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折内固定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2021年3月我院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对比分析骨折内固定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评分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可以尽早下床活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 标签: 骨折内固定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老年患者 股骨颈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充气法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联合一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单孔充气法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联合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手术的3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6(11)岁[M(QR)](范围:26~64岁)。对手术根治性、术后美容效果进行评估,并采用乳腺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结果3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13.4±11.7)min(范围:200~485 min),中出血量(33.8±3.3)ml(范围:10~100 ml)。5例患者术后发生乳头乳晕缺血坏死,其中1例因乳头乳晕坏死导致假体外露最终手术取出假体;无包膜挛缩、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35(17)个月(范围:12~77个月),1例发生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1例发生远处转移。患者术后乳房满意度、社会心理状态、胸壁状态、性健康程度评分分别为(78.3±2.6)分(范围:55~100分)、(89.1±2.3)分(范围:82~100分)、(91.47±1.33)分(范围:43~100分)、(78.5±2.7)分(范围:39~100分)。结论单孔充气法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联合一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可获得较好的根治效果和美容效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较高。

  • 标签: 乳腺肿瘤 腹腔镜检查 皮下腺体切除术 假体植入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1例肾移植术后1个月发生移植肾静脉血栓受者,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治疗11 d血肌酐降至111 μmol/L,下肢肿胀明显缓解,术后随访肾功能稳定,治疗效果良好。为临床治疗移植肾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参考。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肾静脉血栓形成 栓子清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静脉麻醉无痛人流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时段:2019年06月至2020年06月,收集本院接治的静脉麻醉无痛人流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68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34)和心理护理的观察组(n=34),对比SAS、SDS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分析护理满意度,和对照组(79.41%)相比,观察组(97.06%)更高,P<0.05。护理前,两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和对照组SAS、SDS评分相比,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结论:实施心理护理,对静脉麻醉无痛人流患者具有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静脉麻醉 无痛人流 心理护理 护理满意度 SAS SDS评分
  • 简介:摘要:阐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原因,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近年来关于预防PICC置管中异位颈内静脉的文献资料,对预防异位的各种方法进行综述,总结并分析优缺点,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 标签: PICC 导管异位 颈内静脉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无痛人工流产静脉复合麻醉临床用药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治疗的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200例,分为两组,使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麻醉为实验组,使用丙泊酚麻醉的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氧气分压,清醒时间,出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效果相比(P

  • 标签: 无痛人工流产术 静脉复合麻醉 临床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2)/动脉-深静脉氧含量差(Ca-vO2)比值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选2018年7月—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完成常规血流动力学复苏且资料完整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9例,收集患者完成常规复苏时去甲肾上腺素(NE)用量、血乳酸、Pv-aCO2、Pv-aCO2/Ca-vO2比值等资料。根据感染性休克患者完成复苏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在48h动态变化,将入选患者分为器官功能未恶化者和器官功能恶化者。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v-aCO2/Ca-vO2比值对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9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规复苏完成48 h时, 25例(25.25%)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恶化。器官功能障碍未恶化者相比器官功能障碍恶化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61(0.27,1.42)μg·kg-1·min-1 比 0.91(0.47,2.87)μg·kg-1·min-1]、血乳酸[2.93(1.77,5.88)mmol/L 比 6.15(2.56,8.59)mmol/L]、Pv-aCO2[5.00(3.98,7.85)mmHg(1 mmHg=0.133 kPa) 比 7.00(5.00,8.35)mmHg]、Pv-aCO2/Ca-vO2比值[1.36(1.17,1.69)比2.23(1.83,2.78)]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v-aCO2/Ca-vO2比值是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规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48,95 %CI 5.25~79.93,P<0.001。Pv-aCO2/Ca-vO2 比值为1.77时,预测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79.73%,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与Pv-aCO2/Ca-vO2比值<1.77者比,Pv-aCO2/Ca-vO2比值≥1.77者常规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率明显增高[47.37%(18/38) 比 8.20%(5/61),P<0.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规血流动力学复苏后,仍有部分患者器官功能障碍继续恶化。Pv-aCO2/Ca-vO2比值是评估氧代谢良好的指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恶化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器官功能障碍 氧代谢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和传统开腹手术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5月到2021年5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应用传统开腹手术。实验组应用腹腔镜根治。对比手术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相关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数据指标具备较大差异,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指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数据指标满足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方式对于结直肠癌有着较高的治疗优势,整体手术效果明显并且患者康复效率较高,可以有效规避手术相关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根治术 结直肠癌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泌尿外科进行腔镜手术患者采取看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之后的效果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评价其围手术期阶段采取此类护理方法的效果和成效。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进行腔镜手术且处于围手术期的泌尿外科患者群体中,抽取70例进行对比对照的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对照两组。人数完全一样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则积极采取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两组分别开展临床干预之后的效果情况进行对比,着重评价患者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切口感染、发热、出血为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临床干预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结果 分别开展护理干预之后的结果发现,观察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产生了显著地缩短(P<0.05),而相比之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临床效果较为明显。结论 临床泌尿外科镜手术处于围手术期患者开展护理的过程中,选择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开展干预之后,普遍的干预效果较为满意,对于患者疾病干预、健康恢复所带来的影响更加积极。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 临床护理 外科护理 泌尿外科 腔镜手术 围手术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开放式与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效果。方法:开放组行无张力疝修补镜组患者予以腹腔镜TEP。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短于开放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且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开放式腔镜 完全腹膜 外腹股沟 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腔镜粘连分离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宫粘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宫粘连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两组患者均行宫腔镜粘连分离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雌孕激素序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8.37%,显著高于对照组60.47%,P

