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碘伏换药与智能负压联合治疗3-4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4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抽取的方式作为分组标准,将其均等分成两组,其中一组选用常规碘伏换药方法,为对照组(40例),另外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智能负压治疗,为实验组(4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通过比较相关指标,分析针对此类患者的最佳治疗与护理方案。结果:实验组换药次数与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天数更短,住院费用更低,(p<0.05),实验组未发生创面感染和截肢的不良后果,治疗后组间比较,实验组创面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3-4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治疗中,选择碘伏换药与智能负压联合应用的方式能在尽快缓解不适的同时,加快创面的愈合速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优势。

  • 标签: 碘伏换药 智能负压 糖尿病足溃疡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对于当前需要的医学人才的能力水平的培养已不相匹配。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相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文件,要求积极创新教育教学、专业培养及考核评价方法,为医疗产业培养高素质医学技术人才 。本文旨在探讨3D(Three-dimensional)动画融合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循证理念教学法(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综合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的教学质量。

  • 标签: 3D动画 EBM-PBL 临床教学 妇产科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人骨骼肌细胞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骨骼肌细胞,并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白藜芦醇干预组(Res组);TGF-β1干预组(TGF-β1组);白藜芦醇+TGF-β1干预组(Res+TGF-β1组)。采用ELISA法、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Smad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  TGF-β1组及Res+TGF-β1组的α-SMA、CTGF、Smad3、MCP-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较control组及Res组显著升高(P<0.001)。在分组比较中,Res+TGF-β1组α-SMA、CTGF、Smad3、MCP-1表达较TGF-β1组明显降低(P<0.001),control组及Res组α-SMA、CTGF、Smad3、MCP-1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够抑制TGF-β1诱导的α-SMA、CTGF、Smad3、MCP-1表达增加,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抗炎及抑制TGF-β1/CTGF/Smad3信号通路实现。

  • 标签:     白藜芦醇 人骨骼肌细胞 肌少症 纤维化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水平迅速发展,3D数字虚拟仿真系统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应用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3D数字虚拟仿真系统的人类研究产品。这些三维虚拟教学软件的出现,为困扰解剖学教学多年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受到了医学教师、学生和临床工作者的认可。在此背景下,本文论述了3D数字虚拟仿真系统的内涵与特点,及其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希望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宝贵的信息。

  • 标签: 3D数字虚拟仿真系统 人体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掌侧万向锁定钢板治疗AO-C2/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C2/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掌侧万向锁定钢板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层面编码金属伪影校正结合视角倾斜(slice-encoding metal artifact corrections-view-angle tilting, SEMAC-VAT)技术能否减少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重建术术后成像中金属伪影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于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前瞻性招募了17名行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重建术的患者行T2加权SEMAC-VAT序列及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turbo-spin-echo, TSE)序列成像。由两名影像诊断医师对图像进行评估对比,包括:金属伪影大小、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以及人工椎体周围关键解剖结构的可见度。变量的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秩和检验。采用Kappa系数评估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与T2加权TSE序列相比,SEMAC-VAT序列可以显著减小伪影的前后径[(3.1±7.5)mm vs.(9.0±9.1)mm,P<0.01]和上下径[(4.8±6.3)mm vs.(15.4±14.5)mm,P<0.01],显著提高人工椎体周围椎间孔、神经根,以及骨-金属交界的可见度(P均<0.05)。椎管的可见度在两种序列中可见度相当(P=1.000)。SEMAC-VAT序列的图像SNR显著低于TSE序列(P均<0.05)。结论在3 T MRI中,SEMAC-VAT序列成像可以有效减轻3D打印金属椎体伪影,可改善大部分3D打印人工椎体周围解剖结构可见度,可能有助于提高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重建术术后MRI的诊断效能。

  • 标签: 脊柱恶性肿瘤 全脊椎切除术 人工椎体 伪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D3根治术的手术时长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行腹腔镜D3根治术治疗的94例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患者,其中男46例、女48例,年龄16~93(64.2±16.1)岁,TNM分期Ⅱ45例、Ⅲ期49例。患者均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手术时间100~327(198.9±53.4)min。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分别选择在手术时长20百分位数(152 min)、40百分位数(180 min)、60百分位数(205 min)和80百分位数(237 min)4个时间节点,分别分为≤该节点时长和>该节点时长2组。比较不同时间节点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9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术中、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94例患者术中出血量10~200 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1~5 d,术后住院时间3~21 d。