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1例右下睑肿物切除术加游离硬腭、唇粘膜移植术加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冷刀锥切术(CKC)与宫颈环形电锥切术(LEEP)在治疗高级别宫颈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高级别宫颈状上皮内病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CKC术和LEEP术进行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等相关观察指标。结果CKC组和LEEP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和98.00%,无明显比较差异(P>0.05)。LEE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愈合时间等各项治疗相关指标均明显少于CKC组(P<0.05)。结论采用宫颈环形电锥切术治疗高级别宫颈状上皮内病变,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与冷刀锥切术相比较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 标签: 冷刀锥切术 宫颈环形电锥切术 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状细胞癌患者Th17细胞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食管状细胞癌标本,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h17细胞水平及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食管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Th17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为(4.67±3.86)%,癌旁组织中Th细胞为(3.37±4.22)%,癌组织中Th17细胞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的Th17细胞为8.42±4.61个/HPF,癌旁组织中为5.87±2.75个/HPF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在分期晚、有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较深的患者中,癌组织和癌旁组织Th17细胞水平较高.结论Th17细胞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高水平提示食管癌预后不良.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77-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microRNA-21、可溶性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链A(sMICA)水平检测在食管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食管状细胞癌患者,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icroRNA-21,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MICA。比较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比较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随访1年,比较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结果低分化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高于中分化患者,中分化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高于高分化患者(P<0.05)。IV期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高于Ⅲ期患者,Ⅲ期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高于Ⅱ期患者,Ⅱ期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高于Ⅰ期患者(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随访1年,50例患者中死亡18例(36.00%),存活32例(64.00%)。死亡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高于存活患者(P<0.05)。结论食管状细胞癌患者机体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普遍呈高表达状态,分期晚、分化差、生存期短的患者表达水平更高。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microRNA-21 可溶性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链A 生物学行为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尿路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1例输尿管状细胞癌术后短期同侧肾盂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原发性右侧输尿管状细胞癌患者行右侧输尿管末段切除膀胱再植术后4个月出现同侧肾盂再发,再行右侧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转移。结论上尿路状细胞癌临床发病率低,恶性度高,预后差,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对于行保留肾脏手术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警惕肿瘤复发。

  • 标签: 输尿管肿瘤 输尿管结石 肾盂 再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食管状细胞癌中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术前未接受新辅助治疗的食管状细胞癌病例407例,复阅病理切片并整理相关临床资料,制作组织芯片,进行PIK3CA基因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分析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407例食管状细胞癌患者中,男性328例,女性79例,男女比例4∶1。116例患者PIK3CA基因拷贝数<3,291例PIK3CA基因拷贝数≥3。在291例患者中,86例第3号染色体拷贝数≥3,不能判定为PIK3CA拷贝数增多;205例患者PIK3CA基因拷贝数≥3同时第3号染色体拷贝数<3,判定为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与年龄、性别、吸烟情况、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分化情况、脉管侵犯、神经束侵犯、T分期、N分期以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发现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与患者的无疾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有显著的相关性(DFS:P=0.006;总生存期:P=0.016)。多因素分析显示,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是食管状细胞癌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子(HR 1.358,95%CI:1.042~1.769,P=0.023),总生存期的潜在预后因子(HR 1.278,95%CI:0.981~1.666,P=0.069)。结论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与食管状细胞癌患者预后差显著相关,有望成为食管状细胞癌患者风险评估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 标签:
  • 简介:摘要局部晚期头颈部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采用以手术为主的多模式综合治疗方案,但较高的治疗失败率和疾病复发率仍然是其预后较差的根本原因,并且复发/转移后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十分有限。研究显示以铂类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并不足以显著延长局部晚期HNSCC的总体生存期。由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复发/转移性HNSCC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临床疗效,这改变了HNSCC的传统治疗模式。考虑到ICIs具有增强机体肿瘤免疫反应和“减瘤”后缩小手术范围等潜在临床获益,因此促使了ICIs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HNSCC的临床研究试验及基础研究的开展,本文就此相关进展作一概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恶性肿瘤寡转移或寡进展状态逐渐成为癌症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相对惰性的肿瘤生物学特征,以及潜在的局部治疗获益机会,寡转移或寡进展在多个癌种中被列为特殊的临床亚型,然而在食管状细胞癌中尚无深入的研究。食管状细胞癌是否存在寡转移状态,孤立性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否应视为食管状细胞癌术后寡进展,外科治疗在寡转移中的临床价值,以及局部放疗在寡进展中的临床价值,文献报道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探索。谨慎推进相关研究,明确食管状细胞癌寡转移或寡进展的生物学特点和预后特征,有望为患者制定效果更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 标签: 食管肿瘤 外科手术 寡转移 寡进展 生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状细胞癌(PO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15例卵巢原发性状细胞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hMLH1、hMSH2、hMSH6、PMS2在POSCC中的表达,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OSCC中18种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结果15例病例中可见不同分化程度的状细胞癌,包括高分化3例,中-低分化12例。肿瘤周围4例可见原位状细胞癌,4例可见畸胎瘤成分,1例可见子宫内膜样癌/不典型增生成分,1例可见子宫内膜异位腺体。5例(5/15)p16表达阳性且原位杂交证实有高危型HPV感染,其余10例p16阴性病例原位杂交均未检测到高危型HPV感染。所有病例均无错配修复蛋白缺失。与无感染HPV患者相比,伴有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总生存时间(P=0.038)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0.045)较长。结论POSCC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常为单侧发生,血清学指标CA125及状细胞癌抗原(SCC)上升最常见。形态学上肿瘤呈现不同的分化程度,但目前的数据表明分化程度并不能作为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POSCC的发生相关,而且伴有高危型HPV感染的POSCC患者预后优于无感染的患者。

