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有血小板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Ag-MSN)这种新型纳米抗菌材料(P-Ag-MSN)的银离子(Ag+)缓释特点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细胞毒性和体外抗菌性能。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模板法与共沉淀法结合,精确制备出Ag-MSN,将PDGF-BB加载进入Ag-MSN,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Ag+缓释特点;从SD大鼠提取并培养BM- SCs,对CD29、CD45进行流式细胞检测,鉴定BMSCs的纯度,取长势良好的第3代BMSCs,检测P-Ag-MSN的细胞毒性;制备不同浓度的P-Ag-MSN混悬液,检测对骨髓炎常见细菌的体外抗菌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Ag-MSN中的Ag+逐步释放,6~ 12 h后达到峰值;随后释放的幅度逐步下降,并逐渐稳定在一定的浓度。不同浓度的P-Ag-MSN对大鼠BMSCs在1、3、5、7 d时的相对增殖率均值均在80%以上,细胞毒性评级均为0级或I级,对大鼠BMSCs无明显细胞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g-MSN对于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球菌均有杀菌效果,其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0、50.0、50.0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杀菌效果,其MBC为100.0 μg/ml。结论新型纳米抗菌材料P-Ag-MSN的细胞毒性小,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在体外对骨髓炎常见细菌有明显抗菌作用。

  • 标签: 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抗菌性能 细胞毒性 银离子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性小细胞外囊泡(sEV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并培养人脐带MSCs,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MSCs性sEVs。采用Nanosight分析sEVs粒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鉴定sEVs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EVs表面标志物CD9、CD81和CD63蛋白的表达。取48只SPF级7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651-670 (IRBP651-670)注射法制备EAU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sEVs治疗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每组24只。sEVs治疗组小鼠于EAU造模后第11天尾静脉注射MSCs性sEVs 50 μg,PBS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同体积PBS。造模后第8天各组分别随机选取6只小鼠扩瞳后检眼镜下观察眼底炎症情况,隔日1次,并进行炎症评分。造模后第18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各组处死6只小鼠,立即摘取双眼眼球制作眼球石蜡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眼底病理炎症评分。各组分别随机选取6只小鼠,于造模后第18天颈椎脱臼法处死,立即摘取双眼眼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眼球组织中辅助性T细胞1 (Th1细胞)、Th17细胞浸润情况;于造模后第14天各组分别颈椎脱臼法处死6只小鼠,立即分离脾脏及引流淋巴结中的T细胞,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检测终质量浓度为0、1、10和20 μg/ml IRBP651-670条件下T细胞增生情况。另选取3只正常小鼠,采用磁珠阴选法分离脾脏初始T细胞,分为sEVs处理组和PBS对照组,根据分组加入10 μg/ml的MSCs性sEVs或等体积PBS进行共孵育,分别在Th1/Th17细胞分化条件下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初始T细胞向Th1/Th17细胞分化情况。结果分离的人脐带MSCs性sEVs直径平均为(102.4±33.6) nm,透射电子显微镜下sEVs呈双层膜囊泡结构,sEVs中CD9、CD63和CD81蛋白呈高表达。造模后14、16、18、20和22 d,sEVs治疗组眼底炎症评分均低于PB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18 d,sEVs治疗组小鼠眼球组织病理评分明显低于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8 d,sEVs治疗组小鼠眼球组织中Th1、Th17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55±2.03)%和(15.67±2.15)%,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21.35±0.72)%和(20.90±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5.31,均P<0.01)。在IRBP651-670质量浓度为20 μg/ml条件下,sEVs治疗组T细胞体外增生能力显著低于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Vs处理组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和Th17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8.15±1.32)%和(11.60±2.23)%,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31.58±1.75)%和(23.52±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3、10.26,均P<0.05)。结论尾静脉注射人脐带MSCs性sEVs可明显减轻EAU小鼠眼底炎性反应,其机制与抑制初始T细胞向Th1和Th17细胞的分化,减少眼球中Th1和Th17细胞浸润有关。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小细胞外囊泡 外泌体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临床表征为身材矮小、鼻根部内陷、双侧隐睾、智力低下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探讨该染色体结构异常与临床表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对患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并对其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G显带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Y,der(X)t(X;Y)(p22;q11),mat。CMA检测结果提示患儿X染色体短臂Xp22.33p22.31存在约8.3 Mb片段缺失,Y染色体长臂Yq11.221qter存在约43.3 Mb片段重复。其父亲染色体核型正常,母亲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der(X)t(X;Y)(p22;q11)。结论患儿携带母性der(X)t(X;Y)(p22;q11)染色体非平衡易位,携带者的表型与其性别以及X染色体缺失片段的大小和位置密切相关。男性携带者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落后等异常表型较女性更为严重。

