人群比较,超重、肥胖、高血压、超重伴高血压、肥胖伴高血压的中年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均增加[HR分别为2.394(95%CI 1.130~5.073)、3.341(95%CI 1.454~7.674)、6.047(95%CI 2.978~12.279)、5.808(95%CI 2.924~11.539)和8.716(95%CI 4.391~17.302),P均<0.05]。结论我国中年人群超重、肥胖和高血压发病率较高,超重、肥胖、高血压或超重/肥胖伴高血压均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超重 肥胖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