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为所有患者分别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对两种方法的诊断效率进行对比。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比数字减影的大脑前动脉瘤患者诊断例数多1例,两种方式对其他病情的诊断例数相同,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使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并且安全无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治疗前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变化。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30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一次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儿童激活脑区计数情况和2-back记忆任务激活感兴趣区激活体素水平。结果治疗前患儿左额上回激活16例,右额上回激活15例,左额中回激活20例,右额中回激活14例,左额下回激活12例,右额下回激活19例;治疗后左额上回激活24例,右额上回激活23例,左额中回激活21例,右额中回激活22例,左额下回激活22例,右额下回激活20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儿左额中回激活体素水平297.4±8.6mm3,右额中回267.8±9.6mm3,左额下回20.5±1.6mm3,右额下回114.8±7.7mm3;治疗后左额中回激活体素水平492.4±9.5mm3,右额中回484.1±9.4mm3,左额下回372.8±4.5mm3,右额下回98.2±7.5m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存在前额叶、扣带回前部功能低下和丘脑功能异常。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恶性肿瘤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患者40例进行比对研究。结果常规彩超检查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检测到高信号病灶,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办法更有使用优势,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所得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彩超检查。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可提供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检查。

  • 标签: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 恶性肿瘤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AVM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先行16层螺旋CT扫描,在行CT血管成像(CTA),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三维重建成像(3D)与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本组40例AVM患者,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诊断出AVM38例,未见血管异常患者1例,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诊断符合率为95.00%(38/40)。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出的38例AVM患者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AVM患者具有较高诊断符合率,且能准确判断AVM疾病分级,可为临床治疗AVM患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标签: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脑动静脉畸形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疾病行超声弹性成像和二维灰阶+CDFI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60例进行研究,通过超声弹性成像以及二维灰阶+CDFI超声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特异性、准确性以及敏感性。结果两种超声方式联合使用的准确度为98.33%(59/60)较超声弹性成像的88.33%(53/60)明显高(X2=4.82,P<0.05)。结论在乳腺癌疾病的诊断中采用超声检查弹性成像技术,其确诊度以及特异性均较高,将超声弹性成像与二维灰阶+CDFI超声的检查结果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促进患者的疾病的诊断率。

  • 标签: 乳腺疾病 超声弹性成像 二维灰阶 CDFI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40例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骨折类型、发生部位以及韧带和半月板损伤的MRI表现。结果其中隐性骨皮质下骨折(Ⅰ型)27例,隐性骨皮质骨折(Ⅱ型)10例,隐性骨软骨骨折(Ⅲ型)3例。MRI表现Ⅰ型骨皮质下骨松质内范围较大的地图样、网格状和线状异常信号区。Ⅱ型关节软骨下骨皮质的低信号带中断,垂直或平行延伸于软骨下,与骨髓的高信号形成明显的对比。Ⅲ型关节软骨层次不清或者连续性中断,伴软骨下骨性关节面下陷变形。结论MRI对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成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隐性骨折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时间段内收治的75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为对象,将其中检查后显示良性前列腺的37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将其余确诊为前列腺癌的3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针对两组患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诊断,观察实验组患者的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情况,并分析实验组患者肿瘤组织与参照组患者的检查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肿瘤组织的平均ADC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织,且实验组患者肿瘤组织平均ADC值与参照组患者相应指标对比后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患有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

  • 标签: 前列腺癌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 肿瘤组织 正常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4例脑梗死病变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选择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患者的数据进行检查,并且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当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的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经过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检查出51例,漏诊3例,比较核磁共振检查和临床病理检查的符合率,P>0.05,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进行检查的时候,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够提高临床检查的质量,能够为治疗节省较多的时间,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出血性脑梗死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双源CT灌注成像早期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42例放射性肺损伤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择42例未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均接受双源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检查各项指标,同时,42例放射性肺损伤患者同时接受常规CT检查,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结果第一,分析rrBF、rrBV与rrPS指标,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42例放射性肺损伤患者,双源CT灌注成像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CT,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早期诊断放射性肺损伤,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双源CT灌注成像 放射性肺损伤 诊断价值 病理基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患者的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应用价值,并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例大面积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患者参与研究,对患者的出血程度和病灶周围小血管数目进行划分,采用NIHSS对患者的临床状态进行评分,并将磁敏感加权成像结果与其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对比研究,18例患者中共有13例患者存在自发性梗死后出血现象,其中共有6名患者为轻度出血,有4名患者为中度出血,有3名患者为重度出血,并且重度出血和NIHSS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8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的成像中未呈现出梗死灶周围小血管影,另外12例患者中有3例呈现出Ⅰ度影像,有9例呈现出Ⅱ度影像,并且患者的梗死灶周围小血管影显示程度和NIHSS评分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可以对大面积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患者的出血状况和侧支循环情况进行准确地评估,从而为患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再灌注损伤 磁敏感加权成像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甲状腺结节患者分别实施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后患者病情的检出几率。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进入本院治疗的5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此次试验的研究比较,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等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对患者实施超声弹性成像进行诊断,实验组则对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进行诊断。结果在本次研究干预之后,甲状腺结节患者单独应用超声弹性成像的检出率为59.25%,甲状腺结节患者单独应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的检出率为77.78%,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声弹性成像的检出率。结论在甲状腺结节患者中实施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诊断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检出率,进而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由此可知,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诊断的方式在甲状腺结节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超声弹性成像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 甲状腺结节患者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窄带成像技术与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常规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病变的患者80例,分别使用窄带成像技术和碘染色技术对患者的病变形态、范围和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在食管病变程度和范围方面,窄带成像技术和碘染色技术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和碘染色技术对于食管病灶的检出率都非常高,两种检测方式在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进行诊断时,窄带成像技术与碘染色技术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都非常高,可以使用窄带成像技术代替碘染色内镜对食管病变患者进行诊断。