  • 标签: 染色体易位 母源性遗传 Xp22.3缺失 临床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对上尿路结石合并尿性脓毒血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尿性脓毒血症患者资料71例。分为脓毒血症组及严重脓毒血症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CRP值、PCT值及APACHEⅡ评分。结果两组CRP值分别为(45.92±12.31)、(61.31±18.82)mg/L,PCT值分别为(3.80±0.62)、(5.55±1.47)ng/mL,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3.79±3.20)、(19.68±3.98)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CRP、PCT及APACHEⅡ评分对上尿路结石合并尿性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具有较高评估价值。

  • 标签: 尿路结石 脓毒症 C反应蛋白质 降钙素 健康状况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基因多态性(Val66Met,rs6265)与首次发病未治疗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灰质体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0 T磁共振成像对41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以及44名性别、年龄与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扫描,同时检测受试者的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建立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诊断(抑郁症与健康)和基因型(Val/Val与Met)对全脑灰质体积的影响。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rs6265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0.048,均P>0.05)。诊断主效应脑区为左侧楔前叶(F=3.702,P<0.001)、右侧颞中回(F=4.020,P<0.001)、小脑蚓部_4_5(F=3.836,P<0.001)。BDNF基因型主效应脑区为左侧梭状回(F=-4.152,P<0.001)。诊断与基因交互效应脑区为左侧前扣带回(F=-4.775,P<0.001)及右侧前扣带回(F=-3.795,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在Val/Val纯合子携带者中,患者组较对照组左侧前扣带回(F=-3.729,P<0.001)灰质体积减小;在Met等位基因携带者中,患者组较对照组右侧枕下回(F=4.744,P<0.001)、左侧额中回(F=4.317,P<0.001)、右侧缘上回(F=3.838,P<0.001)、左侧中扣带回(F=4.041,P<0.001)灰质体积增大。结论BDNF rs6265位点等位基因与抑郁症相关脑区结构异常有关,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标签: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多态性 灰质体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性急性胰腺炎(BAP)患者血清和肽素(CPT)、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水平(D-D)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B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68)和中度组(n=32),并纳入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PT、CRP、D-D指标,采用Spearman法分析各血清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Pearson法分析各血清指标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窗边指数(BISAP)得分的关系,评估各血清指标与患者预后(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的关系。结果①轻度组和中度组CPT、CRP、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组CPT、CRP、D-D高于轻度组(P<0.05)。②Spearman分析法显示,CPT、CRP、D-D均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Pearson分析法显示,CPT、CRP、D-D均与BISAP得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③CPT、CRP、D-D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41、0.820、0.925,评估BISAP得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70、0.766、0.690。④中度组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均高于轻度组(P<0.05),死亡者CPT、CRP、D-D水平均高于生存者(P<0.0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CPT、CRP、D-D水平均高于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P<0.05)。结论BAP患者CPT、CRP、D-D水平与其疾病严重程度、预后转归均有关联性。

  • 标签: C反应蛋白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病情严重程度 血清和肽素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患儿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神经肽Y、脑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儿童医院内科监护室收治的36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为癫痫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5.76±2.37)岁,年龄范围为3~12岁。并选取河南省儿童医院同时期体检的36名健康小儿为健康组,男18名,女18名,年龄(5.56±2.41)岁,年龄范围为3~13岁。比较两组纳入者血清S100B蛋白、NSE、神经肽Y、BD-NF水平,比较癫痫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患儿癫痫持续状态进行预测价值。结果癫痫组患儿血清S100B蛋白[(0.89±0.17)μg/L]、NSE[(29.33±5.42)μg/ml]、神经肽Y[(287.59±29.41)ng/L]、BD-NF[(1.38±0.22)μg/L]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0.15±0.02)μg/L、(5.73±5.73)μg/ml、(169.43±28.24)ng/L、(0.68±0.1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患儿血清S100B蛋白[(0.43±0.11)μg/L]、NSE[(12.65±2.71)μg/ml]、神经肽Y[(226.17±26.42)ng/L]、BD-NF[(1.09±0.21)μg/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儿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NSE水平呈正相关(r=0.646,P<0.001);与神经肽Y水平呈正相关(r=0.486,P=0.003);与BD-NF水平呈正相关(r=0.508,P=0.002)。S100B蛋白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63,NSE的AUC值为0.788,神经肽Y的AUC值为0.719,BD-NF的AUC值为0.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持续状态患儿血清S100B蛋白、NSE、神经肽Y、BD-NF呈高表达,S100B蛋白、NSE、神经肽Y、BD-NF水平越高,癫痫发生持续状态的风险越大,四项指标均有助于患儿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

