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对耐多药结核病二线注射抗结核药物耐药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比例法药敏试验和WGS同时对2013至2017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结核病实验室菌株库保存的172株耐多药结核病(MDR)菌株进行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卷曲霉素3种二线注射抗结核药物耐药性检测。以比例法药敏试验为金标准,评价WGS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两种方法有差异的样本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法进行比较。采用McNemer检验对两种方法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172株MDR菌株纳入本研究,WGS检测发现了2个突变基因:rrs和eis基因,rrs-A1401G是主要的突变位点,分别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和卷曲霉素耐药菌株的58.3%、14/18和14/14。WGS预测阿米卡星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分别为14/15、93.6%和68.0%;卡那霉素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分别为15/15、98.1%和90.0%;卷曲霉素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分别为14/15、100%和96.0%。2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菌株共13株,MIC复检1株为耐药菌株,12株为敏感菌株。阿米卡星检测结果不一致的菌株11株,其中WGS检测结果显示8株发生rrs-514-A/C位点突变,而药敏试验和MIC检测均为敏感。结论WGS诊断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和卷曲霉素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一致性较强,表明WG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对MDR菌株二线注射抗结核药物耐药检测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抗结核药 全基因组测序 抗药性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地高辛联合β受体阻滞剂、ACEI、醛固酮拮抗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3月-2021年1月收治的5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对照组29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呋塞米、美托洛尔、螺内酯片、卡托普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地高辛治疗。检测治疗前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指标(NT-proBNP)。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指标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运用地高辛联合β受体阻滞剂、ACEI、醛固酮拮抗剂有更为理想的疗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T-proBNP水平指标,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地高辛 β受体阻滞剂 ACEI类 醛固酮拮抗剂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疗效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本院120例接受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口服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治疗或注射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治疗,观察不良反应,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有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泌尿功能紊乱及其他不良反应,其中过敏反应占比最高。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临床应参考其药理作用,以做到合理应用。

  • 标签: 头孢菌素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用于Angle氏Ⅱ牙颌畸形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选本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口腔科确诊Angle氏Ⅱ牙颌畸患者87例,取动态随机化分组划分组别后,对照组(n=44)行常规正畸支抗治疗,观察组(n=43)行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正畸效果、正畸不适持续时间、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正畸后口腔不适、进食疼痛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正畸12个月后上中切牙倾角改变量、上中切牙凸距改变量高于对照组,第一磨牙位移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正畸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正畸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Angle氏Ⅱ牙颌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可有效缩短正畸不适,在减少第一磨牙位移距离同时增加上中切牙正畸效果,临床安全性明显。

  • 标签: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 Angle氏Ⅱ类牙颌畸形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 妇产科手术切口多为Ⅱ切口,因手术需经腹腔、阴道,病原菌多为厌氧菌、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肠道杆菌等,手术中可引起诸多感染。抗菌药物正确使用可提高疗效,为预防感染发生,围术期选择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可降低手术中感染情况的发生[1 ]。根据研究报道,抗菌药物在某些医院使用率较高,同时不合理使用情况也较为严重。为此随机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妇产科住院患者300份病历进行分析,探究妇产科Ⅱ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报道如下。

  • 标签: 妇产科 围术期 预防性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第二精神药品在失眠症治疗过程中的具体使用状况与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方法:于本院精神科2020年1月份到2021年1月份入院接受治疗的失眠症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其中根据服药类型将其划分为三组,即A组(艾司唑仑片)、B组(佐匹克隆胶囊)、C组(酒石酸唑吡坦),从药物使用情况及其药用经济指标予以分析。结果:第二精神药品中,艾伦唑伦片的用药频度高于佐匹克隆胶囊、酒石酸唑吡坦,日均费用最低。使用强度中酒石酸唑吡坦最低。单人月均成本、成本-效果比佐匹克隆胶囊最高,其中月均增量成本及其成本-效果比不具备对比性(P>0.05)。其余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第二精神药品治疗失眠症时所选用的三种药品,其使用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药用经济指标也各有不同,主治医生需参照临床病症特征择优而选,以便最大化发挥出药效。

