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残余量(GRV)作为评估胃肠动力和肠内营养耐受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已获得长期广泛的临床应用。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质疑对危重患者常规监测GRV的临床意义,由于重症监护病房(ICU)人群的巨大异质性,"一刀切"原则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实践中并不理想。监测GRV的方法各有利弊,随着超声技术等无害化监测技术获得临床广泛应用,传统抽吸法的应用可能会越来越少。肠内营养过程管理的重点在于找出潴留的原因及诱因,更多尝试从预防和消除误吸高风险因素角度及通过病理生理学机制分析加以解决,消除各种消极阻碍因素,积极推动"创造条件实施肠内营养"的理念。作为重症营养管理团队,需要重视肠内营养管理文化的不断改进并合理运用多样化的管理策略,这也许比监测GRV更加重要。

  • 标签: 危重症 肠内营养 胃残余量
  • 简介:摘要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常见的消化道非上皮源性肿瘤,具有潜在恶性倾向,较少出现淋巴结转移。对于来源于的胃肠道间质瘤,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特点。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治疗间质瘤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就间质瘤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进展及争议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IPEH),又称Masson瘤,是一种局限于血管内的内皮细胞反应性增生,通常是由于血管损伤继发血栓机化引起。病变好发于手指、头颈部、躯干等皮肤黏膜的浅表部位,而发生于的IPEH极为罕见,胃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通常有不明原因的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术前病理活检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易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异位胰腺、黏膜下血管瘤等黏膜下病变,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认识其存在并熟悉相关组织形态学特征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止误诊、漏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胃镜双镜联合技术治疗重复畸形的适应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1年11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外科收治的10例重复畸形手术治疗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范围为4 d~54个月;其中,合并其他系统畸形4例,多发型重复畸形1例(3个不同位置重复囊肿),剩下5例为单纯性重复畸形。对5例双镜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不同类型的重复畸形的手术时机、术式选择、术式难点、术后相关并发症、康复期及预后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双镜联合下重复切除5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 h,单纯重复畸形术后禁食时间约27 h,试行少量饮水或经管缓慢泵糖盐水后,24~48 h逐渐增加奶量,术后康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单一腔镜手术并中转开腹2例,平均手术时间约2.5 h;直接开腹手术2例,平均手术时间约1.9 h;胃镜下黏膜去顶术1例。10例患儿分别随访6个月至3年,饮食正常,营养良好,无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部超声检查无复发,预后满意。结论胃镜辅助下腹腔镜下重复畸形剥除、切除术适用于浆肌层重复畸形,双镜联合下重复畸形切除术技术可行。

  • 标签: 胃重复畸形 胃镜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造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在化州市人民医院行造瘘术的100例顺利出院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延续护理模式,对患者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的知信行评分(包括知识评分、信念评分、行为评分)、自我护理管理能力评分(包括健康知识评分、自我概念评分、自护责任感评分、自护技能评分)、营养状况评分(包括消化道症状评分、体重下降评分、饮食变化评分、生理功能评分、肌肉消耗评分、总体营养状况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包括心理维度评分、生理维度评分、社会适应性评分、生存质量总分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知识评分、信念评分、行为评分、健康知识评分、自我概念评分、自护责任感评分、自护技能评分、消化道症状评分、体重下降评分、饮食变化评分、生理功能评分、肌肉消耗评分、总体营养状况评分、心理维度评分、生理维度评分、社会适应性评分、生存质量总分无差异(P>0.05);护理1个月后,试验组的知识评分、信念评分、行为评分、健康知识评分、自我概念评分、自护责任感评分、自护技能评分、心理维度评分、生理维度评分、社会适应性评分、生存质量总分明显提升,消化道症状评分、体重下降评分、饮食变化评分、生理功能评分、肌肉消耗评分、总体营养状况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在造瘘术后患者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提升知信行评分、自我护理管理能力评分与生存质量评分,降低营养状况评分,同时还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延续护理 胃造瘘术 自我护理管理能力 生存质量 营养状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食管结合部(EGJ)癌是一类较特殊的消化道肿瘤,且患者预后往往不良,靶向药物在这种疾病中的使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文章通过结合EGJ癌的靶向治疗试验对针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E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等靶点的药物及疗效进行归纳,并对MTOR、Claudin 18.2、PARP抑制剂、免疫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癌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食管结合部腺癌(AEG)发病率持续上升,其治疗模式较多,但是外科手术仍然是AEG综合治疗的基础。SiewertⅠ型和Siewert Ⅲ型分别参照食管癌和胃癌的分期系统进行治疗策略的选择,而对于Siewert Ⅱ型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将对SiewertⅡ型AEG在淋巴结转移、手术入路和切除范围以及消化道重建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争议,进行简要阐述。结合当前文献以及笔者经验,建议当肿瘤浸润食管≥3 cm时,应经胸入路行彻底纵隔淋巴结清扫+全胃切除术;当肿瘤分期较早、肿瘤长径≤4 cm、且食管受累<3 cm时可经食管裂孔近端胃切除术+食管切除术。而消化道重建方式可据术者经验和患者自身条件进行选择。

