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蝶垂体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机制及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蝶垂体手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给予血肿清除术,2例病人给予脑室外引流术及腰大池引流术。结果肿瘤大部切除,病理结果显示无功能性腺瘤。出血病人术后完全治愈3例,植物生存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结论经蝶垂体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正确处理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垂体肿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引流术 脑室外 引流术 腰大池 入路 经蝶
  • 简介:目的总结中脑周围非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6年10月一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CT证实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PNSH26例的临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定位体征,Hunt—Hess分级Ⅰ~Ⅱ级,CT上出血部位在中脑周围的脑池,DSA检查均为阴性。采用对症治疗,未发生再出血、脑积水、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恢复快、预后良好、并发症少。正确认识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但首次诊断需行脑血管造影排除动脉的可能。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脑 脑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提高中脑周围非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认识水平,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PNSH)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病程24~30d。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对上述患者随访1—3年,平均随访22个月,生活均能自理,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无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再出血发生,预后好。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脑 脑池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年发病率为9/10万1],占所有脑卒中的%。颅内动脉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3,4C]VS)是导致SAH患者死亡、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药物治疗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早期脑损伤(EBI)指的是从初次出血那刻起到血管痉挛发生之前大脑内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最新研究认为,EBI可能才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它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缺血途径、凋亡途径、炎症途径等,导致细胞的死亡,血脑屏障(BBB)的破坏,脑水肿和神经元的直接损伤。未来针对EBI的治疗将为SAH患者提供一个可行性的选择。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24例大脑中动脉破裂伴有脑内血肿患者,术前急诊行CTA检查确定动脉的位置、大小;均在发病6h内经扩大额颞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行动脉夹闭+血肿清除术。术后4h复查头部CT及CTA,了解血肿清除情况和载动脉及其分支通畅与否。结果本组患者术后CT及CTA复查证实,血肿清除率在90%~100%;所有的动脉均被完全夹闭,载动脉均通畅,无误夹血管。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outcomescale,GOS)评分:5分者2例,4分者17例,3分者5例。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患者的治疗,采用扩大额颞入路早期手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颅内血肿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手术与伽玛刀治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出血及癫痫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手术及伽玛刀治疗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病例,通过CT、MRI检查及Engel分级评价两种方法治疗后出血、癫痫及放射性脑水肿情况。结果手术组术前共9例有癫痫病史,术后新发癫痫2例;伽玛刀治疗前12例有癫痫病史,术后新发癫痫3例;手术及伽玛刀治疗均能有效控制癫痫(P〉0.05)。手术治疗后无再出血病例,伽玛刀治疗后2例发生再出血,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早期轻度脑水肿19例,中度脑水肿11例,严重脑水肿1例;伽玛刀治疗后中轻度18例,中度15例,重度5例;伽玛刀组局灶脑水肿明显多于手术组(P〈0.05)。结论手术切除病灶依然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的最佳方法,而对病灶位置深在或位于重要功能区者伽玛刀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伽玛刀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局灶性脑水肿,无明显诱发或加重癫痫和出血的风险,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再出血机率将进一步降低。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治疗 伽玛刀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总结实施早期手术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32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措施和手术时机进行分组,对各组的术中情况和术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手术时机组的术中意外破裂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早期手术组和中期手术组治疗结果分级显著差于延期手术组.将非手术组患者分配到不同手术组后,早期手术组和中期手术组的治疗结果分级显著优于延期手术组.结论aSAH后早期手术不仅能防止再出血降低死亡率,而且可通过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和去除骨瓣而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7例SAH患者,根据GOS评分将病例分为预后良好组及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上述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部107例患者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因、动脉大小、Hunt-Hess评分、脑血管痉挛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诱因(P=0.026)、动脉大小(P=0.002)、Hunt-Hess评分(P=0.016)及脑血管痉挛(P=0.003)为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AH患者的发病诱因、动脉大小、Hunt-Hess分级和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 危险因素 多因素分析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约50%-70%是有脑动脉破裂所致的,故其又称为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aSAH)^[1]。aSAH后慢性脑积水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2w以后所发生的脑积水。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69例前循环动脉患者,探讨终板造瘘对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慢性脑积水 终板造瘘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68例经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SDHC151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40岁(OR=2.40;95%可信区间为1.25-4.61;P〈0.01)、术前Hunt-Hess分级较高(Ⅲ-Ⅴ级;OR=3.19;95%可信区间为2.21-4.60;P〈0.01)、术前Fisher分级较高(Ⅲ-Ⅳ级;OR=3.02;95%可信区间为1.79-5.09;P〈0.01)、合并脑室内出(OR=3.94;95%可信区间为2.70-5.74;P〈0.01)、急性脑积水(OR=16.85;95%可信区间为10.87-26.12;P〈0.01)、脑室外引流术(OR=2.95;95%可信区间为1.46-4.61;P〈0.01)是aSAH后发生SDH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DHC的高发生率与患者的高龄、较差的起始神经系统状态、急性脑积水、脑室内出、脑室外引流术有关。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分流依赖性脑积水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总结用自行研制的脑胶质放疗囊,对恶生胶质进行腔间质放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在理论计算和模拟测定的基础上,对25例恶生胶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的残腔内放置放疗囊,术后经皮穿刺向化疗囊内注入740~1110MEq/次的^125I,对残细胞进行长时间、局部高剂量的近距离照射。结果模拟测定放射源1~2cm范围内的吸收剂量为30.4~91.3cGy/h,是常规经颅照射剂量的3~5倍。本组病例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同位素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337例(382枚动脉)aSA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动脉(An),其中动脉颈夹闭术297例,颈夹闭及载动脉塑形术29例,动脉孤立术8例及包裹术3例。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扩血管、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并于SAH1—3d.4~7d,8~14d、15~20d进行床边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主要观察MCA平均血流速度(VmMcA)、计算Lindegaard指数,即同侧MCA与颅外段ICAVm之比(LI),观察CVS及颅内压(ICP)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SAH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CVS,25%的患者1—3d就出现CVS,8~14d达高峰;Hunt-Hess分级与CVS的变化成正相关;102例患者(102/337,30.3%)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17例(17/337,5%)出现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颅内压增高且有CVS者预后较差。结论TCD可以床边、动态监测aSAH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无创、简单易行的特点。TCD检测的脑血流速度、Lindegaard指数和频谱形态相结合对临床和血管造影诊断CVS有价值。

