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ELISA检测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的cutoff。方法372份血清样本分别使用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优化的cutoff,再统计分析优化前后的检测结果。结果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结果:阳性129份,阴性243份;cutoff为0.105时ELISA检测结果:阳性230份,阴性142份。Kappa检验显示两方法的结果一致性仅为中度(Kappa=0.49,P<0.001)。对ROC曲线进行分析,得到最佳的cutoff0.296,此时特异度、正确指数和符合率均优于cutoff设为0.105时各项指标,灵敏度稍有降低,Kappa检验显示两方法的结果一致性升为高度(Kappa=0.85,P<0.001)。结论将cutoff设为0.296时,ELISA的检测结果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结果一致性更好。

  • 标签: 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Cutoff值优化
  • 作者: 任晓梦 刘晓春 代天姿 张晖 郑国娜 韩丽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2年第09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050017 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学院,张家口 075000,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Kaiser评分与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对乳腺BI-RADS 4类病变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乳腺MRI检查归类为BI-RADS 4类且病理结果明确的患者病例。对病例的每个病灶进行Kaiser评分、ADC测量,Kaiser评分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商议决定,ADC的测量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定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并测量,使用logistic回归联合Kaiser评分与ADC后获得一个新的预测指标Kaiser+。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Kaiser评分和ADC的诊断效能,应用Delong检验对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进行比较。结果128例患者共165个病灶,Kaiser评分的总体诊断效能(AUC=0.882)显著高于ADC(AUC=0.582,P<0.05),Kaiser+与Kaiser评分之间的AUC无显著性差异(P=0.885)。与ADC相比,Kaiser评分诊断效能不受背景实质增强影响。结论对于乳腺MRI诊断的BI-RADS 4类病变,Kaiser评分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优于ADC,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活检;Kaiser评分与ADC联合相对于单独Kaiser评分的诊断效能没有显著优势。

  • 标签: 乳腺癌 Kaiser评分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颈痛飞行人员颈部肌肉训练前后颈肌弹性应变及颈肌强度的变化,探讨飞行人员颈肌强度与弹性应变的关系。方法使用CME-1颈肌强度训练器,以等长和可变阻力及速度训练模式(changeable velocity and resistant,CVR)对56名飞行人员进行2周颈肌训练,比较训练前后颈肌强度及弹性应变。结果飞行人员颈肌训练后颈长肌、头夹肌、肩胛提肌弹性应变较训练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4、2.348、2.745,P<0.001、P=0.040、0.006)。颈长肌、头夹肌、肩胛提肌训练后的平均弹性应变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13.75%、4.18%、2.8%。颈肌训练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各方向平均最大颈肌力、平均10 s最大冲量的均值比训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4~8.284,P均<0.01);各方向肌群的平均最大颈肌力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39.3%、34.6%、35.2%和28.4%,平均10 s最大冲量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51.4%、33.6%、42.7%和34.5%。肩胛提肌、颈长肌弹性应变与前屈肌平均最大肌力呈负相关(r=-0.281、-0.387,P=0.036、0.004)。结论颈肌训练可有效提高颈部各肌群的力量及部分肌群的弹性应变;肩胛提肌及颈长肌弹性应变与前屈肌平均最大肌力呈负相关。颈肌训练对增强前屈肌肌群活性以及保持颈椎生理性前凸具有一定效果。

  • 标签: 超声检查 颈肌强度 颈痛 飞行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互联网+延伸护理模式在先兆流产对保胎成功率、心理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132例,根据双盲法分为常规组和延伸护理组,每组66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延伸护理组通过互联网+延伸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统计患者心理情况、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及保胎情况。结果干预后,延伸护理组逃避幻想评分降低,自我认知重组、寻求社会支持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领域评分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情绪总分、PSQI评分降低,SAS、SDS评分低于常规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保胎成功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互联网+延续护理对先兆流产患者进行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有效提升保胎效果,干预效果显著。

