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丝氨酸/精氨酸蛋白特异性激酶1(SRPK1)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Oncomine癌症数据库分析SRPK1基因在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构建SRPK1特异的慢病毒干扰质粒(sh1和sh2)和阴性对照质粒(NC),包装慢病毒颗粒,分别感染T24细胞和5637细胞。设空白对照组(T24和5637)、阴性对照组(T24/NC和5637/NC)、干扰组1(T24/sh1和5637/sh1)和干扰组2(T24/sh2和5637/sh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SRPK1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及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Oncomine癌症数据库中SRPK1 mRN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01)。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的细胞SPRK1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调;在慢病毒感染后的T24细胞中,第3~5天干扰组的吸光度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慢病毒感染后的5637细胞中,第2~5天干扰组的吸光度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干扰组的迁移和侵袭的膀胱癌细胞数目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干扰组的E-cadherin表达量增加,而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明显减少,同时AKT通路蛋白p-AKT及p-GSK3β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RPK1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下调SRPK1的表达可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并降低膀胱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 标签: 膀胱肿瘤 丝氨酸/精氨酸蛋白特异性激酶1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针灸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62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用针灸康复训练治疗,分析两组疗效。结果:在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之下,实验组临床效果较好,P<0.05。结论:针灸康复训练效果较好,能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且针灸操作简便、风险较小,患者接受度较高,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遵从性,保障患者治疗结局的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针灸康复训练 脑卒中 吞咽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Buzsaki“丘脑皮层神经细胞网状振动学说”认为帕金森氏症的癫痫发作与震颤在脑神经中有共同起搏点,神经生化学单胺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对丘脑传入具有对抗放电、对抗振动等机制,而GABA能传入冲动是放电和振动的促进系统,当纹状体多巴胺水平降低时GABA能神经元促进放电系统的作用增强,作为起搏点引起癫痫、震颤的发生。本文从神经生化学视角来探讨神经递质的化学变化以及丘脑异常所带来神经心理学变化。

  • 标签: 丘脑 癫痫 抑郁症 神经生化学 神经递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肾康注射液联合山莨菪碱预防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IN)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对比剂急性肾损伤组(C组)、肾康注射液组(S组)、山莨菪碱组(A组)、肾康注射液联合山莨菪碱组(S+A组),每组18只。制备CIN模型,A组腹腔注射山莨菪碱,S组腹腔注射肾康注射液,S+A组腹腔注射山莨菪碱+肾康注射液,N组、C组腹腔注射等量0.9%生理盐水。比较五组生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与N组相比,C组、S组、A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明显升高,S组、A组SCr、BUN水平均低于C组,S+A组SCr、BUN水平明显低于C组、S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C组、S组、A组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升高,S组、A组NO水平均低于C组,S+A组NO水平明显低于C组、S组、A组;与N组相比,C组、S组、A组SOD水平明显降低,S组、A组SOD水平均高于C组,S+A组SOD水平明显高于C组、S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N模型大鼠使用肾康注射液联合山莨菪碱利于降低SCr、BUN、NO水平,提升SOD水平,减轻肾脏病理损伤程度,可发挥肾保护作用。

  • 标签: []  对比剂急性肾损伤 肾康注射液 山莨菪碱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了病理因素引起的KOA性别差异变化的机制,认为性别对KOA发生发展存在影响,KOA分性别论治可能为精准治疗、提高临床有效率提供新思路。

  • 标签: KOA 性别差异性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与优势。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7月间本院门诊收治的127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对照方式分为对照组(n=63)和干预组(n=64),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干预组加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一个月后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为(4.61±0.42)分,干预组为(3.17±0.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54/63),干预组为96.88%(62/6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有和胃降逆、疏肝理气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肝胃不和型 柴胡疏肝散加减 机制 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与优势。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7月间本院门诊收治的127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对照方式分为对照组(n=63)和干预组(n=64),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干预组加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一个月后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为(4.61±0.42)分,干预组为(3.17±0.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54/63),干预组为96.88%(62/6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有和胃降逆、疏肝理气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肝胃不和型 柴胡疏肝散加减 机制 优势
  • 简介:摘要: 通过生信分析、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中活性成分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站、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获取黄芪的有效成分及胰岛素抵抗疾病靶点,并进行整理与筛选,预测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的作用靶点并用数据库进行生信分析。从CTD数据库选择5个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重要蛋白受体,确定结合位点后分别与黄芪符合筛选标准的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根据对接结果虚拟筛选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活性成分。结果:槲皮素、蛇床子素等18个化合物可能是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活性成分,涉及对化学,内源性物质的反应等多个生物过程及钙离子、IL17、PI3K/Akt等多个信号通路; INSR、NOS3、PTGS2、TNF、CCL2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蛋白受体。某些黄芪中经筛选的活性成分与重要蛋白受体的结合程度好,多数优于罗格列酮,从分子层面上体现了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潜在研究价值。结论: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生物过程、多通路等多种途径实现的;生信分析、分子对接技术可以成为阐释单味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高效的方法,但需要结合一定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才会增强说服力。

