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伴有微乳头结构的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5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低位切口切除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50例甲状腺瘤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病例收治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低位切口切除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手术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 方法: 抽取本院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时段内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已经术后证实)患者共 40 例,均施行超声诊断,且和术后病理予以比较,评估诊断符合率 。 结果: ① 40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超声诊断符合率为 95.00% ,数据比较无意义( P > 0.05 )。②患侧甲状腺表现为实性低回声、形态不均,且边界模糊;内部组织可见沙粒样钙化灶;病灶直径约为( 1.3±0.9 ) cm 。 结论: 针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超声诊断可在有效定位、定性肿瘤的前提下,为后续疾病治疗提供依据,可推广。

  • 标签: 超声诊断 甲状腺乳头状癌 诊断符合率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超早期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对高血压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 2019 年 3 月到 2020 年 3 月来医院接受治疗的 100 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清除的方法,观察组采取超早期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结论: 将超早期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运用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超早期小骨微创脑出血清除术 高血压 脑出血患者 疗效
  • 简介:【摘 要】甲状腺乳头状癌癌细胞核的特征性变人是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具体包含核沟、毛玻璃样核、核内包涵体、核重叠等,然而,有一些病例中不典型细胞核的改变则会致使诊断困难,产生病理医师间的诊断差异问题。创建客观性的诊断标准,并降低主观性的评价差异是临床病理诊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下文具体分析近些年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在组织学中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与分子遗传学特点等展开综合性的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参考。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病理诊断 遗传学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对于肋骨骨折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肋骨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并对其进行术前超声定位,对其具体应用实施详细的探讨。方法:回顾性的对于32例患有肋骨骨折的患者实施术前超声定位以及中探查。结果:32例患有肋骨骨折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过程中,对其实施的术前体表超声定位以及中的具体探查结果存在一致性。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例定位错误的患者,术前的超声定位的准确率大致为94%。结论:对于肋骨骨折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利用高频超声可以很好的完成肋骨骨折具体位置以及范围的扫描,并且在患者的体表实施一定得标记,可以为临床决策提供非常具备价值的信息。

  • 标签: 骨折,定位,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随访时间2个月,比较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2.41%,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后踝骨折的治疗当中,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更为理想。

  • 标签: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后踝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方法:试验纳入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44例,均接受气管切开治疗,信封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是 4.55%( 1/22),显著较对照组数据 31.82%( 7/2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十分显著,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机率,可推广。

  • 标签: 重症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护理管理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因喉梗阻先行气管切开对喉癌外科治疗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 2014年 1月 -2014年 10月,在我院进行喉癌治疗的患者 80例,其中因呼吸困难需先行气管切开,再行喉切除手术者 40例为对比组,同期临床特征相似的喉癌患者 40例为研究组,对比组先行气管切开进行活检,确诊为喉鳞癌后进行切除手术。研究组行喉部分或全喉切除添加气管切开,在 2019年 10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五年内生存率,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转移率。结果:研究组的五年内生存率( 95.00%)明显高于对比组( 72.50%), P< 0.05;研究组的复发率( 10.00%)明显少于对比组( 32.50%),转移率( 7.50%)低于对比组( 25.00%), P< 0.05。结论:因喉梗阻先行气管切开对喉癌外科治疗临床疗效有较大影响,会改变患者的五年内生存率,以及患者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喉梗阻 气管切开 喉癌外科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有效护理及干预措施,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59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ICU收治的气管切开发生肺部感染患者,计算机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综合性护理,分析护理措施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对照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评分低于观察组,ICU转出时间长于观察组(P<0.05)。结论 ICU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后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尽快控制和改善感染症状,缩短ICU观察时间,患者满意度理想值得推广并应用。