术后并发呼吸道感染3例,切口感染4例,吻合口漏2例,腹腔积液4例,肠梗阻2例。不同时间节点2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BMI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0百分位数、80百分位数2个时间节点患者的肿瘤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9、6.86,P值均<0.05)。围手术期指标比较,60百分位数2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和80百分位数2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各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D3根治术治疗,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 标签: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切除术 腹腔镜D3根治术 手术时长 术后疗效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新技术的兴起和社会公众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培养适应健康中国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显得十分迫切。临床医学教学在新时代下的方式、方法是多元化的。时下兴起的包括医学模拟教学、临床医师组织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BL)、案例学习法(CBL)、团队学习法(TBL)教学、可视化虚拟解剖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式的出现极大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赋予了更多的灵活性,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医学知识。现代化临床医学学科是一门对学员要求极其严苛的科学,学生不仅要对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还要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是理论与临床联系的桥梁,虚拟现实(VR)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也掀开了医学界的华丽篇章。随着多媒体技术、医学仿真技术、可视化虚拟教学等新教学方法的出现和飞速发展,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突出。虚拟模拟操作训练系统是虚拟模拟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其具有无损伤性、可计划性、可反复操作性、低代价、高性价比、节约资源等优点,现已成为临床医生术前规划及手术训练的重要方法。本文就基于unity3D的虚拟仿真手术训练体系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展开调查及分析。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仿真手术训练 医学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3样蛋白1(CREB3L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探究CREB3L1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组织5例,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CREB3L1在另外12对匹配的骨肉瘤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IHC验证CREB3L1表达;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公共数据中骨肉瘤队列中CREB3L1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临床采集的5对匹配骨肉瘤和正常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比较分析共发现1 809个差异表达基因(|FC|>1.5,P<0.01),其中有1 111个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升高,697个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外基质组织、胶原蛋白分解代谢、细胞黏附等信号通路。参与胶原蛋白生物合成、修饰和降解,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形成等多个通路的基因在骨肉瘤中显著富集,其中CREB3L1等在骨肉瘤中表达升高明显。RT-qPCR分析匹配的骨肉瘤及对应正常骨组织中CREB3L1的mRNA表达表明(n=12),大部分标本中(9/12)CREB3L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骨组织(4.408±3.230比1.000±0.000,t=2.256,P<0.05);IHC表明,CREB3L1在骨肉瘤细胞核与细胞质的表达高于正常骨组织(细胞质:2.750±1.290比1.750±0.683,t=2.739,P<0.05;细胞核:2.125±0.806比1.250±0.775,t=3.130,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CREB3L1的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负相关(P<0.01,P<0.001);通过比较有和无肺转移患者病例中CREB3L1细胞核IHC评分,CREB3L1在有肺部转移肿瘤细胞核内表达量高于非转移者(2.500±0.527比1.700±0.949,t=2.331,P<0.05)。结论CREB3L1在骨肉瘤中表达升高且与患者较差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骨肉瘤 细胞外基质 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3样蛋白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8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10例患者的资料,男5例、女5例,年龄(73.6±8.1)岁(范围62~87岁),左、右侧各5例。髋臼严重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ⅢA型2例、ⅢB型8例。术前薄层CT数据逆向重建数字骨盆,计算机设计一体式带翼臼杯5例、分体式带翼臼杯5例,其中复合一体式垫块3例。翻修手术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臼杯放置及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评估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通过骨盆X线片测量旋转中心高度、水平位置,并评估假体稳定性。结果术中臼杯放置及固定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147.9±48.3)min(范围96~212 min),术中出血量为(730.4±262.6)ml(范围500~1 300 ml)。随访时间为(40.8±18.7)个月(范围16~70个月)。术前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为(28.60±8.40)分,至末次随访时提高至(83.80±6.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4,P<0.001);优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0%(9/10)。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46.24±7.74)mm降低至(15.54±2.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1,P<0.001);较健侧(13.81±1.48)mm轻度上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P=0.100);水平距离由术前(33.79±5.27)mm增加至(40.53±4.5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06);与健侧(38.54±3.46)m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28,P=0.232)。