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青少年厌学情绪和行为形成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学校内存在有明显厌学情绪的40例中学生作为观察组,选取无厌学情绪的40例中学生作为对照组,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使用SDLRS(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问卷)以及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学生厌学情绪、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学生的各项消极学习因子分数均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而积极学习因子如喜爱学习、有效学习以及主动学习等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学生中在父母惩罚严厉、父母过度干涉、父亲偏爱被试因子分数均显著比对照组要高,同时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因子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母亲拒绝否认、偏爱被试与消极学习呈现正相关(r=0.587,P<0.05),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关系和喜爱学习、有效学习以及主动学习呈现正相关(r=0.356,P<0.05)。结论存在厌学情绪、行为的中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均较差,同时受到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密切影响

  • 标签: 青少年 厌学 家庭因素 教养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方法对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问卷,问卷主要为患者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家庭环境特征问卷以及患者服药依从性问卷调查。结果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为(12.22±3.02)分;大约有50%左右的患者有过不按时服药、自行停药、出现好转便不在服药、出现不适感时才服药、擅自改变服药剂量等经历。常模知识性得分为(5.61±2.11)分,显著的高于家庭环境得分(4.32±2.24)分(P<0.05);家庭环境得分与常模在亲密度、组织性和矛盾性差异不显著。患者家庭矛盾性与服药依从性为显著负相关关系(r=-0.235,p=0.040<0.05);患者家庭知识性、亲密度和组织性与服药依从性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与患者家庭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家属应重视家庭环境对患者服药依从性造成的影响,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可以有效避免疾病复发,从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服药依从性 家庭环境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父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病房确诊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父母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71例、观察组67例。对照组给予患者父母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采用中文版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家庭管理测量量表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父母的焦虑状况和疾病管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父母焦虑水平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6个月观察组父母疾病管理能力得分为(45.89±4.18)、(41.84±3.02)分,高于对照组的(42.43±5.28)、(40.25±4.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父母的疾病管理困难得分为(28.20±4.71)、(32.98±6.16)分,低于对照组的(33.75±6.42)、(36.97±5.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可提高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父母出院后的疾病管理能力,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 标签: 脊柱侧凸 健康教育 疾病管理 青少年 父母 以家庭为中心 焦虑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社会支持网络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择选2020年5月~201年4月收治的88例患者,将其中内科疾病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其余44例精神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社会支持度评分;对比精神疾病组中情感病组与精分症组的社会支持度评分;对44例精神疾病患者给予社会支持网络干预,对比干预前后的社会支持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疾病组中情感病组的上述评分均高于精分症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社会支持度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相较于内科疾病组,精神疾病组的社会支持度各项评分均较低,P<0.05;精神疾病组中情感组的社会支持度各评分明显高于精分症组,P<0.05;给予精神疾病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社会支持度。

  • 标签: 精神疾病 社会支持网络 康复 精分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精神疾病合并躯体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精神疾病合并躯体疾病患者(2022年1月~2023年12月),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强化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观察组NOSI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QI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精神疾病合并躯体疾病患者实施加强护理干预,患者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明显,精神状态和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 标签: 精神疾病 合并躯体疾病 强化护理干预 恢复效果
  • 简介:目的封初中生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状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JUNIOR)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封21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1)-407中生家庭的亲密度、娱乐性和人格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外向性三个维度呈显着相关,亲密性、娱乐性和精神质、神经质呈显着负相关,和外向性呈显着正相关。(2)外向稳定型初中生的亲密度、娱乐性、独立性水平较高。内向不稳定型初中生矛盾性水平较高。(3)以母亲为主要教育者的学生精神质水平较高,以父母共同教育学生的精神质水平较低。结论初中生的人格特征受家庭环境影响显着。

