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以往研究发现CD147与某些恶性肿瘤存在相关性。本研究探讨CD147在人脑胶质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1例星形细胞肿瘤及18例旁脑组织标本,制作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进行CD147mRNA检测。结果:(1)胶质组织中CD14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4.3%,正常脑组织中仅血管内皮细胞浆有阳性着色。(2)III、IV级星形细胞肿瘤细胞胞浆CD147着色显著强于I、II级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3)CD147mRNA在胶质组织中阳性率为83.3%,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率25%(P<0.05)。CD147mRNA在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为0.274±0.087,明显高于正常组织0.081±0.043,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CD147的表达可能在人脑胶质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CD147 免疫组织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近几年来,人们先后在黑素瘤、胶质等肿瘤中发现了血管生成拟态。血管生成拟态是肿瘤细胞自身形成的,是肿瘤的微循环特殊形式。血管生成拟态的调节与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上皮钙黏素等的表达相关。血管生成拟态预测低分化、高浸润和低生存率,是预后不良的标志。所以经典抗血管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拟态治疗在抗肿瘤治疗中成为必要。

  • 标签: 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拟态 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路胶质的自然消退现象,提高对儿童视路胶质的认识。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例发生自然消退的视路胶质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中,女性2例,男性1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月龄(3~5月龄),肿瘤开始消退的中位年龄为10月龄(8~13月龄),从肿瘤发病到开始消退的中位间隔时间为5个月(4~10个月)。其中1例伴有间脑综合征,1例伴有肿瘤播散转移。结论视路胶质的自然消退现象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伴发间脑综合征和颅内转移播散的儿童视路胶质也有肿瘤自然缩小的可能,但肿瘤缩小并不意味着症状能完全改善。

  • 标签: 视路胶质瘤 儿童 自然消退
  • 简介:背景与目的:影响手术后低级别星形细胞胶质预后的因素很多,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仍有较多争议,判断预后的因素也不尽一致。本研究探讨低级别星形细胞的临床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为脑胶质的治疗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2001年至2006年间确诊的123例低级别星形细胞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症状、KPS评分、发病至就诊时间、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手术切除程度及术后放疗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多因素分析示,术前有癫痫症状者生存时间较长(P〈0.05),术前有缺失症状(P=0.002)及发病至就诊时间短的患者(P=0.012)生存时间显著缩短。手术切除程度对生存时间无显著影响,对于术后放疗,共有51例患者(41.5%)行术后放疗,剂量在40~60Gy,无论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其对生存时间均无显著影响(P=0.14)。结论:对于低级别星形细胞,术前癫痫症状预示相对预后较好,手术切除程度及术后放疗对生存时间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脑肿瘤/星形细胞瘤 生存时间 低级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复发胶质的影像诊断方法,并阐述放射治疗方法对复发胶质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选择46例复发性恶性脑胶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将其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切除方法,观察者组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射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5.2%和91.3%。结论在采用影像学诊断方法确诊患者的病情后,应将放射治疗方法作为首选,实现对复发胶质的有效治愈。

  • 标签: 复发胶质瘤 影像诊断 放射治疗
  • 简介:神经胶质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有增高的趋势[1-2],也几乎是死亡率最高的脑内肿瘤。microRNA-203(miRNA-203)是新近发现的与胶质密切相关的一类表达于真核生物的非编码蛋白质的短链RNA,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iRNA-203在胶质中的异常表达与胶质发病的关系密切。

  • 标签: 胶质瘤细胞 MicroRNA-203 颅内原发性肿瘤 神经胶质瘤 microRNA 编码蛋白质
  • 简介: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RNA,dsRNA)降解特异性靶基因转录出的mRNA。从而抑制靶蛋白表达的现象。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现RNAi这一现象以来,RNAi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基因功能、信号转导通路和基因治疗等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发现了许多与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经过大量临床前期试验表明,针对特异性靶基因的小干扰RNA(short/smallinterferingRNA.siRNA)治疗胶质是行之有效的。为基因治疗胶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小干扰RNA RNA干扰 基因治疗 神经胶质瘤
  • 简介: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岛叶胶质的方法。方法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外侧裂入路,对21例岛叶胶质患者进行广泛性切除。结果2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病理按WHO分级分类,提示星形细胞15例,间变型星形细胞5例,少突胶质细胞1例。17例患者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生活状态基本同术前;2例患者出现轻度不全运动性失语,经高压氧康复治疗后恢复良好。21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至少进行2次头颅CT或MRI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征象,无继发癫痫发生。结论岛叶胶质可以通过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广泛性切除而不损伤重要的脑神经功能。充分解剖外侧裂,利用脑组织的自然解剖间隙,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肿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外科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我院神经外科自1997年1月至2000年3月与放疗科合作,采用192Ir后装治疗机行脑胶质术后间质内放射治疗,取得良好近期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29~68岁,平均38.1岁.

