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方式。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对其发生再出血原因和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以占位效应和血肿量采取对症治疗方式,24例再出血患者行二次手术血肿清除治疗;30例患者经引流管注入0.6%盐水做反复冲洗,或者使用尿激酶3万U做血肿溶解。有3例患者放弃治疗。痊愈患者6例(10%),偏瘫及生活能自理22例(36.7%),重度偏瘫12例(20%),植物生存6例(10%),死亡14例(23.3%)。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的关键,可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再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与血沉检查对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8例,未发生迟发性脑缺血,观察组42例,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比较两组WBC计数、CRP与血沉,并通过随访了解两组患者结局,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WBC计数、CRP、血沉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WBC计数、CRP与血沉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与轻度功能障碍率分别为8.70%、13.0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9.35%、45.65%,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5.65%,高于对照组10.87%,p<0.05;观察组GOS评分与WBC计数、CRP、血沉均呈负相关(rWBC=-0.845,rCRP=-0.827,r血沉=-0.674,p均<0.05)。结论WBC计数、CRP与血沉可作为临床预测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有效指标;对于WBC计数、CRP与血沉上升的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加强巡视力度,及时给予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炎症指标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在初学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根据我院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来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有18例术后再出血情况,发生率是30.00%。单因素导致术后再出血的因素,高血压疾病史超过5年、术后血压波动大、术后躁动以及术后未发现责任动脉等,再出血患者和没有再出血病例相比,单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再出血风险高,危险因素多,术中和术后需要多加注意,对患者的情绪、血压、责任动脉止血等均要进行控制,避免再出血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术后再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皮肤混合(mixedtumoroftheskin,皮肤混合)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报告2例男性皮肤混合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回顾近年来有关皮肤混合的文献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皮肤混合,最终行Mohs(莫式)手术治疗。结论皮肤混合是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鉴别诊断需要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该病一般呈良性表现,最佳治疗方法是行Mohs手术完整切除,可有效防止复发。

  • 标签: 皮肤混合瘤 分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咽管的外科护理措施。方法方法抽选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例颅咽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临床常规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出院关照对患者预后的作用。结果规范化、科学化、个性化的临床护理能够对颅咽管患者的治疗及康复产生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颅咽管瘤 外科护理
  • 简介:摘要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本病起病急、病死率以及致残率均较高,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脑出血部位依次为壳核、大脑半球皮质下、丘脑、小脑及桥脑出血,其中壳核出血常见,通常出血后20—30min血肿形成。出血逐渐停止,6—7h后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血清渗出及脑水肿。目前,该病的治疗仍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出血体积较小者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出血量大者则需行手术清除血肿,而该病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中最重要的是血肿本身、血肿再扩大等所导致的脑缺血、脑水肿及神经功能损伤,内科保守治疗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出血量少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积极地内科治疗,经过基础和对症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内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采用输血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以往昭通市一院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82例,将其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输入悬浮红细胞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输入血浆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期间再出血事件发生例数、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控制总有效率、治疗总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仅有1例再出血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显著(P<0.05);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控制总有效率达到90.3%,高于对照组的68.3%,差异显著(P<0.05);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采用输血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再出血事件的发生,使治疗的安全性水平提高。

  • 标签: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输血 再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迟发性肝破裂出血合并脾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观察和护理情况。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三年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外伤胸腹部损伤所致的迟发性肝脾破裂损伤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相应的追踪记录。结果3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均显示得到及时抢救和护理,同时患者均全部痊愈后出院,对肝脾破裂出血的临床外伤因素做了相应的统计分析显示多为车祸和跌落伤所致,同时外伤后迟发破裂出血的时间分布中在10天内。结论在迟发性肝脾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和护理中,要注意早期的抗休克和复苏护理,同时做好术后护理,做好肺部感染的防护和心理护理。

