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予以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8例AA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随机数字表形式下1/1纳入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血常规指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比较血常规指标[WBC、HGB、PLT],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化护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消极状态、并发症、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11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根据入院不同顺序进行分组,将2021年1月—12月间的5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1月—12间的5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对照组给予综合化护理,均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SCL-90评分较对照组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77%低于对照组22.81%(P

  • 标签: 综合化护理 生障碍性贫血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应用不同的移植物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探究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从我院选取5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两组预处理方案相同,对照组应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作为移植物来源,观察组在应用骨髓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作为移植物来源,比较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以及植入失败发生率。结果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显著较长(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植入失败发生率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的植入失败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应用骨髓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作为移植物来源疗效显著,不仅具有较快的中性粒细胞植活速度,而且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和植入失败均较低。

  • 标签: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CD55和CD59细胞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85例门诊及住院AA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健康者35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荧光免疫技术对CD55、CD59单克隆抗体进行荧光素标记,应用流氏细胞术进行定量检测。通过分析AA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以及中性粒细胞(NE)是否存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样CD55-、CD59细胞分为A、B两组,给予患者进行以环孢素(CsA)为主等药物治疗。结果:对照组外周血RBC、NE系CD55-、CD59-细胞均小于3%,AA患者中,81.18%的患者CD55-、CD59-细胞百分率均有增高(3%~10%),表示RBC及NE含有PNH样细胞;通过分析A、B两组应用CsA的效果得出,A组用药后起效更快,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较B组31.25%更高(P<0.05)。结论:AA患者体内RBC、NE含有PNH样细胞,对含有PNH样细胞的AA患者应用以CsA为主的抑制剂治疗,具备敏感度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对临床用药指导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CD55 CD59 细胞表达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抑制治疗(IST)应用于儿童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的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采取IST的35例SAA和15例VSAA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33例,女性为17例,中位年龄为9岁(2~14岁)。对患儿均采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的IST。回顾性收集患儿接受IST后的疗效,以及IST前,治疗后3、6、12个月时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的T细胞亚群比例。对SAA与VSAA患儿T细胞亚群比例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达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与未缓解患儿T细胞亚群比例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或者Kruskal-Wallis H检验;达CR患儿IST前与治疗后12个月时T细胞亚群比例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血液学缓解与未缓解患儿IST前、治疗后3、6、12个月时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血液学缓解患儿IST前、治疗后3、6、12个月时Treg比例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征得受试者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结果①全部SAA/VSAA患儿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10.5个月,24.0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时间,2例患者失访,其余48例患者中,39例(81.3%)经IST达血液学缓解,其中CR为28例,PR为11例;9例(18.8%)未缓解。② SAA与VSAA患儿IST前各T细胞亚群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达CR(n=28)、PR(n=11)和未缓解(n=9)的SAA/VSAA患儿治疗前各T细胞亚群比例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IST前相比较,治疗后12个月时达CR(n=22)的SAA/VSAA患儿CD3+ T细胞[74.5%(63.4%,78.6%)比62.0%(50.8%,72.9%),Z=-2.197,P=0.028],CD3+ CD4+ T细胞[(48.1±3.2)%比(41.2±1.8)%,t=2.240,P=0.034]及Treg比例均显著下降[6.8%(4.8%,7.9%)比3.3%(2.6%,5.4%),Z=-3.340,P=0.001]。达PR(n=17)患儿Treg比例亦显著降低[(5.2±0.6)%比(3.6±0.4)%,t=2.636,P=0.023]。④IST前与治疗后,不同疗效SAA/VSAA患儿的Treg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07,P=0.750)。治疗后不同时间Treg比例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328,P=0.805)。IST疗效与时间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394,P=0.028)。治疗后达血液学缓解患儿不同时间点Treg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10,P<0.001)。达血液学缓解患儿在IST前Treg比例较低,治疗后3个月时Treg比例上升,然后在治疗后6、12个月时下降。结论SAA/VSAA患儿接受IST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可反映IST对患儿T细胞免疫抑制主要为针对CD3+ CD4+ T细胞,尤其是Treg,推测Treg比例变化可能影响IST早期的治疗反应。