  • 标签: 食管结合部胃腺肿瘤,SiewertⅡ型 淋巴结清扫 消化道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乳和配方奶两种喂养方案下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电图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喂养方案分为母乳组和配方奶组,在出生时(第1天)、1周(第7天)、2周(第14天)、3周(第21天)分别进行餐前、餐后电图监测,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电图特点,并比较两组患儿电图差异。结果共纳入7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组40例,配方奶组38例,两组患儿生后2周、3周餐后电图平均幅值高于餐前,并且随着日龄增加平均幅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随着生后日龄增加而增加,母乳组生后1~3周餐后电图正常慢波百分比高于配方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电图主频均较低,且两组不同时间餐前、餐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餐后主频均会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生后早期肠内喂养可能会增强极低出生体重儿主动收缩能力,故提倡生后尽早开奶;母乳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电成熟的作用优于配方奶,故提倡极低出生体重儿开奶尽量选择母乳。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母乳喂养 胃电图 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底腺型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6例底腺型腺癌,分析6例患者的内镜特征、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6例底腺型腺癌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阵发性隐痛;胃镜检查在体部发现隆起或平坦病灶,直径0.4~1.0 cm;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主要由主细胞构成,但也有散在混杂的壁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管状或条索状结构并形成吻合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主细胞标志物MUC6、Pepsingon 1。结论底腺型腺癌是分化好的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是一种新的独立的实体类型,发病率低且目前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及漏诊;掌握其内镜特点和组织学形态对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胃肿瘤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诊断,鉴别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樊茜 吝怡 马佳 朱森林 吴玉伟 牟星宜 邓博 康诗然 番敏 马锋 吕毅 严小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西安 710068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肿瘤标记定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只雄性健康Beagle犬,全麻后行胃镜检查,假定肿瘤部位,然后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钳夹并固定于肿瘤部位,退出胃镜。24 h后再次全麻,行腹腔镜肿瘤定位。常规建立腹腔镜戳孔并进镜后经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将寻踪磁体置于表面肿瘤附近探查示踪磁体,两个磁体相吸后,腹腔镜下所见寻踪磁体所在部位即为肿瘤的位置,从而完成病灶的标记和定位。结果6只Beagle犬在胃镜下均成功留置示踪磁体,胃镜操作中无磁体滑脱、副损伤、出血等。胃镜术后24 h,在腹腔镜手术下顺利置入寻踪磁体,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自动相吸,形成"示踪磁体-胃壁-寻踪磁体"的三明治样结构,完成腹腔镜下对肿瘤的定位和识别,整个过程操作顺利,未出现意外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镜联合腹腔镜肿瘤标记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 标签: 胃肿瘤 磁小体 胃镜 腹腔镜
  • 简介:摘要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具有异质的症状特征和多方面的致病基础。食管粘膜阻抗是反流的标志。受损的食管粘膜完整性在引起GERD症状中起作用。测量了沿食道的粘膜阻抗的变化程度,可用于诊断GERD患者反流对食管粘膜造成的影响。使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实验测量食管基线阻抗被认为是检查食管粘膜完整性研究的替代技术,有助于鉴别GERD与非GERD。内镜引导下粘膜阻抗试验是一项新技术,它利用一根直视导管接触食管内壁,以确定慢性十二指肠内容物引起的上皮细胞变化。这个测试本质上是测量食管上皮细胞对电流的传导能力。慢性GERD患者的食管上皮细胞改变,细胞间的间隙扩大和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导致高导电性和低粘膜阻抗。内窥镜检查指导下的粘膜阻抗和粘膜导纳的实时测量可能有助于估计粘膜完整性,并可能以类似于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的方式成为GERD患者的有用诊断工具。