  • 标签: 肝破裂 脾破裂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18F-FDGPETCT成像特征,提高骨巨细胞的分子影像诊断水准。方法回顾分析误诊为乳腺癌骨转移的侵袭性骨巨细胞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女患因左乳腺癌术后9年,左膝关节痛一个月,发现左腓骨肿物一周为主诉入院,行胫腓骨平片正侧位及18F-FDGPETCT检查。由于可见骨质破坏及FDG代谢增高改变,结合恶性肿瘤病史,误诊为乳腺癌术后单发骨转移。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左腓骨)富于破骨巨细胞肿瘤性病变,结合免疫组化,符合骨巨细胞(侵袭性骨巨细胞,易复发)。术后恢复良好并出院。结论骨巨细胞可分三级,其中二级为侵袭性骨巨细胞,具有一定侵袭性及代谢活性。特别当患者具有原发肿瘤病史时易误诊为骨转移。在临床上及影像学上应注意与原发骨肿瘤及肿瘤样变的鉴别。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误诊 18F-FDG PETCT
  • 简介:颈动脉体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化学受体,是头颈部最常见的副神经节。根据其是否分泌儿茶酚胺分为嗜铬与非嗜铬副神经节,前者罕见。组织学上,颈动脉体由主要细胞或称副神经节细胞及支持细胞2种细胞组成.后者在颈动脉体中几乎不存在。一般认为,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的外膜内.但Knight等最近报道指出.肿瘤位于外膜周围组织而不是外膜内。颈动脉体呈散发性和家族性发病.散发性发病原因可能与高海拔导致慢性缺氧而刺激颈动脉体增生有关,而家族性发病与基因缺陷有关。在一般人群,如发现一侧颈动脉体,则双侧颈动脉体的发生率为5%.家族性为32%。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超声 放射学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淋巴的临床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乳腺淋巴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0日直至2017年2月12日,并对其进行随访,在镜下观察免疫表型特点和病变组织学形态。结果根据表1研究结果显示,其中20例乳腺淋巴均为女性,其中原发组患者有10例,继发组患者有10例,两组患者在双侧乳腺、单侧乳腺、B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经典型霍奇金淋巴、弥漫大B细胞淋巴、中位生存期、死亡等方面相比较,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乳腺的继发性淋巴和原发性淋巴的影像特点和乳腺癌较为相似,在进行冷冻切片时,应观察肿瘤的细胞形态和浸润模式,和浸润癌进行鉴别。

  • 标签: 乳腺淋巴瘤 临床病理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的病理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6例胃间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标本送检免疫组化,其CD117(+)和CD34(+)例数分别为30例和36例,S-100和SMA例数分别为31例和30例。除去失访的十例,随访的56例中良性及潜在恶性46患者均无复发及转移;恶性10例中4例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转移死亡,2例因其他病因死亡,其余4例均生存良好。良性间质质地偏硬,交界性及恶性间质大多质地较软,常有出血坏死灶。结论胃镜+活检、免疫组化是诊断胃间质的有效手段;良性和潜在恶性胃间质治疗预后良好,恶性胃间质手术治疗尤为重要。

  • 标签: 胃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脑动脉介入术与开颅术在脑动脉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6例脑动脉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脑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开颅术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65.79%,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42.11%,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结论与开颅术相比,脑动脉介入术在脑动脉治疗中的效果更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介入术 开颅术 脑动脉瘤 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临床剖宫产手术患者数量逐渐增加,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严重并发症,如不能够对产后出血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会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研究表明,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胎膜残留,凝血功能异常,前置胎盘等,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产后出血患者在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后均能够实现康复,死亡率也在逐步降低,本文主要研究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进展,通过归纳总结,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剖宫产 产后出血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与脑膜的CT、MRI鉴别诊断进行探讨,对其诊断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与脑膜各45例,按照疾病类型将其分成颅内细胞组与脑膜细胞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MRI结合CT检验,诊断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颅内细胞组与脑膜细胞组脑膜尾征、内钙化等临床指标差异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肿瘤外形、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明显强化及内坏死囊坏死信号等临床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与脑膜的CT、MRI的诊断的临床表现不同,两者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确诊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 标签: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CT MRI 诊断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失去生命。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手术介入方式对颅内动脉患者进行治疗。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对颅内动脉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挽救广大颅内动脉患者的生命,提高颅内动脉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胶质母细胞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7年6月间经我院收治的8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胶质母细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85例胶质母细胞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1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49.9±7.3)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由肿瘤所在的位置决定,本研究中肿瘤位于大脑共77例,位于小脑5例,位于脊髓3例;肿瘤细胞呈多形性,细胞密度高、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可见大片坏死或栅栏状坏死、出现明显的微血管增生;免疫组化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vimentin阳性,Ki-67增殖指数>10%,网状纤维染色阴性。结论胶质母细胞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应据此进行相应的鉴别,从而提高的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病理分析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