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70例,其中分低龄组36例,高龄组34例,均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采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血小板抑制率,记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心肌梗死发生率等疗效及其预后。应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earson法检验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高龄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抑制率(44.41±3.43)%,低龄组AA抑制率(43.86±3.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P=0.948)。高龄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抑制率(39.53±16.97)%,低于低龄组ADP抑制率(59.92±2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5,P〈0.01)。两组间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1,P=0.001),且与ADP抑制率呈负相关(r2=0.333,P〈0.05)。高龄组心肌梗死11例(32.35%),低龄组4例(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6,P=0.042)。随访期间,两组首发心肌梗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4,P=0.0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是老年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较高,与高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相关,不良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风险较高。

  • 标签: 老年人 冠心病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抑制率 氯吡格雷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方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将66例西医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型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泼尼松1mg·kg-1·d-1,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自拟中药健脾补肾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9%,对照组有效率为63.6%,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侯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0.1%,对照组有效率为60.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健脾补肾方联合激素治疗ITP的疗效优于单用激素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标签: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健脾补肾方 气不摄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奥扎格雷钠协同阿司匹林运用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施以治疗过后的成效。方法抽选2015年7月到2017年8月来本院医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同时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施以奥扎格雷钠协同阿司匹林加以治疗,对照组43例施以阿司匹林加以治疗,并比较调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过后的PLT及凝血指数状况、6-K-PGFLa、TXB2层次改变状况等。结果比较就指出了,试验组经过治疗过后的PLT及凝血指数状况、6-K-PGFLa、TXB2层次改变状况都好于对照组同时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协同阿司匹林运用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施以治疗过后具备极好的成效,值得全方位推行及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 血小板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ysmexXN-1000血液分析仪荧光法(PLT-F)和阻抗法(PLT-I)检测低于参考下限血小板的准确性,探讨PLT-F对血小板假性减低的应用意义。方法将血小板减低标本分为低值组和中低值组,应用PLT-F、PLT-I模式检测220例血小板减低标本,通过人工镜检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学检查,以镜检法为参考方法,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PLT-F计数结果与参考方法比较相关性优于PLT-I。PLT-F大血小板报警提示特异性84.1%,灵敏性68.8%;PLT-I大血小板报警提示特异性则为73.2%,灵敏性为76.1%。PLT-F血小板聚集报警提示特异性85.1%,灵敏性100.0%;PLT-I血小板聚集报警提示特异性则为90.8%,灵敏性为72.0%。结论与PLT-I相比,PLT-F对血小板减低标本检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PLT-F报警信息对提示血小板假性减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荧光染色法 电阻抗法 血小板假性减低 评价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完成了3个疗程的治疗,中途无一例脱落。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8%高于对照组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7%低于对照组2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血小板参数、血糖和血脂水平检测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的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BG、TG、TC、HDL-C、LDL-C、MPV以及PDW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PLT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代谢紊乱以及血小板功能异常,,因此,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各代谢指标,及时监测血小板参数,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 标签: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血糖 血小板参数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接受二尖瓣置换术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做血浆置换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二尖瓣置换术后TTP患者46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予以整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所获得护理效果情况。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4%(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对TTP患者在血浆置换过程中采用整体护理的干预方法,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置换 整体护理
  • 简介:分析2011-2014年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济南市7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发病诊治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1-2014年,济南市累计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73例,死亡13例。发热为首发症状,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平均体温为38.7℃。大部分病例有乏力(84.93%)、畏寒(57.53%)、全身酸痛(57.53%)等非特异性症状。患者住院前平均就诊次数为2.64次,第一次就诊在村卫生室的占65.75%;发病至住院的时间为0-16d,平均5.34d。患者入院时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别占75.34%和72.60%。章丘市(38例)、历城区(14例)和长清区(10例)报告病例最多,发病主要集中在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占病例总数的64.38%。6-8月发病占72.60%。男女性别发病比为1.70∶1;55-74岁发病占75.34%;农民发病占87.67%。病例居住地为丘陵的占82.19%,一个月内在居住地见过蜱的占58.90%,被蜱叮咬过的27.40%。发病前两周内有户外活动史的占86.30%。家中饲养动物的占79.45%。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较为平稳,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和人群特征,章丘、历城和长清为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自然疫源地。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 流行病学 济南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乙肝疫苗接种不产生抗体的原因以及改正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我院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第一次接受乙肝疫苗,没有形成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患者,对没有产生抗体的患者进行二次疫苗接种,并且对第7个月乙肝表面抗体的患者进行检测,针对没有形成乙肝表面抗体的患者进行检测,如检测其乙肝病毒核酸(HBV-DNA)、乙肝5项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15例抗-HBs阳性、5例抗-HBs(±);另外10例患者乙肝病毒(HBV)阳性,其中6例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4例乙肝病毒E抗体(HBeAb)阳性、HBcAb阳性。以20例再次接种乙肝疫苗形成抗体患者作为对照组,以10例没有形成抗体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LT水平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进行接种乙肝疫苗后不进行乙肝表面抗体与患者的免疫耐受、免疫应答迟缓以及HBN的隐匿性感染有直接关系。

