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治疗患者,采用输血检验与护理流程优化,观察其效果情况。方法:本组研究中,观察开始时间为2021年10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9月,将62例患者分为两组,普通组采用临床常规输血检验与护理,优化组采用输血检验与护理流程优化干预,对比两组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普通组和优化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对照中,普通组总发生率为13(例)41.93%、优化组总发生率为3(例)9.67%,(x2=15.827,p=0.011),两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对输血治疗患者,采用输血检验与护理流程优化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 标签: 输血治疗 输血检验 护理流程优化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输血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受输血检验与护理流程优化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94例输血检验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收治于2020年3月10日~2022年6月30日,将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47例)、实验组(采取护理流程优化措施,47例),观察两组患者输血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评分。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输血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实验组环境评分、舒适评分、满意评分较之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护理流程优化措施应用于输血检验之中,可以有效预防输血不安全事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评分,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流程优化 输血检验 输血不安全事件 满意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上对于疾病的治疗有很多种方式,其中输血治疗比较常见,想要保证输血治疗安全性、可靠性,血液质量控制意义重大,本次就针对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方面做详细分析。方法:本次主要选定的观察主体为行输血治疗患者,达标有100例,根据计算机软件做分组处理,对照组患者为实行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观察组实行输血检验治疗控制干预,对此次患者输血治疗期间有无出现安全问题方面做全面调查。结果:输血行为主要是将配型相同的血液输入于患者体内,但是因为各方面因素患者极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显示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病症较多(P

  • 标签: 血型实验室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输血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10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统计分析急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输血效果。结果: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0.00%,其中单独采集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至38.1℃至39℃,皮肤瘙痒伴分散性荨麻疹,并伴有寒战、发冷等症状,收缩压下降。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接近完成时和输血开始后1小时。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预防性药物较少;低血压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没有伴随症状。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完成后1小时内,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有和无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有或无病史的患者Hb升高和CC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0℃、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急性输血 不良反应表现 输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10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统计分析急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输血效果。结果: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0.00%,其中单独采集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至38.1℃至39℃,皮肤瘙痒伴分散性荨麻疹,并伴有寒战、发冷等症状,收缩压下降。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接近完成时和输血开始后1小时。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预防性药物较少;低血压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没有伴随症状。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完成后1小时内,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有和无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有或无病史的患者Hb升高和CC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0℃、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急性输血 不良反应表现 输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前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接受输血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者实施血型鉴定检查以及抗体筛选检查,分析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结果。结果: A型血占比38.75%,B型血占比8.75%,AB型血占比3.75%,O型血占比48.75%,可见:血型鉴定中O型血检出率最高,AB型血检出率最低(P<0.05),其中RH阴性率为2.50%,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阳性率为1.25%。结论:为患者行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能够为输血安全提供保障,促进病情好转,为后期诊疗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血型鉴定 抗体筛查 输血安全
  • 简介: 摘要:随着现代化医学技术的进展,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合理安全用血已成为输血治疗的基本要求,输血质量管理是输血安全的前提和保证,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体现,只有加强输血质量管理,规范临床用血,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有效。

  • 标签: 临床输血  信息系统   质量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评估血液病患者输血前护理干预与输血不良事件风险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中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的血液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输血前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免疫相关和非免疫相关反应、感染风险以及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加安全和有效的输血策略,提高输血治疗的整体质量。

  • 标签: 血液病 输血前 护理干预 输血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输血治疗中应用基于全程质控模式的输血检验流程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3年5月在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30例,按随机法分组,对照组15例常规输血检验流程,研究组15例基于全程质控模式的输血检验流程,比较两组输血质量、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患者的输血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输血前检查、输血指标符合度、标本采集准确度、输血过程记录等输血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的高(P<0.05)。研究组患者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输血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输血治疗中应用基于全程质控模式的输血检验流程的效果显著,可提高输血质量,降低输血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从而提高患者输血治疗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输血治疗 全程质控模式的输血检验流程 应用效果 不良事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输血闭环管理中应用智能输血管理系统的价值。方法:我院于2023年1月开始实施智能输血管理系统,选择2022年6月-12月80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2023年1月至6月80例输血患者为观察组。结果:智能输血管理系统应用后观察组血液制品30分钟内输出率达到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6.25%,观察组医护人员对对输血评估平均耗时由(9.42±2.31)min,降低为(4.62±1.23)min,输血闭环完整率由86.25增加到了97.50%,2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闭环管理过程中应用智能输血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血制品的管理水平,30分钟内的血液输出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构建了输血管理闭环,降低了医护人员对于输血的评估耗时,对于促进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具有显著价值。

