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及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技术。其中,尤其肾脏移植技术最为成熟,自1974年成功移植了第1例肾脏,肾移植在我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到2000年有108家医院开展肾移植,肾移植数达4830例,尽管如此,肾

  • 标签: 尸体肾移植 肾脏移植 器官捐献 器官移植 移植技术 组成结构
  • 简介:不久前召开的第七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数据显示,我国胃癌患者约占全球胃癌患者总数的40%。预计到2015年,我国胃癌的发病率还将以每年1.6%的幅度攀升。数据惊人,护胃刻不容缓。近5年来,我国每年新发胃癌40万例。

  • 标签: 胃癌患者 中国 数据显示 肿瘤内科 发病率
  • 简介:中国妇幼卫生杂志》(期刊号:CN11-5816/R),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双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18—77。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妇女儿童领域的基础、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内容涉及围产医学、遗传优生、生殖健康、妇幼心理、妇幼营养、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妇幼卫生政策研究、妇幼卫生信息建设等。

  • 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妇幼营养 卫生杂志 社区妇幼保健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 稿约
  • 简介:一、《中国皮肤科学史》2013年出版发行。该书由陈洪铎、廖万清、张学军策划,马振友、张建中、郑怀林主编,国内外200名知名专家共同编辑完全,全书约200万字,文图并茂,史料翔实,是达到国际水平的大型皮科史书,现在开始征订。二、筹建集皮史、科研、教学、书库于一体的“中国皮肤科博物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兴利天下、留名万世的宏图伟业。珍贵的皮科文物濒临灭绝、近乎殆尽,为抢救、收藏中国皮肤科珍贵文物,特向全国征集皮肤科文献、仪器、器械、教具、蜡模、影像等文物,对捐献、联展的人士将赠送《中国皮肤科学史》等物品,对重大贡献者勒石记功。

  • 标签: 皮肤科 科学史 博物馆 中国 出版 通报
  • 简介:一、《中国皮肤科学史》2013年出版发行。该书由陈洪铎、廖万清、张学军策划,马振友、张建中、郑怀林主编,国内外200名专家共同编辑完成,全书约200万字,文图并茂,史料翔实,已开始征订。二、筹建集皮肤科发展史、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中国皮肤科博物馆”,特向全国征集皮肤科文献、仪器、器械、教具、蜡模、影像等文物,对捐献、联展的人士赠送《中国皮肤科学史》等物品,对重大贡献者勒石记功。

  • 标签: 皮肤科 科学史 博物馆 中国 出版 信息
  • 简介:一、《中国皮肤科学史》2013年出版发行。该书由陈洪铎、廖万清、张学军策划,马振友、张建中、郑怀林主编,国内外200名知名专家共同编辑完全,全书约200万字,文图并茂,史料翔实,是达到国际水平的大型皮科史书,现在开始征订。

  • 标签: 皮肤科 科学史 中国 出版 博物馆 通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近几年对我院冠心病的研究分析,探讨不同血液检验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76名冠心病患者,征得患者同意进行血液检测抽样观察,同时征选56名健康体检者同意,进行血液检测。将76名冠心病患者列为观察组,将56名健康体检者列为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标本(注在患者早晨空腹状态进行采集),并进行检测数据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在RDW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PDW、PLT、PCT、MPV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可比性。结论通过将两组成员在血液检验中进行对比,可以使得在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清晰的了解其血液红细胞的分布情况,以便诊断患者心肌健康状况,以健康者血液检验数据为参考指标,能正确判断冠心病患者的康复状况。

  • 标签: 血液检验指标 冠心病 检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非标示量血液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非标示量血液产生。方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本站的《血液采集操作规程》及χ2检验分析。结果131例非标示量中不足量有112例占0.168%,超量有19例占0.029%,非标示量400ml、300ml、200ml及1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中不足量与超量比较χ2=8.79,P<0.05;采血者因素有79例占60.31%,献血者因素有52例占39.69%。结论非标示量血液产生的主要原因为采血者的技术水平及质量意识相对薄弱引起,其次为献血者原因。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血液采集 非标示量
  • 简介: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热休克蛋白70(HSP70)检测与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将MHD患者92例根据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为2组:非炎症组(hs-CRP〈3mg/L)58例;炎症组(hs-CRP≥3mg/L)34例。检测2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血白蛋白(Alb)、hs-CRP、血红蛋白(Hb)、HSP70、铁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清HSP70与hs-CRP、IL-6、TNF-α、铁蛋白等炎症指标无明显相关性;与Hb、Alb、总胆固醇等营养指标也无相关性。非炎症组透析前HSP70水平较低,透析后迅速升高(P=0.013);而炎症组透析前后的HSP7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结论炎症状态可能是导致炎症组HSP70升高的原因;但HSP70不能反映MHD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炎症状况,也不能反映其蛋白质营养状态。透析前、后HSP70水平检测可反映机体抗应激反应能力。

