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证实效果良好。芬太尼用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效果优于其它阿片类药,但在单独使用时,其镇静作用较弱,时效也短,有时可出现镇痛不足现象;此外,可能出现阿片类药物本身某些不良副反应,如恶心呕吐(PONV)、睡眠障碍和幻觉焦虑等。为解

  • 标签: 子宫切除术 芬太尼 咪唑安定 术后 自控静脉镇痛
  • 简介:目的:探封剖宫产术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对产妇和新生儿影响。方法:选择在硬膜外腔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产妇60例,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结束时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2mg。采集新生儿和产妇尿样,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尿液中吗啡及代谢产物。结果:96.6%产妇术后镇痛效果明显(P

  • 标签: 剖腹产 术后镇痛 硬膜外注射 吗啡 新生儿 荧光偏振免疫法
  • 简介:乳癌根治术常在高位硬膜外阻滞下进行,由于穿刺点较高,用药量往往偏少,容易出现阻滞平面不能满足手术要求,特别在手术操作锁骨下区及清扫腋窝淋巴结时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疼痛不适主诉,需加用辅助药才能顺利成手术,由此可能带来呼吸循环抑制顾虑。全麻用于乳癌根治手术,止痛虽完善,但手术创伤应激反应常较明显,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血管反应对心脑血管患者可能造成危害。为此,作者对50例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在选用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基础上,再复合以喉罩通气全麻,经50例实践体会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乳癌根治术 喉罩通气 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 乳癌根治手术 手术操作
  • 简介: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医学会有关医疗单位:“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决定于2009年7月24~26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本次会议内容以麻醉质量控制为核心,届时将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就麻醉学科最新研究和临床进展等方面进行交流。现将会议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标签: 麻醉学科 西部 论坛 学术 宁夏回族自治区 论文
  • 简介:随着临床监测控术发展,脑电监测有望成为临床麻醉,急诊及重症监护病房常规监测手段,其中研究较多脑电双频指数(BIS)已在麻醉诱导,维持,恢复等方面显示出优势。近年也有研究报道在特殊情况下应用BIS监测,包括在颅脑损伤,低温体外循环,心跳骤停等,为临床更深步应用BIS提供了帮助。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颅脑损伤 体外循环 心跳骤停 低血糖
  • 简介:目的: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反馈调控异氟醚吸入麻醉用於肥胖病人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肥胖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和BIS反镇组Ⅱ组),每组20例。工组根据MAP和HR以及病人对手术刺激反应,作为调节麻醉深度依据.Ⅱ组采用“吸入麻醉执行者”以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运算法,对目标BIS值与实测值进行处理,调节异氟醚输注泵注入闭式呼吸环路量,以控制麻醉深度。两组病人均在入室后、诱导、插管前、插管后、切皮、术中及停吸异氟醚后意识恢复时间,随访术中是否知晓。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病人BIS值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1),术中两组病人BIS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BIS高于60发生率分别为14.03%和7.48%,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BIS低于40发生率分别为1.75%和1.21%,无显着性差异。术毕唤醒时间以Ⅱ组早于工组(P〈0.05).术后随访病人均无术中知晓.结论:应用BIS值反镇调控吸入麻醉用於肥胖病人可行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反馈 麻醉 异氟醚 肥胖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加用于上腹部手术后PCA镇痛中效应与影响。方法:67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病人,根据术后镇痛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静脉PCA吗啡组(M组,n=32)和TAES+静脉PCA吗啡组(T+M组,n=35)。两组静脉PCA吗啡设置相同,采用0.05%吗啡溶液100mt,1ml/h,2ml/PCA,锁定时间6min。T+M组TAGS设置为:电极贴于合谷、劳宫、内关、外关和切口两侧,手术结束时开始2-100Hz电刺激。观察两组病人术后6h和24h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RS(疼痛语言分级)、按压PCA次数(PCAdemand)、PCA有效次数(PCAeffect)、De/Dd比值(PCAe/PCAd)、24h吗啡用量及病人主观不适。结果:T+M组术后镇痛恶心发生率(23/32,36%)比M组明显减少(13/35,72%)(P<0.01);两组镇痛效果与吗啡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AES(2-100Hz)刺激合谷、内关和切口两侧对上腹部术后无明确镇痛作用,不能减少PCA吗啡用量,但可明显减少吗啡镇痛恶心发生率。

