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源于骨代谢状态改变,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作用有关。此外,高血糖毒性刺激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CVEGF—A)等破骨源性细胞因子也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骨质疏松 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环磷酰胺对雌性SD大鼠骨密度和骨微结构影响。方法40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环磷酰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环磷酰胺各组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5mg/kg、8mg/kg、10mg/kg)环磷酰胺,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15天,观察大鼠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等指标。结果不同剂量环磷酰胺组对照组比较,全身骨密度分别下降了9.8%、13.3%和15.6%;股骨骨小梁数目分别下降了49.8%、65.5%和72.8%;股骨骨小梁分离度则分别上升了225.2%、416.9%和577.4%。结论环磷酰胺可使大鼠骨密度降低,骨小梁数量减少,骨微结构受损,且环磷酰胺剂量越大,骨微结构受损越严重。

  • 标签: 环磷酰胺 骨密度 骨微结构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在回顾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进展基础上,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在退行性脊柱侧凸矫治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9年7月~2002年7月,本院骨科连续治疗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7例先行一期前路脊柱松解,二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后外侧植骨融合;16例行后路椎管减压、PLIF椎体间支撑融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9例行后路椎管减压、椎板截骨短缩、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没有出现切口感染,2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4例出现症状对侧下肢痛,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本组全部病例随访18个月~3年,平均2.4年.全部病例无断钉、断棒,无交界性后凸.术前、术后及18个月随访时进行Oswestry评分,统计结果表明术后和18个月随访时ODS评分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充分减压前提下,椎弓根螺钉三维矫正技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凸可达到满意纠正,重建脊柱稳定性,适当前路松解和椎体间支撑性植骨有利于矢状面畸形改善,减少神经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退行性 脊柱侧凸 椎弓根螺钉 矫形 随访 术后
  • 简介: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两种手术方式优缺点,拓展临床医师对于跟骨骨折治疗临床思路,科学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经验和参考。方法将纳入研究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56例跟骨新鲜骨折分为A、B两组:A组即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撬拨组,28例),B组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切开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而后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a=0.05检验水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撬拨组足部功能评分及优良率稍高于切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SandersⅡ型、Ⅲ型)同样可获得良好复位和可靠固定,而且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治疗跟骨骨折可靠、有效、实用手术方式。

  • 标签: 跟骨骨折 微创 经皮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 简介:患者创伤后脊柱后凸畸形通常继发于胸、腰椎骨折非手术治疗和不恰当手术治疗,可导致重力线前移及脊柱不稳,从而引起局部疼痛、畸形和神经功能障碍。脊柱后凸畸形手术治疗对外科医师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和富有挑战性问题。现将手术治疗方法及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后凸 矫形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由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举办“第七届国家级脊柱畸形学习班”,将于2007年6月14~19日在南京举办,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作专题报告。学习班授课内容:①理论授课:脊柱畸形临床评价和支具治疗原则;脊柱侧凸和单一矢状面畸形外科矫治策略、方法和最新进展;脊柱畸形矫形美学平衡理念;脊柱畸形微创矫形术;脊柱畸形全脊椎截骨和翻修手术策略;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及外伤性迟发性后凸畸形截骨矫形;各种新型脊柱内固定技术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②模型操作:学员有机会在脊柱侧凸模型上进行三维去旋转矫形器械操作。③手术观摩:学员将分组参观脊柱侧凸后路和前路矫形手术。④病例讨论:学习班将提供大量复杂脊柱畸形临床病例,学员可利用现代矫形理论进行讨论。

