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20年1月15日至2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后共发布了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将疾病名称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改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疾病的临床表现、病例定义不断细化,对诊断流程不断优化和简化,使病例的临床管理更加科学。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诊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二十二碳烯酸(DHA)联合顺铂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协同抗肿瘤机制。方法构建28只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DHA组、顺铂组、联合组,每组7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DHA、顺铂和顺铂+DHA处理,治疗2周,观察裸鼠生长状况,记录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的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标本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survivin的表达;反转录-PCR检测各组标本NF-κB/p65、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结束3 d后对照组、DHA组、顺铂组、联合组肿瘤体积分别为(3.13±0.25)cm3、(2.32±0.19)cm3、(1.00±0.08)cm3、(0.50±0.15)cm3,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4.050,P<0.001),对照组、DHA组及顺铂组均大于联合组(P<0.001;P<0.001;P=0.002)。对照组、DHA组、顺铂组、联合组肿瘤重量分别为(2.86±0.34)g、(2.14±0.22)g、(1.43±0.18)g、(0.73±0.03)g,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570,P<0.001),对照组、DHA组及顺铂组均大于联合组(P=0.001;P<0.001;P<0.001)。HE染色发现,各给药组肿瘤细胞出现凋亡特征,联合组更加明显。对照组、DHA组、顺铂组及联合组凋亡率分别为(3.89±1.03)%、(7.46±0.81)%、(14.85±1.10)%、(24.68±1.1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5.620,P<0.001),对照组、DHA组及顺铂组均低于联合组(均P<0.001)。对照组、DHA组、顺铂组、联合组NF-κB/p65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9±0.027、0.312±0.032、0.258±0.031、0.163±0.036,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050,P<0.001),对照组、DHA组及顺铂组均高于联合组(P<0.001;P<0.001;P=0.018)。对照组、DHA组、顺铂组、联合组survivin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80±0.040、0.366±0.052、0.305±0.027、0.197±0.03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135,P<0.001),对照组、DHA组及顺铂组均高于联合组(P<0.001;P<0.001;P=0.012)。对照组、DHA组、顺铂组、联合组NF-κB/p65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02±0.020、0.780±0.040、0.560±0.040、0.350±0.03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468.705,P<0.001),对照组、DHA组及顺铂组均高于联合组(P<0.001;P<0.001;P=0.026)。对照组、DHA组、顺铂组、联合组surviv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90±0.050、0.760±0.020、0.510±0.030、0.280±0.04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099.107,P<0.001),对照组、DHA组及顺铂组均高于联合组(P<0.001;P<0.001;P=0.030)。结论DHA联合顺铂可协同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可能与下调survivin、NF-κB/p65的表达诱发凋亡,并提高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相关。

  • 标签: 胃肿瘤 二十二碳六烯酸类 细胞凋亡 Survivin NF-κB/p65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峡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of the isthmus,PTCI)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规律及不同手术方式与术后并发症,探讨其合适的手术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收治的48例cN0 PTCI患者,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组及非LNM组,进一步再将LNM组分为了LNM数目≤5枚及LNM数目>5枚组。并对其性别、年龄、肿瘤数目、直径、包膜外侵犯,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CLNM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手术范围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指标进行总结分析。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研究48例cN0 PTCI患者中,LNM发生率为56.25%(27/48),气管前、喉前、左气管旁及右气管旁LNM分别为47.9%、22.9%、20.8%及16.7%。肿瘤最大径>1 cm发生LNM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4)。LNM>5枚患者中,其肿瘤最大径>1 cm、喉前、左侧及右侧气管旁LNM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NM≤5枚患者(P=0.008,P=0.033,P=0.025,P=0.027)。左侧气管旁LNM患者中,合并喉前LNM或气管前LNM的比例明显增高(P=0.008,P=0.007)。喉前和(或)气管前有LNM的患者发生双侧气管旁LNM比例和风险明显增加(P=0.016,OR=5.92, 95% CI: 1.39~25.3)。48例cN0 PTCI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43例,峡扩大切除+喉前及气管前淋巴结清扫术5例。全组48例,术后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降低者21例,均发生在甲状腺全切组,为暂时性PTH降低。48例术后随访(37.1±9.3)个月,范围为1~6年,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cN0 PTCI LNM发生率高,最常见的转移为气管前及喉前淋巴结。对于肿瘤最大径>1 cm的患者需行更彻底的手术,如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而对于无包膜外侵犯的cN0 PTCI患者,肿瘤最大径≤1 cm,且术中冰冻提示无喉前、气管前LNM的患者,可考虑仅行峡扩大切除+喉前及气管前淋巴结清扫。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峡部 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全切术 甲状腺峡部扩大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例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8~63岁[(47.3±12.3)岁]。