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巡视工作的重要指示。巡视制度,古已有之。古代戏曲中的“钦差大臣”形象是细民百姓对自上而来的巡视官员的朴素理解与诠释。知古鉴今,党的巡视官员应该有怎样的政治素质,如何做到“打铁须要自身硬”,如何效法前贤?“钦差大臣”的清官在巡视官员的选拔与官德培养,在权力的使用与限制以及巡视形式等方面对现代巡视制度具有参照意义。

  • 标签: 巡视 钦差大臣 反腐倡廉 戏曲 传统文化
  • 简介:去年,我一共参与了三部电视剧的拍摄,戏份也从第一部的一周增加到了后来的一个月。大概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就萌生了想要演戏的想法。那时《又见一帘幽梦》正在热播,我看了好多遍,最喜欢里面的紫菱。后来就是《宫锁心玉》,从此掉进杨幂的坑里无法自拔。我相信总有一天我可以见到杨幂,并且和她一起拍戏的。

  • 标签: 演戏 电视剧
  • 简介:新编豫剧《琵琶记》凭借其全新的视角、丰富的时代内涵、典雅精致的舞美造型和演员沉稳精湛的舞台呈现赢得了戏剧界的热烈追捧。剧作对赵五娘性格的提升与重塑,使其迥异于原作及其他改编版本中逆来顺受的软弱个性,拥有了现代人格中自强独立的鲜明特点,弘扬了自尊自强、平等自由的人权意识和互敬互爱、自律自重、自觉担当的当代婚姻观念。

  • 标签: 姚金成 《琵琶记》 赵五娘
  • 简介:抗战期间,“桂剧改革”在传统地方戏曲的现代转换方面进行了首次较完整的历史性实验。“桂剧改革”的取径与方法并非如后人回顾的那般顺遂自然,而是在三场重要讨论中艰难成形:1936年的讨论,对桂剧应以抛弃、改良或改革的去路争持不下。1938年的讨论,迫切于抗战动员的需要,在“旧瓶新酒”的讨论中渐重于改良之径而忽视“艺人”的问题。1939年至1940年前后的讨论,伴随欧阳予倩二度人桂及大批文化人会集于桂林,以历史考辨与现实观察为基础,在继承过去改革“戏曲”思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改革“艺人”及其主体性塑造“机制”的方法。这一理论取径与方法思路的艺术社会史意义在于,它为其后“桂剧改革”实践的正式展开乃至新中国“戏曲改革”方针的制订提供了潜在的历史参照。

  • 标签: 桂剧改革 地方戏 抗战动员 欧阳予倩 旧剧现代化 艺术社会史
  • 简介:明代中后期开始,折子成为明清传奇在戏曲舞台上流传的主要形式。因此,长期以来广大受众接受知晓的,是那些在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折子,而原作反而鲜有人知。折子所表达的主题,所突显的人物及其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与原作往往不一致。以明代剧作家汪廷讷《狮吼记》中折子在明清两代、直至现当代的流传情况为例,分析舞台流行的《狮吼记》折子《梳妆》《跪池》等与《狮吼记》原作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进而说明,一部传奇中哪些折子能够在舞台持续上演,是长期、集体的选择。选择机制的背后,是与传奇作者的观念意识、与社会传统观念不甚相同的大众意识。

  • 标签: 折子戏 明清传奇 《狮吼记》 《梳妆》 《跪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