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余海峰 彭帅羚 陈曦 韩水云 胡涵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杭州 310009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杭州 310022,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杭州 31002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杭州 310009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脂质体阿霉素(PLD)与表柔比星(EPI)在弥漫B细胞淋巴瘤(DLBCL)一线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收集整理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的DLBCL患者临床资料,就诊时间从2013年3月至2018年4月,共纳入411例接受过一线化疗的患者。根据年龄、性别、淋巴瘤分期等因素,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法1∶1配对,选出PLD组和EPI组患者各151例。进而对比PLD组和EPI组的有效性和不良事件。所有患者在治疗后随访3年,观察生存情况。结果PLD组完全缓解(CR)率81.5%,EPI组CR率72.2%。PLD组客观缓解率(ORR)98%,EPI组ORR 96.7%。两组CR率(χ2=0.478,P=0.489)及ORR的差异(χ2=0.007,P=0.934)均无统计学意义。PLD组发生骨髓抑制25例(16.6%),发生心脏毒性相关事件21例(13.9%);EPI组发生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相关事件均为24例(15.9%),两组的骨髓抑制差异(χ2=0.018,P=0.895)和心脏毒性差异(χ2=0.174,P=0.677)均无统计学意义。3年随访中,PLD组和EPI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9.1%和69.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0,P=0.047)。PLD组和EPI组的3年总生存率(OS)都为8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2,P=0.538)。结论PLD在DLBCL患者一线化疗中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EPI,而在3年总生存期、短期疗效和骨髓抑制上与EPI相当。

  • 标签: 表柔比星 脂质体阿霉素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合并同侧坐骨切迹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单一腹直肌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9例髋臼骨折合并同侧坐骨切迹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39.8±15.4)岁(范围25~54岁);坠落伤6例、车祸伤3例;合并骨盆骨折3例、颅脑损伤1例、胸部损伤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2例、四肢其他骨折3例。髋臼骨折依据Letournel-Judet分型均为双柱骨折;坐骨切迹骨折均为骨折线自骶髂关节下方经坐骨切迹顶至髋臼后柱且移位明显的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及坐骨切迹骨折的复位质量,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140.4±55.2)min(范围110~190 min),术中出血量(770.5±430.9)ml(范围540~1 260 ml)。术后Matta影像学骨折复位质量评价,解剖复位7例、满意复位2例。随访时间(24.8±8.8)个月(范围12~36个月)。髋臼骨折及坐骨孔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6~12周,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术后1年,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6.2±0.6)分(范围12~18分),其中优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9%。结论髋臼骨折合并坐骨切迹骨折损伤严重,手术复位固定较为困难;腹直肌外侧入路能较好地完成骨折复位和固定,并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en bloc切除清创联合臀肌肌瓣在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0年2月,阜阳民生医院收治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8~69岁;病灶累及单侧者6例、双侧者2例;根据Cierny-Mader骨髓炎解剖部位分型,局灶型者6例(7侧)、弥散型者2例(3侧);入院时创面面积为3 cm×2 cm~12 cm×9 cm。采用en bloc切除清创将压疮和慢性骨髓炎病灶组织彻底清除,一期将慢性感染性病灶转变为无菌切口样的新鲜创面,切取面积为10 cm×6 cm~15 cm×9 cm的臀肌肌瓣转移填塞无效腔。将5例患者创面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通过局部皮瓣转移闭合。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情况、住院时间,术后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及皮瓣存活情况,随访观察患者压疮及骨髓炎复发情况、患部外观、肌瓣供区继发功能障碍和畸形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20~900(430±150)mL;5例患者进行了术中输血治疗,其中2例患者输入3 U悬浮红细胞、3例患者输入2U悬浮红细胞;8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8~29(23.5±2.0)d。7例患者切口愈合;1例患者翻身过程中切口缝线撕脱,进行二次缝合后愈合。3例进行局部皮瓣转移患者术后皮瓣存活良好。随访6~20个月,8例患者压疮和骨髓炎均未复发,患处皮肤质地良好、轻度色素沉着、无窦道形成,供区均未继发功能障碍或畸形。结论应用en bloc切除清创联合臀肌肌瓣治疗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较佳,术后压疮和骨髓炎未复发,患处皮肤质地和外观良好,供区未继发功能障碍或畸形。

  • 标签: 压力性溃疡 骨髓炎 坐骨 En bloc切除清创 肌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8F-FDG PET/CT在原发乳腺淋巴瘤(PBL)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10月间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和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6例原发乳腺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PB-DLBCL)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6~79岁)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影像资料。6例患者共行10次18F-FDG PET/CT显像,分别用于化疗前基线评估(6例共6次)、治疗反应评估(2例共3次)、复发监测(1例共1次)。18F-FDG PET/CT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SUVmax),疗效评估采用Deauville评分法。结果6例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PB-DLBCL(3例为穿刺病理,3例为术后病理)。6例患者化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显像辅助诊断并评估分期,其中3例穿刺病理确诊患者基线18F-FDG PET/CT显像示单侧乳腺肿块FDG摄取异常增高,SUVmax分别为23.0、52.9、33.6;另3例术后患者基线18F-FDG PET/CT显像示术区片状稍高密度影,FDG摄取轻度弥漫性增高,SUVmax分别为3.4、2.2、2.0。