  • 标签: 黄芪,胰岛素抵抗,生信分析,分子对接,重要蛋白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予以2型糖尿病(T2DM)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对药理机制实施分析。方法:取信封法将本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72例T2DM患者分成两组,其中36例纳为研究组,剩余36例纳为对比组,研究组采取二甲双胍治疗,对比组采取阿卡波糖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血糖水平。结果:(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比组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FPG、2hPG、HbAIc水平较对比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予以T2DM患者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较为明显,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对减轻疾病损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 临床疗效 药理机制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健脾活血祛痰开窍法对阿尔茨海默型痴呆(AD)的机制和临床疗效。研究共纳入58例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健脾活血祛痰开窍方药)30例和对照组(采用奥拉西坦胶囊)28例。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浆NO和NOS含量均降低,且治疗能够缓解氧自由基引起的质膜过氧化损伤,并抑制脑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因此,健脾活血祛痰开窍法对AD患者具有改善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缓解氧自由基引起的损伤的疗效。

  • 标签: 健脾活血祛痰开窍法 阿尔茨海默型痴呆 血脂 血液流变学 氧自由基
  • 简介:【摘要】:目的:选择样本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前循环脑梗死临床预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资料进行研究,其中40例为单纯的脑梗死,另外40例为TIA后脑梗死,同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率、脑梗死体积、NHISS评分以及κB(NF-κB)表达水平统计分析。结果:TIA组END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入院时,对照组和TIA组的NIHSS评分差异不显著。出院时,TIA组NIHSS、mR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脑梗死体积也小于对照组。在随访的1d、3d、7d及14d时,TIA组NF-κB表达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同时,随访1d、3d时,研究发现对照组和TIA组的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结论:有效的TIA治疗可减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END风险,同时也改善远期预后。该效应可能是由于TIA能更好地对抗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所致。

  • 标签: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 预后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测在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所起到的诊断价值及卒中机制。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114名人员进行对比实验,为方便对比,其中57名健康者为对照组,57名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采用TCD展开发泡实验,利用Valsava动作对PFO以及RLS进行检测,同时在检测房间隔瘤、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采用超声心动图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方式。其中血纤维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与比浊法测定。结果:经实验数据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FO、RLS(中重度)、ASA、DVT指标水平均相对较高(P<0.05),轻度发生率较为均衡(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检查中,TCD与Valsava动作联合对其PFO有一定的敏感性,可用于其诊断。PFO导致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与反常栓塞的形成密切相关。

  • 标签: 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 卵圆孔未闭 超声检测及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皮肤损伤创面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 抽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参与企业研究的的皮肤损伤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磺胺嘧啶银乳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创面面积改善情况、创面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以改善创面环境,促进患者创面愈合。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 皮肤损伤 创面修复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安全风险防御机制护理管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效果的影响。方法:对照组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0例病人施行整理护理属改进前,观察组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施行安全风险防御机制护理管理改进后于2022年1月至12月间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汇总统计并对比改进前后手术效率、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护理纠纷及术后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安全风险防御机制护理管理后,手术效率较改进前高,再加上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质量评分较改进前高(P<0.05),护理纠纷及术后感染发生率较改进前低(P<0.05);安全风险防御机制护理管理及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总体满意度较改进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护理风险防范知识和能力,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安全风险防御机制护理管理 手术室护理 风险事件
  • 简介:摘要:基于双因素理论以湖北省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妇幼医院)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基于双因素理论在绩效改革新形势下的妇幼保健院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并推动医院跨越式发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双因素理论  妇幼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医疗机构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PDCA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医疗机构中起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通过PDCA四个循环模式精细化管理医疗机构护理质量安全进行研究,并探讨精细化管理在护理质量中的影响力。

  • 标签: PDCA精细化管理 医疗机构 影响
  • 简介:[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消瘰丸“异病同治”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及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本草组鉴数据库(HERB)、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及已发表文献,搜索并筛选消瘰丸组方药物的活性成分,利用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获取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通过GenCards、DrugBank、DisGeNET 数据库检索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子宫肌瘤相关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3.9.0构建与分析 “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利用韦恩图获取活性成分-疾病共有靶点;借助String11.5平台构建药物疾病共有靶点的蛋白互相作用(PPI)网络; 利用 Metascape 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消瘰丸活性成分14个,相关靶点 139个,与3种疾病共有靶点25个;消瘰丸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及子宫肌瘤发挥“异病同治”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β-谷固醇、茵芋苷、谷氨酸等;药物作用的关键靶点可能为GAPDH、CASP3、BCL2、TNF、PTGS2、CCND1、MMP9、ESR1等;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癌症通路、IL-17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从“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疾病”多角度探讨了消瘰丸“异病同治”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及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调节、雌激素水平变化、细胞增殖、组织增生、血管异位生成等多个过程,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 标签: []  消瘰丸 网络药理学 甲状腺结节 乳腺结节 子宫肌瘤
  • 简介:【摘要】痛风以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慢性痛风石形成及关节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不通”是痛风发生的病机关键。 本文通过“不通则痛”理论探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认识到“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气血津液运行通畅则安,脏腑经络阻塞不通则病。

  • 标签: 痛风性关节炎 不通则痛 中医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