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童谣作为儿童之间经常传唱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形式简短,富有韵脚和格律,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流传。而悠久的教育传统,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使得童谣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教育学人所关注,并从思想性和内容上进行了改造。受此启迪,民间也创作出了一批新童谣。随着童谣教育功能的不断扩大,童谣与"儿童本位"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 标签: 民国时期 童谣 儿童本位 教育价值
  • 简介:〔摘要〕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大学文化存在。大学“浮躁风”不断蔓延,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躁动浮夸、以至弄虚作假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侵蚀着大学的生命。功利化制度文化,浮躁个体行为文化,是产生学术浮躁的外在原因,究其根源,还是“宁静”大学精神文化的缺失。欲破除大学学术浮躁现象,真正实现“致远”,必须从办学思想、评价机制、教育方式和校园环境等方面重构“宁静”的大学文化。〔关键词〕学术浮躁大学文化归因建构

  • 标签:
  • 简介: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十年中,大刀阔斧地整顿和变革,重塑出崭新的北大。他“三顾茅庐”聘请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积极引进胡适等新派学者,支持新文化运动,构筑反封建战斗堡垒,扫荡残余的封建势力;效仿西方民主管理原则,着力进行教授治校领导体制改革,设立评议会、教授会,使教授们成为北大的决策者;推行“兼容并包”方针,主张学术自由,指出大学的灵魂在于兼容并包,各派学说竞相发展,新派旧派激烈交锋;倡导“思想自由”,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交相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与创建提供了便利条件。

  • 标签: 蔡元培 北京大学 文科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 简介: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有转变角色、改变旧观念、树立新形象,才能培养创新人才。本文就班主任从管理者到指导者、经验型向科研型、权威型向对话型、偏爱型向博爱型、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等五个方面谈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班主任角色,重塑班主任新形象。

  • 标签: 新课程班主任转变角色重塑角色
  • 简介:中动词是语言学中的“特殊”现象,学界不乏中动词的研究,被动乎?转喻乎?至今对中动词仍无明确定位。有的语言学家认为中动词与“被动”语态相联系,是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也有的学者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及其转喻理论对中动结构予以全新解释。对中动词的定位究竟应从结构(形式)视角,还是语义视角呢,本文试图对中动词现象的定位作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中动词词汇化假说和同形词假设,以期对中动词以合理定位。

  • 标签: 中动词 被动 构式及转喻 词汇化假说 同形词假设
  • 简介:以长篇小说《女强人》而闻名于文坛的朱秀娟,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塑造了一系列追求经济自主、人格独立的个性鲜明的"女强人"。作者意欲通过她们反叛传统伦理观念,颠覆男权中心秩序的人生挑战,以及她们对事业与家庭和谐发展的追寻、憧憬,来解读朱秀娟对"女强人"现代独立人格的构建。

  • 标签: 朱秀娟 女强人 独立人格 反叛
  • 简介: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词中,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色彩,也深深烙上了特殊时代的印记。这首描摹和歌颂山西风土人情的中国民歌经典之作,这幅用音乐艺术形式勾勒、重塑三晋大地精神的山西地域肖像画,以今天的歌词品评标准来看,其歌词、曲风等,与新时期音乐艺术的形式和风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如果有人问及歌唱山西风光的民歌代表作品,人们不约而同提起的依然是这首创作于半个世纪之前的经典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

  • 标签: 乔羽 人说山西好风光 山西民歌 歌词
  • 简介:进入新世纪,各级图书馆正在从传统图书馆转向信息社会的新型图书馆,步人网络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新时代。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不仅仅是借阅文献资料,而是获取某一方面更丰富、更有效、更快捷的信息。因而对图书馆员的素质和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求馆员更新服务观念,重塑自身形象,以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作为中专图书馆馆员,笔者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服务观念 中等专业学校 图书馆馆员 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
  • 简介:教学质量观是人们对教学质量的总体认识,是对教学品质的观念性描述。它对教学质量的取向有指导性意义,对教学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根据其依托的教学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以教为本”和“以学为本”两类。“以教为本”的质量观重视教学过程中“教”的活动,而“以学为本”的质量观则站在“学”的立场上来描述教学品质。这两种质量观在孤立的和静止的课堂教学空间内都相对比较成熟,自成体系。但在日益强调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和不断进取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大大延伸和拓展,这需要我们将传统的质量观进行糅合,构建一种为师生着想,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观。

  • 标签: 教学质量观 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
  • 简介:“课堂主渠道”观点批判的实质,就是否定学校教育在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否定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依然起着主渠道作用;它是当前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过火”现象中的典型事例,非常值得重视。此论的错误根源在于,缺乏对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误解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课堂教学主渠道”观点,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辩证地看待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批判观,正确对待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要立足于教育改革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 标签: 教育研究 学校教育 非学校教育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 简介:从“人”和“才”的本源概念上看,“人才”体现的是人性本质及其生成过程,这种平意的人才观衍生出人本化的教育目的观。但在社会发展利益需求驱动下,人们对人才的理解呈现出拔高化、工具化、功利化倾向,人本化教育目的观逐渐走向迷失。当前应基于对“人”和“才”本源概念的理解,重塑平意的人才观和人本化教育目的观,即把人才的界定从局限于少数“杰出者”回归至多数“普通人”,从仅关注人实然的存在状态回归人潜能的实现过程;把培养具备创造力、思考力和良好人性观念,能够自觉、有效进行自我实现的人作为教育目的观的核心内容,并通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加以实现。

  • 标签: 人才观 教育目的观 本源概念 人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