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行胃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术后疼痛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2h、4h、8h、24h后VASi平分,分另lj为2.21±0.97、1.63±0.64、1.10±0.21、0.31±0.09,f氏于组4.12±1.34、3.71±1.13、2.45±0.98、1.61±0.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7%,低于对照组63.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胃癌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外麻醉,相较于单纯全身麻醉,其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全身麻醉 硬膜麻醉 胃癌 镇痛
  • 简介: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影响。方法以8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麻,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情况、PCIA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术后2、4、8、12、24h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5);观察组48h内PCIA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髙于对照组(/><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2.5%(/><0.05)。结论胃癌患者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提髙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其临床应用价值髙。

  • 标签: 胃癌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镇痛效果
  • 简介:背景: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序中,胃癌分居第二和第三位。探索方法简便、敏感性高非侵入性指标以筛选出胃癌高危人群接受胃镜检查是胃癌普查有效途径。目的:探讨三叶因子3(TFF3)作为胃癌筛查血清生物学标记物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49例胃癌患者和29名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FFs浓度,以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TFF1、TFF2、TFF3对胃癌诊断性能,并进一步分析三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胃癌组TFF3血清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57±19.49)ng/mL对(29.97±14.20)ng/mL,P<0.01],两组间TFF1、TFF2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FF1、TFF2、TFF3诊断胃癌AUC分别为0.56、0.56和0.83,TFF3诊断性能最高;以33.0ng/mL为TFF3cutoff值,相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3%和82.8%,预测胃癌风险OR值为8.27。TFF3血清浓度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TFF3是一个有应用前景非侵入性胃癌筛查生物学标记物。

  • 标签: 胃肿瘤 筛查 生物学标记 三叶因子3
  • 简介:目的研究功能性腹泻从脾论治机制与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功能性腹泻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脾虚湿阻型,采用参芩白术散加减治疗方案;脾肾阳虚型,采用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甲硝唑治疗方案。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疗效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腹泻次数减少;粪便性状评分好转,自治疗2周始,到停药后4周,一直持续,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0.05);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〇.〇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生活质量上,全面改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仅在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CP<〇.〇5)。结论从脾论治功能性腹泻,能有效缓解脾气虚弱、阳气虚衰症状;腹泻次数减少、粪便性状改善;临床疗效持久;还能调畅气机,全面提髙生活质量;是中医开展功能性腹泻临床治疗有益探索。

  • 标签: 功能性腹泻 机制疗效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精细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治疗过程中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中心治疗137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69例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运动指导等精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对护理措施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1%,明显低于观察89.9%(P〈0.05);观察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护理满意度为94.2%,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结论对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指导及定期随访等精细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治疗社区管理效果,良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预后,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 标签: 糖尿病性胃轻瘫 护理干预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临床路径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护理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就诊原发性肝癌并采取介入治疗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管理。对两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费用情况、生存质量、不良反应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2.50%明显低于观察满意度85.00%(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相关费用并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临床路径
  • 简介:结直肠癌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较差,单纯化疗总生存期仅为1—1.5年。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分子靶向治疗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并且成为近期研究热点。本文就转移性结直肠癌分子靶向治疗策略展开思考。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分子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表现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11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对象均采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影像学特征。结果检出黏膜下肿物包括平滑肌瘤(35例)、胃肠道间质瘤(29例)、脂肪瘤(20例)、类癌(12例)、异位胰腺(8例)、神经鞘瘤(4例)、错构瘤(4例)、血管球瘤(2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例数为97例,总诊断符合率为85.96%。其中对平滑肌瘤(94.29%)、胃肠道间质瘤(93.10%)、脂肪瘤(100.00%)、类癌(75.00%)、异位胰腺(75.00%)、血管球瘤(100.00%)均具有较高诊断率,而对神经鞘瘤(25.00%)和错构瘤(0.00%)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结论各种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具有不同表现特征,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鉴别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消化道 黏膜下肿物 超声内镜
  • 简介:目的探讨引流管护理对腹腔引流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80例采用腹腔引流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引流管护理,比较两组引流效果。结果观察总有效率髙于对照组,腹痛缓解时间和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3d后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引流管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引流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髙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加强引流管护理能够提髙腹腔引流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减少引流管相关并发症,有利于推进护理质量提髙。

  • 标签: 引流管护理 腹腔引流 急性胰腺炎 效果
  • 简介:背景:协同刺激分子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关系密切。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重要负性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关配体结合后可诱导并维持肿瘤细胞免疫耐受,从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8例结直肠癌患者,以1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PD-1(sPD-1)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上PD-1表达。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sPD-1含量和CD3+T细胞上PD-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sPD-1含量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部位无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PD-1高表达,且与肿瘤分期、转移呈正相关。检测PD-1有助于估计病情进展,有望成为新肿瘤标记物或抗肿瘤靶点。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流式细胞术
  • 简介: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至我科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56例,随机分成观察、对照两组,每组78例;对照组采用开展生活方式干预方案,观察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熊去氧胆酸治疗方案;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体重、血压和腰围变化,及肝功、血糖、空腹2h血糖、胰岛素等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情况、胰岛素水平和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ALT、GGT、三酰甘油,餐后2h胰岛素、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能有效改善患者肝酶学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情况;其疗效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具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熊去氧胆酸 临床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结肠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影响。方法以92例行气管插管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全麻,观察组给予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插管后和术后MAP、Sp02、HR变化情况,肺部感染、肺部啰音、发热、咳痰发生情况以及免疫学指标(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CD4+/CD8、TH1/TH2)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MAP、Sp02、HR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0.05)。对照组术后发热、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6.1%、23.9%,明显髙于观察4.3%、4.3%,差异显著(/><0.05)。两组患者术后3d中性粒细胞均较术前升髙,淋巴细胞、CD4+/CD8+、TH1/TH2较术前降低(/><0.05),但观察组淋巴细胞、TH1/TH2水平髙于对照组(/><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预防或减少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对患者免疫抑制较轻,是一种较为理想麻醉方式,具有较髙应用价值。