  • 标签: 互联网+延伸护理模式 先兆流产 保胎成功率 心理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胃癌病灶和淋巴结的光谱CT碘浓度(IC)相关定量参数评估胃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5例胃腺癌的临床资料及术前光谱CT图像。依据病理结果中所有送检淋巴结中是否有转移淋巴结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病灶组(32例)和淋巴结未转移病灶组(23例)。再以淋巴结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报告上记录的淋巴结的性质将纳入研究的淋巴结分为转移淋巴结组(25枚)和未转移淋巴结组(27枚)。获取动静脉期胃癌病灶及淋巴结的IC(ICa和ICp)、标准化IC(nIC)(nICa和nICp),计算病灶和淋巴结的动静脉期IC和nIC的差值∆IC和∆nIC,计算淋巴结ICa与ICp的比值动脉增强分数(AE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定量参数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获得各参数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并采用Z检验比较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淋巴结转移病灶组的ICp、nICp、∆IC、∆nIC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病灶组(P均<0.05),AUC分别为0.738、0.746、0.811、0.821。转移淋巴结组的淋巴结短径、ICa、nICa、AEF均高于未转移淋巴结组(P均<0.05),AUC分别为0.821、0.832、0.734、0.863。胃癌病灶ICp与∆IC、∆nIC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3.29,P=0.016、0.001),nICp与∆IC、∆nIC间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3.09,P=0.036、0.002)。淋巴结nICa与ICa、AEF间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2.41,P=0.037、0.016)。结论光谱CT IC相关定量参数可用于评估胃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性质,其中病灶的∆IC、∆nIC和淋巴结的AEF效能最优。

  • 标签: 胃肿瘤 腺癌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碘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湖北省3~12岁汉族儿童神经递质正常参考范围。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21年1月至8月在武汉儿童医院体检的3~12岁湖北省汉族健康儿童进行病史询问,排除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及感染、创伤、近2周用药史,收集324例儿童(男262例,女62例;3~7岁组217例,8~12岁组107例)血浆及391例儿童(男302例,女89例;3~7岁组266例,8~12岁组125例)随机尿液,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检测受试者血浆中多巴胺、肾上腺素、谷氨酸等10种神经递质及随机尿液中多巴胺、肾上腺素、5-羟基吲哚乙酸等8种神经递质的水平,建立湖北省3~12岁汉族儿童的神经递质正常参考范围。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神经递质分布水平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Nemenyi检验进行不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不同性别儿童中各种神经递质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中多巴胺、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色氨酸、γ氨基丁酸在3~7岁组和8~12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机尿中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氧基肾上腺素、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高香草酸、5羟基吲哚乙酸在3~7岁组和8~12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了湖北省3~12岁汉族儿童神经递质正常参考范围,对临床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对儿童神经递质相关疾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儿童 神经递质 参考值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T1信号卵巢良恶性病变的磁共振信号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于MRI显示为短T1信号的卵巢良恶性病变患者病例共42例,分析其T1WI图像,观察影像征象并测量病变的最大径、ADC、肿瘤位置、边界、囊实性、囊壁/分隔、T1信号均匀性,比较两组指标之间差异。结果42例患者共52个T1高信号病灶。其中39个病灶为良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6个、成熟囊性畸胎瘤10个、黄体囊肿7个、黏液性囊腺瘤4个、白体1个及滤泡囊肿伴出血1个;13个病灶为恶性病变,包括浆液性囊腺癌11个、透明卵巢细胞癌1个及颗粒细胞瘤1个。良恶性病灶的最大径、ADC、囊壁/分隔、囊实性及T1信号均匀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对短T1信号卵巢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通过掌握其MR特点,可提高卵巢病变术前定性的准确率。