  • 标签: 初中生 人格特征 家庭环境 精神质 神经质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的风险因素及其早期预警信号,以便实施定制化的预防策略,有效降低该群体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方法:采用了严谨的方法,以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50名青少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构成观察组,同时挑选出150名健康状况相当的青少年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血尿酸、血糖水平以及脂联素等关键指标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和分析。结果:在上述各项指标上,两组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这提示了它们可能与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肥胖、收缩压升高、总甘油三酯异常、空腹血糖偏高以及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都可能成为早期预警信号。结论:青少年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脂联素水平异常都构成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通过对这些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 标签: 青少年 心血管疾病 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精神影像用于精神疾病初筛及分型的诊断效能,拟阐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MR精神影像检查,且基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做出临床诊断的14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前期研究基础,分别构建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这4类精神疾病基于灰质体积的结构影像诊断模型。对于临床怀疑精神疾病的120例患者,对比影像结果及影像诊断模型中涉及的灰质体积改变脑区,计算相似度,选取相似度最高且大于50%的对应疾病作为患者的影像诊断,若无相似度大于50%的对应疾病,则认为其未见典型精神障碍脑改变模式;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分别评价MR精神影像用于这4类精神疾病初筛及分型的诊断效能。对于临床诊断为痴呆疾病的24例患者,分别统计常规MRI及MR精神影像检测到典型脑萎缩的患者所占比例。结果MR精神影像用于初筛这4类精神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准确度分别为86.6%(84/97)、69.6%(16/23)、0.56、83.3%(100/120);用于检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准确度分别为77.8%(28/36)、69.0%(58/84)、0.47、71.7%(86/120),58.8%(10/17)、91.3%(94/103)、0.50、86.7%(104/120),42.1%(8/19)、96.0%(97/101)、0.38、87.5%(105/120)和24.0%(6/25)、100%(95/95)、0.24、84.2%(101/120)。临床诊断为痴呆疾病的患者中,常规MRI及MR精神影像检测到典型脑萎缩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3%(14/24)、91.7%(22/24)。结论MR精神影像实现了精神疾病脑灰质结构改变的可视化和可量化,尽管尚不能作为单独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但在提高精神、认知疾病诊断的时效性及客观性方面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精神疾病 痴呆 诊断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长。这些患者常常伴随着复杂的心理问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心理护理,作为精神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心理干预、情感支持和环境调整等方式,提升患者的心理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本文以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期间的80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系统性探讨精神心理护理在这一特殊群体中的应用效果和策略。

  • 标签: 精神心理护理 老年精神疾病患者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15年5月对社区内320例学龄前儿童及监护人进行了检测与分析,使用家庭环境因素调查问卷表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结果学龄前儿童感统失调率为31.88%;男性、女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正常发育组的情感表达、亲密度、知识性、组织性、娱乐性、矛盾性指标得分与感统失调组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有重要影响,要鼓励家长及时改善家庭环境,从而把儿童感统失调率有效降低.关键词家庭环境因素;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familyenvironmentfactorsontheinfluenceofpreschoolchildren'spsychologicalbehaviordevelopment.MethodsourhospitalinMay,2015,320casesofpreschoolchildreninourcommunityandtheguardianwasstudied,usingfamilyenvironmentfactorssurveyformtoparentsofchildrenwithtestingandanalysis,toobservetheinfluenceoffamilyenvironmentonchildren'spsychologicalbehaviordevelopment.Resultspreschoolchildrensensoryintegrationdisorderratewas31.88%;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maleandfemale(p>0.05,therearecomparable.Normaldevelopmentofemotionalexpression,intimacy,informative,organized,senseofentertainment,contradictorinessindexscoresanddisordergrouphave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5,withstatisticalsignificance.Conclusionfamilyenvironmentfactorshaveimportantinfluencesonthementaldevelopmentofpreschoolchildren,toencourageparentstoimprovefamilyenvironment,toreducetherateofchildrensensoryintegrationdisordereffectively.Keywordsfamilyenvironmentfactors;Preschoolchildren;Psychologicalbehaviordevelopment;impact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884-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家庭矛盾与青少年自杀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在山东省3个县(市)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共选取8所中学作为调查学校,选取7、8和10年级的学生进行基线和随访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自杀行为、家庭矛盾和抑郁等信息,研究共纳入7 072名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7 072名研究对象的基线年龄为(14.58±1.45)岁,有任何自杀行为的有750人(10.6%),其中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人数(报告率)分别为707人(10.0%)、258人(3.6%)和190人(2.7%)。有自杀行为者的家庭矛盾得分高于没有自杀行为者。调整其他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矛盾与自杀行为(OR=1.05,95%CI:1.01~1.10)、自杀意念(OR=1.05,95%CI:1.00~1.09)、自杀计划(OR=1.08,95%CI:1.01~1.16)和自杀未遂(OR=1.10,95%CI:1.02~1.19)的风险增加有关。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后,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无统计学关联;男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有统计学关联,尤其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且男生家庭矛盾对于自杀计划的预测作用大于自杀意念。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对于男生稳定。结论家庭矛盾可能会增加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风险,尤其是男生。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自杀行为 家庭矛盾 青少年 队列
  • 简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生活因素调查问卷对1567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提示,单亲家庭子女人际敏感、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显着高于双亲家庭子女;家庭有意外事件者各因子分均高于家庭无意外事件者;家族有精神疾病者各因子分均高于家族有其它躯体疾病者;而家族有精神疾病和其它躯体疾病者各因子分高于家族无疾病者。表明,社会家族环境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