  • 标签: 第二类精神药品 失眠症 药物经济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功能连接变化对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患者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疗效的预测效能。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选取偏头痛患者7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3例。采用基于ACC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方法,对NSAIDs有效(n=35)、NSAIDs无效(n=35)的MwoA患者和健康对照(n=33)的静息态脑功能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异常功能连接改变与偏头痛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CC异常功能连接对MwoA患者NSAIDs疗效的预测效能。结果(1)与NSAIDs无效组相比,NSAIDs有效组患者左侧ACC与左侧中央后回(posterior central gyrus,PoCG)(MNI坐标:x,y,z=-21,-45,69,团簇=12,t=3.016)、右侧ACC与左侧中扣带回(middle cingulate cortex,MCC)(MNI坐标:x,y,z=0,-24,48,团簇=14,t=3.380)功能连接均显著增强(均P<0.005,Bonferroni矫正)。与健康组相比,NSAIDs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左侧ACC与同侧顶下小叶、额中回、角回功能连接增强;右侧ACC与右侧楔前叶、两侧额中回、左侧角回功能连接增强(均P<0.005,Bonferroni矫正)。(2)NSAIDs有效组右侧ACC与同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强度和MIDAS评分呈正相关(r=0.375,P=0.035);NSAIDs无效组左侧ACC与同侧角回和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强度分别与头痛发作持续时间(r=0.357,P=0.045)和偏头痛病程(r=-0.367,P=0.039)呈显著相关性。(3)ROC曲线分析得出右侧ACC与左侧MCC、左侧ACC与左侧PoCG功能连接预测NSAIDs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28和0.736。结论静息态ACC功能连接参与NSAIDs镇痛作用,并对药物疗效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为进一步解释偏头痛神经生理机制和辅助临床个体化精确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 标签: 偏头痛 前扣带回 非甾体类抗炎药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罕见的孟买型Bmh,并研究其分子遗传背景。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红细胞ABO及H表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基因分型方法检测先证者ABO血型基因型。应用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和克隆测序法分析孟买表型家系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FUT1)编码序列。结果先证者为罕见的孟买Bmh型,ABO基因型为ABO*B.01/ ABO*O.01.01型,测序发现FUT1基因存在c.508dupT及c.787A>C两种变异,FUT1基因型为h508dupT/h787C。蛋白活性分析软件预测这两种变异均会造成酶失活,与血清学结果一致。结论鉴定了c.508dupT及c.787A>C两种FUT1新等位基因,尚未见报道,且其为引起先证者孟买表型的分子机理。

  • 标签: 类孟买型 α-l,2-岩藻糖基转移酶 FUT1基因 H血型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感染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市中心医院呼吸机相关感染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150株,采用K-B纸片法检测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氨基糖苷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结果15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哌拉西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88.00%、72.00%、72.00%。36株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吡肟、哌拉西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四环素、氨曲南及莫西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均>80.00%;对多粘菌素B、替加环素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4.44%、80.56%。对36株耐氨基糖苷的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酶的基因进行扩增,获得aac(3)-Ⅰ 、aac(6’)-Ib、aac(6’)- Ⅱ及ant(3’’)-I 4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结论氨基糖苷酶aac(3)-I 、aac(6’)-Ib、aac(6’)- Ⅱ及ant(3’’)-I基因广泛存在于耐氨基糖苷鲍曼不动杆菌中,临床应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减少鲍曼不动杆菌耐药。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呼吸机相关感染 氨基糖苷 耐药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隐形矫治器上颌磨牙远移中两种Ⅱ牵引的生物力学研究模型,分析矫治体系在不同加力模式、不同牵引力大小作用下的初始位移及应力分布特点,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建立隐形矫治推上颌磨牙向远中及两种Ⅱ牵引模式(牙套加力组与牙齿加力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2种不同加力方式及5种不同载荷(100 g、150 g、200 g、250 g、300 g)下的牙齿移动方式、牙套形变、牙周膜应力分布等,比较其增强前牙支抗效果的异同。结果不同力值不同加力方法下所有组Ⅱ牵引均可以使前牙内收,抵抗磨牙远中移动过程造成的前牙支抗丧失,但其牙齿应力分布、牙套形变效果不同:牙齿加力组集中在直接受力的尖牙上,分布不均匀;牙套加力组分布更均匀,随距尖牙距离由近到远逐渐减小,但总体大小较牙齿加力组大。牙周膜等效应力除300 g牙套加力组[(2.87×10-2) MPa]过大外,其余各组均在牙周膜可承受范围内。结论100 g的Ⅱ牵引即可抵抗磨牙远移反作用力造成的前牙支抗丧失,300 g牙套加力作用下的牙周膜受力过大,尽量避免使用。

  • 标签: 三维有限元 磨牙远移 Ⅱ类牵引 牙周膜等效应力 支抗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他汀、心血管药物联合用药方案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展开分析和探讨。方法:借助硬币法将76例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期间受治于我院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验证组,分别采用心血管药物治疗方案、他汀+心血管药物施治,评价两组治疗结局。结果:为验证组患者实施的治疗方案令组中97.37%(37/38)患者收获满意疗效,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81.58%(31/38);治疗期间5.26%(2/38)验证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较参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1.04%(8/38)明显更低(P<0.05)。结论:他汀+心血管药物治疗方案能令冠心病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安全性亦有较好保障。

  • 标签: 他汀类 心血管药物 冠心病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外血浆脂吸附过滤器(DELP)治疗脑卒中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采用DELP治疗的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统计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的患者例数及出现低血压时间,并分析低血压的原因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52例患者中,共有10例出现低血压,发生率为19.23%,且均在第3个循环采血时出现低血压;另外,女性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27.78%,显著高于男性患者的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因素对低血压发生率无显著影响。结论低血压是采用DELP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应尽量保证净化后的血液及时回输到患者体内,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从而有效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且在治疗时,应加强观察患者症状,一旦发现不良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低血压进一步发展。