  • 标签: 癫痫持续状态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肽Y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技术在胃特殊部位间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手术治疗的18例胃特殊部位间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7例行机器人手术,11例行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肿瘤位于贲门8例,胃体小弯4例,胃窦6例;肿瘤生长方式为内生型11例,哑铃型7例。平均手术时间(99±29)min,术中出血量(10±5)ml,术后进流食时间(2.0±1.0)d,术后住院时间(4.9±1.2)d。术后病理检查示胃间质瘤11例,胃平滑肌瘤5例,胃神经鞘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肿瘤平均直径为(4.7±1.4)cm。中位随访时间16.5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征象。结论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手术治疗胃特殊部位间叶性肿瘤安全可行。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1型小胶质细胞性外泌体(M1-exo)对氧糖剥夺/复氧后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期生长的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加入100 μg/L脂多糖(LPS)和20 μg/Lγ-干扰素(IFN-γ)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为M1表型,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免疫荧光法鉴定M1型小胶质细胞。收取M1型小胶质细胞的上清液,用ExoQuick-TCTM试剂盒提取M1-exo,通过透射电镜及纳米颗粒粒径分析(NTA)观察外泌体形态,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白细胞分化抗原(CD9、CD63)的表达。将生长良好的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分为6组:C组细胞常规培养;O组氧糖剥夺3 h后复糖复氧24 h制备N2a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损伤模型;E组的N2a细胞氧糖剥夺3 h后复糖复氧并与M1-exo共培养24 h;NC组、M组和I组分别构建阴性对照、过表达和敲低微小RNA-20a-5p(miR-20a-5p)的M1-exo,通过qPCR检测转染是否成功。NC组、M组和I组N2a细胞氧糖剥夺3 h后,与转染后的M1-exo共培养24 h后检测各项指标。采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qPCR法检测miR-20a-5p表达。结果与M0型小胶质细胞相比,M1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3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荧光强度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CD32(荧光强度):36.919±1.541比3.533±0.351,CD32 mRNA(2-ΔΔCt):4.887±0.031比1.003±0.012,CD32/β-actin:2.663±0.219比1.000±0.028;iNOS(荧光强度):29.513±1.197比7.933±0.378,iNOS mRNA(2-ΔΔCt):4.829±0.177比1.000±0.016,iNOS/β-actin:1.991±0.035比1.000±0.045;均P<0.01〕,证明M1型小胶质细胞被成功激活。电镜下可见M1-exo为圆形或卵圆形囊泡状小体,并有明显膜性结构,直径范围约100 nm。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1-exo表达特异性CD63和CD9蛋白。与C组比较,O组N2a细胞活力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和miR-20a-5p的表达明显升高〔细胞活力(A值):0.540±0.032比1.001±0.014,细胞凋亡率:(19.857±0.910)%比(13.508±0.460)%,miR-20a-5p(2-ΔΔCt):5.508±0.291比1.033±0.101,均P<0.01〕。与O组比较,E组N2a细胞活力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和miR-20a-5p表达进一步升高〔细胞活力(A值):0.412±0.029比0.540±0.032,细胞凋亡率:(31.802±0.647)%比(19.857±0.910)%,miR-20a-5p(2-ΔΔCt):8.912±0.183比5.508±0.291,均P<0.01〕,说明M1-exo进一步加重了氧糖剥夺/复氧后N2a细胞的损伤。与E组比较,M组N2a细胞活力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和miR-20a-5p表达明显升高〔细胞活力(A值):0.311±0.028比0.412±0.029,细胞凋亡率:(36.343±0.761)%比(31.802±0.647)%,miR-20a-5p(2-ΔΔCt):32.348±0.348比8.912±0.183,均P<0.01〕;而I组N2a细胞活力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和miR-20a-5p表达明显下降〔细胞活力(A值):0.498±0.017比0.412±0.029,细胞凋亡率:(26.437±0.793)%比(31.802±0.647)%,miR-20a-5p(2-ΔΔCt):6.875±0.219比8.912±0.183,均P<0.01〕。E组与NC组N2a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和miR-20a-5p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1-exo加重氧糖剥夺复氧后神经元的损伤,这一损伤作用可能与其携载的miR-20a-5p有关。