  • 标签: 宫腔镜粘连分离术 雌孕激素序贯疗法 宫腔粘连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为了分析快速康复外科围期护理在肠外科镜手术中的运用成效。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的肠外科患者80例进行分析,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把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方法,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明显比观察组更长,并发症发生率也比观察组患者高,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数据具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下胆囊癌根治围手术期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优质护理下患者围期的相应指标变化。方法:将本院收治的镜下胆囊癌根治围手术期患者作为研究群体,经过护理分组,回顾两组资料,回顾2020年后入院的20例患者优质护理下,与2020年之前入院的2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下,患者腹痛、上腹包块、黄疸、消化道穿孔的不良症状几率,并对比护理下患者KPS功能状态评分。结果:优质护理后患者遗留总不良问题占比5%,常规护理后患者的遗留病症占比15%,其中较之优质护理上腹包块、黄疸、消化道穿孔分别有1例,优质护理之下的70%患者可完成自理活动,25%的患者具备基本自理能力,5%患者无法自理,常规护理下总体自理占比80%,15%的患者缺乏自理能力,(P

  • 标签: 腔镜下胆囊癌根治术 围手术期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肠系膜上静脉肝外门体分流(TEPS)在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前瞻性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12例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患者,实施TEPS。采用腹部脐下正中纵行小切口暴露肠系膜上静脉属支,经此引入RUPS-100穿刺针至肠系膜上静脉主干;经右侧颈内静脉引入直径20 mm球囊标记下静脉位置;透视下采用RUPS-100穿刺针穿刺下静脉内的球囊,并采用加硬泥鳅导丝建立肠系膜静脉-颈内静脉路径;最后采用覆膜支架在肠系膜上静脉和下静脉间建立门-体分流通道。记录总手术时间、单纯建立门-体分流通道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前后肠系膜上静脉的压力等数据,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肠系膜上静脉压。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总手术时间为(113±32)min,单纯建立门-体分流通道的时间为(31±5)min,对比剂用量为(129±48)ml,术前及术后肠系膜上静脉压分别为(27.8±2.7)和(14.3±2.1)mmHg,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125,P<0.01)。术后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状均缓解,但出现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菌血症,1例轻微肝性脑病,经后续治疗后均治愈;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CT显示所有患者门-体分流通道均通畅。结论对于急、慢性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患者,本研究初步证实了TEPS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门体分流术,外科 肝外门静脉阻塞 门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我院2020年8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措施。结果:5例患者其中4例症状有明显好转,1例出现声音嘶哑,经进一步治疗与护理后症状缓解。结论: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围手术期 观察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内再通及复合再通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OICA)的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手术成功率和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5例有症状的COICA患者,根据患者的闭塞节段及长度接受内再通手术治疗,复合手术仅在闭塞节段累及颈内动脉开口且内再通难以通过颈内动脉开口闭塞段时选择,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再通率和主要不良事件。结果35例患者中30例成功开通血管,其中复合手术开通3例、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开通1例、单纯内再通26例;5例因无法到达远端真而放弃开通。开通成功的患者中5例患者出现了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出现栓塞脑梗死,1例高灌注脑出血,1例术后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2例再次闭塞,2例患者支架内再狭窄,余患者没有观察到血流动力学狭窄或再闭塞。结论在高度选择的病例中,对有症状的COICA患者进行再通治疗是一种安全方法。

  • 标签: 颈内动脉 闭塞 非急性期 腔内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舒适护理用于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于实验组采用舒适护理的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手部肿胀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实验组50例患者中,术后6小时手部肿胀程度,重度7例,中度18例,轻度25例,护理非常满意27例,护理满意23例,护理不满意0例,护理总满意度为50(100.00%),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实验组患者手术后6小时手部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舒适护理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改善患者的手部肿胀程度,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实现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有效提升,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舒适护理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例分成两组,针对常规组29例患者实施颈动脉支架成型治疗,针对治疗组30例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对比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为显著,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强化患者预后效果。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优良率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A)应用覆膜支架介入的麻醉管理。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在全身麻醉下实施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的ADA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围期采用右美托咪定、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实施全凭静脉麻醉。中持续监测心率(HR),指间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压(Art)。观察围期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效果。结果:30例患者麻醉及手术均顺利,除T4有明显波动外(P<0.05),其余时间点SBP、MAP及SpO2、HR基本维持平稳。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定、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覆膜支架介入手术治疗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