  • 标签: T淋巴细胞,调节性 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抑制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曾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50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主要原因和鉴别诊断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参照儿童再障和ITP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同济医院儿科收治的外院误诊病例的病初资料和本院复诊检测结果,归纳误诊原因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在同期收治的165例儿童再障中,共有50例(30.3%)曾被误诊为ITP。分析归纳主要误诊原因为:1.临床表现不符合"典型ITP",未按照国际指南标准行必要的骨髓检查以明确诊断,共22/50例。2.骨髓检测结果解读有误。在28例初诊行骨髓涂片检查者中,6例(21%)骨髓显示典型再障骨髓象,但仍被诊断为ITP。3.骨髓涂片结果不典型者,未行骨髓活检以助诊断(15/28例,54%)。4.初诊时符合ITP诊断标准,但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无效后,未行必要复查以核实诊断(7/28例,25%)。结论临床应严格参照执行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以避免经验性错误。诊断ITP需要慎重,尤其是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一线药物无效者,必须进行骨髓检查(必要时行骨髓活检),并按诊断标准正确解读检测结果,以避免临床误诊或漏诊。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诊断标准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同胞全相合移植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SAA患儿(56例),分为治疗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5例),对照组(同胞全相合移植,21例)。其中患儿年龄、诊断距离移植时间、总单个核细胞数、总CD34+细胞数、中位随访时间、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及等级资料[供受体血型相合程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分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分级、出血性膀胱炎分级、渗漏综合征分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性别、疾病种类、供体与受体性别、预处理方案、CD20单抗的使用、HLA配型、供体来源、移植物来源、植入综合征、巨细胞病毒(CMV)血症、EB病毒(EBV)血症、死亡人数、植入失败人数和骨髓增殖不良人数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生存曲线以及累积发生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并使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19+B细胞的重建延迟,而CD16+CD56+NK细胞数量移植后6个月开始增加,逐渐达到对照组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GVHD、cGVHD、植入综合征和骨髓增殖不良累积发生率(14.29﹪±7.64﹪比57.14﹪±8.36﹪,11.67﹪±7.75﹪比61.59﹪±9.65﹪,9.53﹪±6.41﹪比74.86﹪ ±7.43﹪,0.0﹪比14.29﹪ ± 5.91﹪)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CMV与EBV感染,5年总体生存率(OS)、无失败生存率(FFS)、无GVHD失败存活率(GFFS)、III-IV度aGVHD及广泛性cGVHD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 0.05)。结论单倍体移植是治疗儿童SAA的有效治疗方案,但与同胞全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其GVHD发生率较高,植入综合征和骨髓增殖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优化单倍体移植方案有望降低并发症,提高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单倍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移植物抗宿主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联合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小儿难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5月~2014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难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共9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入院编号进行排序后,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分为对照组(n=46)与联合组(n=46),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疗法,给予联合组患者联合免疫抑制疗法,对两组患者近期外周血常规指标和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联合组近期外周血常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远期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联合免疫抑制疗法可尽早阻断患儿体内免疫系统紊乱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损害,显著提高远期疗效,临床意义显著。