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嗜酸性食管炎 食管粘膜阻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3月及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例原发杯状细胞腺癌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HER2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78岁;女性1例,50岁。胃镜活检均诊断为腺癌,肿瘤分别位于体和胃窦。镜下见肿瘤细胞团及腺体在胃壁内浸润性生长,2例中均可见杯状及印戒样肿瘤细胞。杯状细胞呈柱状,细胞质透亮,核位于基底部,核异型不明显;印戒样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内富含黏液,核深染,月牙形。瘤巢呈实体小巢、菊形团样及小梁状结构。部分细胞巢中央可见小的腺管结构。例1表现为单纯杯状细胞腺癌。例2中可见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及传统腺癌成分。2例杯状细胞腺癌成分均表达细胞角蛋白8/18、突触素,1例表达嗜铬粒素A;HER2免疫组织化学2例均阴性,双色原位杂交检测2例HER2基因均未见扩增。结论原发杯状细胞腺癌极为少见,组织形态学方面与原发阑尾的杯状细胞腺癌类似,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正经历着微创化、精准化、个体化的发展,从单纯强调根治到根治与功能保留并重的理念方向改变。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切除手术可以做到早期胃癌病灶精准切除,因为相对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胃壁的全层切除保障了肿瘤的垂直切缘的可靠性,而腹腔镜技术不但可以起到辅助内镜下进行全层切除,缝合胃壁缺损,更解决了ESD所欠缺的淋巴结清扫问题。目前,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切除手术有腹腔镜辅助的内镜下全层切除、内镜辅助的腹腔镜楔形切除术、非暴露技术腹腔镜-内镜联合入路肿瘤切除术和非暴露内镜下胃壁翻转术等。尽管每种双镜联合的治疗方法都存在缺陷,但是相较传统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较少等特点。淋巴结清扫问题是早期胃癌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切除手术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现阶段的前哨淋巴结可能仍然存在术中淋巴结示踪操作略显繁琐的问题,并存在一定失败率,而且术中淋巴结活检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率等因素,限制了其在早期胃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但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早期胃癌精准治疗手段,相信器械设备技术的发展会使腹腔镜-内镜联合局部切除手术方法操作性更强,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 局部切除 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
  • 简介:摘要神经束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发生于胃腔者罕见。神经束膜瘤一般预后较好,恶性变较为少见,将其与具有恶性潜质的肿瘤进行鉴别尤为重要。因神经束膜瘤与其他实体瘤形态相似,正确诊断具有挑战。本文报道1例神经束膜瘤内镜下诊治过程,旨在为胃腔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起到参考作用。

  • 标签: 内窥镜检查 胃肿瘤 神经束膜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超声检查是口服声学造影剂与超声成像技术的有机结合。在疾病临床诊疗体系中,超声检查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可提供无创、可视化诊断信息,为进一步胃镜检查提供指引与参考,但是超声检查的方法及应用仍存在不少问题,尚待进一步规范。本视频主要针对超声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检查前准备、造影剂配制、规范检查流程、检查切面及手法、超声仪器调节与使用、胃部疾病超声诊断等内容展开学习、思考与讨论,以期为广大超声医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食管结合部腺癌(AEG)因解剖位置特殊,在其实际临床诊治工作中,胸外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及肿瘤科之间存在诸多交互。近年来,AEG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到临床广泛关注,并逐渐倾向从食管癌和胃癌的范畴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新的特殊类型肿瘤。目前对于AEG在其定义、分型、TNM分期、手术路径、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术前新辅助治疗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争议,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正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及规范的阶段。本文主要回顾2019年AEG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总结当下AEG的临床热点,尤其外科治疗热点以及相关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并着眼未来的发展。建议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合作以及对疾病的认知,通过更多临床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个性化及精准的诊疗,最终达到让患者获得最大收益的共同目标。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外科治疗进展 热点问题 新技术的应用
  • 简介:摘要支气管源性囊肿(GBCs)临床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存在难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金标准。GBCs治疗方法: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黏膜下切除术仅试用于小体积腔内型GBCs,腔外型GBCs解剖位置深,体积较大,且极易附着于大血管上,首选腹腔镜手术切除。笔者介绍1例小弯支气管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过程,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支气管源性囊肿 诊断 治疗 文献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