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54例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47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引流液量、拔除心包、纵膈引流管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结果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缩短、术后引流液量显著减少、拔除心包、纵膈引流管时间显著缩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是值得临床应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4年我院接治的采用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选择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在术后恢复各项指标中,ICU治疗时间、心电监测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进食时间和坐起时间在两组差异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通过对患者术后的疗效分析和随访过程中,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比较,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在各个方面都优于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

  • 标签: 体外和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疗效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4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心脏搭桥术者共60例,以抽取红黄球方式分组,红球为研究组,黄球为对照组,每组例数为30例,研究组给予非体外循环,对照组给予体外循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所需时间、术后出血量、脱离呼吸机所需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住院所需时间)、术后并发症出现率(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神经系统异常、肾功能不全)、生活质量评分(躯体功能、情绪角色、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结果实验组手术所需时间、术后出血量、脱离呼吸机所需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住院所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235.69min±26.92min<291.64min±26.33min;419.38ml±106.39ml<691.64ml±116.22ml;12.64d±3.21d<19.62d±2.09d;2.60d±0.88d<4.29d±0.75d;14.98d±3.64d<22.61d±2.18d);术后并发症总出现率低于对照组(13.33%<36.67%);生活治疗总平均分高于对照组(89.64±4.69>72.60±3.54)分,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心脏搭桥术患者应用体外循环不仅利于降低手术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出现率,更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心脏搭桥术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富士II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卡瑞斯玛复合树脂两种常用牙体充填材料在体外充填后微渗漏情况,比较材料的边缘封闭性。方法选取无龋磨牙40颗,清洁,制备相同的洞型(I类洞),随机分为A、B两大组(每组20颗牙),每一大组又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A组均使用富士II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窝洞,B组均使用卡瑞斯玛复合树脂充填,然后各大组中的实验组(A2、B2)分别用凡士林、粘结剂涂布于充填体表面,而对照组(A1、B1组)表面不做任何处理。充填处理完成后,将每组标本放入2%亚甲基蓝溶液中浸泡24小时,取出用流水将表面的染色剂冲洗干净,晾干,纵行剖开牙齿,40倍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记录染料渗入窝洞壁与充填体之间的程度。将图片输入电脑,采用AdobePhotoshopCS3软件测量染料渗入深度,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充填材料与牙体界面均有染料渗入,程度不等。在富士II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中,涂布凡士林组(A2)与不涂布凡士林组(A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卡瑞斯玛复合树脂组中,涂布粘结剂组(B2)与充填完成后表面不做处理组(B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凡士林作为隔湿剂,能够提高富士II玻璃离子水门汀的边缘封闭性,建议用富士富士II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窝洞后即刻涂布隔湿剂凡士林,卡瑞斯玛复合树脂充填完成后表面涂布粘结剂能够减少微渗漏的发生。

  • 标签: 玻璃离子 复合树脂 微渗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泌尿系结石患者实施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8月 -2019年 8月期间收治的泌尿系结石患者( n=70)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进行 1:1比例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分别采用排石汤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碎石排净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碎石排净率为 97.14%高于对照组的 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14%与 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泌尿系结石患者实施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可提高碎石排净率,不良反应率低,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泌尿系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碎石排净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在体外转录快速获得原核生物来源核酶P的核心催化亚基M1RNA。方法以大肠埃希菌DH5α菌液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扩增M1RNA基因,并将该基因置于T7启动子下游,其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经电泳及测序鉴定。以M1RNA基因为模板,以32P标记,在T7 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体外转录M1RNA。将产物以尿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并观察结果。结果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从大肠埃希菌基因组扩增M1RNA基因,经凝胶电泳观察及测序鉴定,证实成功在体外扩增M1RNA基因,并置于T7启动子下游。在T7 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应用尿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产物,结果显示377nt处可见与预期相符的条带,证实成功在体外获得M1RNA。结论成功在体外快速获得具有独立催化功能的M1RNA,基于此的基因沉默技术具有发展成新型反义核酸药物的良好前景。