  • 标签: 卵巢 原位杂交 预后 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的是一位14岁的患儿,因唇恶性肿瘤术后2年,颈淋巴结转移于2016年8月10日再次住院再次手术治疗的护理。住院期间,我们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照护,确定护理的重点为心理护理,伤口及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饮食护理,出院指导。针对于患儿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医护人员充分掌握青春期住院患儿的心理特点,通过交谈、倾听等方式缓解患儿及患儿家属焦虑不安的心理问题,运用整体护理理念,术后密切观察与护理患儿伤口及引流管,保持患儿呼吸通畅,健康的饮食宣教,提高患儿免疫力,防止术后感染,正确的出院指导。患儿手术成功,伤口治愈愉快出院,健康生活。

  • 标签: 上唇 转移 儿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PCNA和PTEN在皮肤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皮肤状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石蜡标本中PCNA和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SCC标本中,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05)。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0.484),PTEN蛋白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明显负相关(r=0.5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低分化SCC标本中,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中分化组,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高中分化组(P均<0.001);PCNA与PTEN蛋白的表达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557);两者表达均与年龄和部位无关(P>0.05)。结论在SCC组织标本中,PCNA强表达,PTEN低表达或失表达,在S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对于判断SCC的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鳞状细胞 PCNA PTEN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首次诊断并行宫颈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宫颈癌、随访资料完整的宫颈鳞癌患者116例,并选择正常宫颈组织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MGB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χ-2=35.876,P〈0.05);HMGBl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χ-2=7.710,P〈0.05)、临床分期(χ-2=6.537,P〈0.05)、淋巴结转移(χ-2=7.827,P〈0.05)密切相关。结论HMGB1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成为宫颈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

