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横切口行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优势。方法:选取小儿腹股沟疝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观察组进行小横切口行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对比手术指标以及疼痛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以及疼痛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横切口行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是一种较为优越手术方法,它小切口、高位结扎和较低并发症风险,使其成为小儿腹股沟疝治疗首选方法。

  • 标签: 小横切口 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 小儿腹股沟斜疝 治疗优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注胶生产线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配套防护设施设置,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提出相应建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工程分析、职业卫生检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注胶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接触氧化铝粉尘、二甲苯、丁酮浓度均小于50%OELs,接触噪声8h等效声级符合限值要求。结论 正常运行情况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低于限值,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措施有效。

  • 标签: 职业病危害 防护措施 关键控制岗位
  • 简介:患者男性,34岁,因"右侧阴囊肿大20余年"入院。患者自述20余年前一次剧烈活动后,突然觉右侧腹股沟区不适,当时即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一蛋黄大小肿物,可用手指将其还纳,因无腹痛,腹胀,无其他不适,未在意。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葫芦 腹股沟区 阴囊肿大 剧烈活动 右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腹股沟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127例新生儿腹股沟疝行疝囊高位结扎术临床资料。结果择期手术治疗85例,术后恢复良好;急诊手术治疗42例,术中发现小肠坏死10例(24%),睾丸坏死3例(7.1%),卵巢坏死8例(19.2%),术后疝复发1例(2.4%),死亡1例(2.4%)。结论腹股沟疝是新生儿常见性疾病,早期及时合理诊治可避免严重并发症。

  • 标签: 疝,腹股沟,新生儿,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综合护理干预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25例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为研究观察组,给予患儿综合护理干预;同时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25例接受常规护理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各项临床数据,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等术中、术后指标值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4.0%和24.0%,P<0.05);此外,观察组患儿家属治疗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96.0%和72.0%,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可有效节省腹股沟疝手术患儿治疗时间、预后时间,同时还可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推荐使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腹股沟斜疝 效果
  • 简介:患者男,80岁,因右侧腹股沟可复性肿块1周于2012年8月22日入院。入院查体: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5cm×4cm大小包块,质软,边界清,不入阴囊,平卧可回纳,回纳后压住内环体表投影处包块不再突出,外环口扩大明显。右侧腹股沟韧带外下方可触及3cm×3cm大小包块,质软,无压痛,平卧后不能完全回纳。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股疝 入院查体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区 体表投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肌前转位术垂直斜视治疗中效果.方法30例斜视眼.其中垂直分离性偏斜(DVD)伴下肌亢进10例;先天性肌麻痹垂直偏斜>20△10例;V征伴下肌亢进垂直偏斜>20△10例.术后观察18个月,统计效果.结果30例伴下肌亢进行下肌前转位术,治愈及好转26例,无效4例.其中1例术后发生抗转综合征.结论垂直斜度>20△,垂直斜度<40△,下肌前转位术可一次手术矫正.关键词下肌前转位术;垂直斜视中图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713-01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效果观察。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腹股沟疝患儿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60例,分别采取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对两组患儿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更低,相互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33%,观察组明显更低,相互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相比于常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应用价值显著,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和出血时间等,而且还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小儿 腹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温针灸结合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LDH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结合扳手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症候总积分和疼痛指数均有所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治疗总有效率(96.9%)高于对照组(86.7%),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扳手法治疗LDH,疗效显著,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能得到很好保证,可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守治疗 温针灸 斜板手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独活寄生汤联合腰椎搬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方法:参与本次研究主要成员为我院2023年1月份至2024年1月份收治8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通过随机平衡法方式为分成了参照组实验组,每组40例。参照组: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实验组: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腰椎搬法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以及JOA评分。结果:实验组疼痛程度得到缓解,JOA评分更佳,P<0.05。结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腰椎搬法进行治疗,患者疼痛程度得以减轻,腰椎功能得到恢复,值得提倡。

  • 标签: 独活寄生汤 腰椎斜搬法 腰椎间盘突出
  • 简介:目的比较植骨联合T型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4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5例采用植骨联合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60—78岁,平均(64.8±4.4)岁。22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外固定组),男6例,女16例;年龄60~82岁,平均(65.9±3.9)岁。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末次随访时测量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角度,并采用腕关节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等。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内固定组、外固定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2±2.2)、(10.3±1.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固定组患者掌倾角(11.44°±4.53°)、桡骨高度[(11.46±2.75)mm]明显优于外固定组[(7.61°±3.67°)、(6.89±2.9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及旋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Gar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8.0%(22/25)、59.1%(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l例患者拇长伸肌腱断裂,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外固定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螺钉松动,1例患者发生腕关节僵硬。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选择植骨联合T型钢板内固定能达到理想复位,能有效防止骨折复位丢失和�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