体重指数(BMI)为16.7~27.8 kg/m2[(23.9±3.9)kg/m2]。皮肤缺损面积为10 cm×6 cm~20 cm×12 cm。均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在清创或肿瘤切除后,从浅、深脂肪层间切取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皮瓣面积为13 cm×8 cm~13 cm×10 cm,Ⅰ期削薄后皮瓣厚度3~6 mm。肋下神经外侧皮支跨越髂嵴处距离髂前上棘的距离7.5~10.0 cm。术后评估皮瓣存活、并发症、再手术情况。采用Tinel征及九宫格法测量皮瓣的单丝触觉、振动觉、疼痛觉、温度觉和静态两点辨别觉的恢复。评估患足踝关节活动度、穿鞋行走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估。观察供区副损伤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21.1±10.1)个月]。皮瓣均存活,无感染或肿瘤复发。1例修复足跟患者因溃疡行多余皮肤切除,1例Ⅱ期再削薄、取内固定。3~6个月后可首次测到皮瓣9个区域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不同程度恢复。随访12个月以上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基本均匀恢复,仅1例的1个区域内可测到25 mm的静态两点辨别觉。2例同时行骨韧带复合体重建的患者踝关节活动略受限。患足均可穿鞋无痛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78~97分[(86.4±7.4)分],较术前的10~70分[(44.2±18.4)分]显著提高(P<0.01)。供区无疼痛,残留略增宽的线性瘢痕。结论对于足踝中等大小的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皮瓣可适当削薄,术后外形可,感觉恢复可靠;患足可穿普通鞋,无痛行走,功能恢复良好;供区副损伤小。

  • 标签: 足损伤 踝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动脉起始狭窄患者支架置入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工人医院治疗的112例椎动脉起始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支架+药物组,每组56例。药物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支架+药物组给予支架置入联合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12个月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发生率、血管狭窄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情况。结果支架+药物组手术 成功率为100.0%(56/56)。支架+药物组治疗后血管狭窄率低于药物组[(15.21 ± 3.74)%比(18.62 ± 4.27)%],但再狭窄率高于药物组[26.79%(15/56)比7.14%(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药物组治疗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总发生率低于药物组[8.93%(5/56)比28.57%(1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092,P = 0.008)。支架+药物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生命质量评分量表评分均低于药物组[(2.30 ± 0.36)分比(3.75 ± 0.52)分、(4.11 ± 0.51)分比(6.14 ± 0.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配合药物方案应用于椎动脉起始狭窄患者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总有效率,有助于患者生命质量改善,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药物疗法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β-磷酸三钙(β-TCP)仿生骨支架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关生物性能,并观察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髁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5~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支架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两组大白兔按造模术后采集标本的时间不同又分为两个亚组,每组5只。两组大白兔均于左侧股骨用环钻钻取直径约5 mm、长约10 mm的圆柱形松质骨块,建立股骨髁骨缺损模型。空白组截取的10个松质骨标本,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进行扫描,获得骨缺损标本的结构影像学数据,通过3D生物打印系统设计出相应的仿生骨支架模型,再以β-TCP作为打印材料,打印出20枚仿生骨支架。取10枚β-TCP支架测量高度、直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β-TCP支架孔道形态结构特点,测量大孔的直径和孔隙率,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β-TCP支架的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空白组10只大白兔造模后不植入任何材料。支架组10只大白兔在造模后,将制备的10枚β-TCP支架植入骨缺损处。分别于术后第6、12周使用耳缘静脉推注空气方法处死空白组和支架组的各亚组大白兔,于骨缺损部位或植骨部位上下离断、截取长约10 mm骨段,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骨组织生长情况;采用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标准对骨组织修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使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20枚圆柱体β-TCP支架,与松质骨标本结构形态相似。支架高度(9.97±0.08)mm、直径(5.09±0.07)mm,松质骨标本高度(9.96±0.39)mm、直径(5.01±0.22)mm,支架与松质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扫描电镜观察到支架表面及内部呈均匀多孔状,孔径相互连通,大小相仿,孔隙分布较均匀,在大孔侧壁布满了微孔,外形多为近似圆形;其中大孔直径为(223.02±18.20)μm,孔隙率为74.02%±1.38%。松质骨标本大孔直径(227.02±31.20)μm,孔隙率为76.02%±3.29%,支架与松质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支架的抗压强度为(2.93±0.65)MPa,弹性模量为95~190 MPa。骨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第6周,支架组植骨处可见较成熟的骨组织,骨小梁和骨髓组织增多,新生骨正在逐渐覆盖植骨材料,周围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出现少量新生骨并向材料内长入;空白组的骨缺损处周围有少量类骨组织形成,大量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生长,未见明显成骨细胞及骨小梁结构。术后12周,支架组植骨处出现成熟的骨小梁和骨髓组织,有编织骨形成,新生骨量较多,部分材料已被吸收降解,材料存留较少;空白组的骨缺损处见少量骨组织从缺损边缘向内长入,大部分被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填充。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术后6周、12周支架组分别为(5.2±0.3)、(8.1±1.2)分,空白组分别为(1.3±0.5)、(4.5±0.6)分,支架组评分均大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1、12.672, P值均<0.05)。结论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β-TCP仿生骨支架,与松质骨标本的骨组织解剖结构形态相似,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可以提供个体化的仿生骨支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髁骨缺损的效果良好。