  • 标签: 复杂脊柱畸形 学习班 医学继续教育 国家级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南京鼓楼医院
  • 简介:目的分析颈、胸、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一期椎管减压术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2年5月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脊柱外一科收治颈、胸、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7例,均施行一期椎管扩大减压手术,从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颈髓病评分评级标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C)、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评级标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B)、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来分析一期椎管减压术临床疗效。结果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手术时间180~430min,平均263min。术中出血量350~1500mL,平均632mL;JOA-C、JOA-B评分术前分别为(12.6±1.5)分、(14.2±5.3)分,术后(15.6±1.9)分、(20.2±5.5)分,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57.8±7.6)%,术后(28.3±6.8)%,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总体满意度85.71%(6/7)。结论对颈、胸、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一期椎管扩大减压手术,有一定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颈椎 胸椎 腰椎 椎管狭窄 减压术 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5年2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205例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患者,男118例,女87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5岁。左侧117例,右侧86例,双侧2例。其中交通事故伤137例,高处坠落伤53例,重物砸伤15例。开放性骨折90例(GustiloⅠ型38例,Ⅱ型29例,Ⅲ型23例),闭合性骨折115例。本组全部病例均于伤后1~14d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腓骨均用钢板内固定,胫骨骨折钢板固定105例,髓内钉固定75例,外固定架固定25例。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周。按Johner-Wruth评分标准,205例中优132例,良47例,中18例,差8例,优良率87.3%。术后并发症:伤口不愈合,皮肤软组织坏死或缺损,经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1~2疗程仍有骨、钢板外露25例,其中15例行远端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5例行腓肠肌肌皮瓣转移或推移修复,3例行远端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2例行交腿皮瓣转移成活;感染15例;骨折延迟愈合16例,骨不愈合5例。截肢2例。结论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可获得良好显露,避免在小腿前内侧皮肤作切口,保护了小腿内侧皮肤,减少骨、钢板外露,骨折愈合保存血供,保护皮下血管网完整性,胫骨骨外露进行皮瓣转移保存供区,较好地实现修复重建,取得了优良治疗效果。

  • 标签: 单切口 胫腓骨中下段骨折 内固定
  • 简介: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对大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预防效果,同时观察其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影响.方法将30只3.5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模型组、对照组和干预组;皮下注射甲泼尼龙(3.5mg·kg^-1·d^-1,9周)诱导骨质疏松模型,干预组在造模同时辛伐他汀(4mg·kg^-1·d^-1)灌胃10周.干预结束后,测定各组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BGP)、血清IGF-1等指标.结果模型组对照组比较,BMD均显著降低、血清BGP、血清IGF-1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钙和尿钙/肌酐均显著增高(P<0.01),尿磷/肌酐也显著增高(P<O.05);干预组模型组比较,干预组BMD、血清BGP均明显增加(P<0.01),尿钙/肌酐显著降低(P<0.01),但对IGF-1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①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大鼠骨质疏松发生;②辛伐他汀可预防大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发生.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骨质疏松 辛伐他汀 预防效果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简介:目的比较补肾、活血复方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VEGF表达影响,探讨补肾、活血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分子机制。方法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实验研究对象,不同实验药物灌胃12周后,双能X线法测定骨密度,ELISA法测定骨、肾及血清中VEGF含量,定量PCR法测定骨、肾中VEGF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密度、VEGF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运用补肾、活血中药复方干预后,各组大鼠骨密度、VEGF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肾虚血瘀骨代谢失常VEGF表达降低有关,补肾、活血复方通过调节VEGF表达水平,起到治疗骨质疏松症作用

  • 标签: 中医中药 补肾 活血 骨质疏松症 VEGF
  • 简介:前述研究发现占位率〉60%后纵韧带骨化症后路椎管成形术疗效较差。后续研究分析了1996年后作者行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病例。27例患者于1996年~2003年间接受前路手术治疗。平均随访6年(2~10年)。神经功能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与前述研究中66例患者资料进行了统计对比。结果显示,在占位率〉60%后纵韧带骨化病例中,

  • 标签: 后纵韧带骨化症 前路减压融合术 前路手术治疗 后路椎管成形术 JOA评分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术后ALP动态变化特点,探索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骤然降低对成骨、破骨细胞功能影响,术后制定合理补钙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48例代谢性骨病为主要表现PHPT患者手术后ALP资料分别进行绘图分析,并统计曲线不同时段血尿钙、磷及PTH分布、变化。结果术后血清ALP变化呈现出了3个典型时段,血尿钙磷、PTH在不同时段内变化趋势呈一定规律性。结论术后PTH骤降所致血ALP规律性动态变化,反映了成、破骨细胞功能状态相应转变,揭示了ALP曲线不同时段内骨钙沉积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术后动态观察ALP变化为预测血钙变化及制定合理补钙治疗计划提供了帮助。