  • 标签: ICU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护理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 3种气道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气管切开脱机后行气道湿化的 150例患者,按 1:1:1随机分为 A、 B、 C三组。 A组采用注射器间断气道湿化法, B组采用输液器持续点滴湿化法, C组采用微量泵持续点滴湿化法,比较三组效果。 结果: B、 C两组在湿化效果、肺部感染率、气道黏膜出血率及节约护理操作时间上明显优于 A组,而 C组在均匀湿化效果及节约护理操作时间上更优于 B组。结论:微量泵气道滴药湿化可有效达到气道湿化效果,并发症少,效果明显优于注射器间断湿化,同时解决了输液器持续给药湿化法的缺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细化护理对神经外科重症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行气管切开治疗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对照组取 42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取 42例行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不同护理措施后对患者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氧分压( PaO2)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 PaCO2)、碱剩余( BE)均低于对照组,通气效果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气管套管痰液阻塞、气管黏膜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神经外科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接受精细化护理,能明显改善通气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适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神经外科 重症 气管切开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在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我院接诊的58例疑似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以病理学为金标准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与单一超声检查相比,超声检查联合超声造影诊断特异度、灵敏度与准确率均相对较高,且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接受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联合诊断,操作简易且安全,应用价值高,对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可产生积极效应,值得在临床运用及大力推广。

  • 标签: 常规超声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超声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乳头状甲状腺癌应用彩超显示甲状腺内钙化法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58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内伴钙化灶患者,入院日期为2019.2-2020.2,对患者实施彩超及病理检查,对比检测结果,判断检查良性、恶性病变钙化情况及特异性、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彩超检查中甲状腺恶性病变产生粗大钙化占据较大比例,微小钙化的病变发生比例更小(P<0.05),本次彩超检查敏感度75%、特异度82.35%、阴性预测值82.35%、阳性预测值75%。结论:彩超显示甲状腺内钙化能够有效发现乳头状甲状腺癌,为临床甲状腺癌的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甲状腺内钙化 彩超 乳头状甲状腺癌 诊断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吸痰护理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9.2-2020.4 月收治的 78 例气管切开患者,通过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 39 例,采用个性化吸痰护理),对照组( 39 例,采用常规吸痰护理),在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在护理结束后,实施个性化吸痰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气道黏膜受损率、痰液吸净时间以及吸痰后的并发症均小于实施常规吸痰护理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结论:在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中,运用个性化吸痰护理的方法能够减少患者的气道黏膜损伤,并且痰液吸净时间以及吸痰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比较少,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效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在临床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发生气管插管 /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原因, 并探讨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发生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预防性措施。方法:将2019年 5月至 2020年 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有创机械通气病人 25例,设为 α组 ,分析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安全性影响因素。纳入同期采取预防性措施的有创机械通气病人25例,设为 β组,探讨采取预防性措施后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25例有创机械通气病人中,发生气管内插管 1例、气管切开 1例、套管滑落 1例、气囊填塞 1例,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 16.00%;其中 套管维护不及时、套管选择及固定不当因素、病人自身因素导致发生人工气道并发症分别各2例、 1例、 1例。 β组人工气道并发症发生率 0.00%,明显低于 α组( p<0.05)。 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病人发生气管插管/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的原因主要包括套管维护不及时,套管选择及固定不当因素,病人自身因素 。采用预防性措施可有效提高气管插管/切开的临床安全性,降低气管插管 /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

  • 标签: 有创机械通气 气管插管 /切开人工气道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降低经阴分娩会侧切开率”的效果评价。方法 4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产妇,研究按照产妇在本院产科建档时间分成A组与B组各20例。两组产妇均展开产科优质护理,B组产妇添加“降低经阴分娩会侧切开率”的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产妇会侧切开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产妇会阴侧切率对比A组为40.00%,B组为10.00%;护理满意度对比A组为70.00%,B组为95.00%;组间对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产妇经阴分娩中,可显著减少会侧切开率,同时还可提升产妇对产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 标签: 品管圈 经阴分娩 会侧切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不同气道湿化护理干预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气管切开患者10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n=51),对照组(n=51)。对照组患者实施间断气管内湿化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指标和湿化效果。结果: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气道湿化后的临床指标和湿化效果。研究组患者气道湿化良好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湿化过度及湿化不足例数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痰痂量、吸痰次数、每天吸痰量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组实施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护理的效果较对照组患者实施间断气管内湿化护理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气道湿化 护理干预 气管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