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结果无价值行为无价值论视阈中的行为不同,前者偏向于存在论上的自然行为,后者偏向于规范意义上的社会行为。以此为基点,结果无价值行为无价值论在"对物防卫"的认可与否以及"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的取舍上采取不同的态度。采取存在论意义上的、客观中立的、未定型的"裸"的行为更符合刑法行为视角的立场。"有害性"、"有意性"都不是行为的要素,应当将主观要素价值判断从行为的考量中剔除出去。这样的行为观对于"对物防卫"的主张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有所裨益。

  • 标签: 结果无价值 行为无价值 行为 存在 规范
  • 简介:认为法律价值无涉是西方分析法学法律观的基本观点,而一般认为,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的"事实""价值"分离的命题。本文剖析了这一命题,指出其理论上的不足之处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分析法学家观点的错失。认为分析法学家根本的错误在于对法律和道德的性质、结构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一个是"事实",另一个是"价值"。不懂得法律规范作为一种制度,是事实和价值的统一体,包含着价值因素,甚至就是用于指示和衡量人的行为的价值标准系统。因为法律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共识基础上产生的正义观念的制度化。也不懂得法律规范既是一种"事实",又是一种"规范"。因为它创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它对人们也只能起规范作用。这意味着在法律中"事实""规范"之间不存在隔阂;也意味着人们在认识某一法律时,对于它"是什么"回答的同时,也对其"怎么样"作出评价。所以,"事实""价值"之间也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法律道德之间也是如此。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都是一种制度性事实,它们不仅同根同源,而且也都是维护所在社会正义观念所建立的秩序的相辅相成的两种社会机制,差别只在于它们处于不同的制度层次上,道德规范处于低层次,法律规范处于高层次。正因为如此,法律规范渊源于道德,法律规范必然会接受道德观念的评价和有良恶之分。恶的法律,如果其恶性达到严重程度或严重丧失了道德性,就必然不再具有法律的效力。

  • 标签: 分析法学 “法律”与“价值”无涉 休谟法则
  • 简介:一、行为无价值结果无价值之争的中国命运中国学术界最早接触到行为无价值结果无价值论的理论应该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德日留学背景的一些学者陆续回到祖国,并将德Et刑法的有关理论不断介绍到国内法学界,使之得以被认识掌握。就当时来说,学者对德日刑法理论的学习虽然在我国热情高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作为刑法学的基本立场问题展开讨论研究的理论并不包括行为无价值结果无价值论的对立。

  • 标签: 行为无价值 价值论 20世纪90年代 机能 刑法理论 中国学术界
  • 简介:不承认疑罪结案并且不允许适用刑讯是清代疑罪处理的原则,而立法上承认某些特殊案件可以按疑罪处理及实践中适用刑讯则是疑罪处理原则的例外。疑罪处理的原则例外体现了清代立法者注重案件真实、仁政、司法效率、生命等价值,而司法者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导致清代疑罪处理的司法实践立法相脱节。

  • 标签: 疑罪处理 原则 例外 法律价值
  • 简介:全球化的经济并没有带来一个西方模式的全然同质的全球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核心是'仁、义、礼'伦理体系,这个体系将家庭伦理政治原则混同,无法使同样的规则平等地适应于每一个人,但儒家伦理的'示范伦理学'特色相对于'规范伦理学'在今天具有值得珍视的合理性,儒家的修身原则可以对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民主依然需要人格的魅力,这是儒家对现代民主可以贡献的重要内容。

  • 标签: 示范伦理 规范伦理 法治
  • 简介:长期以来,民事再审制度作为一项诉讼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现行再审制度法律条文实际运行效果之间的矛盾以及其外在结构形式内在价值取向上的存在矛盾无法得以迅速解决,严重地阻碍了民事再审制度改革进程。为此需要从民事再审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中发现民事再审制度改革重新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方法,以此来解决民事再审制度的困境,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再审制度改革之路。

  • 标签: 民事案件 再审制度 价值取向 重构
  • 简介:直至《物权法》颁布,有关物权债权的基本理论仍没有形成共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对于物权债权都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其根源在于民法理论发展史上《法国民法典》“同一主义原则”立法模式和《德国民法典》“区分原则”立法模式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债权物权在概念、性质、法律根据等方面的区别进行分析,突出强调了对债权物权进行区分的法理及实践价值

  • 标签: 《德国民法典》 《物权法》 实践价值 债权 《法国民法典》 立法模式
  • 简介:实证主义法学新自然法学派博弈之论点在于法律是由单纯法律规则还是由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政治道德构成的。实证主义法学在强调法律为双重规则统一体的基础上,承认包括法官造法意义上的自由裁量权的存在;而以德沃金为代表的新自然法学派则认为法律构成除规则外,还存在原则和政治道德等因素,且主张自由裁量行为是法官在法律规定幅度内的司法行为,如超越此圭臬,就是一种法官的恣意行为、不正义行为。两者在法律构成上的长期激烈争论,旨在证成何种构成模式的法能最大效应地体现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和秩序的规范价值理念,或言之,法律应具有何种有效体系,方能消除人治状态而实现良法之治。

  • 标签: 法律原则 自由裁量权 良法价值理念
  • 简介: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是近年来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应当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加强监督制约、弥补审判缺陷、加强检审协作的价值定位。在“两高”的大力推动下,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得以顺利推进,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工作机制不健全、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实际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建议从加强立法授权、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列席权威、定期交流评估等方面进行完善。