  • 标签: 组织支架 β-磷酸三钙 三维打印技术 动物实验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型钛缆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青年第五腰椎(L5)峡裂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新疆军区总医院收治的37例应用Ⅴ型钛缆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青年L5峡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4(25.19±4.92)岁,手术前腰痛时间5~60(21.62±13.01)个月,峡裂伴椎体滑脱(Meyerding分类Ⅰ度)8例、单纯性峡裂29例,术前MR检查Pfirrmann分级Ⅰ级20例、Ⅱ级10例、Ⅲ级7例。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并发症;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盆入射角(PI),末次随访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并评估内固定失效及峡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16.21±3.97)个月,术中未出现腰椎节段动脉破裂、硬膜囊撕裂及神经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均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手术时间(89.19±24.45)min、术中出血量(137.84±58.79)mL、术后伤口引流量(98.65±43.47)mL。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2.470、287.029, P值均<0.01),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68, P>0.05)。随访终末期:MacNab疗效评价优19例、良1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89%(34/37);内固定失效2例,失效率5.41%(2/37);峡骨性愈合33例,愈合率89.19%(33/37)。结论应用V型钛缆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青年L5峡裂,在椎间盘损伤不大或合并轻微滑脱的腰椎峡裂患者中手术安全性好,整体优良率及峡愈合率较高,内固定失效率较低,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腰椎 峡部裂 青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浙江省新报告HIV/AIDS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的性伴及相关行为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收集浙江省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新报告HIV/AIDS在确证HIV感染前的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类型和行为特征。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分析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与性伴类型间的关系。结果共调查406例HIV/AIDS,均为确证HIV感染前发生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者,男性占67.2%(273/406),25~49岁占59.1%(240/406)。调查对象自我报告在确证HIV感染前仅有临时性伴、仅有固定性伴、有临时及固定性伴的分别占36.0%(146/406)、52.0%(211/406)、12.0%(49/406)。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婚姻、职业、月均收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月均收入≤3 000元、个体户、已婚与仅有临时性伴存在关联;服务行业、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与仅有固定性伴存在关联;企业职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月收入≥5 000元与有临时及固定性伴存在关联。结论2017-2019年浙江省部分新报告HIV/AIDS在确证HIV感染前发生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的比例较高,应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提高普通人群健康意识,降低危险性行为传播HIV风险。

  • 标签: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异性性传播 非婚 非商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IQQA®-Liver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精准引导下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引流术在肝门胆管癌术前减黄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拟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2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ERCP减黄手术治疗,分析患者接受减黄手术成功率、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接受ERCP减黄手术,患者术后每日中位鼻胆管引流量675 mL(400~1 500 mL),仅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胆管炎,另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轻症胰腺炎。接受减黄手术前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为(173.3±62.8)μmol/L,外科手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至(35.6±13.9)μmol/L。结论精准ERCP引流术能够有效降低肝门胆管癌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并减少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后续外科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 标签: 肝门胆管肿瘤 内镜引流术 鼻胆管 精准引流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是因自身免疫紊乱导致肝脏细胞受损而产生的慢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等。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针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胆汁淤积性肝病分别推出了诊疗共识,这是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治的重要里程碑事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迅速,有必要以更高的循证标准制定疾病指南,为疾病的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和准则。2021年7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召开学术年会,会议期间举行了自身免疫性肝病指南撰写启动会。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于2021年12月首发于《中华内科杂志》。