  • 标签: 智能输血管理系统 输血闭环管理 输血评估耗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创伤大出血患者接受输血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在我院展开对比研究,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接收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创伤大出血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共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1:2,另外一组患者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比例>1:2-1:1,分别为甲组和乙组,每组有患者35人,对两组患者的输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APRR和INR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乙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小,效果更好。结论:在给予创伤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过程中,将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比例控制在1:2-1:1之间,其效果最好,可保证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

  • 标签: 创伤大出血患者 输血治疗 输血比例 效果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对患者相关指标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00例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并按照输血前是否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分组比较,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为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后者为输血前未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象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发热、蛋白尿、皮肤红疹、胸闷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中,观察组分别有1例、2例、1例、2例,占比分别为2.00%、4.00%、2.00%、4.00%,对照组分别有1例、1例、2例、3例,占比分别为2.00%、2.00%、4.00%、6.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和对照组14.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Hb为(73.25±7.24)g/L、RBC为(2.83±0.71)×1012/L、Hct为(22.36±2.64)%,对照组患者Hb为(73.40±8.20)g/L、RBC为(2.23±0.61)×1012/L、Hct为(22.65±2.32)%,观察组患者各个血象指标和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的药物在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方面起到的效果不显著,而且还会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延缓,致使患者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临床不建议对患者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

  • 标签: 输血前 抗过敏类药物 输血安全性的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输血闭环管理中应用智能输血管理系统的价值。方法:我院于2023年1月开始实施智能输血管理系统,选择2022年6月-12月80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2023年1月至6月80例输血患者为观察组。结果:智能输血管理系统应用后观察组血液制品30分钟内输出率达到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6.25%,观察组医护人员对对输血评估平均耗时由(9.42±2.31)min,降低为(4.62±1.23)min,输血闭环完整率由86.25增加到了97.50%,2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闭环管理过程中应用智能输血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血制品的管理水平,30分钟内的血液输出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构建了输血管理闭环,降低了医护人员对于输血的评估耗时,对于促进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具有显著价值。

  • 标签: 智能输血管理系统 输血闭环管理 输血评估耗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输血闭环管理中应用智能输血管理系统的价值。方法:我院于2023年1月开始实施智能输血管理系统,选择2022年6月-12月80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2023年1月至6月80例输血患者为观察组。结果:智能输血管理系统应用后观察组血液制品30分钟内输出率达到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6.25%,观察组医护人员对对输血评估平均耗时由(9.42±2.31)min,降低为(4.62±1.23)min,输血闭环完整率由86.25增加到了97.50%,2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闭环管理过程中应用智能输血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血制品的管理水平,30分钟内的血液输出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构建了输血管理闭环,降低了医护人员对于输血的评估耗时,对于促进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具有显著价值。

  • 标签: 智能输血管理系统 输血闭环管理 输血评估耗时
  • 简介:[摘 要] 目的 分析输血治疗患者中,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3年1月-12月本院60例输血治疗患者纳入研究,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常规输血,30例)、观察组(少白细胞输血技术,30例),全面分析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低,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有效降低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保障输血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 标签: [] 输血治疗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不良反应 满意度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和输血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共100例。统计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评估输血效果。结果 不同类型血液制品,发生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比例为10.0%,发生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Hb增量及CCI检测结果,与未发生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对输血效果无明显的影响。

  • 标签: 血液病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 效果
  • 简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让学生创造之树舒枝展叶,想象之鸟展翅翱翔。

  • 标签: 数学教学过程 想象 学生 小学
  • 简介:语序指的是词语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次序。句中所有词语都是循着一定的语序规律组织起来的。语序的改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和效果。语序安排得当,意思表达得就清楚;语序安排不当,就会引起意义上的混乱,造成语法上的错误。下面先就常规方面谈谈安排语序时必须注意的四个问题,并从报刊和语文课文中选择例句予以解说。

  • 标签: 语序 并列词语 句子 语病 定语 词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常规检验的常规误差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9月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24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回顾分析患者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结果静脉血液抽血检验方式比末梢血液样本抽样方式的红、白细胞计数准确性低,但是在PLT(血小板)计数方面准确性较高;常温储存的血液样本比冷藏血液样本的红白细胞、PLT等计数方面准确性较低,但是无显著差异;取样后立即送检的白细胞计数准确性明显高于取样后4小时送检的血液样本,但PLT及血红蛋白计数准确性明显低于取样4小时后送检血液样本。结论应选用技术高、综合能力强的检验医师进行血常规检验,检验医师也应全面掌握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增强患者检验期间的质量控制工作,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检验误差现象。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 常规误差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