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9月—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单纯动脉溶栓后(尿激酶)再通不良的16例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中位数(NIHSS)18(14~21)分;改良Rankin评分(mRS)中位数4(3~5)分]患者行血管成形术治疗。对其中6例行球囊扩张术,3例行支架置入术,7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结果①16例患者术前血流灌注(TIMI)分级0级14例(87.5%),1级2例(12.5%)。术后14例血管再通,总再通率为87.5%。其中11例(68.8%)完全再通,3例(12.5%)部分再通。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的7例,均为完全再通;单纯支架置入术的3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1例;单纯球囊扩张术的6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未再通(TIMI分级由0级变为1级)2例。②术后2例(12.5%)死亡,1例于术后第5天死于小脑及脑干出血,另1例于术后第6天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③生存的14例患者,术后2周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NIHSS和mRS评分较术后2周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采用超声随访14例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19.5(3~46)个月,仅行球囊扩张术后的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结论单纯动脉溶栓后再通不良的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成形术可能会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其中联合支架置入术可能较单纯联合球囊扩张术具有更高的再通率。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急性 血管成形术 动脉溶栓
  • 简介:目的研究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患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ICU接诊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患90例,按照不同的出血时间分成甲、乙、丙3组,每组30例。其中,甲组的出血时间≤3h,乙组的出血时间≤6h,丙组的出血时间≤12h。该90例患者均直接由急诊收入外科ICU,根据出血部位、血肿情况和出血量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3组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各组的临床疗效作出分析比较。结果甲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乙、丙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实施手术,根据检验结果及患者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可显著改善其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重症高血压 脑出血 手术方式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发生颅内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颅内积的原始三叉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头部CT检查见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积。CT血管造影(CTA)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呈局限性突起,大小约21.6mm×5.1mm,鞍区扩大,其内显示有团块影,大小约28.6mm×39.2mm×34.5mm,与左侧颈内动脉突起关系密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左侧颈内动脉破裂孔处的原始三叉动脉瘤栓塞术,置入大小不等弹簧圈共17枚。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缓解。术后3个月复查头部CT,显示颅内积大部分被吸收,未出现术后并发。结论原始三叉动脉瘤伴颅内积的患者罕见,经CTA和DSA检查可明确诊断,血管内治疗有效并能在短期内使颅内积减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颅内积气
  • 简介:本刊经PhilipM.Meyers博士代表写作组授权,将“Reportingstandardsforangioplastyandstent-assistedangioplastyforintracranialatherosclerosis”译为中文在本刊刊登。标准中对患者的选择、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最佳内科治疗、围手术期处理、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等,进行了规范总结,拟为今后的临床试验和研究的规范确定标准,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对神经介入医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解剖学 脑血管造影术 放射学 血管成形术 规范 指南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快速性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的原因与高危心电表现。方法分析45例在入院时或入院后至少发生1次心脏骤停患者的原因及其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视心电图形。结果45例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基本原因为冠心病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次为特发性及继发性巨大异常J波、扩张型心肌病;低钾血症是最常见的诱因;最常见的恶性快速性性心律失常类型是心室颤动。其高危心电图表现:①复杂性室性早搏;②异常J波;③继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④Brugada综合征;⑤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墓碑样ST段抬高。上述各种原因心脏骤停者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及心电学特征。结论恶性快速性性心律失常所致心脏骤停存在多种原因及高危心电图表现。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脏骤停 心电描技术
  • 简介:目的:总结安卡因、胺碘酮单用或合用治疗LownⅡ~Ⅴ级室早为主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患者159例随机被分为3组,①A组:给安卡因;②B组:给胺碘酮;③C组:给安卡因,同时给胺碘酮,用法同B组.结果:(1)C组(合用组)总有效率(95.9%),明显高于单用胺碘酮组(87.3%)和安卡因组(77%),(P<0.005);(2)合用组早搏纠正时间(5.2天)较A、B组缩短;(3)合用组QTC延长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对于以LownⅡ级以上室早为主心律失常可以选用安卡因或胺碘酮,二者合用可增强疗效,减轻副作用.