  • 标签: 卵巢病变 磁共振成像 短T1信号 表观扩散系数 病理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早产儿干血斑中氨基酸含量的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地区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IMD)筛查的新生儿临床数据。根据胎龄分为2组:早产儿组2 264例(男1 312例,女952例),足月儿组53 275例(男28 269例,女25 006例) ,干血斑中氨基酸切采用百分位数法(P0.5~P99.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早产儿干血片内11种氨基酸[丙氨酸(ALA)、精氨酸(ARG)、瓜氨酸(CIT)、甘氨酸(GLY)、亮氨酸(LEU)、蛋氨酸(MET)、鸟氨酸(ORN)、苯丙氨酸(PHE)、脯氨酸(PRO)、酪氨酸(TYR)、缬氨酸(VAL)]均呈非正态分布。2.早产儿IMD检测指标参考区间:ALA为114.76~545.48 μmol/L、ARG为1.34~47.04 μmol/L、CIT为5.66~32.02 μmol/L、GLY为181.48~909.93 μmol/L、LEU为71.10~283.29 μmol/L、MET为4.21~34.51 μmol/L、ORN为40.58~293.76 μmol/L、PHE为23.60~106.30 μmol/L、PRO为77.76~358.24 μmol/L、TYR为27.52~352.91 μmol/L、VAL为53.74~228.37 μmol/L。3.足月儿IMD检测指标参考区间:ALA为135.20~552.33 μmol/L、ARG为1.30~42.73 μmol/L、CIT为5.92~30.35 μmol/L、GLY为208.17~980.09 μmol/L、LEU为72.91~287.49 μmol/L、MET为4.27~33.90 μmol/L、ORN为48.40~305.59 μmol/L、PHE为27.63~92.27 μmol/L、PRO为97.38~372.75 μmol/L、TYR为40.19~276.54 μmol/L、VAL为65.75~237.92 μmol/L。4.除PHE(Z=-0.58,P>0.05)早产儿与足月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组间ALA(Z=-15.32,P<0.05)、ARG(Z=-5.62,P<0.05)、CIT(Z=-5.86,P<0.05)、GLY(Z=-14.52,P<0.05)、LEU(Z=-5.62,P<0.05)、MET(Z=-5.22,P<0.05)、ORN(Z=-13.01,P<0.05)、PRO(Z=-22.09,P<0.05)、TRY(Z=-2.09,P<0.05)、VAL(Z=-17.82,P<0.05)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川地区早产儿氨基酸参考区间的建立可为IMD实验室筛查提供参考依据,减少误判风险,使疾病诊断趋于精准。

  • 标签: 新生儿筛查 串联质谱 氨基酸 婴儿,早产 切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CT在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年女性体检者287名,年龄21~84(55.8±13.6)岁。287名被试者均行胸部CT扫描,以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采用定量CT(QCT)测量软件分别测量T7~9椎体的BMD,计算平均BMD;在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中测量T7~9椎体的CT,计算平均CT。观察胸椎CT与BMD之间的相关性。将胸椎BMD转换为腰椎BMD,根据腰椎BMD诊断被试者骨质状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胸椎平均CT诊断骨质疏松(BMD<80 mg/cm3)和骨质正常(BMD>120 mg/cm3)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最佳阈值。结果T7~T9椎体的BMD和T7~9椎体平均BMD分别为(125.17±47.42)、(121.84±48.33)、(123.93±49.24)和(123.67±47.73)mg/cm3,T7~T9椎体的CT和T7~9椎体平均CT分别为(157.48±56.97)、(154.92±58.37)、(158.03±60.02)和(156.81±57.78)HU。T7~9各椎体CT、平均CT均与相应椎体的BMD呈正相关(r=0.946、0.960、0.956、0.968,P均<0.001)。287名被试者中,骨质疏松77例,骨质减少102例,骨质正常108例。ROC曲线显示:平均CT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95%可信区间(CI)0.997~0.999,P<0.001],平均CT<116 HU时诊断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98.6%,特异度为92.2%;平均CT诊断骨质正常的AUC为0.997(95%CI 0.993~1.000,P<0.001),平均CT>170 HU时诊断骨质正常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6.1%。结论胸椎平均CT能反映BMD的情况,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较高,胸椎平均CT的测量可作为预测高危人群BMD情况的辅助手段。

