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形成介入术后的护理。方法通过对我科421例深静脉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结果1例并发脑出血后康复出院,余420例均取得显著疗效,水肿完全消退。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结论介入治疗和护理对下肢深静脉的患者康复和痊愈有极大的疗效。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护理 讨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超声在下肢静脉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于我院的下肢静脉患者10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就诊于我院非下肢静脉患者10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进行检查,观察并分析两组下肢各静脉内径及血流信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静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流速度均较观察组明显减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可以通过观察静脉内径的改变及局部血流速度的改变情况对其进行诊断,诊断效果显著,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血管超声 下肢静脉血栓 诊断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在下肢静脉临床诊断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47例下肢静脉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观察组超声检查结果;并对比两组下肢静脉管径测量结果。结果47例患者经超声诊断均为下肢静脉,检出率为100.00%,其中下肢静脉分布部位分别为股总静脉(25.53%)、股浅静脉(21.28%)、腘静脉(23.40%)、胫后静脉(19.15%)、腓肠肌静脉丛(10.64%);观察组下肢静脉管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检测有利于提高下肢静脉检出率,并可通过声像学表现对病情进行有效评估。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超声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选择2014年1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86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骨科卧床关注下肢静脉形成原因,并对其预防和护理进行详细总结。结果在86例患者内,发生下肢静脉形成患者共14例,通过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和预防护理,针对14例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在一周左右其患肢的肿胀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并未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结论在骨科卧床患者中,下肢静脉属于较为常见的临床并发,且该症状相对比较严重,只有加大重视力度,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才能保证该疾病治疗效果的提升。

  • 标签: 骨科 卧床患者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全盘底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对应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气压治疗仪的方法,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后2周下肢静脉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的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21.05%的静脉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全盘底手术的患者等术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在常规术后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引用气压治疗仪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气压治疗仪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循证护理用于下肢骨折护理中对下肢静脉等并发的影响。方法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资料,分对照组(25例),研究组(25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用循证护理,分析两组护理后的下肢静脉等并发及满意度高低比较。结果研究组并发的出现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96.00%(24/25)比对照组76.00%(19/25)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用于下肢骨折护理中,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等并发的出现,提升满意率。

  • 标签: 循证护理 下肢骨折 下肢静脉血栓 并发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的课题在于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的临床意义。方法针对56例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下肢深静脉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静脉造影结果分析彩超的诊断率。结果静脉造影显示8例累及胫前与胫后静脉,14例累及腘静脉,25例累及髂静脉,9例累及股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出累及股静脉8例,累及髂静脉27例,累及腘静脉14例,累及胫前与胫后静脉9例;彩超诊断率92.86%稍低于静脉造影的100%,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可发挥无创、诊断率高等优势,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并发静脉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到2016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乳腺癌PICC置管并发静脉患者,共7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和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静脉5例,发生率为14.28%,对照组并发静脉13例,发生率为37.1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乳腺癌PICC置管并发静脉的护理过程,运用综合护理治疗能够明显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质量评分,值得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PICC置管 并发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的预防和护理进行分析,能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选取了2014年06月01日-2017年06月01日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52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进行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常规组25例行传统护理,干预组27例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干预组和常规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存有差异(P<0.05)。干预组依从率、坚持功能锻炼率、健康知识通晓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存有差异(P<0.05)。干预组预防下肢深静脉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存有差异(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值得推广。

  • 标签: 骨科手术 综合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胃肠外科患者术后形成的下肢深静脉(DVT)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与护理措施。方法择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胃肠外科患者,随机分为例数均等的两组,即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预防性护理,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的DVT及相关并发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DVT发生率为2.5%,对照组则为12.5%;研究组其他相关并发的总发生率为0%,对照组则为22.5%;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为胃肠外科患者在围术期施以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也可以避免其他相关并发的发生。

  • 标签: 胃肠外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的预防效果。方法以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平均分为干预组与参照组,各60例。其中,围产期,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比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为6.7%,参照组为18.4%,干预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护理满意度,干预组为96.7%,参照组为78.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产妇,围产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下肢深静脉,增加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剖宫产 围产期 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疾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我科55例妇科手术,234例剖宫产术患者实施术前评估宣教,术中积极保护下肢,术后重视被动、主动下肢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289例妇产科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无一例下肢深静脉形成。结论积极、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减少甚至防止妇产科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应提高妇产科全体医护人员的认识,尤其是护理人员的积极预防意识,加强责任心,将正确良好的预防护理措施切实落实到每一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 标签: 妇产科 手术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静脉形成预防的前景较好。临床应用时,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进行用药,权衡应用的利弊,合理应用其他药物或非药物预防措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静脉形成。

  • 标签: 阿司匹林 心脑血管疾病 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腔手术预防下肢深静脉的护理方法及施行效果。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7月98例盆腔手术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预防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预防组则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盆腔手术护理满意度;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率;干预前后患者股静脉、腘静脉液流速、D-二聚体、APTT。结果预防组盆腔手术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预防组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股静脉、腘静脉液流速、D-二聚体、APTT相近,P>0.05;干预后预防组股静脉、腘静脉液流速、D-二聚体、APTT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腔手术预防下肢深静脉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法施行效果确切,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改善凝血功能,预防血栓形成,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盆腔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方法 施行效果
  • 简介:摘要通过对92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的经验总结,认为工作人员高度重视,详细的术前评估及宣教、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机械预防、药物预防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等措施是预防下肢深静脉的关键,为手术的成功及疾病的康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 标签: 人工膝关节置换方案 预防护理 功能锻炼 下肢深静脉血栓 药物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外科术后深静脉形成患者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脑外科术后深静脉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对照组,反面为实验组,各5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则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深静脉形成的几率。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56例(94.92%)显著高于对照组45例(76.27%),实验组深静脉形成的几率5例(8.47%)显著低于对照组18例(30.51%),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脑外科术后深静脉形成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还能够降低深静脉形成的几率。

  • 标签: 护理干预 脑外科术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观察。方法选取该院妇科盆腔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术后生存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12%)显著低于对照组(28%),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2%)显著高于对照组(82%),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降低下肢深静脉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妇科盆腔手术 围手术期 预防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形成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下肢静脉造影的方式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有72例与下肢静脉造影的结果相符合,准确率为9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下肢深静脉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快捷、图像显示直观,且可以了解静脉管的血流状态及血管内的病变情况,在下肢深静脉形成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恶性血液病并发下肢深静脉形成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恶性血液病并发下肢深静脉患者28例,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结果28例患者中肢体肿胀完全消失20例,消失时间为3~14天,彩超复查血管再通或侧肢循环形成。剩余8例均肢体肿胀均不同程度缓解,其中4例于肿胀消退后20天及8天又复发血栓形成,其中自动出院2例,再次应用以上治疗1周2例,肢体肿胀消退。结论实际中恶性血液病出现DVT的原因主要包括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静脉液瘀滞、血小板异常。DVT临床诊断在依据临床表现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考虑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溶栓治疗能够溶解新鲜血栓,但溶栓治疗同时还需对抗凝剂进行应用。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肢体
  • 简介: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髋部骨折已成为老年患者常见骨科疾病,老年髋部骨折常引发更高的死亡率,病残率以及增加的个人和社会经济负担。深静脉和肺栓塞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之一,目前国内外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DVT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较少报道。笔者对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现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综述如下。

  • 标签: 老年髋部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