无一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感染、假体脱位等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假体均未出现松动、移位、螺钉断裂等情况。结论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可改善髋关节功能、重建髋臼旋转中心及维持假体早中期稳定性,早中期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髋假体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在减轻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及脾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脓毒症模型组(lipopolysaccharide group, LPS组)和吡格列酮干预组(吡格列酮+LPS组),每组20只。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吡格列酮干预组为连续吡格列酮60 mg/kg灌胃3 d后腹腔注射LPS,再连续吡格列酮灌胃2 d。分别于6 h、12 h、24 h、48 h取各组小鼠眼眶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的水平。取血后处死小鼠取脾脏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估脾脏病理损伤;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142-3p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多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在6 h、12 h、24 h、48 h血清中的IL-6、IL-10、TNF-α及HMGB1均明显升高(均P<0.01),应用吡格列酮干预组促炎因子IL-6和TNF-α在6 h、12 h、24 h、48 h较LPS组下降(均P<0.01),促炎因子HMGB1在12 h、24 h、48 h较LPS组下降(均P<0.01),抑炎因子IL-10在12 h、24 h及48 h较LPS组升高(均P<0.01)。LPS组脾脏脾小结内细胞排列疏松,脾小结结构散乱,可见大量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吡格列酮干预组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有所减少。与LPS组相比,吡格列酮干预组在6 h、12 h、24 h和48 h脾脏中miR-142-3p和PPARγ均较LPS组升高(均P<0.001),脾脏中miR-142-3p和PPARγ存在正相关(r=0.916,P<0.001),而miR-142-3p和HMGB1存在负相关(r=-0.884,P<0.001)。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miR-142-3p来靶向调节HMGB1的表达来减轻脓毒症小鼠的炎症反应及脾脏损伤。

  • 标签: 脓毒症 吡格列酮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微小RNA-142-3p 脾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患者3个月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发生原因,以及再住院对患者长期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访研究,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剔除未能完成术后随访或无法准确测量体质量和完成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第1、2、3个月问卷随访再入院发生时间、原因以及转归;术后第1、3、6个月随访患者体质指数;术后1年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并评估患者体质指数、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其中营养状况采用体质指数和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相关血液检查指标评估。生活质量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价,总体健康状况和功能领域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差。结果共纳入胃癌患者259例,全部病例完成3个月的随访,236例完成12个月的随访。术后3个月内非计划再入院44例(17.0%),主要包括胃肠功能障碍16例(36.3%)、肠梗阻8例(18.2%)、吻合口狭窄8例(1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分≥4分(OR=1.481,95%CI:1.028~2.132)、术后并发症(OR=3.298,95%CI:1.416~7.684)和切除范围(OR=1.582,95%CI:1.057~2.369)为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术后12个月,与未再入院患者相比,术后3个月内再入院患者体质指数存在下降趋势[-2.36(-5.13,-0.42)kg/m2 比-1.73(-3.33,-0.33)kg/m2,Z=1.850,P=0.065];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更低[(122.1±16.6)g/L比(129.8±18.4)g/L,t=2.400,P=0.017;(40.9±5.0)g/L比(43.4±3.3)g/L,t=3.950,P<0.001];生活质量中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降低[83(67,100)分比100(83,100)分,Z=2.890,P=0.004]。结论术前存在营养风险、行全胃或近端胃癌根治术以及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为患者术后3个月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应对此类患者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和术后随访。术后3个月内再入院患者可能造成远期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下降,应对已经发生再入院患者,进行营养跟踪,及时给予评估和干预,提高患者远期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胃癌根治术 再入院率 体质指数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与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20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 418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 060例,女1 358例;年龄为(61±11)岁。患者在符合根治性切除及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选择手术方式: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观察指标:(1)施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2)施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前临床特征比较。(3)施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特征比较。(4)施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5)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施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3 418例患者中,施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1 978例,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1 028例,施行NOSES 412例。