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抽样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疑似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将其平均分组观察,即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的诊断方式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照组则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两组检出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的符合率基本相似(P〉0.05),但对比研究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施于下肢静脉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其不仅操作方便、安全,且符合率高,此法是初筛下肢静脉患者的理想手段之一.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和减少妇科盆腹腔手术后下肢静脉的发生。方法对2017年全年收治的1779例盆腹腔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有效预防,及时观察评价效果。结果1779例妇科手术患者通过有效的预防干预,全年仅有6例患者发生术后下肢静脉,经有效溶栓治疗和护理干预后,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血栓发生率为0.34%。

  • 标签: 护理干预预防 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创伤患者下肢静脉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本次75例急诊创伤患者均是我院急诊科室在2016年2月-2017年7月所收治的患者,按照抛硬币子的方式将75例患者分成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只进行术后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则就下肢静脉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经过针对性预防护理之后,下肢静脉发生率为2.70%,而对照组发生率为13.16%,组间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创伤患者下肢静脉的预防及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是降低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关键。

  • 标签: 急诊创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病人在进行腹部手术之后下肢出现了静脉,对这种血栓使用彩超进行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2名病人,这些病人都进行了腹部手术之后,下肢出现了静脉,对这些病人的血管腔内回声、血流频谱特点以及相应的血流分布进行研究,并对他们的疾病类型、发病概率以及相应的图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这52名病人中,右下出现静脉的有13人,占人数的25%;左下肢出现静脉的有22人,占总数的42.3%;病人左右下都有静脉有17人,占32.7%。其中病人是在出院后一个月内出现静脉的有26名,占总人数的50%;在手术后4到10天内出现静脉的有12名,占23.1%;在手术后的3天内出现静脉的有14名,占26.9%。有15名病人是在住院期间使用彩超确诊的;有37名病人是在手术后的4到22天内确诊的,其中病人使用彩超检查进行确诊的有25名,使用彩超检查后并使用其它检查进行证实的有12名。这些病人都是使用取栓或者是溶栓等治疗方法并痊愈。结论对进行完腹部手术后的病人使用彩超进行下肢检查,能够准确判断出其是否有静脉疾病的出现,彩超是腹部手术后病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能为腹部手术后的病人提供更好的检查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静脉造影诊断,观察两种检查结果。结果静脉检出DVT共44例,检出率88%,超声检出DVT共43例,检出率86%;以静脉为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性分别为95.2%、71.4%、9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敏感性、特异度及准确性高,可作为DVT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手段。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DVT 深静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中随机选择近几年收治的下肢静脉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50例下肢无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的100例患者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以及病情的诊断,分析两组患者之间诊断后的相关指标。结果经过彩色多普勒彩超的诊断,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指标都比对照组患者的诊断指标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临床效果显著,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采取超声诊断的效果进行研究、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0例疑似手术后下肢静脉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为收治时间,均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案,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并对比诊断效果。结果150例疑似手术后下静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案干预的诊断后,142条静脉形成的部位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致,诊断准确率为94.67%,对上述结果均经Kappa一次性检验,其P>0.05。结论对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采取超声诊断的效果,可对周围病变情况,血管内的血流状态进行了解,并可预判治疗效果,转归具有显著的想临床意义,可推广实施。

  • 标签: 超声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 手术后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后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52例产后下肢静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下肢静脉患者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产后 护理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手术下肢静脉中的效果。方法2017年1~12月对手术室下肢静脉高发生风险的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并设为观察组,将2016年1~12月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的手术室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下肢静脉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且下肢静脉流平均速度较对照组更快;观察组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有助于降低手术患者发生下肢静脉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预防 手术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康脉II号胶囊治疗下肢静脉形成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病程超过2周的下肢静脉形成迁延期的病人,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疗效指标,根据统计学数据分析研究结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分析,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管内皮因子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康脉II号胶囊对治疗下肢静脉形成“亚急性期”患者具有临床疗效,且优于马栗种子提取物片。

  • 标签: 康脉II号胶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quo 亚急性期&rdquo 患者 疗效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脊柱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骨科患者中,采取脊柱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参与本次实验,将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下肢静脉的发病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脊柱手术治疗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下肢静脉的发病率,促进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脊柱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我院在2015年2月份到2018年2月份收治60例下肢静脉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划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观察组通过超声诊断。对比两组的临床结果。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结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化为p<0.05。结论应用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获得的临床价值更高,能全面表现出影像学,在整体上操作更简单,图像直观,适合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超声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 价值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下肢静脉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本院在2016年12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诊断下的60例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价值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检查进行比较,并对所得结果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的下肢静脉形成的部位和DSA检查结果是一致的,在临床上的诊断符合率是95.4%,还要对两者实施Kappa一次性的检验,其值是0.669>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下肢静脉的诊断具有快捷和安全与费用低廉以及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同时,在检查过程中的操作非常简单,患者的依从性比较高,能够直观地显示图像,有助于疾病诊治效果的提升,对于疾病发生和发展与转归判定的价值都比较高。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病房建立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护理模式。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6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以此为基础引入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形成几率与术后下肢周径差值。结果根据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比较分析发现,实验组下肢静脉形成几率和术后下肢周径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病房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护理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地降低下肢静脉形成几率,为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进一步优化了专科护理的质量。

  • 标签: 骨科病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模式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