  • 标签: 室安卡因 胺碘酮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QRS离散度(QRSd)对致命性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120例心脏病患者(分速组40例;无速组80例)及80例正常人(对照组)接受体表标准12导同步心电图的QRSd检测。结果:与无速患者及正常人相比,速患者的QRSd,QRSmax显著延长(P<0.05),将QRSd>45ms作为速的预测指标,获得了95%的敏感性和93%的特异性,结论:QRS离散离(QRSd)可用于识别可发生致命性性心律紊乱的高危患者群。

  • 标签: QRS离散离 心电图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形性右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28例症状重、右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确定RVOT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10000次/24h。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标测诱发的QRS波与室性早搏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其中26例起源于右流出道间隔部,2例起源于右流出道游离壁。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92.9%(26/28),其中右流出道间隔部92.3%(24/26),游离壁100%(2/2)。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分别为(16206±2030)次/24h和(100±110)次/24h,P〈0.01。随访6-20个月,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症状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单形性右流出道室性早搏。

  • 标签: 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右室流出道
  • 简介:高血压病引起的左肥厚是发生各种心血管并发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公认是与死亡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延缓和(或)逆转LVH的结构改变.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对左肥厚逆转作用已被认识并肯定,我们观察安博维对高血压病合并左肥厚患者的降压疗效,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评价其对左肥厚的影响.

  • 标签: 安博维 高血压 左室肥厚 并发症 降压药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肌重量指数(LVMI)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100例EH和100例正常人24h动态心电图(DCG)和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轻、重度心肌增重组(A1、A2组)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差异(P〈0.05),且A2组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A1组(P〈0.05),其余两类型相比,两组无差异(P〉0.05);②EH伴左心室肥厚(LVH)组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VH组(B组)(P〈0.01),且A2组较A1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P〈0.01)。结论EH者LVMI愈高心律失常愈易发生,LVMI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左室肥厚 心肌重量指数 心律失常
  • 简介:24h性期前收缩(PVS)达1万次以上者在心律失常中并不多见。本文总结分析55例1万次以上PVS24hDCG资料,比较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对PVS分布的影响及每hPVS的频度变异,旨在探讨高频度PVS的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自1992年8月至

  • 标签: 室性期间收缩 PVS 动态心电图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70岁,因“反复胸闷、心悸、晕厥1个月”于2006年12月19日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近1个月内发生晕厥4次。晕厥发作时无胸痛、气促,无头痛、呕吐,无四肢抽搐、二便失禁,几分钟左右自行苏醒,苏醒后恢复如常。查体:脉搏50次/min,血压140/50mmHg(1mmHg=0.133kPa),颈静脉不怒张,甲状腺无肿大。

  • 标签: 尖端扭转型室速 房室传导阻滞 QT延长 引发 病例报告 反复胸闷
  • 简介:目的应用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进行心脏右流出道的重建,探讨BJVC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2005年10月至2009年5月共应用BJV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5例。结果BJVC重建右流出道1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3~24个月,患者心悸、气促消失,活动耐力明显提高,心功能恢复至I~Ⅱ级,超声检测发现15例置入的管道通畅,无扩张,未见血栓形成,瓣叶活动良好,无明显反流,肺动脉跨瓣压差不大,吻合口无狭窄。结论BJVC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右流出道的重建可获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颈静脉 带瓣管道 右室流出道
  • 简介:目的探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将2016年11月份至2017年4月份作为研究的时间区间,共选择该区间来院接受治疗的7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碘胺酮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数量与左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室性早搏数量低于对照组,左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胺酮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性心律失常中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临床治疗
  • 简介:致心律失常右心肌病(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右发育不良,是一种遗传性、进展性心肌病,以右心室心肌细胞被纤维及脂肪组织替代为组织病理学特征,以桥粒蛋白基因突变(DPGM)为分子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为室性早搏(VP)、非持续性性心动过速(NSVT)、持续性性心动过速(SVT)、心室扑动(VFL)和(或)心室颤动(VF)等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头晕、晕厥和(或)心源性猝死(SCD),病程长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

  • 标签: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 心源性猝死 危险因素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组织病理学特征 右室发育不良
  • 简介:目的评价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心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共纳入72例患者,38例为冠心病、34例无冠心病,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B超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左肥厚患者相比,左肥厚组颈动脉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T增厚预示心血管疾病的存在。

  • 标签: 肥大 左心室 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TDI)对2型糖尿病患者左舒张、收缩功能评价的价值.方法选取30例2型糖尿病、25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应用TDI检测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Va)、收缩期峰值速度(Vs).分别记录二尖瓣环6个位点心肌运动数率(V).结果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Ve、Ve/V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V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V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多普勒可以早期无创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的收缩、舒张功能,合并高血压可加重左心功能损害.

  • 标签: 组织多普勒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左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