  • 标签: 窄带成像技术 碘染色 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与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4月143例甲状腺肿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72例)与对照组(71例)。对照组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组在对照组检查基础上给予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比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72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为滤泡状腺癌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9例,髓样癌5例,甲状腺腺瘤27例,乳头状腺癌14例。对照组71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为滤泡状腺癌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8例,髓样癌7例,甲状腺腺瘤26例,乳头状腺癌12例。研究组诊断符合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诊断敏感度96.15%、特异度97.83%均高于对照组的74.07%、70.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可提高甲状腺肿块患者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弹性成像 甲状腺肿块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接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对所有入选者都施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综合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比较瘤体直径等指标。结果本组40例患者检出肿瘤42个,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明显比MR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准确率85.0%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率87.5%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40例患者MR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工作中,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法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选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MR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弹性成像(UE)与高频超声对甲状腺微小癌(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细针穿刺确诊为甲状腺微小癌的患者128人,纳入检查的颈部淋巴结数目为214枚,分别用高频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判断以上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判断两者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高频超声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72.2%,特异度90.0%,准确度85.5%;超声弹性成像的敏感度为96.3%;特异度93.8%,准确度94.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癌淋巴结转移方面评价效果好,且弹性超声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均高于高频超声。

  • 标签: 弹性成像甲状腺微小癌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对儿童放射学异常颈髓损伤的早期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先选取560例患有急性颈椎损伤的患儿,对其临床和放射学的影像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再在560例患儿中,选取普通平片和CT扫描检查均无异常的进一步行磁共振(MRI)检查并对比结果。结果有32例患儿入选,年龄3~18岁,平均年龄(10±2.55)岁,均以交通事故及跌落上为主要受伤原因。该32例患儿经MRI检查,发现10例正常,22例异常。结论MRI在儿童无放射学影像异常颈髓损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但磁共振检查的结果并不是最终结果,早期未见显著异常的患儿,仍有必要及时复查。

  • 标签: 创伤,神经系统 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头颈部放疗前后血管弹性检测的相关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42例接受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分别于放疗前、放疗时间2.5-3周(放射剂量26-30Gy)、放疗结束时(放射剂量50-60Gy)、放疗后3月接受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测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测,统计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变化率(△D)、血液与颈动脉壁应变率比值(A/B)。分析A/B、IMT、△D变化情况。结果A/B在放疗期间随放疗剂量增加而增加,△D在放疗期间放射剂量的增加而减少,放疗后3月均保持与放疗结束时相对稳定。结论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颈动脉弹性在早期下降,随放射剂量的增加,下降程度越明显,且该变化至术后3月未见明显改善。

  • 标签: 超声弹性成像 头颈部肿瘤 放疗 颈动脉 血管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诊断与治疗后治疗效果评估应用的进展情况。方法根据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癌诊断与治疗当中应用的现状,对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进行分析,分析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患者治疗与预后当中的临床价值,与改进方法等。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属于目前唯一一种能够在活体组织当中实施水分子弥散测量与成像方式,组织水分子运动情况可以有效反应促组织结构特征,近年来,对腹部脏器检查的应用频率逐渐升高。结论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肝癌诊断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肝癌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促进临床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肝癌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86例肝脏肿瘤患者,在常规磁共振平扫的基础上,采用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患者实施扫描,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肝细胞癌患者的ADC值与肝转移瘤患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肝转移瘤患者ADC值均明显低于肝血管瘤患者(P<0.05);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患者ADC值均明显低于肝囊肿患者(P<0.05)。结论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为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鉴别提供良好参考依据,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肝脏肿瘤 鉴别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分别接受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和联合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联合检查的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显著高于DCE-MRI和DWI,联合检查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显著低于DCE-MRI和DWI(P<0.05);联合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以及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DCE-MRI和DWI(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诊断乳腺癌中均具有较为良好的诊断效果,使用两种检查方式联合诊断乳腺癌,能够使检查诊断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适宜广泛应用于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中。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乳腺癌 诊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