有1例患者(病例2)基线PET/CT示左侧乳腺巨大肿块伴左侧腋窝淋巴结累及,化疗4程后PET/CT显像示双侧乳腺新增多处结节状摄取增高灶(Deauville评分4分),随后更换方案化疗3程,治疗结束后PET/CT显像结果阴性(Deauville评分1分)。另有1例患者(病例4)术前常规影像检查仅发现右乳病灶及右腋窝淋巴结,术后PET/CT提示左乳病灶,治疗后PET/CT显像提示病灶代谢完全缓解(Deauville评分1分),随访7个月余后再次行PET/CT评估发现肿瘤复发(Deauville评分5分)。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在PB-DLBCL患者诊疗的各阶段(诊断和初始分期、治疗反应评估及复发监测)中可以更好地进行全身评价并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乳腺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气滞痰阻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疗效。方法:气滞痰阻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86例(2019.01-2020.12),随机分成甲(常规西药治疗)、乙(常规西药+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组,各43例。观察、比对两组疗效。结果:乙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甲组,AST、ALT、TC、TG水平低于甲组(P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气滞痰阻血瘀型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中,应用改良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术的效果和价值。方法:患者接收时段介于2020年8月-2021年10月,对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开展规范分组操作,对照组23例实施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术,观察组27例给予改良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术。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对照组高达26.08%,且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改善幅度较大,数据和对照组展开比较(P<0.05)。结论:改良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效果显著,可提升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重型颅脑外伤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并发症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剂量维生素C辅助免疫球蛋白对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治疗的80例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利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利用剂量维生素C辅助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心肌酶谱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大剂量维生素C 免疫球蛋白 感染病毒性心肌炎 炎性因子 心肌酶谱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及单侧标准外伤骨瓣手术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颅脑损伤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单侧标准外伤骨瓣手术,观察组实施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比颅内压及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颅脑损伤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 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消化道出血(GIB)患者治疗中,应用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联合剂量质子泵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21年1月~2022年1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消化道出血(GIB)病人98例作为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每组49例。常规组给予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联合常规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联合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期的止血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止血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 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应用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联合剂量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止血率,临床应用价值突出,值得推广。

  • 标签: 内镜下金属止血夹 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 消化道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剂量维生素C结合罗红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收治我院2022年1月-8月的4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核心,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剂量维生素C结合罗红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之对照组,差异较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实施剂量维生素C结合罗红霉素治疗,可以改善其临床效果,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大剂量维生素C 罗红霉素 支原体肺炎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肿瘤科2020年4月至11月的肢体骨肉瘤肺转移接受三氧化二砷联合顺铂剂量化疗的病例,对其护理进行总结,探讨其干预成效。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9例病例的临床症状、并发症、治疗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经护理及治疗,不良反应减轻或缓解。结论:及时采取止呕、护胃、抗过敏、升血细胞药物治疗、饮食指导、营养支持、尿量监测、实验室监测等后,能安全、舒适地度过化疗期。

  • 标签: 转移性骨肉瘤 三氧化二砷 顺铂 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儿童病发白血病后使用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期间开展针对性护理对其并发症的降低作用。方法:抽取本院2019年8月-2021年8月100例儿童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科室自拟分组标准,将100例患儿划分为两组,分别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含50例病例,患儿均使用剂量甲氨蝶呤进行化疗治疗,期间为对照组患儿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针对性护理,分别实施干预后对两组护理效果及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经对组间护理总有效率评估后,得出观察组患儿护理效果更高(P