  • 标签: 尿毒症 肾透析 HSP70热休克蛋白质 炎症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早期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置管前、置管后的宣教和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置管后10天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置管后11~30天,干预组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有效预防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健康教育路径 血液肿瘤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 静脉导管(PICC)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两种拔针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疼痛程度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操作者拇指和食指持针翼后约1.0厘米处的连接管并挤压该管使内瘘针内产生小量负压先慢后快拔针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持针翼快速拔针法。结果实验组患者拔针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拔后针尖滴血性液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发生率来说,有明显差异。结论手持距穿刺针翼约1.0厘米处连接管并挤压该管先慢后快拔针法可保护内瘘,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是一种理想的拔针方法。

  • 标签: 血液透析 内瘘 拔针压迫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对冠心病的影响。方法105例冠心病患者(年龄>60)血清总胆固醇(TCh)、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粘度(100s-130s-11s-1)红细胞压积指标,并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组TCh、TG、HDL-C、LDL-C全血粘度(100s-130s-11s-1)、红细胞压积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讨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组存在明显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关注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是预防老年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 标签: 冠心病 血脂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中的应用价值,得出结论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并能提供稳定的血流量,从而值得作为临床上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中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静脉 双腔导管 连续性血液净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中炎性因子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TIA患者和39例对照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er,D-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1,TIMP-1)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TIA相关的单因素分析显示TIA患者血CRP、D-d、MMP-9和TIMP-1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IMP-1与是否患病关系最密切。结论血中炎性因子在TIA后都有不同程度升高,它们参与了TIA的病理生理过程,与TIA密切相关。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重度中毒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应用血液滤过治疗,分析其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21例重度中毒性横纹肌溶解症病例的血液滤过治疗及其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病例接受血液滤过治疗后肌酶、肾功能均恢复正常,血滤过程未有出现致命性并发症。结论中毒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尽早使用血液滤过治疗结合精心护理,能显著改善病情,预后良好。

  • 标签: 中毒 横纹肌溶解症 血液滤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液灌流对2,4-滴丁酯中毒患者的疗效。方法32例2,4-滴丁酯中毒患者,采用HA230型树脂灌流器及血透机,血管通路选用直接动静脉穿刺或股静脉置管,肝素用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血流量为150~200ml/min,灌流时间为2.5h,每个患者治疗1~3次,治疗过程中吸氧,运用相应的药物及补液治疗。结果经治疗后,28例患者均得到明显的治疗效果,经1~9天的住院后,均治愈出院,并随访无后遗症,4例死亡。结论血液灌流技术在治疗2,4-滴丁酯中毒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简单,技术易于掌握,作用比较显著,便于基层医院开展,但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洗胃、相应的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1,只有在各种方法的综合治疗下,果断而及时应用,让患者接受治疗,可有效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反跳现象。

  • 标签: 血液灌流 2,4-滴丁酯中毒 应用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疏通透析者堵塞的动静脉内瘘,保护有限的血管资源,利于缓解病人心理压力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我院血透中心3年来为使维持性血液透析者内瘘堵塞再通,首选尿激酶5~60万单位稀释后,通过注射泵输至堵塞内瘘的动脉端,持续泵入15分钟或至2~7小时。结果36例内瘘疏通;对溶栓后内瘘仍有高度狭窄者行介入法,结果4例次内瘘全部畅通。结论要维持内瘘功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 标签: 内瘘堵塞 尿激酶 介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内毒素定量测定和微生物培养结果比较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对146例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血液内毒素水平和细菌培养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细菌培养阳性组血浆内毒素含量(2.28~483.44EU/ml)明显高于细菌培养细菌阴性组(0~159.33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9,P<0.05)。其中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体温显著升高组(>38.5℃)内毒素含量(1.54~159.33EU/ml)明显高于体温未升高组(0~2.29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3,P<0.05)。结论检测血液内毒素水平是诊断和监测细菌性(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疾病感染的一个重要参数,与细菌培养的结果比较,检测内毒素含量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诊治,为给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病情进行动态监测,并能有效监控病情发展,对给药后的疗效及预后判断具有极大意义。

  • 标签: 内毒素 内毒素血症 细菌培养 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