  • 标签: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定量CT 胸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房室传导阻滞(AVB)部位患者行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的成功率,为AVB患者HPSP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9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且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637例AVB患者,依据心脏电生理检查判断AVB部位。其中前130例(20.4%)进行了希氏束起搏(HBP)的患者为HBP组;后507例(79.6%)进行了HPSP的患者为HPSP组,包括HBP和/或左束支起搏(LBBP)。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信息,分析不同AVB部位及QRS时限患者的HBP或HPSP的成功率。结果HBP组年龄(66.4±15.9)岁,男性75例(57.7%);HPSP组年龄(66.8±13.6)岁,男性288例(56.8%)。637例AVB患者中,63.0%(401/637)为房室结阻滞;22.9%(146/637)为希氏束内阻滞;14.1%(90/637)为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总体上,HPSP较HBP的成功率高[93.9%(476/507)比86.9%(113/130),P<0.05]。不同AVB部位的HPSP成功率均高于HBP,并且随着AVB部位由近及远,HBP和HPSP成功率均呈下降趋势。房室结阻滞和希氏束内阻滞患者的HBP成功率均高于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患者HBP成功率[95.2%(79/83)比47.1%(8/17),P<0.001;86.7%(26/30)比47.1%(8/17),P=0.010]。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患者中,HPSP的成功率高于HBP[87.7%(64/73)比47.1%(8/17),P=0.001]。QRS<120 ms的患者中,94.9%(520/548)的AVB部位在房室结或希氏束内,HBP与HPSP有相似的高成功率[95.6%(109/114)比96.3%(418/434),P=0.943]。QRS≥120 ms的患者中,69.7%(62/89)的AVB部位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HBP成功率仅为25.0%(4/16),而HPSP成功率达79.5%(58/73)(P<0.001)。结论对于QRS<120 ms且房室结或希氏束内阻滞的AVB患者,HBP与HPSP成功率均较高,可以考虑HBP作为首选策略。对于QRS≥120 ms且AVB部位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的患者,HPSP成功率高于HBP,LBBP应作为首选。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希氏束 左束支 希氏-浦肯野系统 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筛查高风险中真假阳性中的Z,旨在提高实践中的NIPT准确性。方法收集NIPT成功的标本共计24 384例,对NIPT筛查提示为T21/T18/T13高风险的病例,分析探讨其确诊后真阳性与假阳性中Z判定范围。结果本次NIPT共筛查出高风险共计335例,其中256例选择进行产前诊断,真阳性153例(59.77%),假阳性103例(40.23%),AUC达到0.9994。NIPT筛查提示21三体高风险时,当Z>13时,无论孕妇年龄是否大于35岁,本实验室检测数据阳性预测均为100%,当3 < Z < 13时,若孕妇预产年龄为35岁及以上,NIPT筛查阳性预测为80%(8/10),若孕妇预产年龄为35岁以下,阳性预测为41.6%(5/12)。NIPT筛查提示18三体高风险时,当Z> 13,阳性预测为100%,Z为3 < Z < 13时,阳性预测仅为14.3%(1/7)。NIPT筛查提示13三体高风险时,当Z> 20,阳性预测为100%,Z为3 < Z < 20时,阳性预测仅为6.67%(1/15)。结论NIPT是一项近似产前诊断类的技术,对T21、T18都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对NIPT高风险的Z进行适当分类及划分能进一步提高T21、T18、T13在不同区间内的阳性预测,同时更利于指导临床医师对高风险孕妇进行遗传咨询,同时提升NIPT高风险孕妇Z在3~13之间时进行产前诊断的依从性。

  • 标签: 无创产前检测 阳性预测值 真假阳性 Z值 临床评价
  • 作者: 张新媛 邱冰洁 王艳红 李志清 曾依云 陈晓思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 100005,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人脉络膜厚度的分布情况并界定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招募的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CD)以及正常人研究队列中正常者230人446眼进行脉络膜厚度分布分析,并选取其中屈光度、年龄及性别与PCD组匹配者199人382眼进行似然比分析。纳入PCD患者274例314眼作为PCD组,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133例149眼、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81例95眼、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60例70眼进行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界研究。所有受试者接受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扩瞳眼底检查和彩色眼底照相;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采集黄斑区9 mm×9 mm范围B扫描图像,用仪器自带TABS软件获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预研究分区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SFCT与年龄和屈光度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SFCT的影响因素;采用似然比检验界定校正年龄及屈光度后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结果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正常眼SFCT与年龄呈负相关(r=-0.34,P<0.001),男性及女性正常人SFCT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43,P<0.001;r=-0.38,P<0.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近视度数与SFCT呈弱正相关(rs=0.19,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屈光度是正常人SFCT的影响因素(均P<0.001)。20~39岁组、40~59岁组、60~79岁组、≥80岁组正常人肥厚型脉络膜的临界诊断分别为320~330、330~340、250~275、200~225 μm。正常人20~39岁、40~59岁和≥60岁组中肥厚型脉络膜的占比分别为14.71%(10/68)、24.48%(47/192)和28.89%(55/18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0,P=0.046;LR=6.579,P=0.037),其中≥60岁组占比明显高于20~3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2,P=0.014;LR=6.479,P=0.011)。结论正常人不同年龄中肥厚型脉络膜的分布特点不同,年龄和屈光度是SFCT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 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似然比检验 正常人 诊断界线值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定量CT(QCT)腰椎骨密度(BMD)正常参考,并探究其地区差异。方法收集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女性人群35 431例。采用美国 Mindways 的定量CT系统,测量L1、L2椎体中心层面BMD,取平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女性腰椎BMD差异。按10岁年龄间隔,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之间两两比较。结果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峰值骨密度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东北(183.01±24.58)mg/cm3、华北(188.93±24.80)mg/cm3、华东(187.54±27.71)mg/cm3、华南(186.22±33.72)mg/cm3、华中(176.33±24.91)mg/cm3、西南(182.25±28.00)mg/cm3],随后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地区BMD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70岁以前,华中和西南地区BMD[(176.23±24.91)至(90.38±28.12)mg/cm3,(182.25±28.00)至(88.55±25.68)mg/cm3]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低于东北[(183.01±24.58)至(99.69±27.85)mg/cm3)、华北(188.93±24.80)至(95.89±26.12)mg/cm3]、华东[(187.54±27.71)至(95.65±27.86)mg/cm3]地区(P<0.01);≥70岁各地区BMD趋于一致(P>0.05)。华中和西南地区在40~60岁年龄段BMD接近(P>0.05),≥60岁各地区BMD均低于骨量异常值(均P<0.05)。≥50岁女性西南地区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25.65%),华北地区最低(17.30%)。结论建立了中国健康女性人群的QCT骨密度参考数据库,西南地区BMD最低,华南地区BMD最高。