  • 标签: 体外血浆脂类吸附过滤器 脑卒中 低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胎心监护(EFM)Ⅱ图形反复性变异减速(VD)产妇的分娩终止时限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并且胎儿心率出现EFM Ⅱ图形反复性VD的82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胎儿心率发生轻、中、重度反复性VD的产妇分别为392、246及191例。按照分娩终止时限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n=380,分娩终止时限≤30 min),B组(n=251,分娩终止时限为30~60 min)和C组(n=198,分娩终止时限≥60 min)。392例轻度反复性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别为98、163、131例;246例中度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别为152、62和32例;191例重度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别为96、62和33例。采用χ2检验,对3组不同分娩终止时限产妇的新生儿不良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对轻、中、重度反复性VD产妇不同分娩终止时限所致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829例EFM Ⅱ图形反复性VD产妇的年龄为(29.3±3.7)岁,人体质量指数(BMI)为(22.6±3.5) kg/m2;存在脐带异常为578例(69.7%)。②A、B、C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6%(10/380)、8.8%(22/251)和20.2%(40/198),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75,P<0.001)。③392例轻度反复性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娩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1.0%(1/98)、0.6%(1/162)和1.5%(2/129),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0,P=0.741)。④246例中度反复性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娩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0%(3/152)、9.7%(6/56)和50.0%(16/32), 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05,P<0.001)。⑤191例重度反复性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娩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2%(6/96)、24.2%(15/62)和66.7%(22/33),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35,P<0.001)。结论EFM Ⅱ图形中反复性VD产妇,随着分娩终止时限延长,可增加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EFM Ⅱ图形为中至重度反复性VD产妇,应分别在60 min和30 min内及时娩出新生儿。

  • 标签: 心率,胎儿 监护 产程,第二 分娩 窒息,新生儿 产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合理应用效果观察。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临床发放的1200例头孢菌素抗菌药为分析对象,将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以及总金额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哌酮在不同使用方法的剂量以及用法,分析其药理作用。 结果: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的使用频度为4.5,低于第二代的6.7,同时高于第一代的2.4;同时在使用方法中,第二代口服用药量最大,占总比例的28.42%,第一代针剂的药物用量最低,占总比例的7.92%。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中的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哌酮的常用治疗方式、用药情况以及药理特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P<0.05。 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在临床用药中需注意使用剂量以及使用频率,并且需根据不同药物的药理特性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 标签: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药理分析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他汀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的时间段为2019.8月~2020.8月,研究对象为该段时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患,纳入的样本容量为60例并进行平均分组。阿司匹林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疗效和对治疗满意度的对比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的数据要优于阿司匹林组;在并发症发生概率方面,阿司匹林组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患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他汀和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他汀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缺血性脑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间接收的80例冠心病患者当作试验对象,采用信封法进行分组,组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各有40例患者。对照组实行口服阿托伐他汀,实验组实行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心电图变动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冠心病 曲美他嗪 阿托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的60例接受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药理作用以及合理用药对策。结果 在成人的治疗中,肌内注射及静脉滴注给药较为常见;6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结论 临床治疗中,要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解和掌握,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 标签: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药理作用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及药学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当中共计选择了2020年1月至2021年09月期间于我院当中使用了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药物的使用频率以及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主要有头孢曲松钠、头孢唑肟钠以及头孢哌酮,药物的主要使用方法为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所有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其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最高,发生率为7%,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结论:当前临床中主要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必须对各类药物的药理进行严格掌握,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 标签: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用药 合理性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安徽省2014-2018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死概率、变化趋势,探讨实现“健康中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可能性。方法死亡资料来源于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安徽省2014-2018年24个全国死因监测点数据。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以“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安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分别下降30%和25%)为基准,评价实现4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难度。结果2014-2018年安徽省4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比例从82.76%升高至84.77%,呈上升趋势(APC=0.50%)。30~69岁人群4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1.78%)。4慢性病合计的早死概率分析结果显示,合计早死概率由2014年的15.53%下降到2018年的14.43%;男性和女性均呈下降趋势,男性下降速度(APC=-1.80%)略低于女性(APC=-2.00%);城市(APC=-1.57%)和农村(APC=-1.99%)、皖北(APC=-2.32%)和皖中(APC=-1.81%)地区均呈下降趋势;同一年份早死概率比较,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农村>城市、皖北>皖中>皖南。分病种看早死概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下降最明显(APC=-9.19%),其次为癌症(APC=-1.77%),男性糖尿病呈上升趋势(APC=-2.90%)。按2014-2018年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预计2030年可实现健康安徽目标;但实现健康中国目标需将下降速度在既往基础上提高26.40%;比较不同性别、城乡和地区下降速度需提高的比例,男性>女性、城市>农村、皖南>皖中>皖北。结论安徽省4慢性病早死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男性、农村、皖北地区居民为重点人群,应开展针对主要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 标签: 慢性病 早死概率 健康中国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