  • 标签: 核酶P M1RNA 基因沉默 转录
  •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室体外模拟咀嚼力疲劳负荷来研究改良设计后的树脂粘结固定局部义齿(RBFPD)抵抗脱位的能力,以及不同粘结剂对于固位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每个样本组由1颗前磨牙和1颗磨牙组成,2个离体牙间留出相当于1颗磨牙大小的间隙。样本分为5组。第1组样本按照传统RBFPDs进行牙体预备,包括领面沟、He支托窝和舌侧翼板。第2组和第3组按照带有固位槽的改良设计进行牙体预备。第4组只预备固位槽。第5组除了以嵌体洞型替代固位槽以外,其余设计与第2和第3组相同。制做铸造支架,组织面酸蚀。第1、2、4、5组样本以Cement-It作粘结剂,第3组用Panavia21粘结。第2、3、4组的固位槽洞型用复合树脂修复。样本保存在水中作230000次压力负荷循环,频率为4Hz。在拉力负荷下铸件与基牙分离。结果平均分离力大小:第1组=361N,第2组=525N,第3组=562N,第4组=449N,第5组=417N。第2组和第3组明显高于第1组和第5组。与第1组相比,第2组和第3组铸件分离时还伴有较高比例的基牙断裂。第2、3、4组样本较少发生粘结失败。结论第2和第3组改良设计的RBFPD的固位性较好。改良设计的RBFPD抗脱位能力增强与铸件面积或树脂粘结剂类型并无直接联系,而是和铸件与固位槽复合树脂修复体之间的机械锁结有关。

  • 标签: 改良设计 后牙粘结桥 固位性 局部义齿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品系小鼠的体外受精、胚胎和精子的低温保存效果.方法本实验分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SLAC)和日本熊本大学动物资源开发中心(CARD)对13个品系小鼠(C57BL/6J、BALB/c、C3H/HeJ、ICR、KM、FVB、MRL、NOD、CBA、DBA/2、CD-1、BDF1、B6C3F1)的体外受精(IVF)率、胚胎培养及移植成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各品系小鼠新鲜精子的IVF率15.1%~87.9%,冻融精子的IVF率8%~80%;冷冻胚胎的复苏率42.6%~83.9%;冻融胚胎移植后的产仔率在17.8%~51.8%.结论遗传背景不同的小鼠体外受精率、冷冻胚胎复苏率和胚胎移植的产仔率差异有显著性.但同一品系两个实验室间的新鲜精子的IVF率、冷冻胚胎的复苏率及移植产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冻融精子的体外受精率CARD明显高于SLAC(P<0.01).

  • 标签: 品系 小鼠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精子
  • 简介: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gingivalfibroblasts,HGF)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GF,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0.001、0.01、0.1μg/ml)、不同时间(24、48、72、96h)作用下HGF的增殖水平。结果淫羊藿苷(0.001~0.1μg/ml)对HGF增殖具有促进作用(P〈0.01),0.01μg/ml浓度作用最明显。结论淫羊藿苷有促进HGF增殖的作用。