  • 标签: 经颅超声多普勒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颅内压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二十碳五烯酸(EPA)预防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收集EPA治疗aSAH后CVS的临床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0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3个研究,307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EPA降低总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46,95%可信区间(CI)为0.29—0.72,P=0.0006]、持续性SCVS发生率(RR=0.13,95%CI为0.04—0.46,P=0.002)、血管痉挛性脑梗死发生率(RR=0.27,95%CI为0.14~0.51,P〈0.0001),但并不改善3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RR=1.15,95%CI为0.98~1.33,P=0.08)、180dmRS评分(RR=1.03,95%CI为0.91~1.16,P=0.65)。结论EPA可预防aSAH后CVS,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二十碳五烯酸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介绍颅内碰撞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6年7月13日收治的1例碰撞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神经病理学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头痛、发作性意识丧失、抽搐;头部MRI检查显示左侧额叶占位;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肿瘤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为胶质母细胞,次要成分为细胞角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达阳性的癌组织。结论对于常见肿瘤组织中出现的异常成分应考虑由其他系统转移而来,须详细追问病史并对患者做进一步的体格检查,以避免误诊。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肺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颅内碰撞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在颅内混杂或相邻生长,肿瘤组织中不含脑组织。颅咽管与毛细胞星形细胞都是常见的颅内肿瘤,

  • 标签: 颅内肿瘤 碰撞瘤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颅咽管瘤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内切技术在巨大型颅内肿瘤切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内切技术切除28例最大径≥6cm的颅内巨大型肿瘤,技术要点包括:首先建立有效的较小创伤的入路;肿瘤起始显露以适宜实施内切除即可;对有明显蒂的脑膜应从蒂部开始,否则则从中央开始,采取层层推进方式自肿瘤内切除肿瘤;最后牵引壁,显微分离、切除壁.结果19例肿瘤获全切,8例获次全切,1例获大部分切除.Karnofsky计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无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无脑脊液漏,无死亡.1例发生脑室内感染,1例腔积血再手术清除.2例胶质复发,分别于术后4、11个月再次手术.结论在巨大型脑肿瘤切除中,充分实施内切技术,可较好地切除肿瘤,显著减轻术中对神经血管结构的损伤,获得较佳疗效.

  • 标签: 脑肿瘤 脑膜瘤 胶质瘤 手术 颅内肿瘤
  • 简介:目的究高血压脑出血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人入院后给予控制血压,控制标准为比其基础血压高10~20mmHg,最高不超过180/100mmHg,如发生再出血,根据手术适应症进行手术.结果组病人GOS标准,轻残4例,生活自理2例,重残12例,死亡9例,死亡率为333%.结论血压脑出血是一种死残率均高的疾病,特别是再出血的发生将严重影响病人预后,增加死亡率及病残率,因此,有效的控制血压可以减少病人的再出血和脑梗塞的发生.预防及治疗脑出血患者的再出血.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再出血 治疗
  • 简介:目的回顾性研究脑转移伽玛刀治疗的疗效、生存时间及影响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伽玛刀治疗50例脑转移患者(174个病灶).通过Kaplan--Meier法时序检验(logranktest)对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单变量统计学分析.结果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3~28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0.35个月.对伽玛刀治疗后的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的因素是:患者年龄;原发病灶切除;全脑放疗;原发病灶切除+化疗.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转移治疗方法.

  • 标签: 伽玛刀 放射外科 脑转移瘤 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