  • 标签: 心理健康 青少年 家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的焦虑情绪障碍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300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为A组,健康体检者50例为B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进行情绪评分,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根据评分,A组S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A组中75.6%的患者具有焦虑情绪.结论白癜风患者在发病前和进展期中明显存在焦虑情绪障碍问题.

  • 标签: 白癜风 精神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早期的风险因素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746名青少年进行家庭早期风险因素的评估和内化问题的调查。采用Welch's ANOVA检验和事后两两比较分析三个不同风险因素水平在内化问题得分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经历风险因素种类≥5种与<5种青少年的内化问题得分,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个体经历家庭风险因素的个数与内化问题得分进行相关性检验。利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检验影响内化问题的变量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VI)。结果不同水平的家庭早期风险因素在焦虑抑郁因子、退缩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历5种以上(包括5种)风险因素青少年的焦虑抑郁[(7.7±3.5)分]、退缩因子[(8.8±4.0)分]以及躯体因子[(4.1±3.7)分]显著高于经历5种风险因素以下青少年的得分[(5.5±3.8)分,(6.7±3.4)分,(2.6±3.6)分](t=7.25,7.54,6.51,均P<0.01);个体经历风险因素的累积个数分别与焦虑抑郁、退缩因子、躯体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29,0.30,0.26,均P<0.01);父母婚姻关系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是焦虑抑郁(VI=0.84,P=0.002;VI=0.56,P=0.022)、退缩因子(VI=0.58,P=0.013;VI=0.89,P=0.001)以及躯体因子(VI=0.58,P=0.014;VI=0.65,P= 0.011)的重要变量。结论父母婚姻关系及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是影响内化问题的"特异性"因素,同时经历风险水平越高,个体出现内化问题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风险因素 内化问题 青少年 随机森林回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伴自杀倾向青少年家庭满意度上的特点,并分析伴自杀倾向青少年的抑郁情绪状态对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11例伴有自杀观念与行为且未服药的青少年在基线时评定临床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青少年家庭满意度量表(AFSS)。1104例同期青少年健康人群进行HAMD、AFSS评定。结果(1)自杀组家庭满意度总分、家庭成员沟通了解、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自杀倾向青少年HAMD总分与家庭满意度总分、家庭成员沟通了解、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相关。结论(1)伴自杀倾向青少年存在较重的抑郁情绪状态。(2)青少年的自杀倾向和抑郁情绪状态是影响家庭满意度的高风险因素。

  • 标签: 青少年 自杀 抑郁状态 家庭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效果。方法特选取我院收治的在精神疾病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护理路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融入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路径。观察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在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整体功能等的比较上,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治疗依从率为87.1%,对照组为54.3%,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应用中,相比于常规的护理路径来说,应用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的优化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值得应用。

  • 标签: 语言沟通 心理护理 精神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长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118例精神病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n=59,采用心理护理)对照组(n=59,采取常规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对比,差异均较大(P<0.05)。两组患者各项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明显(P均<0.05),结论给予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 标签: 长期住院 精神疾病 心理状态 护理
  • 作者: 李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06-06
  • 出处:《健康女性》2020年 第26期
  • 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3
  • 简介:目的:针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行居家护理干预并观察其效果。方法:从2019年6月~2020年6月时间段中选择70例我院出年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需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居家护理管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ADL)、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分、用药依从性以及复发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过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ADL评分、SDSS评分和用药依从性和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义(P<0.05)。结论:对老年精种疾病患者实施居家护理管理模式,对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用药依从性、减轻社会功能缺陷、降低复发车等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与使用。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居家护理管理效果分析

  • 标签: 老年精神疾病;居家护理管理;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