  • 标签: 宫颈鳞状细胞癌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早期子宫颈状细胞癌患者中应用子宫癌根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34例早期子宫颈状细胞癌患者,所选患者行以子宫癌根治术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34例患者中,临床效果为完全缓解的有10例、部分缓解18例、稳定6例,无进展患者,临床有效率为82.35%。手术时间为(205.68±7.96)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85.33±12.84)ml,淋巴结切除数目为(20.26±1.43)个,淋巴结转移率为26.47%,子宫旁浸润率11.76%,子宫颈浸润1/2以上患者占比为79.41%。结论在早期子宫颈状细胞癌患者中应用子宫癌根治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使淋巴转移率降低,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子宫癌根治术 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鱼鳞癣病伴高级别状上皮内病变是指子宫内膜在广泛化的基础上出现异型增生,但未出现肌层浸润。本病临床上罕见,应避免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子宫内膜鱼鳞癣病伴高级别状上皮内病变患者,诊刮时外院曾误诊为子宫内膜鳞癌,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宫颈病变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因亚型,以探讨不同基因型HPV感染在宫颈状上皮内病变的表达。方法采用医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对372例甘肃省境内妇女进行宫颈21种HPV亚型感染筛查,同期进行宫颈活检病理检查。按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成2组高度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135例包括CINⅡ81例、CINⅢ54例,低度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237例包括CINⅠ208例、宫颈湿疣29例。HSIL组HPV感染阳性率90.9%,检测出18种基因型,主要感染基因型依次为16、18、31、58、52;LSIL组HPV感染阳性率67.6%,检测出18种基因型,主要感染基因型依次为16、52、58、18、31;此外,LSIL组中宫颈湿疣24例,HPV感染率为100%,主要感染基因型依次为16、6、11、52、68,以HPV低危亚型为主。对HPV基因亚型分布及HPV感染型别数在各组疾病中的分布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学分析,研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亚型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病例标本中共检测到18种HPV亚型,未检测到35、43、44型。LSIL组及HSIL组前五位HPV基因亚型相同,单一感染在所有病例组中均占明显优势,单一感染率随宫颈上皮内病变的严重程度增加而递增。结论宫颈病变中主要感染的HPV基因亚型符合东亚及中国人群研究结果,同时也存在地理差异。HPV16、18、31、58、52致宫颈病变较强,HPV基因亚型检测对患者转诊阴道镜活检,及时分流、诊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宫颈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亚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888-3p在食管状细胞癌(ESCC)中表达及对细胞恶性表型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白求恩医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68例ESCC和癌旁组织,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ESCC和癌旁组织以及细胞中miR-888-3p表达,将抗miR-NC、抗miR-888-3p转入细胞,分别记为抑制miR-NC组、抑制miR-888-3p组,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生物信息学预测miR-888-3p和程序性死亡蛋白5(PDCD5)靶向关系,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两者靶向关系;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DCD5及其下游蛋白p5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食管状细胞癌组织中miR-888-3p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增加(4.57±3.27、1.28±0.82,t=8.047,P<0.01);上皮细胞-18(EC-18)、上皮细胞-1(EC-1)、上皮细胞-109(EC-109)中miR-888-3p表达较正常食管上皮细胞NEEC显著增加(分别为1.74±0.19、2.56±0.27、2.85±0.29、1.06±0.11,t=8.047,F=38.52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抑制miR-NC组相比,抑制miR-888-3p后EC-1和EC109细胞增殖显著降低(分别为0.48±0.05、0.35±0.04,t=3.517,P<0.05;0.71±0.07、0.51±0.05,t=4.027,P<0.05;和0.49±0.05、0.33±0.03,t=4.753,P<0.05;0.74±0.07、0.47±0.05,t=5.436,P<0.05),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EC-1分别为15.54±0.45、27.68±0.51和EC109分别为9.52±0.24、22.25±0.31),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EC-1分别为4.35±0.87、18.59±1.92和EC109分别为4.26±0.83、15.34±0.83, t=11.701、8.327,P<0.05);PDCD5是miR-888-3p靶基因,抑制miR-888-3p可显著升高细胞中PDCD5及其下游蛋白p53、bax、Caspase-3表达,降低bcl-2表达(PDCD5分别为0.44±0.04、0.97±0.09;p53分别为0.42±0.04、0.95±0.09;bax分别为0.40±0.04、0.92±0.10;Caspase-3分别为0.34±0.03、0.94±0.08;bcl-2分别为0.79±0.08、0.33±0.03,t=9.321、9.321、8.362、12.163、9.32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888-3p在食管状细胞癌中高表达,抑制其表达可通过上调PDCD5激活p53依赖凋亡信号途径,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微小RNA-888-3p 食管鳞状细胞癌 程序性死亡蛋白5 增殖 周期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芩素对皮肤状细胞癌增殖、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将皮肤状细胞癌细胞系A431分为4组,分别采用0、10、50、100 μmol/L黄芩素处理0、24、36和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不同处理组细胞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黏着斑激酶(FAK)和上皮-间充质转化标记蛋白标志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果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采用黄芩素处理48 h后吸光度(A)值分别为2.47±0.21、2.07±0.17、1.71±0.20和1.30±0.12。4组细胞处理48 h后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19,P<0.05)。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85.21±7.09)%、(72.19±6.25)%、(43.19±5.10)%和(25.10±3.81)%。4组细胞划痕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99,P<0.05)。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Ki-67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4±0.14、0.71±0.10、0.53±0.10和0.30±0.09。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FAK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4±0.11、0.82±0.12、0.64±0.09和0.29±0.09。4组细胞Ki-67和FA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10,P<0.05;F=4.928,P<0.05)。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间质标记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分别为1.28±0.15、0.97±0.13、0.64±0.12和0.33±0.10。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上皮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分别为0.83±0.09、1.32±0.14、1.89±0.23和2.17±0.16。4组细胞Vimentin和E-cadherin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91,P<0.05;F=3.951,P<0.05)。结论黄芩素可显著抑制皮肤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

  • 标签: 黄芩素 皮肤鳞状细胞癌 增殖 迁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头颈部状细胞癌(headandnecksquamouscellcarcinoma,HNS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的癌症,随着各项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HNSCC的各种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但近30年来HN.SCC患者的生存率并未明显提高。有学者提出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内部存在一小群具有干细胞样特性的细胞,称为肿瘤干细胞。研究表明,它是肿瘤的起源,也是造成肿瘤复发、转移、放化疗耐受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研究这群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肿瘤的最终治愈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就目前HNSCC肿瘤干细胞相关研究进展的临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鳞状细胞癌 肿瘤干细胞 预后 治疗耐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皮肤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对比治疗效果及其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远高于对照组的72.7%(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2%,远高于对照组的77.3%(P<0.05)。结论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皮肤状细胞癌患者效果理想,还可提高满意度。

  • 标签: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皮肤鳞状细胞癌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