  • 标签: 乙肝疫苗 不易产生抗体 血清 接种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06月到2017年02月期间在我院输血治疗的525例患者,在输血之前检查患者体中是否具有不规则的抗体,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525输血治疗的患者中,不规则的抗体检出率是9.52%。其中,特异性的抗体占比为9.52%,非特异性的抗体占比为1.90%。在特异性的抗体之中,1例患者为抗-M、2例患者为抗-D2、1例患者为抗-E、1例患者为抗-C。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对确保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筛查 临床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输血患者血清中的意外抗体,提高交叉配血相合率和临床输血安全性。方法用盐水介质直接离心法、LISS/Coomba卡、经典抗人球方法对870份抗体筛选阳性的血液样本进行抗体鉴定。结果488份血清中仅有特异性同种抗体,主要为Rh系统抗体300份(61.5%)。MNS系统抗体104份(21.3%),其中抗-E抗体占Rh系统抗体的73%;382份血清中仅有自身抗体或同时存在同种抗体。结论抗体鉴定能提高临床配血的相合率,保障输血及时、安全、有效。

  • 标签: 意外抗体 自身抗体 抗体鉴定 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2例HIV抗体确证试验检测结果假阳性样本的随访跟踪检测分析,探讨尽早进行减少确证试验假阳性几率的辅助诊断方法。方法对2名假阳性样本受检者进行随访跟踪检测,在首次检测4周、一年后在进行HIV抗体确证检测,并进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2名受检者进行了2次HIV抗体确证试验,带型没有进展gP160反而消失,同时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均是<20copies/ml。结论近年来HIV抗体疑难样本的增多,确认试验结果的判定必须谨慎,同时加强随访复查和核酸定量检测,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来获取可靠的诊断结果。

  • 标签: HIV抗体 确证试验 病毒载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鉴别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例HIV抗体不确定孕妇的标本进行免疫印迹确认(WB);观察12例孕妇HIV抗体的发展情况;比较条带免疫印迹法(LIA)、HIV-1p24抗原检测法以及病毒载量法(VL)对HIV不确定标本的鉴别效果。结果12例产妇HIV抗体p24、gp160+p24、gp160不确定所占比例最高;HIV抗体转阳率为8.33%。结论只有条带类型为gp160+p24不确定的孕妇会发生HIV抗体转阳,LIA、VL实验检测方法能有效鉴别HIV抗体不确定孕妇感染情况。