  • 标签: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 肝炎,自身免疫性
  • 简介:摘要食管胃结合腺癌外科治疗需要清扫下纵隔淋巴结,腹腔镜下纵隔淋巴结清扫可能具有一定优势。基于文献报道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IDEAL 2a期研究结果,腹腔镜下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边界推荐为:上界(头侧)-心包下壁,下肺韧带;下界(尾侧)-膈肌裂孔(食管胃结合);前界(腹侧)-心包前下壁,膈肌;后界(背侧)-胸主动脉前壁;左右边界-纵隔胸膜,其质量控制标准仍在探索中。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腹腔镜手术 IDEAL框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动脉起始狭窄患者支架置入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工人医院治疗的112例椎动脉起始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支架+药物组,每组56例。药物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支架+药物组给予支架置入联合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12个月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发生率、血管狭窄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情况。结果支架+药物组手术 成功率为100.0%(56/56)。支架+药物组治疗后血管狭窄率低于药物组[(15.21 ± 3.74)%比(18.62 ± 4.27)%],但再狭窄率高于药物组[26.79%(15/56)比7.14%(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药物组治疗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总发生率低于药物组[8.93%(5/56)比28.57%(1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092,P = 0.008)。支架+药物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生命质量评分量表评分均低于药物组[(2.30 ± 0.36)分比(3.75 ± 0.52)分、(4.11 ± 0.51)分比(6.14 ± 0.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配合药物方案应用于椎动脉起始狭窄患者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总有效率,有助于患者生命质量改善,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药物疗法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峡甲状腺乳头状癌(PTCI)效果及对甲状旁腺功能和甲状腺球蛋白(Tg)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新安国际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治疗的PTCI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与B组40例。A组患者实施患侧腺叶+峡切除+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B组患者实施甲状腺全切术+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术后情况,并发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3 d血清Tg水平。结果A组PTCI患者手术时间为(78.95±13.52)min,短于B组的(104.23±27.38)min,PTCI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2.32±6.59)mL,少于B组的(75.41±9.98)mL(t=-5.23、-12.21,均P < 0.05)。两组PTCI患者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和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少于B组(30.00%)(χ2=5.00,P < 0.05)。A组PTCI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7.50%)低于B组(27.50%)(χ2=5.54,P < 0.05)。A组患者术后3 d血清Tg为(0.82±0.17)μg/L,低于B组的(1.26±0.23)μg/L(t=-9.73,P < 0.05)。结论患侧腺叶+峡切除+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PTCI患者效果优于甲状腺全切术+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甲状旁腺功能影响小,且可降低Tg水平,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瘤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球蛋白 甲状腺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负压治疗技术(NPWT)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足踝创面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观察组采用NPWT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皮瓣存活情况、创面愈合率、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43/44),高于对照组的81.82%(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P=0.014);观察组皮瓣存活率为100.00%(44/44),高于对照组的86.36%(3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P=0.034);观察组创面愈合率为97.73%(43/44),高于对照组的79.55%(3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07)。术后半年,观察组疼痛评分(1.81±0.45)分、步态评分(1.40±0.41)分、足踝肿胀评分(1.98±0.38)分、距下关节活动范围评分(0.41±0.35)分、踝活动范围评分(0.84±0.51)分,均优于对照组(t=2.63、2.62、2.15、2.09、2.02,均P < 0.05)。结论NPWT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创面,皮瓣存活率、创面愈合率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足损伤 踝关节 负压伤口疗法 外科皮瓣 腓肠神经 修复外科手术 活动范围,关节 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左肝优先游离、原位右半肝加尾状叶切除术治疗Bismuth-Corlette Ⅲa型肝门胆管癌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左肝优先游离、原位右半肝加尾状叶切除的13例Bismuth-Corlette Ⅲa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60.9±8.4)岁。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以及术后生存等情况。结果术前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5例。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左肝优先游离、原位右半肝加尾状叶切除,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M(Q1,Q3)]390.0(355.0,435.0)min,术中出血量[M(Q1,Q3)]800.0(300.0,1 100.0)ml。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均为胸腔积液,其中门静脉血栓伴胸腔积液1例,经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及胸腔积液穿刺后治愈。