  • 标签: 经皮穴位电刺激 TAES 术后 腹部手术 PCA镇痛 吗啡镇痛
  • 简介: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后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MAPK)表达影响。方法: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min之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同时经颈静脉分别注入EGF100μg/Kg或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2、6、12和24h检测血浆D-乳酸浓度,取水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磷酸化p44/42MAPK、SAPK和p38表达,设置对照组和单纯缺血组。结果:EGF显著降低D-乳酸水平升高幅度(P<0.05),明显改善I/R引起病理损害,使p44/42MAPK和p38表达增强和提前,前减弱SAPK表达。结论:肠道I/R激活磷酸化MAPK系统,EGF通过调节MAPK表达参与细胞应激反应和增殖与分化。

  • 标签: EGF 大鼠 小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MAPK系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重复给予吗啡能导致其抗伤害效应时间依赖性降低,此即为吗啡耐受:近年来,许多研究报告显示重复给予吗啡后脊髓背角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加,其特征表现为GFAP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和形态学发生变化。本文就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吗啡镇痛耐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星形胶质细胞 吗啡镇痛耐受 作用 形态学
  • 简介: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FPS)病人“扳机点”(TrPs)皮质电位变化,并探讨其临床定位价值。方法:选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65例,先由同医师用指诊法定位TrPs,并在TrPs、TrPs周围点(上、下、左、右3m1)及躯体对侧相应点(对侧点)测定每体表电位,然后在扳机点施行镇痛药注射疗法或小针刀治疗,待疼痛明显好转后再次测定每皮质电位。结果:治疗前TrPs皮质电位明显高于周围点及对侧点(P<0.0l和P<0.05);治疗后扳机点皮质电位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TrPs具有皮质电位增高特性;TrPs皮质电位变化可间接反映其应激性。皮质电位测定具有辅助定位TrPs价值,如果结合临床指诊测定,可做到正确定位TrPs。

  • 标签: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扳机点” 皮质电位 镇痛药 小针刀
  • 简介:核因子-kB(nuclearfactor-kB,NF-kB)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种核转录因子,在细胞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细胞因子,DNA损伤等因素刺激后可被活化,增强多种基因转录,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粘附分子,受体,急性蛋白等,尤其为多种细胞因子转录所必需,包括TNF-α(tumornecrosisfactor-α),IL-1,IL-6,IL-8等在炎症反应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炎症介质,而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又是多种疾病状态发生发展基础,且可导致失控炎症反应,造成宿主自身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广泛损害,进而引起SIRS(systemicinflamatoryresponsesyndrome)、ARDS(dault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MOD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甚至死亡,因此NF-kB多种信号转导汇聚点,本文对NF-B对细胞因子基因调控及其及炎症反应关系作综述,以期对炎症反应控制提供治疗措施。

  • 标签: 核因子-KB 细胞因子 基因调控 炎症反应 核转录因子 分子生物学特性
  • 简介:区域神经阻滞在高血糖产妇中发生率较普通产妇高,但其对局麻药神经毒性是否更加敏感仍不明确。根据既往研究发现高糖环境与局麻药均可通过影响钙离子代谢,细胞器(线粒体及内质网)结构功能,以及丝裂原活化蛋自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reinkinases,MAPKs)家族,包括细胞外号调节激酶(extraceIIuIarsignal—regulatedkinase,ERK),C—JunN-末端激酶(c-JunNtermina卜k.rnase,JNK)或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tressactiviatedlproreinkinase,SAPK)以及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由此推测,高血糖产妇可能对于局麻药神经毒性更加敏感。

  • 标签: 妊娠合并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 局麻药 高糖环境 神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