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PICC置管静脉原因的分析与探讨。方法从我院所收治的由于采用PICC置管治疗而患有静脉的患者100例,分析所选患者资料,进行总结与归纳。结果在所选患者中,在成静脉的相关因素中,年龄因素占35%,体位因素占9%,置管部位因素占13%,血管状况占11%,导管因素占17%,基础疾病因素占15%。结论采用PICC置管治疗法致使患者出现静脉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才能降低患者患病几率。

  • 标签: PICC置管 静脉血栓 原因分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形成的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7年3月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治疗的患者32例,随机抽取16例作为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治疗预防深静脉形成,另16例作为观察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形成,观察术后深静脉形成的发生情况,对比术后2d、术后5d时的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术后深静脉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d、术后5d时凝血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23例行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髂静脉4例、髂股静脉11例、全肢型血栓8例。均采用Unifuse溶栓导管,经胫前静脉21例、股静脉2例,插入血栓内用肝素、尿激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总结护理体会。结果经顺行静脉造影确认所有患肢静脉通畅度均明显改善,患肢症状明显好转。23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仅3例患者发生一般性出血现象,包括穿刺点血肿1例,穿刺处渗血2例,经对症处理后出血缓解。结论CDT治疗下肢深静脉疗效显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各项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并发的观察及处理是确保导管溶栓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导管溶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使用抗血栓压力梯度袜配合早期活动对预防下肢静脉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1月-2015年12月80例妇科肿瘤患者术前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开始使用膝长型抗血栓压力梯度袜,术后配合早期床上活动,直到下床活动。术后3~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了解深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深静脉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抗血栓压力梯度袜,配合术后早期床上活动可有效预防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

  • 标签: 抗血栓压力梯度袜 妇科肿瘤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导管治疗深静脉临床效果。方法对比观察收治的87例深静脉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分析非手术治疗组(系统抗凝溶栓组)及手术治疗组(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组)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情况及远期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手术组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均明显比非手术组小(P<0.05);手术组患者的血栓溶解明显优于非手术组(P<0.05);随访十二月手术组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的少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溶栓导管治疗深静脉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患侧肢体周径差,极大提升患者血栓溶解率,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愈率,远期发生血栓后综合征风险降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下腔静脉滤器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下肢深静脉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87例下肢深静脉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管着的血栓声像图特征和分布情况。结果在87例患者中,存在下肢深静脉的患肢共101条,左侧和右侧分别是72条、29条,所占比重最大的血栓为股静脉,占31.68%。在急性血栓中,超声图像的特点呈现出均匀低回声,部分或全部静脉管腔堵塞,病变处的管壁光滑,且管腔明显增宽,不能探及或只能部分探及血流。在慢性血栓中,超声图像的特点呈现出不规则形强回声,部分或全部静脉管腔堵塞,病变处管壁粗糙,且管腔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且官腔变小。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来诊断下肢深静脉,能够准确的找出血栓位置、分布情况以及声像图特点,对快速确诊并进行有效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和价值。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 超声诊断 应用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门静脉的诊断情况及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手术确诊的38例门静脉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平扫与增强扫描后的诊断结果。结果门静脉11例中合并肠系膜静脉栓塞6例,合并脾静脉栓塞3例,脾静脉栓塞2例,可见血管壁不同程度的增厚。门静脉瘤栓分布在门静脉主干10例。左、右支瘤栓各4例、3例。左右支均有瘤栓1例,主干伴左右支瘤栓1例。CT管腔内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与转移。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8例,其中4例患者合并侧支循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与狭窄。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能准确有效的在门静脉早期展现出门静脉立体图像,有利于后续诊断与治疗。

  • 标签: 64排螺旋 CT血管造影 门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PICC术后深静脉形成的原因,预防PICC术后深静脉的形成,降低其并发发生,减轻病员痛苦,减少医疗费用。

  • 标签: PICC 相关性静脉血栓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气压泵(IPC)对深静脉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2月期间外科术后卧床患者124例进行分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按摩、翻身和双下肢按摩;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IPC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静脉栓子直径;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在护理之前,两组患者静脉栓子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后静脉栓子直径显著比常规组小,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IPC对DVT的预防效果确切,可有效缩小静脉栓子直径,预防DVT发生,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气压泵(IPC)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14-2017年收治的6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完善的心理指导、健康教育、术前检查,术后恰当功能锻炼、密切病情观察、药物预防来发现和护理患者。结果术后63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深静脉(DVT),发生率为7.94%,低于国内外文献描述的发病水平。结论通过综合护理,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发生率。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ICU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危险性因素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ICU患者156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表现,探讨引发患者下肢静脉形成危险性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统计分析,84例ICU患者中发生下静脉的有37例,占23.7%;引发ICU患者下肢静脉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机械通气时间、卧床时间、采血次数、手术史、脑卒中、患者年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引发ICU患者下肢静脉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种,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下肢静脉的发生。