施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造瘘情况(永久性造口、预防性造口、未造瘘),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45(55~460)min,100(30~1 000)mL,435、88、1 455例,72(10~220)h,96(16~296)h,158例,10(6~60)d;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5(80~450)min,50(10~800)mL,172、112、744例,48(14~120)h,72(38~140)h,17例,9(4~40)d;施行NOSES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80(80~400)min,30(5~500)mL,0、45、367例,48(14~144)h,72(15~148)h,1例,6(3~30)d;3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91.38、518.56,χ²=153.82,H=408.86、282.97,χ²=78.66,H=332.30,P<0.05)。(2)施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前临床特征比较。施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NOSES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贫血、低蛋白血症、肠梗阻、肿瘤位置、术前癌胚抗原、术前CA19-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施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特征比较。施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NOSES患者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淋巴结检出数目、神经侵犯、血管侵犯、淋巴结侵犯、T分期、N分期、M分期、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施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施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NOSES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腹腔感染、肠梗阻、吻合口出血、切口并发症、肺部感染、其他并发症分别为52、21、309、8、130、51、59例,33、17、75、3、45、58、9例,13、4、8、0、11、10、15例,3者肠梗阻、切口并发症、肺部感染、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22.56,13.33,20.44,15.59,P<0.05);3者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吻合口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96,2.21,3.08,P>0.05)。(5)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因素分析。①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肠梗阻的影响因素分析:年龄为20~39岁和40~59岁,手术方式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NOSES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肠梗阻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46,0.59,0.43,0.13,95%可信区间为0.21~1.00,0.36~0.96,0.33~0.56,0.06~0.27,P<0.05)。②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切口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体质量指数为24.0~26.9 kg/m2,手术方式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NOSES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切口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24,0.63,0.46,95%可信区间为0.11~0.51,0.44~0.89,0.24~0.87,P<0.05)。③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肺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手术方式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15,95%可信区间为1.46~3.18,P<0.05);TNM分期为0~Ⅰ期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肺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10,95%可信区间为0.01~0.88,P<0.05)。④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年龄(20~39岁、40~59岁、60~79岁),体质量指数(<18.5 kg/m2、18.5~23.9 kg/m2、24.0~26.9 kg/m2、27.0~29.9 kg/m2),手术方式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10,0.29,0.37,0.08,0.22,0.35,0.32,0.29,95%可信区间为0.01~0.81,0.13~0.64,0.17~0.78,0.02~0.40,0.09~0.52,0.15~0.83,0.12~0.89,0.14~0.59,P<0.05)。结论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适应证更广,手术时间更短,但围手术期治疗效果不及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NOSES。具有手术适应证时,患者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NOSES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以及更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手术治疗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微创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0—2022年诊断为黏液样脂肪肉瘤且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具有DDIT3基因重排的病例53例为病例组,收集同时期组织形态需与黏液样脂肪肉瘤相鉴别的其他肿瘤5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DDIT3抗体在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表达情况,对比对照组病例中的表达情况,分析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中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同时分析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表达情况与FISH检测DDIT3基因重排结果的相关性。结果53例黏液样脂肪肉瘤病例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11~74岁,中位年龄51岁,平均年龄49.4岁。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53例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表达率为100%,阳性细胞比例为30%~100%不等,强度为弱阳至强阳不等。在对照组病例中未见阳性表达,极少数对照组病例中见散在个别细胞表达(<10%)。DDIT3免疫组织化学表达阳性细胞比例及强度与FISH检测的DDIT3基因重排的阳性细胞比例及DDIT3重排伙伴基因未见显著相关性。结论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达到100%,与FISH检测方法结果一致,可作为方便、经济的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指标推广应用。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荧光 黏液样脂肪肉瘤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口服碳酸钙D3颗粒治疗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我院门诊2022年3月~2023年10月收治的BPPV患者11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都给予手法复位达到临床治愈,观察组给予口服碳酸钙D3颗粒及耳穴压丸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耳穴压丸治疗。两组BPPV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眩晕的复发率及复位后残余头晕等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6例患者,复发率为12.5%(7/56),对照组60例患者,复发率为 26.7%(16/60),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钙D3颗粒可显著降低难治性BPPV的复发率,并有效缓解特发性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的残余头晕等症状。

