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腹入路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不同时机处理肾上腺中央静脉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9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43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n=22)和对照组(n=21)。观察组患者在完全游离肿瘤前先结扎肾上腺中央静脉,对照组患者在游离完肿瘤后再结扎肾上腺中央静脉。比较两组患者在开始麻醉前、结扎肾上腺中央静脉前和切除肿瘤后的不同时段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变化,以及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血压剧烈波动例数、频次等方面有无差别。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压出现剧烈波动例数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血压出现剧烈波动的频次分别为19、47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在麻醉前及肿瘤切除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结扎中央静脉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572.1±282.1) pg/mL和(935.6±417.5) pg/mL,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8 347.9±4 103.6) pg/mL和(13 695.7±3 205.3) 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结扎肾上腺中央静脉有利于提高经腹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手术安全性。

  • 标签: 腹腔镜 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去甲肾上腺素(NE)与去氧肾上腺素(PE),防治剖宫产术分娩中椎管内麻醉(IA)所致低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论文集中,关于比较剖宫产术中使用NE与PE防治IA后低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6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检索策略,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RCT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NE和PE预防剖宫产术中IA后低血压的主要结局指标为产妇低血压发生率及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pH值,次要结局指标为产妇的高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生后1、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碱剩余等。各研究间异质性采用Q检验进行分析,同时采用I2值对异质性大小进行定量评价。利用Mantel-Haenszel(M-H)法计算风险比(RR)或危险差(RD)及其95%CI,采用逆方差(IV)法计算均数差(MD)及其95%CI,模型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①共计12篇文献(12项RCT)纳入本研究,产妇为1 590例,新生儿为1 647例。②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高和低质量文献分别为8、2篇,其余2篇无法评价。③本研究主要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产妇低血压发生率(RR=1.031,95%CI:0.925~1.149,P=0.58)与2组产妇分娩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MD=0.003,95%CI:-0.002~0.009,P=0.2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次要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产妇心动过缓发生率(RR=0.454,95%CI:0.327~0.629,P<0.001)和2组产妇分娩新生儿PaO2(MD=0.736,95%CI:0.033~1.440,P=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产妇高血压发生率(RD=-0.008,95%CI:-0.039~0.023,P=0.62),心动过速发生率(RD= -0.001,95%CI:-0.059~0.056,P=0.96),恶心呕吐发生率(RR=0.933,95%CI:0.714~1.220,P=0.61),以及2组产妇分娩新生儿脐动脉PaCO2(MD= -0.359,95%CI:-1.113~0.396,P=0.35)、碱剩余(MD=0.179,95%CI:-0.107~0.465,P=0.22),生后1、5 min Apgar评分(1 min:RD=-0.001,95%CI:-0.015~0.013,P=0.89;5 min:RD=0.006,95%CI:-0.003~0.016, P=0.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剖宫产术分娩产妇,采用NE和PE预防其IA后低血压的疗效相当,但是NE较PE所致产妇心动过缓发生率更低,二者对分娩新生儿的妊娠结局方面影响无差异。

  • 标签: 去甲肾上腺素 脱氧肾上腺素 剖宫产术 麻醉,产科 低血压 血气分析 系统评价 女(雌)性
  • 简介:摘要分析软产道血肿的原因、结论,提高助产技术,认真仔细进行阴道缝合,加强产后观察及护理,平时在产科护理工作中要总结预防软产道血肿的措施,做好围产期预防保健工作。

  • 标签: 产道血肿 助产技术 预防
  • 简介:摘要硬膜外血肿是由于头部外伤后,颅骨骨折等使硬脑膜与颅骨内板剥离,硬脑膜血管破裂或板障出血,血液存积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的血肿。目的总结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我科68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的临床资料,CT和手术证实血肿量40~200mL,其中男性57例,女性11例,采用去骨瓣减压13例,粉碎骨折去骨19例,小骨窗加T管负压吸引7例,保骨瓣16例,先锥孔后开颅13例,合并脑挫裂伤10例,术前脑疝20例。结果死亡4例,重残2例,治愈62例。结论早期诊断、动态监测、个体化治疗方案确定并及时手术干预血肿清除,合并脑疝去除骨瓣等综合治疗,病人预后良好

  • 标签: 急性硬膜外血肿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病人,男13例,女7例.年龄34~65岁,其中50岁以上16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6例,破人脑室2例,脑皮质下2例,出血量在40~100mi左右.意识障碍程度:深昏迷16例,浅昏迷4例,病人大部分有程度不等的失语、偏瘫、四肢抽搐和尿失禁等.2手术方式20例病人均采用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方法,手术在单纯局麻下进行,先安装立体定向仪框架进行CT扫描确定血肿大小方位及层面,一般取额顶入路手术,定位后获得xyz数值后,相应移至定向仪XYZ轴上.