  • 标签: 结肠癌 气管插管 全麻 硬膜外麻醉
  • 简介:背景:近年慢性便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的:探讨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慢性便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峨眉山市中医院慢性便秘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饮食指导,对照组加服乳果糖,观察组加服乳果糖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估生活质量。结果:观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2%对72.2%;χ2=12.399,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PACQOL各维度评分和总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躯体不适维度评分和总评分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可有效改善慢性便秘患者排便困难、粪便质硬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便秘 乳果糖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后胃肠肽激素变化情况。方法以8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是否行血液透析治疗分为观察组A(29例未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B(53例行血液透析治疗),另选4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胃动素、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血清瘦素水平及胃肠道症状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A和观察组B患者胃动素、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B血清胃泌素、血清瘦素水平高于观察组A,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B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为34.0%,明显高于观察组A24.1%及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肾脏是胃肠肽激素主要生物降解和清除场所,血液透析治疗可影响患者胃肠肽激素血清水平,增加胃肠道症状发生率,是引起患者消化道功能紊乱主要原因。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胃肠肽激素 胃肠道症状
  • 简介: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致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精细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口服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精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出血量及护理后再出血情况、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髙于对照组82.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尸<0.01);实验组护理后出血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实验组护理后并发症及半年内再出血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97.50%,明显优于对照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对阿司匹林致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出血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冠心病 阿司匹林 护理干预
  • 简介:背景:早期诊断肝硬化并予早期干预可阻止病情进展,避免或延缓肝硬化失代偿发生。筛选血清学无创标记物是肝硬化临床诊断和评估研究重要内容。目的:评价血清miR-192和miR-29a在肝硬化无创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real-timePCR筛选验证发现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明显miRNAs——miR-192和miR-29a,以real-timePCR检测两者在120例肝硬化患者和76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表达水平;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两者联合检测诊断肝硬化数学模型,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肝硬化组血清miR-19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miR-29a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由两者联合检测数学模型计算得到风险评分诊断肝硬化价值明显优于单一指标检测[ROC曲线下面积(AUC):0.968对0.887和0.933],且优于临床常用肝硬化血清学无创诊断指标APRI、FIB-4和ARR(AUC:0.796、0.793和0.571)。血清miR-192、miR-29a表达水平以及两者联合检测风险评分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显著相关(P<0.05)。结论:miR-192、miR-29a以及两者联合检测风险评分可作为肝硬化无创诊断和评估新血清分子标记物。

  • 标签: 血清 生物学标记 肝硬化 无创诊断 miR-192 miR-29a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止血治疗效果和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接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内科止血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内科止血基础上再应用内镜止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对比止血成功机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出血停止时间对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1周内再次出血1例,发生率为2.94%,对照组再次出血患者5例,发生率为16.67%,组间比较,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为94.11%,对照组临床疗效为76.67%,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止血,相较于常规止血治疗,疗效显著,且内镜止血操作简单,安全性较好,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标签: 非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止血
  • 简介:由于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间存在不同状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群可呈现出不同临床结局,其中较为特殊是机体对HBV表现为免疫耐受,临床上常表现为HBVDNA高水平复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肝组织无或仅有轻微炎症。然而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并非始终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疾病可隐匿进展,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对于这些ALT正常慢性HBV感染人群是否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本文从机体免疫与HBV感染结局、如何及时发现和治疗非免疫耐受期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丙氨酸转氨酶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耐受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清热利胆中药结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复发结石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治疗160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先行十二指肠镜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添加清热利胆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胆汁引流量、治疗前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淀粉酶水平以及腹痛、发热、黄疸等临床症状积分。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胆汁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7天,观察组胆汁引流量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BIL、ALT、AST与AM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痛、发热、黄疸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利胆中药结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复发结有利于胆汁引流,降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淀粉酶水平与临床症状积分。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十二指肠镜 清热利胆中药 疗效
  • 简介: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病相互之间以及与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叠增加了诊断难度,深刻认识其临床特征至关重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探讨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PBC-AIH重叠综合征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生物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肝组织学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将患者分为合并组和非合并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结果:81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男女比例为1∶9.1,平均发病年龄为(58.1±9.9)岁。53.1%患者存在临床症状,其中黄疸和皮肤瘙痒占18.5%。血清ALT、AST、ALP、GGT、TBil、Glo水平均升高,多数患者血清IgG、IgM水平升高。ANA阳性率、AMA和(或)AMA-M2阳性率、SMA阳性率、gp210和(或)sp100阳性率分别为100%、90.1%、1.2%、11.1%。门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界面性肝炎为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同时具有PBC和AIH病理表现者占50.6%。影像学证实28例(34.6%)患者肝硬化,76例(93.8%)腹腔淋巴结肿大。23例(28.4%)PBC-AIH患者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为干燥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合并组GGT水平显著低于非合并组(P=0.001),其余临床特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入认识PBC-AIH重叠综合征临床特征同时筛查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至关重要,尤其是干燥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 标签: 肝硬化 胆汁性 肝炎 自身免疫性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