  • 标签: 外泌体 小胶质细胞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糖剥夺/复氧 神经元损伤 微小RN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乌司他丁联合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尿性脓毒血症患者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就诊于本院的60例尿性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次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29例),研究组采用常规治疗+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乌司他丁(31例)。比较两组的血肌酐、血尿素、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免疫指标等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均高于治疗前(均P<0.001),CD8+低于治疗前(P<0.001),且研究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肌酐与血尿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血肌酐与血尿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的TNF-α、IL-10与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的丙二醛(MDA)低于治疗前(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的MDA低于对照组(P<0.05),SOD、CA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尿性脓毒血症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水平,提高肾功能与免疫功能。

  • 标签: 脓毒症 乌司他丁 炎性因子 氧化性应激 生物标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免疫球蛋白(Ig)G4相关性疾病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种炎症性纤维化性疾病,可同时或先后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表现为受累器官组织肿大及临近组织受压。该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误诊误治。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以胰性门静脉高压致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及其罕见临床表现(如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认识。

  • 标签: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与紫杉醇+顺铂(TP)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治疗的130例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根据选取的治疗方案分为GP组(68例)和TP组(62例),GP组给予GP方案治疗,TP组给予TP方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化疗前后血清上皮型钙黏蛋白(SE-CAD)和血小板性生长因子(PDGF-BB)水平。结果GP组和TP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60/68)和79.03%(49/62);GP组和TP组治疗后1个月SE-CAD分别为(2.57 ± 0.81)g/L和(2.50 ± 0.96)g/L,PDGF-BB分别为(102.22 ± 31.18)ng/L和(110.15 ± 37.21)n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和TP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13个月和12个月,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17个月和1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和TP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6.18%(11/68),明显低于TP组的38.71%(2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P与TP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有较好的效果,两种方案治疗后SE-CAD、PDGF-BB水平无显著差异,但GP方案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顺铂 鼻咽肿瘤 复发 吉西他滨 紫杉醇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是否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是否增加海马区脑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SYN)-微管相关蛋白2(MAP2)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选用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每组大鼠30只。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3组大鼠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再分为治疗3、7、14 d 3个亚组,每组10只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电刺激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假手术组和安慰刺激组给予假刺激,每日1次,每次30 min。功能性电刺激3、7和14 d后,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3组大鼠处死后,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DNF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SYN和MAP2蛋白的表达。结果功能性电刺激14 d后,定位导航测试的第3、4、5天,安慰刺激组的逃逸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第6天的空间探索测试结果显示,安慰刺激组的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短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3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MAP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上调BDNF-SYN-MAP2通路中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恢复的原因。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血管性痴呆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突触素 微管相关蛋白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腰椎小关节囊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关节性腰腿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关节性腰腿痛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和髓核摘除组,每组42例,其中,男28例,女56例,年龄35~76岁。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镜下关节囊及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射频热凝术治疗,射频温度80 ℃、频率50 Hz,治疗120 s。髓核摘除组患者给予单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髓核摘除组(90.5%比71.4%)(χ2=4.941,P=0.026);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2±9)min、(11.3±2.4)ml,均高于髓核摘除组的(61±8)min、(8.8±0.9)ml(P均<0.001)。术后1周、1及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为[(2.5±0.3)、(1.4±0.2)和(1.2±0.2)]分,均低于髓核摘除组的[(3.4±0.4)、(2.5±0.3)和(2.1±0.4)]分(P均<0.001);术后1周及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ODI评分[(25.4±3.4)和(9.4±1.4)]分,均低于髓核摘除组[(36.6±4.6)和(20.3±3.1)]分(P均<0.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镜下腰椎小关节囊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关节性腰腿痛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髓核摘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小关节紊乱 脊神经 射频热凝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小动脉卒中后认知障碍与血糖、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晋城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小动脉卒中患者160例为观察对象,并以是否并发认知障碍为依据分为观察组(有认知障碍,68例)与对照组(无认知障碍,9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血糖、NSE、BDNF水平,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小动脉卒中后认知障碍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8.86±4.08)分]高于对照组[(14.27±2.66)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1.45±3.03)分]低于对照组[(24.28±3.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64、4.452,均P<0.05)。两组糖基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NSE、BDNF水平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ox-LDL、NSE水平[(44.8±7.6)mmol/L、(26.5±9.5)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9±4.7)mmol/L、(11.6±6.9)ng/mL],BDNF水平[(5.1±1.8)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6.3±2.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4、8.973、2.82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x-LDL、NSE水平以及NIHSS评分为缺血性小动脉卒中后认知障碍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BDNF、MMSE评分为其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缺血性小动脉卒中后认知障碍与NIHSS评分、MMSE评分、ox-LDL、NSE、BDNF存在相关性,ox-LDL、NSE水平以及NIHSS评分为其独立危险因素,BDNF、MMSE评分为独立保护因素。