  • 标签: BPPV 碳酸钙D3颗粒 耳穴压丸 复发 残余头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痴呆患者采用3+1综合护理模式联合情绪疏导对其遵医行为及预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56例,随机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n=28)、研究组(n=28)。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研究组采取3+1综合护理模式联合情绪疏导。评价及对比两组的遵医行为、预后康复。结果:研究组的遵医行为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GD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痴呆患者采用3+1综合护理模式联合情绪疏导,在提高遵医行为依从性,缓解抑郁及生活质量方面作用明显,有助于改善预后康复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老年痴呆 3+1综合护理模式 情绪疏导 遵医行为 预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乳腺X线摄影的深度学习技术鉴别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3类与4类疾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及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乳腺X线摄影评估为BI-RADS 3类及4类30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305例患者共314个病灶,均为女性,年龄21~83(47±12)岁。按1∶1比例交叉、简单随机分配给2名工作经验分别为5年及6年普通影像诊断医师(普通医师A、普通医师B)和2名工作经验均为21年且经过专业乳腺影像培训的乳腺影像诊断医师(专业医师A、专业医师B)单独阅片,之后分别结合深度学习系统再次阅片,最终将乳腺病变重新分为BI-RADS 3类或4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诊断效能,以DeLong法比较AUC的差异。结果普通医师A结合深度学习系统重新分类BI-RADS 3类与4类乳腺病灶的AUC较普通医师A单独诊断明显提高(AUC分别为0.79、0.63,Z=2.82、P=0.005);普通医师B结合深度学习系统重新分类BI-RADS 3类与4类乳腺病灶的AUC较普通医师B明显提高(AUC分别为0.83、0.64,Z=3.32、P=0.001)。专业医师A结合深度学习系统与专业医师A、专业医师B结合深度学习系统与专业医师B重新分类BI-RADS 3类与4类乳腺病灶的AUC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基于乳腺X线摄影的深度学习系统辅助普通医师鉴别BI-RADS 3类与4类疾病的效能更显著。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X线摄影术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纤维连接蛋白1(fibronectin 1,FN1)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阐述其作用机制与调控细胞凋亡肌醇磷脂-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相关因子的关系。方法利用基因数据库数据对FN1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手术时留取的患儿肝组织标本31例,其中因非肝胆疾病导致死亡的婴儿肝脏组织样本3例、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congenital biliary dilatation,CBD)5例和BA 23例;根据日本Ohkuma's肝纤维化分级标准对所有肝组织样本进行分级处理,按照纤维化程度又将BA分两组:轻度(Ⅰ~Ⅱ级)、重度(Ⅲ~Ⅳ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FN1、PI3K、p-Akt和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物α-SM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以上蛋白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利用qRT-PCR检测肝组织FN1 mR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FN1在肝脏中表达量较高,是调控小鼠肝纤维化的核心基因之一。FN1在BA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FN1表达于BA肝细胞的细胞质以及肝细胞外间隙,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FN1的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s=0.938,P<0.01),其在BA重度肝纤维化组表达明显高于轻度肝纤维化组[(0.135 8±0.041 6)比(0.054 8±0.009 5),t=-6.035,P<0.001];(2)qRT-PCR定量分析显示BA重度肝纤维化组FN1 mRNA的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轻度肝纤维化组,为(1.038±0.264 3)ng/ml比(0.522 1±0.236 5)ng/ml,P<0.01。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I3K与PI3K/Akt通路上下游基因FN1(r=0.981,P<0.01)和α-SMA(r=0.988,P<0.01)在BA肝纤维化中的表达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同样,p-Akt与该通路上下游基因FN1(r=0.946,P<0.01)和α-SMA(r=0.971,P<0.01)在BA肝纤维化中的表达也都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BA肝组织中FN1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并经PI3K/Akt信号途径参与调控肝纤维化进程,干预FN1可能会成为治疗BA肝纤维化的新靶点。

  • 标签: 胆道闭锁 肝纤维化 纤维连接蛋白1 PI3K/Akt 肝星状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骨内原发YAP1-TFE3融合EHE 2例,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二代测序,分析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YAP1-TFE3融合EHE,男性1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26、16岁,均为多发骨病变。例1位于右侧髂骨、髋臼及股骨大转子,例2位于左股骨远端、髌骨、胫腓骨、距骨及跟骨。2例除均可见到典型的EHE形态外,还可观察到丰富、具有嗜酸性胞质的细胞,实性片状生长,伴血管腔结构形成,细胞核具有轻-中度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标本均表达CD31、CD34、ERG、Fli1、F8等血管标志物,例2个别细胞EMA阳性,均不表达其余上皮标志物,CAMTA1均不表达,TFE3均为核表达,FISH检测2例均检测到TFE3分离信号,无CAMTA1分离信号。二代测序例1检测到YAP1(第1号外显子)-TFE3(第4号外显子)融合。结论骨内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低-中度恶性肿瘤,极为罕见,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结合TFE3核表达及分子检测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