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廖宗荣案”将行政执法人员客观而没有利害关系的陈述作为法院裁判案件的主要证据,进而在司法实践中首次阐明了行政诉讼中的优势证据规则。本文将从多个案例进行梳理,明确优势证据的构成要件及证明标准。

  • 标签: 优势证据 构成要件 证明标准 一对一证据
  • 简介:摘要如果某种法律关系被破坏了,当事人可以选择多种解决方式,但是为了保护或者说巩固自己的处理结果,选择诉诸法院无疑会觉得是一种经济而公正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多。诉诸法院的纠纷越来越多而法官数量在一定期间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每一位法官需要处理的纠纷量就会增多。如何缓解这一现状就显得特别重要,要缓解这一问题,应该完善案外调解制度。

  • 标签: 案多人少 案外调解 队伍完善
  • 简介: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虽然从立法层面确定了民事公益诉讼这一制度,但对关于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问题有颇多争议,若仅将原告主体限定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不仅会提高诉讼的门槛,也与现代法治之公平原则相违背。

  • 标签: 公益诉讼 检察院 有关机关
  • 简介:预防性不作为诉讼作为一种预防性的事前救济方式,本质上属于先行的撤销诉讼。无论是从司法实践的现实以及与他国或地区的横向比较来看,还是分析我国行政诉讼中已存在的预防性权利保护规则,抑或在利益衡量背景下得出预防性不作为诉讼并不会侵害行政机关的首次判断权,均可认为预防性不作为诉讼引入我国法体制具备充足的理由。作为一种例外之诉,在具体运作规则方面还需进行特殊且完整的设计。此外,预防性不作为诉讼功能的发挥,有待于我国的行政程序及暂时性权利保护制度的完善。

  • 标签: 预防性不作为诉讼 暂时性权利保护制度 首次判断权 高度盖然性 行政程序
  • 简介:摘要面对环保部门等行政机关违法失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呼吁构建我国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的决定》和《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方案》等在我国部分省市进行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试点,但这是否意味着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具备起诉主体的资格呢?本文就从形式上的合法性、实质上的正当性以及现实上的可行性对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问题进行论证。

  • 标签: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诉讼主体资格 检察机关
  • 简介:法治国家的实现有赖于公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并普遍地遵守法律,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维权能力的高低不仅对自身权益的维护,而且对我国法治国家的推进至关重要。在解读维权能力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大学生维权能力的因素,基于民事诉讼的视角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维权能力的基本思路。

  • 标签: 大学生 维权能力 诉讼视角
  • 简介:环境侵权诉讼中,出于对弱者保护的立法目的,确立特殊规则以重新分配证明责任是立法的应然选择。因果关系推定方法是证明责任倒置规则适用的前提,二者分属不同领域,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由污染者对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证明责任,引发一些争议,应结合司法实践采取客观目的解释方法,将其解读为相对的证明责任倒置规则,即在原告对因果关系可能性证明的前提下推定因果关系存在,再由被告承担因果关系不存在的证明责任将更具合理性。而在法律解释难以发挥作用之时,则需进一步完善法律,填补法律漏洞。

  • 标签: 环境侵权诉讼 证明责任倒置 因果关系推定 法律解释
  • 简介:公益诉讼制度建立后,在现有国情下,检察院成为了我国目前提起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监察体制的改革,检察院的反贪、反渎及预防三个职能将划入监察委,在这一新形势下,依照现有规定,检察院将面临着在公益诉讼中的优势减弱和其所享有的民事检察调查权不足以满足公益诉讼调查取证需要的困境。因此,文章拟从赋予检察院强制调查权、提高检察院管辖权和法院审级着手破解这一困境。

  • 标签: 公益诉讼 检察院 强制侦查权 诉讼地位
  • 简介:证据是诉讼活动的核心,整个诉讼活动的过程都是围绕着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展开,公益诉讼也是如此.当前,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活动积极探索和运用电子证据是极其重要的且必要的.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技术条件,在公益诉讼活动中应用电子数据是完全可行的.在公益诉讼中可以应用电子数据发掘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提出公益诉讼鉴定意见、进行技术性证据审查.通过现场勘验和网络提取电子数据并对电子数据进行发现和分析能够为公益诉讼提供有力的线索和证据.为了在公益诉讼中更好地应用电子数据还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

