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第51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5月30日至6月2日在芝加哥McCormickPlace盛大举行,作者就会议中有关三阴性乳腺癌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合报道。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治疗 分型 ASCO年会
  • 简介:骨肉瘤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常伴随截肢、肺转移、死亡等后果,其单纯手术治愈率仅15%~20%[1]。随着新辅助化疗的发展,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已提高至70%左右[2]。凋亡异常以及耐药性的产生(尤其是多重耐药性)导致肿瘤迅速进展是骨肉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3-4]。调控细胞凋亡异常,降低骨肉瘤的耐药性,从而提高骨肉瘤治疗效果,是降低骨肉瘤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途径。笔者对近年来有关骨肉瘤凋亡以及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试图为探索骨肉瘤凋亡、耐药的发生机理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肉瘤 细胞凋亡 抗药性 肿瘤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 简介: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是目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ACL损伤患者往往还有其它伴随损伤,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半月板损伤。如对合并半月板损伤术前评估及准备不足,认识及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ACL重建的效果及患者的功能恢复。了解ACL与半月板的损伤相关性,一方面可指导选择较好的手术时机,减少半月板损伤等伴随损伤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术前良好评估合并损伤的情况及制订手术方案非常重要。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合并损伤的重视,现就ACL合并半月板损伤的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半月板 胫骨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创伤和损伤
  • 简介:近几年不少研究表明肿瘤-睾丸基因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等有关,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免疫学标记,被运用于肺癌的诊断和治疗。特别在肺癌的治疗过程中,肿瘤-睾丸基因在免疫疗法中的效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并被发现有许多新的作用。至今,仍不断有新的肿瘤-睾丸基因被发现。该文对肿瘤-睾丸基因在肺癌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肿瘤-睾丸基因 肺癌 免疫疗法
  •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统游离皮瓣与穿支皮瓣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两种皮瓣、手术风险、成活率及术后功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试图找出预防、解决方法。方法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1320例游离皮瓣、肌皮瓣及穿支皮瓣病案资料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300例,(180例传统皮瓣、120例穿支皮瓣)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5~5年。从皮瓣选择、设计、切取、移植、供受区的处理以及修复后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项分析原因,并根据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预防、应对的措施和方法。结果300例皮瓣,因故放弃和失败10例,成功率为96.7%,术后皮瓣坏死率为3.3%。术中发生血管危象38例,其中传统皮瓣16例,穿支皮瓣22例,传统皮瓣经对症处理解除危象27例,手术挽救成功1例;穿支皮瓣对症处理解除危象19例,1例失败放弃,2例穿支皮瓣部分坏死。完全失败10例。本组急诊皮瓣手术32例,感染率仅为3.2%。慢性创面268例,感染率为8.58%,慢性创面感染率远高于急诊创面。其它还有:边缘愈合不良及部分坏死、皮瓣与受区匹配问题、供区遗留创面、瘢痕,功能障碍等问题。结论预防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保障皮瓣成活的关健。严格遵守皮瓣切取原则,控制好修饰性切取适应证,注意皮瓣张力是皮瓣手术的技术要求。手术供区正确封闭处理方式,是预防、解决并发症及功能不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传统皮瓣 游离皮瓣 创伤和损伤
  •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0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70例大肝癌患者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进行自身调查,采用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和Piper疲乏修正量表。结果:手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与手术前相比,患者生存质量的四个维度、QOL评分总分以及自评总分均较前提高,Piper疲乏修正量表评分四个维度均较前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和术后1个月比较,生存质量的四个维度以及QOL评分总分均有所提高,Piper疲乏修正量表评分四个维度均有所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评总分无明显差异。患者手术后1个月生存质量维度等级分类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8~10分的比例明显提高,0~3分的比例减少,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后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护理中,有必要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通过评价的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原发性大肝癌 生存质量 调查研究
  • 简介:目的比较跖跗关节新鲜损伤与陈旧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22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其中10例为新鲜损伤,并在伤后7天内进行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另外12例为陈旧损伤,在伤后4~24周发现漏诊,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或跖跗关节融合治疗。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4(12~48)个月。采用AOFAS(americanorthopedicfootandanklesociety)中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新鲜损伤组AOFAS评分平均为94.08分,而陈旧损伤组AOFAS评分平均为79.92分,新鲜损伤组在疼痛,活动度,行走距离等评分上显著优于陈旧损伤组(P〈0.05)。造成患者陈旧损伤最主要的原因是初诊时急诊医师的漏诊。结论对新鲜的跖跗关节损伤,只要能获得精确的解剖复位和良好的固定,一般都能获得比陈旧损伤更为满意的效果。但陈旧性跖跗关节损伤,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关节融合术也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 标签: 足损伤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跗跖关节
  • 简介:放射治疗是食管癌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放疗抵抗依然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敏感性的一个最大障碍。多种基因的表达产物影响肿瘤的放射敏感性,而放射敏感性标志物的发现,对于发现放疗抵抗的机制,改善放疗抵抗患者的预后,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放疗预后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多种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展开综述,为了解放疗抵抗的分子机制,预测食管癌放射治疗预后效果打下基础,并为肿瘤的放疗增敏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食管癌 生物标志物 放射治疗
  • 简介: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NutritionalIndex,PNI),是由Buzby[1]最早提出,日本学者Onodera进行修正后,建立起来的一个营养评估和手术风险预测指标[2],最初旨在进行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评估和手术风险的预测,因其简单、方便、有效,而在日本胃肠外科、