  • 标签: 脑缺血 卒中 小动脉 认知障碍 血糖 危险因素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作者: 朱依敏 高悦 乃东红 胡琳莉 靳镭 钟影 武泽 郝桂敏 伍琼芳 管一春 姜宏 张翠莲 刘敏利 王晓红 滕晓明 段金良 李理然 张玥 叶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杭州 310006,中山大学医药经济研究所,广州 510006,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殖医院生殖医学科,南宁 53002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郑州 45005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武汉 430030,成都西囡妇科医院生殖专科,成都 610023,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昆明 650034,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石家庄 050000,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南昌 330006,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省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郑州 450052,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性卵泡刺激素(uFSH)与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在控制性促排卵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费用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自全国16家生殖中心,所收集周期的取卵时间为2015年5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使用uFSH(uFSH组)或rFSH(rFSH组)作为起始促性腺激素(Gn)进行控制性促排卵,并使用体外受精(IVF)和(或)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进行受精的新鲜周期。由于同一患者可多次接受IVF周期治疗且在同一中心内进行的周期间不独立,故使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纳入调整的变量包括年龄、体质指数、抗苗勒管激素水平、不孕原因、促排卵方案、受精方式、移植胚胎数、Gn使用天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2 061个新鲜周期进行分析。在有效性方面,当控制不平衡的基线特征后,与rFSH组相比,uFSH组的高获卵数(定义为获卵数>15个)率显著降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方案:OR=0.642,P<0.0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方案:OR=0.556,P=0.001)。对比于rFSH组,无论激动剂方案还是拮抗剂方案,uFSH组每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每移植周期的活产率均显著增加(OR=1.179、1.169,P均<0.01)。在安全性方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激动剂方案中,与rFSH组相比,uFSH组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显著降低(OR=0.644,P=0.002);在所有方案中,uFSH组与rFSH组的异位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差异均不显著(P=0.890、0.470)。在费用方面,与rFSH组相比,uFSH组的人均Gn总花费降低(P<0.01),rFSH组的预计成本为6 734元,uFSH组为3 880元。结论对于接受控制性促排卵的患者,uFSH相对于rFSH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更有优势。

  • 标签: 卵泡刺激素 妊娠率 超排卵 治疗结果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经济学,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伴皮质下缺血性抑郁(SID)患者脑灰质体积及分数低频振幅(fALFF)的变化及其与脑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CSVD患者87例,分别对其进行认知功能和情绪评估、磁共振扫描及BDNF基因检测;根据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将CSVD患者分为CSVD伴SID组(CSVD-SD,GDS评分>10分)和CSVD非抑郁组(CSVD-ND,GDS评分≤10分);利用脑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扫描数据进行脑灰质体积及fALFF计算,分析SID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BDNF基因多态性的关联,以及诊断-基因交互作用对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CSVD-SID组患者灰质体积在后默认网络(pDMN)脑区(如后扣带回、楔前叶)及左侧颞中回脑区显著增加。脑灰质体积的遗传主效应及诊断主效应均不显著,但CSVD-SID诊断与BDNF基因型在楔叶(F=25.50,P<0.001)、楔前叶(F=13.61,P<0.001)及小脑(F=17.23,P<0.001)存在交互作用。在脑功能方面,与CSVD-ND组相比,CSVD-SID患者在额上回脑区fALFF值显著增加(0.363±0.648与-0.427±0.514,簇大小=48体素,t=5.63,P<0.001)。fALFF的遗传及诊断主效应均不显著,且CSVD-SID诊断与BDNF基因无明显交互作用。结论CSVD-SID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灰质体积及fALFF增加,以pDMN和额叶脑区为著,且仅在脑灰质体积方面,CSVD-SID诊断与BDNF基因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抑郁 灰质体积 分数低频振幅 BDNF基因
  • 简介:摘要表皮屏障功能缺陷及免疫改变是特应性皮炎(AD)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而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各种损伤因素作用下可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和介质,其中3种上皮性因子白细胞介素33、白细胞介素25、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被认为是皮肤或黏膜屏障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诱导因子,能够激活免疫细胞,引起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强Th2型免疫应答,参与AD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3种上皮性细胞因子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白细胞介素类 白细胞介素33 白细胞介素25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