  • 标签: 联合免疫抑制疗法 小儿难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疗效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探讨再生障碍贫血患者的治疗改善,通过综合护理的形式帮助患者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为研究的阶段,所有患者已经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对这50例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在对照组上主要是常规护理,在观察组上则是综合护理,从而更好地预防感染问题、出血问题。并针对并发症和护理的效果进行临床对比。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是比较低的,护理过程可以帮助患者及时的发现、预防问题。此外,在靶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具体指标上,两组的差异也有明显的不同,且以观察组改善情况更好。结论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这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十分有利,能够建立稳定的护患关系,并且由此提升了相互之间的配合,患者顺利出院。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生活质量 感染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患者接受环孢素A(CsA)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并分析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初次治疗、仅使用CsA的NSAA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2年后分别填写SF-36量表,与正常中国人模型(常模)比较;并调查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付费方式、依从性、治疗前一般健康状况及治疗2年后的疗效,分析其与生活质量改善的关系。结果共52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其中男性27例(51.9%),女性25例(48.1%),中位年龄48(21~85)岁。CsA治疗2年,完全治疗反应(CR)15例(28.8%),部分治疗反应(PR)25例(48.1%),无治疗反应(NR)12例(23.1%),治疗总有效率(CR+PR)76.9%。患者治疗前SF-36量表躯体和心理健康得分差于常模(P值均<0.05)。治疗后,躯体方面及总体生活质量虽仍然低于常模(P值均<0.05),但心理健康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精力(VT)、精神健康(MH)得分高于常模[VT:(58.8±20.1)分对(52.3±20.9)分,P=0.023;MH:(65.9±17.6)分对(59.7±22.9)分,P=0.014]。不同社会背景与生活质量改善均无显著相关性。起病时体能状况评分(ECOG评分)较低者生活质量改善更大。CsA治疗有效者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NSAA患者生活质量低于常人,CsA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心理健康情况。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均可从治疗中获益,而起病较重者获益更大。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环孢素A SF-36量表 生活质量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普通悬浮红细胞输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凝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0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需要输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简称少白组,57例)和普通悬浮红细胞组(简称普通组,57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环孢素和康力龙治疗,并输注血浆、血小板等血液制剂。在此基础上,少白组均加以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普通组均加以普通悬浮红细胞输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ed blood cell-C3b receptor garland rate,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ed blood cell-circulation immune complex,RBC-CIC)以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ed blood cell-superoxide dismutase,RBC-SOD)]和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并对比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少白组和普通组红细胞免疫功能与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BC-C3bRR、RBC-CIC和RBC-SO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少白组:(18.36±2.44)%比(13.67±1.98)%,(14.36±2.26)%比(8.38±2.11)%,(70.34±12.68)μg/mg比(50.77±7.69)μg/mg,t值分别为11.268、14.602和9.963,P值均<0.05;普通组:(15.72±2.67)%比(13.39±2.14)%,(11.25±2.38)%比(8.42±2.04)%,(65.95±9.42)μg/mg比(51.08±8.61)μg/mg,t值分别为5.141、6.816和8.797,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少白组RBC-C3bRR, RBC-CIC,RBC-SOD和FIB均高于普通组[(18.36±2.44)%比(15.72±2.67)%,(14.36±2.26)%比(11.25±2.38)%,(70.34±12.68)μg/mg比(65.95±9.42)μg/mg,(3.48±0.37)g/L比(2.83±0.41)g/L,t值分别为5.511、7.154、2.098和8.886,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PT、APTT、T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少白组:(14.31±2.49)s比(18.25±2.36)s,(35.64±5.15)s比(42.39±4.16)s,(16.65±2.34)s比(19.46±2.66)s,t值分别为8.671、7.698和5.988,P值均<0.05;普通组:(16.86±2.57)s比(18.67±2.62)s,(38.61±5.34)s比(41.54±4.31)s,(17.97±2.15)s比(19.35±2.96)s,t值分别为3.723、3.224和2.848,P值均<0.05],且治疗后少白组PT、APTT、TT均短于普通组[(14.31±2.49)s比(16.86±2.57)s,(35.64±5.15)s比(38.61±5.34)s,(16.65±2.34)s比(17.97±2.15)s,t值分别为3.155、3.022和3.136,P值均<0.05];少白组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普通组[(1.75%比7.02%),χ2=2.83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少白红细胞输注,较普通悬浮红细胞输注可以更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凝血功能,且输血反应发生率更低。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普通悬浮红细胞 免疫功能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纤维化程度。而抗病毒治疗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了解并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道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诱发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发。随着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逐渐广泛应用,对老年、晚期肝病及其他有基础疾病患者仍需进一步深入观察和研究。

  • 标签: 丙型肝炎肝硬化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病毒治疗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 来迪派韦索磷布韦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1例典型病例,分析子宫肌瘤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行子宫切除术的护理。方法:选择2022年11月接诊的1例子宫肌瘤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典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对患者进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的前提之下,针对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相应的讨论。结果:在从术前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病情观察以及术后护理几个角度出发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基础之上,患者的恢复效果整体较好。结论:针对子宫肌瘤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中。需要结合子宫切除术治疗的特点,针对性地为患者进行护理方案的制定,为患者恢复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 标签: 1例 子宫肌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 子宫切除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及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4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研究,通过相关护理措施,将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预见性护理,就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较少(P<0.05);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较高(P<0.05)。结论: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服务,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还可以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预见性护理 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医护协同护理对其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5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双色球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常规护理)、观察组26例(医护协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情况以及医护协同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医护协同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疗依从性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详细探究针对性护理在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护理当中的应用疗效以及这种护理形式对于感染率所产生的影响,更好的为患者完成治疗过程,帮助患者加速康复。  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9年12月~2021年12月于本院救治的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资料共64例,通过平行对照法将患者分为平均两组,并分别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人数均为3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的方式,一段时间之后,记录护理的疗效,得到准确的数据结果。  结果  在WHOQOL-100、NODIE这两方面,两组患者在护理之前的数据差异不大,几乎可以忽略,护理之后观察组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二者的差异显著,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干预 降低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针对性护理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针对50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进行研究,随机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25)行常规护理;研究组(n=25)行针对性护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指标、SAS、SDS和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