13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2.5±5.5)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中冰冻病理:左肝管切缘阴性12例,中度异型增生1例。术后病理:胆管腺癌12例,胆管黏液腺癌1例,高分化2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1例,R0切除率100.0%(13/13)。13例患者肿瘤长径(2.9±0.9)cm。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随访,1例失访,术后1年生存率为66.7%(8/12)。结论Bismuth-Corlette Ⅲa型肝门胆管癌患者在腹腔镜根治术中左肝优先游离、原位右半肝加尾状叶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Klatskin肿瘤 Bismuth-Corlette Ⅲa型 原位右半肝切除 左侧优先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检索的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日期范围为从建库至2021年11月30日。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提取的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包含634例患者,其中行腹腔镜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者275例为腹腔镜组,行开腹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者359例为开腹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MD=58.36,95%CI:13.54~103.18)增加,而术中出血量(MD=-79.70,95%CI:-90.01~-69.39)、住院时间(MD=-3.37,95%CI:-4.29~-2.45)及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OR=0.36,95%CI:0.16~0.80)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R0切除率、术后胆瘘发生率、腹腔感染发生率、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死亡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经验丰富的肝胆外科中心,通过合理选择病例,开展腹腔镜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是可行和安全的。

  • 标签: Klatskin肿瘤 腹腔镜检查 Meta分析 开腹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综合治疗模式对食管胃结合腺癌患者术后病理学分期及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收治的219例食管胃结合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根据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模式分为直接手术组、新辅助化疗组和新辅助放化疗组。使用R语言的“Trimatch”包,以性别、年龄、合并症、体重指数、临床T分期、临床N分期及Siewert分型为协变量对3组进行匹配,卡钳值取0.2;每组29例患者共87例纳入分析。男性82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63岁(范围:38~76岁)。采用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各组术后病理学分期,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直接手术组脉管癌栓的比例为72.4%(21/29),高于新辅助化疗组的37.9%(11/29)(χ2=6.971,P=0.008)和新辅助放化疗组的6.9%(2/29)(χ2=26.696,P<0.01)。新辅助放化疗组和新辅助化疗组病理T3~4期的比例分别为55.2%(16/29)和62.1%(18/29),低于直接手术组的93.1%(27/29)(χ2=10.881,P=0.001;χ2=8.031,P=0.005)。直接手术组病理N(+)期比例为86.2%(25/29),高于新辅助化疗组的55.2%(16/29)(χ2=6.740,P=0.009)和新辅助放化疗组的31.0%(9/29)(χ2=18.196,P<0.01)。直接手术组、新辅助化疗组和新辅助放化疗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2.1%、68.6%和41.4%(χ2=4.976,P=0.08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1.7%、65.1%和41.1%(χ2=4.332,P=0.115)。结论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放化疗可降低食管胃结合腺癌患者T3~4期、N+期和脉管癌栓比例,达到肿瘤局部控制。三种治疗模式的预后无明显差别。

  • 标签: 食管胃接合处 腺癌 胃肿瘤 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放化疗 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肘窝皮肤菌群的分离培养方法,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疾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Williams诊断标准的AD患者8例和健康者8例,采集其肘窝皮肤刷洗标本进行皮肤菌群的分离培养,探讨生长温度、气体环境、pH值、盐浓度和培养基等条件对皮肤细菌生长的影响,建立人体皮肤菌群培养的方法。基于该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的AD患者34例[年龄(14.43±8.03)岁,男21例,女13例]和健康志愿者者26例[年龄(29.38±7.47)岁,男12例,女14例],对其肘窝皮肤菌群进行定量培养,采用MALDI-TOF质谱技术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和菌落计数。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AD患者和健康者肘窝皮肤菌群结构差异,以及AD患者中肘部皮损者与肘部非皮损者的皮肤菌群结构差异。最终,结合AD患者的菌群培养结果及其局部皮肤损伤严重程度,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计数在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人体肘窝皮肤菌群培养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 ℃,最适pH值为6~7,最适盐浓度范围为0.5%~5.0%,其中以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检出细菌种类和数量最多。定量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发现:健康对照组肘部皮肤菌群在种属上的多样性比AD组(AD皮损组和AD非皮损组)高,而AD患者中AD皮损组肘窝皮肤细菌的总体分布密度明显高于AD非皮损组和健康对照组(H=24.25,P<0.05;H=13.41,P<0.05),且从AD皮损组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占比与AD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411,P<0.05)。结论基于上述培养方法,采用定量培养获得的皮肤菌群多样性数据,尤其是血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占比,可作为评估AD患者皮损严重程度的微生物学指标,对指导AD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人体肘窝 皮肤菌群 分离培养 特应性皮炎 定量微生物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腺癌(AEG)下纵隔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转移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国内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85例(长治医学院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113例、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72例)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3例,女42例;年龄为(64±8)岁。