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易成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人民医院易成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因为体内储存的铁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量。这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铁吸收减少、铁需求增加、铁利用障碍或过度损耗造成的。形态表现为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其特征是骨髓、肝脏、脾脏等组织中缺乏稳定铁。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在全世界范围内也较为常见。全世界大约有7亿人患有这种疾病,特别是育龄妇女和婴儿。钩虫病在流行区也很常见,其发病程度也很严重。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疲劳、活动后心悸、气短、耳鸣、接受不良等贫血。缺铁的症状包括儿童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降和异性恋,以及引起缺铁的所潜在的疾病症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9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69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65例患者得到满意的治愈效果,4例患者明显有效。结论缺铁性贫血患者护理过程存在一定难度,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整体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实施人性化和整体化的护理干预是治愈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关键。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护理 内科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方法进行研究,提出新的护理思路,提高对小儿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质量。方法以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位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对两种患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结果,并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两组患儿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程度,从而总结出新的对小儿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思路。结果对照组中有50位患儿治愈,治愈率为83.3%,实验组中有57位患儿治愈,治愈率为95%。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率为81.7%,实验组为93.3%,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且实验组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结论要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加细心周到、科学合理的护理,并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

  • 标签: 小儿缺铁性贫血 护理思路 探究
  • 简介:在1—3岁的幼儿中,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高达4%~8%。一些病例报告表明,健康儿童缺铁性贫血与缺血性卒中存在某种联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系的Maguire等进行的研究旨在探讨缺铁性贫血是否有与幼儿卒中有关。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缺血性卒中 幼儿 病例报告表 健康儿童 患病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儿童是贫血的主要罹患者,贫血是中国政府重点防治的儿童“四大疾病”之首,也是WHO的四大营养性疾病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儿童贫血的流行病预防策略研究,分析了近年来主要流行病因,并针对儿童贫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流行病学预防策略的思路和对策。

  • 标签: 贫血 缺铁性 儿童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方法了解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病因、临床表现、总结出其护理方法。结论缺铁性贫血病人可以分为一般护理、药物护理、对症护理、治疗护理。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贫血病人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对于溶血性贫血,溶血的速度和患者对贫血的耐受能力,对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及其输血量十分重要,许多情况并不需要输注红细胞。需要输注时,也不应以提高红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水平为目的。对需要长期依赖红细胞输注替代治疗的患者,应充分权衡输血利弊,尽可能减少输血次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延缓或避免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红细胞膜病变和红细胞酶缺陷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减少诱因、对症处理,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输血。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输血治疗 自身抗体 输血前检查
  • 简介:摘要: 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工作对患者治疗效果有辅助作用,能够一定程度的缩短治疗周期,提升患者感受满意度。本文就如何做好优质护理,护理人员怎样提升护理技能,帮助缺铁性贫血患者康复进行了说明。

  • 标签: 优质护理 贫血 药剂 情绪控制
  • 简介:摘要: 本文从缺铁性贫血对人体的危害谈起,针对危害说明缺铁性贫血患者积极治疗的重要性,并且指出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关键点,建议通过多种方式的优质护理方式帮助患者提升情绪指数,缩短治疗周期,让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 标签: 贫血 注射 压力 环境 护理
  • 简介:摘要: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多发于妇女、儿童的疾病。造成精神不振、身体疲劳、脾脏重大等多种问题。多数的缺铁性贫血通过治疗是能够得到治愈的。但在治疗过程中要进行细致的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概率。本文就缺铁性贫血护理工作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给出了细致护理的合理方案。

  • 标签: 贫血 细致护理 输血 注射方式
  • 简介:摘要: 人体内铁的储存量不足,造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完成人体氧为各个器官传送工作的进程缓慢,或者无法完成这项工作,从而对人体器官造成损伤。缺铁性贫血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工作繁杂,注意事项多,优质的完成护理需要下工夫研究,花心思思考。本文就缺铁性贫血护理工作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建议。

  • 标签: 友谊 护理与指导 饮食搭配 缺铁性贫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铁性贫血是机体营养失衡的常见表现,当前全球范围内有大量人仍处于缺铁性贫血中,通常病发于孕妇及学龄前儿童群体。缺铁性贫血对机体健康状况会造成极大危害,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很多国家在发展中逐渐在找寻解决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措施,认为整体措施应以补铁为主,通过优化患者自身的饮食结构来重新树立健康的饮食意识,从而有效控制体内铁元素量,防止此类疾病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从分析缺铁性贫血现状开始,逐步了解缺铁性贫血的危害与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来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根本上均衡患者体内营养,现内容如下。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护理措施 研究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贫血(RA)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外周血象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差异。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扩大检索。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1篇文献,共计3 192例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RA患者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高于MA患者(OR=0.43,95% CI=0.22~0.84,P=0.014)。在外周血检查中MA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幼红及幼粒细胞同时减少以及MCV>100 fl发生率高于RA患者,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2.56,95% CI 2.04~3.21,P<0.01;OR=1.93,95% CI 1.47~2.53,P<0.01;OR=4.29,95% CI 2.20~8.37,P<0.01),但RA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同时减少发生率高于MA患者,且有核细胞PAS阳性率更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55,95% CI 0.37~0.82,P=0.003;OR=0.00,95% CI 0.00~0.01,P<0.01)。在骨髓形态学检查中RA患者红系病变、红系巨幼变、粒系病变和淋巴样小巨核发生率均高于MA患者,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03,95% CI 0.03~0.04,P<0.01;OR=3.55,95% CI 2.29~5.51,P<0.01;OR=0.06,95% CI 0.05~0.08,P<0.01;OR=0.01,95% CI 0.00~0.01,P<0.01)。结论RA患者外周有核细胞PAS阳性率更高,骨髓红系病变、粒系病变和淋巴样小巨核更严重,而MA患者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MCV>100 fl以及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同时减少更严重。

  • 标签: 难治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实验室特征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形态检验在难治性贫血(MDS-RA)、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临床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38例MDS-RA患者(RA组)、38例MA患者(MA组)作为研究对象。对2组患者实施骨髓形态检验,对比分析2组检验结果。结果RA组骨髓形态中有核细胞PAS阳性率以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红系细胞病态、粒系细胞病态百分率均显著高于MA组(P<0.05);MA组巨幼变原始、早幼红细胞胞体积均显著大于RA组(P<0.05)。结论MA患者的临床诊断应注重对巨幼变幼红细胞的胞体、核红细胞PAS阳性情况进行鉴别,MDS-RA患者诊断应注重对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现象进行观察。

  • 标签: 巨幼细胞性贫血 难治性贫血 骨髓形态检验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与难治性贫血(RA)临床症状等相似度较大,引入骨髓细胞形态,探究该项检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为MA组,30例难治性贫血患者为RA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及骨髓形态检查,比较两组血常规外周血象特征检查结果、骨髓形态检验结果及巨幼变红细胞胞体直径。结果:RA组有核红细胞PAS阳性率及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检出率均高于M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巨幼原始细胞及巨幼变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均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及红细胞减少、幼红幼粒细胞检出率及粒系巨幼变、红系巨幼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巨幼变中红细胞胞体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RA两种贫血类型在骨髓形态上有较大差异,前者主要特征为红系/粒系病态和淋巴样小巨核,后者主要特征为巨幼变红细胞体积增大、直径变长,该项检验指标具有较大的临床鉴别优势。

  • 标签: []巨幼细胞性贫血 难治性贫血 骨髓形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