  • 标签: HIV抗体不确定 免疫印迹法 条带免疫印迹法 病毒载量 HIV-1p24抗原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中抗Sa抗体的阳性率,着重分析抗Sa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意义。方法从人胎盘中提取Sa抗原,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了40例健康人及478例各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的抗Sa抗体,并分析了该抗体与RA的某些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抗Sa抗体在各组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RA为31.9%(61/191),干燥综合征为3.0%(2/67),系统性红斑狼疮为4.3%(2/46),白塞病、肌炎/皮肌炎、其他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及正常人中均为0。研究分析表明,抗Sa抗体对RA的诊断敏感性为31.9%,特异性为98.7%,阳性预报率为93.8%,阴性预报率为71.3%。与抗Sa抗体阴性的RA患者相比,抗Sa抗体阳性的患者在关节受累、晨僵、血沉、抗核抗体、X线分期和二线药物的使用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我们在国内首次制备了Sa抗原,并建立了Sa抗体的检测方法,它是一种不同于类风湿因子、对RA诊断较为特异的新型自身抗体。该抗体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能否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和分型尚需更多病例的积累和观察。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性 抗Sa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与抗体水平调查。方法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PPS)机械抽取调查单位,从中抽取被调查儿童,调查儿童免疫接种率,对被调查对象进行抗原抗体检测,使用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与小学生“四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266(98.5%)、241(96.4%),两组疫苗接种率均达到了95%及以上;城镇与农村儿童“四苗”与JE基础免疫接种率无较大差异(P>0.05),城镇HepB全程接种率较农村高,而城镇DPT、JE加强免疫接种率较农村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儿童与小学生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儿童平均抗体水平与小学生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白喉IgG与HBsAb阳性率上,学龄前儿童高于学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遵化市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总体较高,抗体水平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农村适龄儿童强化免疫接种率依然较城镇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 标签: 适龄儿童 规划疫苗接种 抗体水平 调查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TP-IgM)抗体在梅毒血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85例梅毒患者中病程1年以上,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且血清固定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P-IgM抗体。结果285例梅毒患者中,28例发生血清固定,经TP-IgM检测,阳性8例,阴性20例;28例血清固定患者中,17例二期梅毒患者TP-IgM抗体阳性5例,阴性12例;11例潜伏梅毒患者中TP-IgM抗体阳性3例,阴性8例;无一期梅毒。结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感染并活动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 标签: 血清固定 梅毒螺旋体IgM抗体 免疫印迹法 RPR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在妇科不孕不育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妇科接受治疗的200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原发不孕为A组(n=100),继发不孕为B组(n=100)。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Ab、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抗滋养层抗体TA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AhAb、抗透明带抗体ZPAb、抗卵巢抗体AOAb)。检测方式为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分析不同生殖免疫自身抗体在不孕不育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A组患者中,AOAb阳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ACAb、AsAb、TAAb、EmAb、AhAb、ZPAb阳性的例数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的差异明显。结论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在妇科不孕不育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较高,能够通过抗体检测来了解患者的不孕不育类型和相关原因,有益于开展后期的治疗工作,诊断结果准确。

  • 标签: 生殖免疫自身抗体检测 妇科不孕不育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沙眼衣原体(Ctr)、肺炎衣原体(Cpn)在不同年龄阶段肺炎小儿中的感染状况。方法运用微量免疫荧光试验检测392例各年龄组肺炎住院儿童的血清Ctr、Cpn抗体。结果共发现Ctr阳性44例,Cpn阳性89例。<28d组、1~11个月、1岁~2岁11个月、3~5岁11个月、6~14岁组患儿Cpn肺部现症感染率逐次增高,分别为0,1.19%,3.02%,13.74%,14.44%,中间3组每后一组均比前一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Ctr肺部现症感染率则随年龄递增而逐次减低,分别为9.48%,4.15%,0.25%,0,0,前三组每相邻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tr、Cpn是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小儿肺炎中Cpn感染致病的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应引起儿科临床足够重视。

  • 标签: 肺炎 沙眼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 微量免疫荧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