  • 标签: 儿童白血病 大剂量甲氨蝶呤 化疗 针对性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弥漫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是否完全缓解的因素,以及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交互作用对DLBCL患者是否完全缓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73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5.0软件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影响DLBCL患者是否完全缓解的因素,并探讨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使用R 4.2.0软件中的Matrix包、epiR包、survival包对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的因素进行logistic相加交互作用分析。使用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交互作用指数(S)三个指标评价是否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果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KPS评分<80分、LDH升高是影响DLBCL患者未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均P<0.05)。β2-MG升高、KPS评分<80分、LDH升高患者发生未完全缓解的风险分别是β2-MG未升高、KPS评分≥80分、LDH未升高患者的1.971倍(OR=1.971,95% CI 1.161~3.346)、2.056倍(OR=2.056,95% CI 1.057~4.000)、3.351倍(OR=3.351,95% CI 1.783~6.300)。KPS评分<80分和LDH升高两个危险因素之间存在负相乘交互作用(OR=0.317,95% CI 0.126~0.785);RERI估计值-2.07(95% CI -4.79~0.64),AP估计值0.50(95% CI -1.68~0.32),S估计值0.50(95% CI 0.22~1.13),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论β2-MG升高、KPS评分<80分、LDH升高是影响DLBCL患者未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当KPS评分<80分、LDH水平升高均发生于同一患者时,它们的联合效应小于两者分别单独作用的乘积;当这两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不会对DLBCL患者产生新的效应。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乳酸脱氢酶类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 交互分析 完全缓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有随访资料的106例DLBC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76例(72%),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30例(28%),以1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EnVision法检测EZH2、c-myc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EZH2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关系。结果DLBCL患者中EZH2、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83/106)与48.1%(51/106),正常对照两者均不表达。non-GCB型中EZH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GCB型(P<0.01)。EZH2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均有关(均P<0.01)。GCB型中EZH2与c-myc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4,P<0.001)。DLBCL中EZH2阴性组OS及PFS均优于EZH2阳性组(均P<0.001)。结论DLBCL患者EZH2高表达与临床分期晚、血清LDH水平高、IPI评分高及non-GCB型相关。EZH2高表达可能与c-myc高表达有关,提示DLBCL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质载体家族39(SLC39)A14对弥漫B细胞淋巴瘤(DLBCL)OCI-LY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将人DLBCL细胞株OCI-LY3分为Vector组(瞬时转染空载对照质粒)和SLC39A14组(转染SLC39A14质粒)。采用CCK-8法检测两组OCI-LY3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OCI-LY3细胞SLC39A14蛋白表达水平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Vector组相比,第3天至第5天SLC39A14组细胞增殖能力均增加(均P<0.05)。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36 h后Vector组迁移细胞数为(64±4)个,SLC39A14组为(236±25)个,SLC39A14组细胞迁移能力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2,P<0.05);侵袭实验结果显示,Vector组侵袭细胞数为(32±2)个,SLC39A14组为(127±17)个,SLC39A14组细胞侵袭能力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SLC39A14组pmTOR、pAKT、pPI3K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结论SLC39A14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DLBCL发生、发展。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溶质载体家族39成员14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服用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后发生的疱性类天疱疮(BP)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病房收治的合并糖尿病的BP患者116例,分为BP发病前应用DPP4i治疗糖尿病的DPP4i-BP组和未应用DPP4i治疗的普通BP组,分析和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皮损面积、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预后,记录DPP4i-BP组患者服用DPP4i与BP诊断的时间间隔。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DPP4i-BP组32例,年龄(77.17 ± 15.32)岁,男女比例为15∶17;普通BP组84例,年龄(76.65 ± 19.32)岁,男女比例为43∶41。DPP4i-BP组开始服用DPP4i药物到诊断BP的时间间隔为(14.61 ± 3.93)个月,其中维格列汀的间隔时间最短,为(5.42 ± 2.84)个月,与西格列汀、利格列汀、沙格列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93,P < 0.001)。