  • 标签: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血清ALP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明确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参数;探讨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临床意义.方法30例含完整寰枕关节干燥骨性标本,直视下行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后行X线摄片,在X线胶片上测量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钉道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钉道理想角度:螺钉方向在矢状面的上倾角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20.0°±2.6°.钉道长度:(29.28±2.46)mm.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方向性和钉道长度问题,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后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一种相对理想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式.

  • 标签: 关节 后路 钉道 螺钉固定 螺钉内固定 植入
  • 简介:目的探讨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施行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2例(45髋),全部得到随访,临床资料完整,平均随访(34.1±1.2)个月,对假体生存率、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步态、大腿痛等方面进行评估。放射学资料完整者39例(42髋),平均随访(31.5±1.6)个月,对假体放射学松动率、骨水泥鞘分级、异位骨化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假体生存率97.7%,髋臼或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观察终点,则假体生存率100%。Harris髋关节评分比术前平均(48±20)分(10~85分)改善为平均(90±8)分(56~100分),仅1髋股骨头坏死轻度疼痛,其余44髋均为轻微疼痛或无疼痛。2例中度跛行,10例轻度跛行,30例无跛行。无一例出现大腿痛,无一例出现髋臼或股骨假体放射学松动。2例(2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结论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患效果良好。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混合型 人工关节
  • 简介:目的评价新型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单独单枚使用不附加椎弓根螺钉时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方法15个人体新鲜标本随机分为圆柱状螺纹融合器组(Interfix);箱形融合器组(Telamon);扩张式融合器组(Expanded)。模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式将融合器单个置入椎间隙,不附加椎弓根螺钉。将标本放置于力学实验机中加载进行三维六度运动记录运动范围(ROM)。对3种融合器行拔出实验,记录最大拔出强度。结果各种状态下Expanded组ROM值均小于Interfix组和Telamon组,Expanded组最大拔出力747N,抗拔出强度分别比Telamon组和Interfix组高98.1%和32.4%。结论在单独单个使用情况下,扩张式融合器界面稳定性能高于圆柱状螺纹融合器和箱形融合器,并且在抗滑移性能上也远远超过另2种融合器,在严格适应证下可以单独使用。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 简介:强直性脊柱炎(AS)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骶骼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导致脊柱强直和纤维化,可使骨骼、肌肉、肺、眼等出现不同程度病变,疾病发展后期脊柱多呈现“竹节样”变化[1]。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S在欧洲人群发生率比亚洲人群高,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2]。AS高发于20岁左右青壮年,早期症状多为腰背痛,伴随胸廓活动度减小、晨僵、腰椎活动受限等,直至发展脊柱强直,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目前AS诊断广泛采用1984年修订纽约标准[3],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但AS患者早期症状通常不典型,影像学检查难以进行早期诊断,当骶髂关节出现影像学改变时病程己非早期。且该病目前尚无彻底根治方法,应尽早发现及时控制。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代谢组学 生物学标记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加强踝泵运动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作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我科2003年1月至2010年9月138例髋部骨折采取手术治疗患者临床护理资料,术后早期进行踝泵运动59例患者作为预防组,术后未进行踝泵运动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DVT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本组138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治疗护理效果,对照组发生DVT23例,发生率29.11%,预防组发生DVT9例,发生率15.3%。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导患者术后早期加强踝泵运动并协助医师做好预防性抗凝治疗,更能有效减少DVT发生。

  • 标签: 老年 髋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一种常见关节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近年研究显示,软骨细胞过度凋亡在OA发病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软骨细胞凋亡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体内外各种凋亡诱导因子通过刺激细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导致下游凋亡途径激活,最终大多汇集caspase级联放大反应这一共同通路。阐明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机制,将有助于OA防治。为此,本文针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综述。

  • 标签: 软骨细胞 凋亡 信号转导 骨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