  • 标签: 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穿刺引流 手术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出血患者的残疾率和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改善患者转归。血肿的机械性压迫和毒性产物释放是导致脑出血患者出现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而安全和有效地加速血肿消退是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关键策略。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是介导血肿清除的主要吞噬系统,主要极化为M1和M2表型。细胞表面受体以及可能存在的信号转导通路对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介导的内源性血肿消退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可能成为今后临床治疗脑出血并改善患者转归的新靶点。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吞噬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7月收治的14例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钻孔引流术,并对全部患者治疗围术期进行有效的护理。结果全部患者都进行钻孔引流术的治疗,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第3d产生引流不畅的现象以外,选择尿激酶进行冲洗后,引流保持顺畅。剩余13例患者都顺利拔出引流管,均痊愈出院。结论对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在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同时在术后给予充分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治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硬膜血肿 钻孔引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脑挫裂伤伴血肿手术时机。方法98例重型脑挫裂伤伴血肿手术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和手术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好62例,中残12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3例。结论严格手术指征,掌握手术时机,并实施规范化外科手术,提高患者生存率。

  • 标签: 脑挫裂伤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阴道血肿的产生原因及治疗与预防。方法对临床26例发生分娩后阴道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血肿发生的诱因、原因,主要是对会阴侧切及会阴、阴道裂伤的缝合要仔细,不留死腔。止血应彻底。

  • 标签: 产后 阴道血肿 原因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相关因素、防治和预后。方法对137例脑出血患者于首次CT后24小时内、7天内复查CT,病情加重者随时复查CT,结合病史、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3.1%,24小时内占88.9%。早期血肿扩大与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斯匹林和抗凝剂、肝功能异常有关,与血压增高、年龄无关。早期血肿扩大18例中,长期饮酒者占72.2%,长期应用阿斯匹林和抗凝剂占77.8%,肝功能异常者占61.1%。早期血肿扩大出血部位以丘脑最多见,占50%,血肿形态不规则者易发生血肿扩大,占55.6%。早期血肿扩大者死亡率高,为66.7%。结论早期血肿扩大是导致脑出血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脑出血 早期血肿扩大 相关因素 预防 治疗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笔者从事公安法医多年来,曾多次检验过钝器打击头部,造成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而死亡的案例.今年在一个星期内我区连续发生两宗此类死亡案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医疗工作的关注.

  • 标签: 案例 P检 硬膜外血肿死亡 医疗责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治疗与脑出血血肿的关系。方法收集两组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1组为阿司匹林治疗相关性脑出血(14例),2组为同时间住院的自发性脑出血病人(对照组,31例)。两组均于入院时及入院72h内各进行一次头颅CT检查,比较两组血肿体积。结果阿司匹林组入院时、72小时内血肿体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治疗可增加脑出血血肿体积。

  • 标签: 脑出血 阿司匹林 脑出血血肿
  • 简介: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简称CSDH)是指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有完整包膜的血肿。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征性,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笔者收集了近三年18例经CT和手术治疗的硬膜下血肿病例。目的通过对18例硬膜下血肿的诊断综合分析讨论,旨在提高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技术。资料和方法本组18例病例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45—78岁,平均56岁。既往有外伤史11例,不明确有外伤史7例,头疼、头晕15例,精神反应迟钝1例,言语障碍、肢体肌力减弱2例。方法采用CEHispeedDual全身CT机扫描,以OM为基线,层厚与层距均为7mm,扫描时间为2.0S。CT检查结果血肿少数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多数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血肿呈新月形10例,梭形5例,其余为双凸形及不规则形。讨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是外伤后3周形成的血肿。是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延续。但也有学者指出,慢性硬膜下血肿只是轻微颅脑外伤或无外伤史,不伴有脑挫裂伤。认为它并非是急性硬膜下血肿演变而来,其出血多系桥静脉撕裂,血液缓慢溢入硬脑膜下腔所致。硬膜下血肿由于形成时间不同,其形态和密度变异较多。复习文献结合本组病例,我们认为下例五种征像对诊断具有指导意义(1)单侧脑沟脑裂变窄,甚至消失。(2)密度改变或脑内病变不能作出合理解释。(3)白质挤压移位征。(4)移位不明显。而临床重的病人。应考虑双侧硬膜下血肿的存在。(5)对移位不明显,尤其是双侧等密度病人,应行增强扫描,血肿硬膜呈点状或线状强化,同时有灰白质界面内移,有条件作磁共振则更为明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内血肿手术治疗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术后脱水剂使用剂量。方法选择手术治疗,总结分析病例,利于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结果观察病人恢复疗效。结论积极手术治疗,有助于病情转归。

  • 标签: 脑内血肿 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产道血肿最常见的部位为阴道,常因发现不及时,而致血肿局部出血过多,血肿过大,给血肿的缝合造成困难,同时可因失血而致贫血或休克,甚至危及产妇生命。

  • 标签: 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