患者均行AEG根治性切除+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指标:(1)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下纵隔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3)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临床病理特征。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下纵隔淋巴结无转移和发生转移患者病理学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肿瘤浸润深度(T1期、T2期、T3期、T4期),食管受侵犯长度(≤1 cm、>1 cm且≤2 cm、>2 cm且≤3 cm、>3 cm且≤4 cm)分别为30、61、75、7例,3、41、79、50例,101、46、18、8例和0、2、10、0例,0、0、5、7例,4、3、2、3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1,-2.49,-2.22,P<0.05)。(2)SiewertⅡ型和Ⅲ型AEG下纵隔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分期、肿瘤浸润深度、食管受侵犯长度是影响SiewertⅡ型和Ⅲ型AEG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48,3.26,2.03,95%可信区间为1.02~6.01,1.21~8.80,1.18~3.5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食管受侵犯长度是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4.01,2.26,95%可信区间为1.35~11.96,1.26~4.06,P<0.05)。食管受侵犯长度为>3 cm且≤4 cm AEG患者发生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是≤1 cm的9.47倍。(3)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185例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下纵隔第110、111、11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27、50、27枚;其中食管受侵犯长度≤1 cm,>1 cm且≤2 cm,>2 cm且≤3 cm,>3 cm且≤4 cm患者第110组和第111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69、42、4、12枚和23、17、7、3枚;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4、4、1、4枚和0、0、2、0枚,不同食管受侵犯长度患者第110组和111组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8.45,7.30,P<0.05)。185例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发生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占比为6.49%(12/185),食管受侵犯长度≤1 cm、>1 cm且≤2 cm、>2 cm且≤3 cm、>3 cm且≤4 cm患者发生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占比分别为3.81%(4/105)、6.12%(3/49)、10.00%(2/20)、27.27%(3/11);其中发生下纵隔第110组淋巴结转移的占比分别为2.86%(3/105)、6.12%(3/49)、5.00%(1/20)、27.27%(3/11),4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26,P<0.05)。结论肿瘤浸润深度、食管受侵犯长度是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食管受侵犯长度的增加,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上升。

  • 标签: 食管肿瘤 胃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Siewert Ⅱ型 Siewert Ⅲ型 下纵隔淋巴结 转移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浅、深部感染来源的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体外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突变。方法26株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株、33株浅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株,参照CLSI酵母菌检测方案M27-A4测定上述菌株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特比萘芬、米卡芬净8种药物单独或联合的体外敏感性。提取所有耐药菌株DNA,通过PCR检测ERG3、ERG11、FUR1 3种耐药基因的突变情况。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的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者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浅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的MI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96.6%的菌株特比萘芬MIC值>64 μg/ml,无法进行组间对比。15株白念珠菌(7株深部感染来源、8株浅感染来源)特比萘芬+唑类(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联合药敏试验均显示为协同效应,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0.033~0.187;氟胞嘧啶+唑类、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 +氟康唑组合均无明显协同作用,FIC指数0.56~1.125。浅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3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V351A(33株,100%),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错义突变V351A(13株,50%)、A353T(4株,15%);浅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1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I437V(32株,97%)、Y132H(23株,70%)、T123I(16株,48%)、K128T(6株,18%)、D116E(5株,15%)、A114S(4株,12%)、E266D(2株,6%)、G448E(2株,6%)、G465S(2株,6%),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I437V(23株,88%)、E266D(13株,50%)、E260G(5株,19%)、V488I(4株,15%);浅感染来源白念珠菌FUR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R101C(11株,33%),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未检出错义突变。结论浅与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及基因突变位点均有所差别。

  • 标签: 白色念珠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药物疗法,联合 抗药性,真菌 DNA突变分析 耐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