  • 标签: 公益诉讼 电子数据取证 公益诉讼证据 证据调查
  • 简介: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及《民诉法解释》的规定,确定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为高度盖然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高度盖然性标准出现概念不清、使用不规范、与英美法系的“优势证据”相混淆以及实际操作困难的问题。高度盖然性标准应当进行统一的规范指导,通过对国内现状的分析以及域外规定的借鉴,确定其影响因素,同时制定一套多层次的标准规范。

  • 标签: 高度盖然性 证明标准 多层次
  • 简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纠纷案件的特性,从管辖、电子数据、诉讼程序、执行程序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民事诉讼制度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设立多样化的纠纷管辖机制、完善电子数据的搜集和完善纠纷解决程序、建立网上执行平台等应对策略。

  • 标签: 互联网金融 诉讼管辖 电子数据 民事执行
  • 简介:作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比较认可的诉讼法则之一,无罪推定的基础值得我们去完善。目前,在我国受到各种文化背景与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刑事诉讼在应用无罪推定的相关内容时,由于我国的刑事司法中在无罪推定这方面并没有很成熟的一套系统,这就导致无罪推定无法应用到刑事诉讼概念里面。针对于此,本人将在此篇文章中提出了无罪推定的内容特点以及如何应用,进行阐述。进而再结合我国的刑事诉讼案件加以分析,争取能够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不断完善提供有效的意见。

  • 标签: 法律规定 分析与研究 提供参考 案件分析 文化背景 政治因素
  • 简介:刑事诉讼客体是重构我国刑事第二审程序的有效工具。刑事诉讼客体是刑事诉讼活动的标的,其具有单一性与同一性两个基本原理。从刑事诉讼客体的角度切入,刑事二审中的全面审查制度存在着背离“不告不理”、救济功能乏力与效率原则受挫的问题,发回重审制度存在着标准模糊与重复追诉的问题,未来的完善路径应当以确立刑事二审的诉讼客体为导向,以有限审查原则的确立与发回重审制度的改革为制度性支撑,以促进刑事诉讼客体的制度性推进。

  • 标签: 刑事二审 诉讼客体 理论审视 制度完善
  • 简介: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排除合理怀疑"的规定,作为证明标准中"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说明。文章阐述"排除合理怀疑"在英美法系中的适用情况,探讨合理怀疑的概念和适用规则,结合中国的刑事司法制度和相关规定,分析了"排除合理怀疑"与刑事诉讼其他证明标准之间的关系,提出我国刑事诉讼不同阶段的证明标准应当存在不同层次性的观点。同时,文章还试图分析现行审判模式下的证明标准,以及审判工作中在适用"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 标签: 排除合理怀疑 中国特色 证明标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建构专业知识结构之外,更注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目前继续教育本科层次的课程普遍是普通高校本科课程的压缩,没有突出继续教育的特殊要求。民事诉讼法课程的继续教育既有内容的创新,也有方法的创新。内容上,应更新适合继续教育使用的教材,坚持制度及规范、案例及实务、法律思维及职业素养的相辅相成;方法上,依山建宅——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理论制度部分,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加强基本制度的讲解和解疑,穿插真实案例以增加教学直观性与生动性;程序部分,共享普通高等学校法律院系拥有的实训资源,适时进行网络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实训演练和观摩。

  • 标签: 教育创新 渐进解析法 图表法 互动实训 互联网教学平台
  • 简介:中国传统的皇权专制统治体制必然要求对地方进行有效管控和治理,因此府县地方官在统治体系和行政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诉讼这一法律现象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案件处理的进程、方法和结果。清代汉中地方志的相关记载显现,汉中府县地方官的诉讼认识均集中在好讼问题上,并对诉讼持否定性评价,这显然受到汉中当时的好讼风气以及自身知识背景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然而,与这种消极的、理想化的诉讼认识相对应的却是实用主义进路下的“能动司法”,表现为“革除弊病,减轻讼累”、“案结事了,息讼是求”等两个方面。这种极具张力的诉讼认识与实践之关系可以成为我们认识、理解和解释中国传统诉讼问题的出发点之一。

  • 标签: 诉讼认识 诉讼实践 汉中 清代
  • 简介:证人证言不同于物证,物证具有客观性,而证人证言是一种具有不可替代性、主观性、易变化性的法定证据。通过对裁判文书中证人证言不被采信的裁判理由观察可以发现,证人证言的认定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种种困惑,主要原因在于现有证据能力规则的不足和缺乏对法官在证人证言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上自由裁量权的约束。因此,应该从传闻证据规则、品格证据规则、法官推理等方面规范证人证言的认定,以增强证人证言采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证人证言 裁判理由 证据能力 自由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