  • 标签: 胶质瘤 放射治疗 ^192IR
  • 简介:背景与目的:脑胶质常在首次手术后8—9个月复发。肿瘤复发后,其治疗方法不一。本文旨在探索复发性脑胶质患者再手术治疗的指征,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总结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间我科再手术治疗复发脑胶质患者资料35例,并对其两次手术时间间隔与术后生存时间,再次手术前后的KP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1)肿瘤分级低者两次手术间间隔及再次术后生存时间较长;分级高者再次手术前后KPS评分提高较明显;(2)两次手术时间间隔长者再次手术后生存期延长。结论:对于复发脑胶质患者,为了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或改善生存质量。应积极选择再手术治疗。

  • 标签: 复发性脑胶质瘤 再手术治疗 2004年6月 KPS评分 生存时间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45例脑胶质患者MRI影像征象与临床术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就诊45例脑胶质患者,结合手术所见解剖学情况及病理检验结果,综合分析影像学资料与后期临床所见及病理结果的验证关系。结果本组45例患者确诊率100%,并对手术方式及路径的选择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结论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胶质进行诊断,预警及确诊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是调节细胞缺氧反应的主要转录因子HIF-1的活性调节亚单位,在许多肿瘤中表达增加,其与肿瘤恶性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就HIF-1α的结构功能,在胶质中的活性调节,HIF-1α对胶质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以HIF-1α为靶点的抗胶质治疗进展作简要综述。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1Α 神经胶质瘤 基因治疗 活性调节
  • 简介:摘要神经胶质是一种恶性的颅内肿瘤,其来源于神经上皮细胞的癌变所致,也是最常见和病死率最高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生、转移与肿瘤血管的新生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关于神经胶质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关于病人的预后依然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所在,研究者一直尝试从分子角度对胶质的病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提供胶质的诊断标志物和特异治疗靶点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但是成效并不显著。在此,本文将针对神经胶质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综述,为神经胶质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上皮 辅助治疗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7岁,肿瘤位于大脑半球6例,脑干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癎,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显微手术全切5例,大部切除3例,放、化疗4例.随访3个月~5年,7例症状明显缓解,1例复发.结论神经节细胞胶质呈相对良性过程,癫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上应手术全切;对有术后残留或间变者可给予放、化疗,预后相对良好.

  • 标签: 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临床特征 影像学检查 显微神经外科 癫痫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中心型胶质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血管中心型胶质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女性患者,12岁。主诉右手持物不稳2年,发作性晕厥伴四肢抽搐1年。头部MRI显示左侧颞顶叶交界区边界不清、椭圆形病变,无明显占位效应,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未见明显强化。术中可见肿瘤组织呈灰白色、血运较为丰富、质地柔软,分块切除。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主要由形态单一的双极细胞围绕血管生长,部分呈放射状排列并形成血管周围假“菊形”团结构,肿瘤细胞分化良好但呈侵袭性生长,侵犯脑实质及软脑膜;无或极少见核分裂象,无微血管增生和坏死。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表达呈弥漫强阳性;上皮膜抗原呈特征性点状阳性;细胞角蛋白、E-钙黏蛋白、突触素、神经微丝、神经元核抗原、P53表达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1%。结论血管中心型胶质兼具室管膜和弥漫性星形细胞的特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讨论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胶质手术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个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随访分析从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经手术治疗幕上胶质合并癫痫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并发癫痫的有统计学意义的筛选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128例中有96例(81%)在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手术切除,癫痫完全消失;而不完全切除的32例中仅有8例(54%)癫痫发作完全消失.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种有效方法,术前准确定位致痫灶是关键.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癫痫 致痫灶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外侧裂区胶质的解剖特点、影像学特征以及显微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外侧裂区胶质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13例,部分切除3例。结果病理证实星形细胞29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7例,少支胶质10例。术后对侧肌力好转15例,加重4例。脑血管痉挛8例(致重度脑水肿6例),其中7例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1例脑梗塞致重残。暂时性失语和记忆减退4例。无手术死亡病例。41例平均随访18(3~36)月,35例存活,6例死亡(5例死于肿瘤复发,1例死于肺部感染)。12例平均于术后14(10~18)月复发。结论经外侧裂显微手术切除胶质可显著提高肿瘤近全切率,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避免短期肿瘤复发。恰当的手术入路,对侧裂区动静脉及重要功能区的精确辨认和保护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外侧裂 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