  • 标签: 骨质疏松 健康成年女性 定量CT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乳头形态不良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将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66例乳头形态不良产妇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我效能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后的自我效能、母乳喂养成功率、心理状况的变化。结果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后,观察组产妇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喂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头形态不良产妇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可有效提升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水平,改善其自我效能及心理状况,提升其母乳喂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自我效能干预 乳头形态不良产妇 母乳喂养成功率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CT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于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人民医院170例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央组淋巴结是否伴转移分组,其中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组89例,未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组81例。分析原发病灶不同时期CT和影像学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CT预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效能。结果伴和未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平扫期CT、动脉期CT、净增CT及标准化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患者静脉期CT、净增CT及标准化CT分别为(113.84±22.95)HU、(59.05±12.10)HU、0.72±0.14,均高于未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的(103.99±17.67)HU、(51.29±14.45)HU、0.59±0.10(t=3.26,P<0.001;t=3.81,P<0.001;t=3.67,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静脉期CT、净增CT及标准化CT截断分别为115.78 HU、62.37 HU、0.75时诊断PTC患者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70、0.76。伴和未伴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灶直径、甲状腺包膜接触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P=0.019;Z=-2.08,P=0.037);有无钙化、原发病灶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灶直径>2 cm(87.73%)和包膜接触范围≥1/2(92.17%)预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最高。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标准化CT预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结果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Kappa=0.47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12%、82.75%。结论原发病灶影像学特征联合静脉期CT在PTC患者中央组LN中央组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具有良好临床价值,其中原发病灶直径>2 cm、包膜接触范围≥1/2及静脉期标准化CT>0.75者更易出现中央组淋巴结转移。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大数据查询统计分析获得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超声参数的正常参考范围,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自主开发的临床肝移植超声影像大数据库软件V1.0查询2012年12月至2021年6月成人肝移植术后患者在术后第1 d(1D)、第7 d(7D)、第1个月(1M)、第6个月(6M)、第1年(1Y)、第5年(5Y)、第10年(10Y)的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门静脉内径(PVD)、门静脉流速(PVV)、肝动脉峰值流速(S)、肝动脉舒张末期流速(D)、肝动脉S/D、肝动脉阻力指数(RI)、肝右静脉内径(RHVD)、肝右静脉流速(RHVV)、肝中静脉内径(MHVD)、肝中静脉流速(MHVV)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各参数的95%参考范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成人肝移植术后患者1 740例,共12 242次监测结果,肝移植术后最长随访时间22年。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PVD无明显变化,PVV从术后1D到长期随访呈持续略减低趋势;肝动脉流速S、D在肝移植术后7D最高,之后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呈减低趋势;肝动脉S/D在术后7D最低,随着肝移植术后监测时间的延长呈增高趋势;肝动脉RI在术后1D最高,随着肝移植术后监测时间的延长呈减低趋势;MHVD、RHVD无明显变化;MHVV、RHVV在肝移植术后7D最高,随着术后监测时间的延长呈减低趋势。按照95%医学参考范围估算出各参数的正常范围。分析移植肝血流的监测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围手术期多种因素的影响、外科手术的影响、术前原发病的影响以及供体来源、术后感染、排异反应、药物损害、个体差异等。结论本研究得到肝移植术后超声血流动力学各参数随随访时间的延长的变化趋势,并获得各参数的参考范围,对及早发现及诊断术后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由于成人肝移植术后的血流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临床监测中需结合患者个体状态作出判断,并进行动态随访。