与普通BP组相比,DPP4i-BP组病情重度患者多,为16例(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63,P= 0.008)。两组抗BP180抗体阳性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3,P= 0.870)。治疗前后DPP4i-BP组抗BP180抗体水平均高于普通BP组(P= 0.015、< 0.001),且降低幅度小于后者(t= 5.11,P < 0.001)。两组控制病情所需的糖皮质激素平均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00,P= 0.322)。DPP4i-BP组控制病情所需平均时间较长(t= 6.72,P<0.001),并且更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或其他药物(t= 10.05,P= 0.002)。开始系统治疗后6个月内,普通BP组病情出现反复的病例比例(17例,27.86%)明显高于DPP4i-BP组(2例,7.69%,χ2= 4.35,P= 0.037)。并且,6个月时,普通BP组糖皮质激素平均剂量显著高于DPP4i-BP组(t= 7.04,P < 0.001)。结论DPP4i类降糖药中,BP发病前服用维格列汀患者最多,服药与BP发病时间间隔最短。DPP4i-BP患者治疗初期可能不易控制,但预后较好。

  • 标签: 类天疱疮,大疱性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腿等速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不对称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例ACL重建患者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7~47岁[(29.4±5.2)岁]。术后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流程。采集术后1年腿等速肌力测试数据,分别测试伤侧和健侧的60°/s、180°/s、300°/s向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60°/s离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分析其肌力峰值。采集患者步行过程的三维运动信息及地面反作用力,通过逆向动力学分析患者步态支撑期的膝关节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包括屈曲力矩峰值、伸展力矩峰值、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外旋力矩峰值、内旋力矩峰值、屈曲角度峰值、步态支撑末期伸展角度峰值、足跟着地屈曲角度、外展角度最大值、步态支撑末期外旋角度最大值。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明确等速肌力双侧对称指数(LSI)与步态参数LSI的相关性。结果ACL重建术后1年伤侧60°/s、180°/s、300°/s向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60°/s离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峰值显著低于健侧(P均<0.01)。与健侧相比,ACL重建患者术后1年伤侧步态支撑期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显著降低(P<0.01),步态支撑末期膝关节伸展角度不足(P<0.01)。伤侧与健侧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外旋力矩峰值、内旋力矩峰值、屈曲角度峰值、足跟着地屈曲角度、外展角度最大值、步态支撑末期外旋角度最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L重建术后1年6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的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内旋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R=0.42,P<0.05);18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LSI与屈曲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R=0.45,P<0.05);180°/s等速向心屈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R=0.46,P<0.05);30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R=0.42,P<0.05);60°/s等速离心屈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R=0.54,P<0.01)。结论ACL重建患者1年后大腿等速伸膝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力矩、旋转力矩、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性显著相关,等速屈膝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性显著相关。提示ACL重建患者1年后仍需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提高肌力与运动功能水平,以降低ACL再断裂及继发损伤风险。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肌力 步行 人体运动学,实用 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在小儿肺炎支原体叶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0月本院76例肺炎支原体叶性肺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治疗与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IL-8、TNF-α和IL-10方面,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优(P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大叶性肺炎 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 TNF-α
  • 简介:【摘要】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观察到一些常见的代谢异常疾病,如肥胖 、高血压 、糖尿病 、血脂异常等常常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中 ,即多个代谢异常在个体聚集的现象 ,我们通常称之 为 代 谢 综 合 征(metabolic syndrome,MS)。随着城市化的进行,过量的能量摄入 、运动量减少以及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形成 ,代谢综合征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不断升级的公共卫生问题 。研究显示,MS在美国人群中患病率高达33%,而在中国人群中达17.8%~25.0%,MS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流行的慢性病【1】。MS患者主要临床结局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卒 中 和 2 型 糖 尿 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2] 。因此,MS的二级预防对于防治ASCVD、卒中和T2DM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仍然没有针对MS的特异性药物,临床主要依靠联合应用降压、降糖和调脂的药物,以实现综合达标。本研究旨在探讨臭氧自血联合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SGLT2i)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硬化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大自血,代谢综合征,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