  • 标签: 检察长列席审委会 价值定位 规范路径
  • 简介:犯罪事件是由若干要素及环节连接而成的结构体。基本结构需先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别考察,然后再将两个维度讨论结果融为一体,结构式为“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借助工具,方式、过程)-犯罪对象-犯罪结果-犯罪现场”;要素经由各自所在环节取得联系,获取犯罪要素,需就基本结构环节中成分分解去重,犯罪事件由“时、空、人、心理、行为、物”六个要素组成。侦查分析它们,能为案件性质推断奠定基础、为侦查途径选择提供依据、为证据体系构建准备框架等。

  • 标签: 犯罪事件 犯罪结构 犯罪要素 侦查价值
  • 简介:价值目标结构上,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正经历着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型,这深刻影响着刑事证据制度的规范结构转型。价值冲突效率危机,是当前刑事证据制度转型中的核心问题。价值冲突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且可能导致效率危机。这背后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理论和实务界对刑事证据制度价值目标结构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价值结构多元化本身的复杂性,诉讼实践中的案卷笔录中心主义,以及司法资源有限性带来的效率压力。破解刑事证据制度转型困局的思路是迈向技术化的实体真实主义,合理构建刑事证据能力规则体系,遏制案卷笔录中心主义,注意对价值冲突加以分化处置,以体现'核心司法'的理念。

  • 标签: 刑事证据制度 价值冲突 效率危机 转型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银行金融业变得日益繁盛,特别是银行存折、借记卡、信用卡等的大规模使用,有关侵害他人存款的犯罪逐渐增多。不同学说由于坚持的立场不同,对存款的性质、归属等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造成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许多涉及银行存折、借记卡、信用卡犯罪的案件定性的争议层出不穷、莫衷一是。关于存款的占有问题,理论界有银行占有说、存款人占有说、共同占有说等。[1]各种学说之间的争议

  • 标签: 收款人 侵占罪 借记 案件定性 种类物 委托物
  • 简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在损害救济、启动机制、适用范围、责任主体及制度性质等方面具有区别于合同违约责任产品侵权责任的独特功能,成为独立的法律制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突破了传统私法主要保护单个主体民事权利的模式,直接以消费者群体作为保护对象,以消费安全作为保护内容,其利益基点已经从保证交易利益转向市场安全,直接指向国家利益;已经从保护特定的人和产品转向不特定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直接维护公共利益。

  • 标签: 缺陷产品召回 独立性 市场安全 公共利益
  • 简介: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速和司法改革的深入,判例愈来愈引起法学理论界和法律实务界的重视。尽管学者们角度和主张不一,但都承认判例对我国法治进程有重要意义,司法改革中应该重视判例。本文一方面论述判例的特质和属性,这主要是属于“形而上”的抽象层面,笔者将之归纳为判例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论述判例对我国的价值,或曰“判例在我国的合目的性和合需要性”,这主要是基于我国当前的现状,是“形而下”的具体层面,笔者将之称为现实价值

  • 标签: 判例 价值 司法改革 法治进程 “形而上” “形而下”
  • 简介:在我国物权立法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物权法的基本价值,物权法的基本价值体现了立法者在制定物权法过程中所奉行的基本理念精神,它明确了我国物权法应实现的目标。物权法的基本价值同时还决定了物权法的规范功能,即物权法所应当具有的作用和应当达到的目标。毫无疑问,物权法和其他法律一样应当体现法律的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益等价值目标。但是,作为一种专门用于解决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人

  • 标签: 物权法价值
  • 简介:在家教育是以父母可以选择更适合子女潜质、能力的教育为前设的。在家教育入法,其目的在于通过确立父母在家教育子女权利的方式来实现儿童发展。儿童发展权保护构成了在家教育立法的终极价值目标,其法律规范的构架也应以此为基准。在家教育入法要避免法律工具主义,真正以未成年人发展权为立法价值目标。法律规范则要围绕未成年人发展权,围绕政府职责、父母职责、在家教育现行学制的融通三个重点进行设计。

  • 标签: 在家教育 价值目标 未成年人发展权
  • 简介:<正>一、法律的价值合理性工具合理性在法律实践和法制建设过程中,要不要引入价值因素和价值判断?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在法学界存在争论的复杂问题。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的一个主要对立和分歧就在于:在法的创制和法的实现中,是否存在"价值中立"?法价值观能否成为法的要素?自然法学派认为,人定法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必须要以既定的价值为归宿,自然法——"整个人类

  • 标签: 价值理想 教育法律 工具合理性 教育立法 法制现代化 形式合理性
  • 简介:本文从诉讼案件、案例判例一般考察,民事诉讼案例研究的价值、方法,我国民事诉讼案例研究的现状前瞻四个部分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加强民事诉讼案例研究是深化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必然要求契机,我国民事诉讼案例研究应在研究人员的素质、研究手段方法的创新、研究成果的规范化诸方面实现突破.

  • 标签: 案件、案例、判例、价值、方法.
  • 简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有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对法治中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法治中国的建设体现着核心价值观,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起着维护和保障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反映着法治中国的建设。

  • 标签: 法治中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目标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行为无价值结果无价值,最初是德国刑法学上的概念,但自从引入日本刑法理论之后,日本学者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几乎涉及整个犯罪论体系的对立,甚至对罪刑各论也产生了影响,由此在日本学界引发了继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对立之后新一轮的学派之争。从这一点上说,可以认为关于行为无价值结果无价值的问题,日本刑法理论已经显示出相对于德国学说的"特殊性",山口厚教授对此指出:

  • 标签: 共犯论 结果无价值论 行为共同说 犯罪论体系 日本刑法 德国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