  • 标签: ICU 下肢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不同入路留置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急性深静脉形成患者,置入溶栓导管至病变部位进行溶栓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10例行小隐静脉切开入路,31例行胫后静脉切开入路,15例行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溶栓治疗后,通过静脉造影计算的血栓溶解率显示I级溶解14例(25%),Ⅱ级溶解27例(48%),Ⅲ级溶解15例(27%)。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52例(93%),患肢大腿周径降低(3.5±1.2)cm,小腿周径降低(2.1±0.5)cm。术后平均随访(15±3)个月,22例(39%)患者下肢肿胀完全消退,24例(43%)遗留有活动后轻度下肢肿胀,8例(14%)遗留下肢严重肿胀,伴有色素沉着,2例(5%)于出院后2~4个月出现DVT复发,1例行溶栓治疗,6例支架置入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支架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nifuse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经多普勒超声确诊的36例急性左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置管溶栓,高压注射器冲击溶栓剂量为30万U,微量泵溶栓(168±82.34)万U,以及球囊扩张等方法,以术前、后的健侧、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为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膝上周径减少(5.2±0.9)cm,VS(1.7±0.6)cm,膝下周径减少(3.6±0.4)cm,VS(1.4±0.2)cm。术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改善(8.7±1.3VS2.1±0.9,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左下肢混合型深静脉形成患者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经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时先用高压注射器将尿激酶直接注入血栓处,局部浓度高,使血栓清除速度快,效果显著。

  • 标签: 左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 球囊扩张 高压注射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评估肿瘤患者PICC(中心静脉导管)致静脉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选择本院于2014年1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79例行PICC术的肿瘤患者为研究主体。对其中16例并发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综合剖析其致病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肿瘤患者行PICC并发静脉的几率为20.25%(16/79)。在所有并发静脉患者中,乳腺癌为4例,胃癌为3例,肺癌为7例,食管癌为2例。拔除PICC导管者11例,经抗凝与降纤等治疗后,均有所好转;其余5例患者无需拔除PICC导管。结论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高凝状态、化疗药物使用、血管内皮损伤等。根据以上原因应采取导管护理、感染护理等护理对策,以降低静脉的并发几率。

  • 标签: 肿瘤 PICC 静脉血栓 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在腰椎减压术后静脉形成中的干预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126例接受腰椎管减压术病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3)与研究组(n=63),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用药方式,同时配合物理预防,研究组于其基础上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对比两组手术切口引流量、D-二聚体浓度、PT、APTT、静脉以及肺栓塞出现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D-二聚体(0.54±0.1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0.68±0.17)mg/L,且PT(10.94±0.41)s、APTT(27.51±4.02)s,明显大于对照组(8.27±0.35)s、(25.89±3.74)s(P<0.05);两组切口引流量比较不具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静脉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15.87%(P<0.05);两组均未出现脑出血、皮下出血、泌尿系统或者消化系统出血、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干预行腰椎减压术患者,可改善各项凝血指标,显著降低术后静脉产生率,同时不会提高出血并发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推广价值高。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腰椎减压术 静脉血栓 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的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脊柱骨折治疗的60例患者,术后均常规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观察两组康复效果。结果对照组、观察组2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的预防有显著效果,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骨折术后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产科收治的188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4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产妇则根据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发生率为3.2%,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的1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0,P<0.05)。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 标签: 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干预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护理对降低脑梗塞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DVT)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149例,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4),对照组给予给予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社区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DVT发生的差异。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股静脉流峰速度及血流平均速度均显著提高(P均<0.05),而对照组较入院时无显著变化。结论社区康复护理能降低脑梗塞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并可以提高股静脉的血流速度。

  • 标签: 社区康复护理 脑梗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股静脉 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泵运动对肺癌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踝泵运动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别观察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情况,并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无深静脉形成,对照组发生深静脉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踝泵运动措施简便易行,可降低肺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的发病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踝泵运动 肺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深静脉形成中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98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8例患者中,39例(39.79%)纤维原蛋白升高,31例(31.63%)D-二聚体升高,25例(25.5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21例(21.43%)血小板高于了正常上限,8例(8.16%)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6例(6.12%)凝血酶时间延长。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机体中存在的高凝状态将会促进深静脉的形成,加重患者痛苦,应对其进行早期预防。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深静脉血栓 高凝状态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