  • 标签: 淫羊藿苷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干备"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能否在长达35 d的时间内保持无菌。方法严格无菌条件下组装5套密闭的ECMO系统(MAQUET,BE-PLS 2050),置于百级层流手术间内35 d,在预组装完成当天及第3、7、14、21、28、35天分别于离心泵前、泵后膜前、膜肺后3个部位使用无菌棉签对管路内取样,做细菌培养。同期对手术间内的空气进行细菌培养作为对照。最后对透明盒中的管路表面进行分段取样,观察有无细菌生长。结果同期的空气培养均为阴性。除了第35天ECMO环路4膜肺后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外,余管路内及透明盒中的管路表面取样标本均未观察到细菌菌落生长。结论"干备"的ECMO系统放置于百级层流手术间,28 d内使用是无菌和安全的;透明盒中的管路表面在35 d内是无菌和安全的。"干备"ECMO系统可以缩短ECMO的启动时间,从而降低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干备 体外心肺复苏 微生物 手术室
  • 简介:摘要肩袖损伤常导致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当损伤的肩袖肌腱尚未出现连续性中断时,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由于日常生活中肩关节使用频率高,肩袖肌腱组织血液供应差、自我修复能力较弱,故肩袖损伤一般表现为逐渐加重,最终进展为肩袖完全性撕裂。为逆转肩袖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促进受损的肩袖肌腱修复,临床上对肩袖损伤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但ESWT促进肩袖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不明确。因此,笔者就ESWT治疗肩袖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临床应用现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ESWT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回旋套 物理治疗方法 分子生物学 体外冲击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电磁式及液电式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情况,以求为肩周炎的治疗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且患者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于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或者住院接受肩周炎相关治疗的患者88例(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39例,年龄45~75岁),简单随机均分成采用电磁式冲击波源(研究组)及液电式冲击波源(对照组)进行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3次,并均辅予常规功能康复。评定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2、3周后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计量资料组内治疗前后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的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为(2.11±0.25)分、(0.89±0.43)分和(2.54±1.02)分、(1.02±0.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7)。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的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为(2.03±0.29)分、(0.90±0.35)分和(2.55±1.15)分、(1.01±0.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4)。研究组和对照组组间在治疗过程中的3个时间点(治疗1、2、3周后),其组间的疼痛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磁式和液电式冲击波在治疗肩周炎方面有相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电磁式冲击波的磁场及能量输出稳定且不产生电火花及噪声,因此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电磁式 液电式 肩周炎 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B超定位方法和技巧。方法对我科接诊的187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回顾分析体外冲击波碎石的B超定位方法以及其治疗效果。结果输尿管上段结石定位成功率为100%,治愈率为97.65%,中段结石定位成功率为96.71%,成功定位者治愈率97.1%,输尿管下段结石定位成功率100%,治愈率为99.9%。结论B超定位的成功与准确性是决定体外碎石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体外碎石 B超定位
  • 简介: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柔红霉素(DNR)和阿糖胞苷(Ara-C)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DAG方案)能否提高抗肿瘤效果,并研究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实验对象,分为DA方案组、DAG方案组和对照组3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DA方案组为DNR加Ara-C;DAG方案组为DNR加Ara-C和G-CSF(G-CSF先于化疗药物前24h加入)。药物作用24、48h后收集细胞,对各组分别进行细胞计数、细胞形态观察,并采用MTT法检测不同组别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比例、细胞坏死比例。另对HL-60细胞单用G-CSF作用24h后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并行实时定量PCR以检测细胞内Ara-C相关代谢酶基因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化疗药物作用后,相对于对照组,DAG方案组与DA方案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形态显示有明显细胞核固缩现象,且可见凋亡小体形成。DAG方案组与DA方案组相比,前者细胞生长抑制率更高(作用48h,为78.3%比72.1%)(P〈0.01)。细胞凋亡分析显示,与DA方案组相比,DAG作用24h后早期凋亡百分率增高(9.43%比7.5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48h后,2组早期凋亡比例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DAG方案组与DA方案组细胞坏死百分率在药物作用24h和48h后均显著增高(DAG方案组分别为44.16%和57.59%;DA方案组分别为41.54%和58.22%),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作用前,G-CSF单独作用HL-6024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S期细胞比例增高[(39.91±1.16)%比(31.42±1.47)%](P〈0.05);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内Ara-C代谢酶中脱氧胞苷激酶(DCK)的基因表达增高,5′-核苷酸酶(5′-NT)基因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D的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SF联合DA方案能显著提高对HL-60细胞株生长的抑制率,其作用机制主要为促肿瘤细胞坏死,轻度促细胞凋�

  • 标签: DAG方案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代谢酶 HL-60细胞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