  • 标签: 超声检查 肝移植 血流动力学 参考值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SWOT的多学科协作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抢救成功率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ACI患者104例,根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分别给予传统护理、传统护理+基于SWOT的多学科协作。统计两组抢救成功率、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接受溶栓时间、不良事件、临床结局(梗死再发、致残率、致死率)、护理满意度及干预前后神经功能(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接受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100.00%高于对照组86.54%;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77%低于对照组23.08%;观察组致残率、致死率(3.85%、0.00%)低于对照组(19.23%、13.46%);干预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移情性、可靠性、反应性、有形性、保证性等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CI患者抢救工作中,基于SWOT的多学科协作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提升抢救效果,降低不良事件风险,改善临床结局,同时多学科协作有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增强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抢救成功率 临床结局 多学科协作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1.5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评估肛瘘活动性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肛瘘患者71例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依据手术所见、病理组织成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42例)和缓解期组(29例),采用交叉表Pearson χ2检验对两组的TIC类型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的ADC。结果TIC类型:活动期组Ⅰ型(流入型)[47.6%(20/42)]、Ⅲ型(流出型)[35.7%(15/42)]均显著高于Ⅱ型(平台型)[16.7%(7/42)](χ2=9.22、3.94,均P < 0.05);缓解期组Ⅰ型(流入型)[34.5%(10/29)]、Ⅱ型(平台型)[55.2%(16/29)]均高于Ⅲ型(流出型)[10.3%(3/29)](χ2=4.86、13.23,均P < 0.05);ADC测定:活动期组[(0.932±0.074)×10-3 mm2/s]明显低于缓解期组[(1.164±0.061)×10-3 mm2/s](t=-13.87,P < 0.001)。结论磁共振动态TIC联合ADC能有效评估肛瘘活动性,可以作为肛瘘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的常规检查序列加以推广。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磁共振成像 直肠瘘 评价研究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胃黏膜内pH(pHi)评价每搏量变异度(SVV)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腰椎手术老年患者内脏灌注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腰椎手术老年患者1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0):SVV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传统液体治疗组(C组)。G组以SVV<15%作为目标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C组以MAP、CVP和尿量为指导行常规输液。记录2组患者术中晶体液用量、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出血量、尿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围术期输血情况;记录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1 h(T2)及术毕(T3)时CI、SVV、pHi、胃黏膜CO2分压(PgCO2)、PaCO2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相比,G组患者术中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尿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降低,胶体液用量升高,T2,3时CI和pHi升高,SVV、Pg-aCO2和动脉血Lac浓度降低(P<0.05),术中出血量、动脉血pH、PaCO2、BE、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VV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改善腰椎手术老年患者内脏灌注的作用优于传统液体治疗。

  • 标签: 每搏输出量 补液疗法 腰椎 老年人 胃黏膜 氢离子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检测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前后肝脏弹性的变化,并分析其与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探讨2D-SWE技术定量诊断化疗性肝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术后化疗的乳腺癌患者60例,分别于化疗前后行肝脏常规二维超声、2D-SWE和肝功能血清学检查[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测量并比较全肝及各肝段(S4、S5/S6、S7/S8)化疗前后的弹性中位数(EQImed);比较化疗后不同肝段(S4、S5/S6、S7/S8)的EQImed;分析化疗后全肝EQImed与肝功能血清学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与化疗前相比,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后全肝及各肝段EQImed明显降低(均P<0.001)。②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后各肝段间的EQImed不同(F=7.489,P=0.001),化疗后S5/S6、S7/S8的EQImed明显低于化疗后S4的EQImed(P=0.002、0.001)。③相关性分析显示,化疗后全肝EQImed与ALT、AST、γ-GT呈线性负相关(r=-0.776,P<0.001;r=-0.656,P<0.001;r=-0.428,P=0.010),与AKP无线性相关(r=-0.146,P=0.267)。结论2D-SWE技术可以无创、实时、定量评估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肝脏弹性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化疗性肝损伤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无创影像学手段。

  • 标签: 超声检查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 肝脏弹性值 化疗性肝损伤 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