  • 标签: 预后营养指数 胃肠道恶性肿瘤 营养评估 风险预测 心外科 围手术期
  • 简介:机体免疫有宿主保护和肿瘤促进双重作用免疫微环境对肿瘤的促进作用知之甚少。研究发现本文讨论免疫微环境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其机制包括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改变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适应微环境的肿瘤细胞存活或建立适宜的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进展,甚至可以调节肿瘤干细胞活性。基于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免疫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而探索免疫治疗和细胞毒药物或分子靶向药物联合的多模式治疗可能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方向。

  • 标签: 肿瘤 免疫微环境 血管生成 肿瘤干细胞 转移
  • 简介:关节炎泛指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中一类非特异炎性疾病,种类较多,病因复杂,目前认为该类疾病与各种炎症促发因子、自身免疫反应、病原微生物感染、代谢紊乱、创伤、退行性病变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多围绕软骨退变、滑膜病变等引起的炎症展开,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 标签: 水通道蛋白质1 水通道蛋白质3 水通道蛋白质4 水通道蛋白质9 骨关节炎 关节
  • 简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组织世界肿瘤研究的权威专家对肿瘤与食物、营养等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证据进行分析,在2007年再版的《食物、营养、身体活动和癌症的预防》中,提出了10条预防癌症的最新建议,包括针对普通人群的8条建议和针对特殊人群的2条建议,为个人及社区人群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我们也可以有所借鉴。针对普通人群的8条防癌建议如下:

  • 标签: 身体活动 基金会 癌症 食物 世界 营养
  • 简介: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我国人口超过13亿,60岁以上老人达1.3亿,根据推算,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症状的膝关节骨关节炎人数已达1500万[1]。目前公认髌股关节炎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组成部分之一,Sarda等[2]报道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中,67%患者表现为单纯性髌股关节炎。目前在发达国家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br〉疗费用已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0%~2.5%[3]。低位髌骨是引起髌骨运动轨迹异常而导致髌股关节炎的常见原因,探索低位髌骨引起髌股关节炎的病理机制,对预防和治疗髌股关节炎及减轻医疗费用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髌股关节 髌骨 髌骨脱位 膝关节
  • 简介:背景和目的体细胞突变可能使肿瘤细胞具有编码"异己"免疫原性抗原的能力。由此推测,对由于错配修复缺陷所致大量体细胞突变的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滞治疗可能有效。方法我们在41例进展期转移癌患者(有或没有错配修复缺陷)中对pembrolizumab[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的临床疗效进行2期临床研究。患者分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结直肠癌患者组(dMMR)、错配修复基因正常结直肠癌患者组(pMMR)和错配修复基因缺陷非结直肠癌患者组,所有患者均采用Pembrolizumab静脉注射(10mg/kg,每14天重复一次)。观察终点是免疫反应率和20周的免疫相关肿瘤无进展生存率。结果结直肠癌dMMR组的客观反应率和免疫相关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0%(4/10)和78%(7/9),而结直肠癌pMMR组分别为0%(0/18)和11%(2/18)。截至统计时,dMMR组未达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而pMMR组则分别为2.2和5.0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比0.10,P〈0.001;死亡风险比0.22,P=0.05)。非结直肠癌dMMR组的结果和结直肠癌dMMR组类似,其免疫相关客观反应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1%(5/7)和67%(4/6)。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显示dMMR肿瘤平均检测到1782个体细胞突变,而pMMR肿瘤仅有73个突变(P=0.007),且体细胞突变高载荷的肿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相对较长(P=0.02)。结论本研究表明,错配修复状态可以预测免疫检查点阻滞药物pembrolizumab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错配修复 PD-1 结直肠癌 免疫原性 体细胞突变 无进展生存期
  • 简介:目的探讨上调microRNA-7(miR-7)表达对喉鳞癌Hep-2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miR-7模拟物(miR-7mimics)及随机序列(miR-Scramble),将喉鳞癌Hep-2细胞分成miR-7组、Scramble组和空白对照(Mock)组,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转染48h后各组细胞中miR-7表达,CCK-8法检测转染48h后的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Transwell试验观察转染24h后细胞迁移能力,qPCR及Westernblotting检测PI3K(p110)、AKT及p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iR-7组Hep-2细胞转染miR-7mimics后miR-7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ramble组和Mock组相比,miR-7组Hep-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升高,迁移能力降低,且PI3K、AKT及pAKT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上调喉鳞癌Hep-2细胞中miR-7表达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miR-7 喉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PI3K/AKT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25例)及正常甲状腺组织(25例)共80例。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并分析miRNA-221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miRNA-221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病理分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823,P〈0.05)。结论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病理分级相关,miRNA-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miRNA-221 甲状腺乳头状癌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芩素对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MTT法观察黄芩素(5、10、20、40、80μg/ml)对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Transwell试验评价黄芩素(80μg/ml)对HT-29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Westernblotting检测黄芩素(20、40μg/ml)对HT-29细胞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核因子(NF)-κB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以未加黄芩素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黄芩素对细胞增殖能力有抑制作用,增殖抑制率随浓度升高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素处理后的细胞迁移能力及STAT3和NF-κB蛋白水平均降低,p53蛋白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素可显著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可能与上调细胞中p53、降低STAT3和NF-κB蛋白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黄芩素 结肠癌 增殖 迁移
  • 简介:目的:建立肿瘤研究常用动物小鼠病原菌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提取经常规方法已被鉴定的小鼠病原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DNA,利用PCR技术扩增病原菌16srDNA全长,经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BLAST软件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确定病原菌的种属。结果:测序结果与数据库中搜索到的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显示,3种病原菌测序序列分别与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序列一致。结论:16srDNAPCR方法可准确地检测肿瘤研究常用动物小鼠病原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并且缩短了检测时间。

  • 标签: 小鼠 病原菌 16s RDNA 多聚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AZD2281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法观察不同浓度AZD2281(2.5、5、10nmol/L)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48、72h后对细胞增殖、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blotting检测经AZD2281处理该细胞24h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aspase-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AZD2281可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ZD2281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h后,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并促进其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AZD2281作用MDA-MB-231细胞24h后,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下降,而凋亡促进蛋白caspase-3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上升。结论AZD2281能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caspase-3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实现的。

  • 标签: 乳腺癌 AZD2281 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双膦酸盐类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基础药物,然而其用药最佳时限尚无统一标准。双膦酸盐类药物长期用药的时限、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数据已在多种实体肿瘤的研究中获得初步积累,均提示长期应用该类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events,SRE)的发生,不良反应多为轻至中度。

  • 标签: 双膦酸盐 骨相关事件 长期用药 安全性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