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肌瓣联合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伴钢板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共收治老年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伴钢板外露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1~82岁,平均72.6岁;病程6~91 d,平均22.7 d;切口感染部位:内侧8例,外侧9例,双侧4例;创面大小:2.0 cm×3.5 cm~5.0 cm×12.0 cm。在彻底扩创后,病灶内植入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腓肠肌肌瓣转移覆盖创面,肌瓣表面植皮。门诊和微信随访观察患者肌瓣成活、切口愈合、炎性指标、骨折愈合及膝关节活动等情况,参照McKee感染治疗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HSS评定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1例肌瓣均成活,1例植皮小面积坏死,经过换药后愈合,1例切口出现渗液,但渗液清亮,细菌培养阴性,经2周换药后切口愈合,其余切口均I期愈合,I期愈合率为90%。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39个月,平均28.7个月。1例术后2个月患处出现红肿,但无渗液,予以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无复发;1例术后5个月出现感染复发,予以扩创加拆除钢板后感染得到控制。按照McKee疗效评价,治愈19例,好转1例,复发1例,总有效率95.2%。骨折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6个月,膝关节功能根据HSS评分,优12例,良7例,中2例。结论对于老年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伴钢板外露,在彻底扩创后,应用腓肠肌肌瓣联合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能有效地控制感染,闭合创面,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感染 硫酸钙 腓肠肌肌瓣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突轴位和正位X线成像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2例(92足),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18~71岁,均采用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中不同的X线透视方法分组:常规组45例(50足),男25例、女20例,年龄(39.65±9.28)岁,采用跟骨侧位和轴位X线透视;观察组37例(42足),男22例、女15例,年龄(41.22±8.65)岁,在跟骨侧位X线透视基础上,采用距突轴位和正位X线透视。术后行足踝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和Mimics建模,评价距突置钉质量,对比分析两组距突置钉数和置钉优良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常规组(50足)距突置钉(1.22±0.43)枚(共60枚),观察组(42足)距突置钉(1.61±0.53)枚(共67枚),两组置钉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1, P<0.05)。观察组置钉优良率97.01%(65/67),高于常规组的85.00%(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6, P<0.05)。结论在跟骨侧位X线透视的基础上,距突轴位和正位X线成像技术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术中X线透视指导螺钉置入距突,有助于增加置钉数量,提高置钉准确性。

  • 标签: X线透视检查 跟骨 关节内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载距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N基因Ct值与其密切接触者续发风险的关系,进而探索呼吸道病毒量与其传染力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市发病0~7 d内有N基因Ct值记录的COVID-19确诊病例,将其密切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隔离方式、暴露方式、转归情况(发病与否)等变量。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病例发病0~7 d内N基因Ct值与其密切接触者转归之间关联。结果在1 618名密切接触者中,77人转归为COVID-19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续发率为4.8%。多因素分析显示,通过同餐(OR=2.741,P=0.054)、同住(OR=9.721,P<0.001)方式暴露、非集中隔离(OR=18.437,P<0.001)、对应病例发病0~7 d内N基因Ct值<20(OR=8.998,P=0.004)或Ct值在20~25之间(OR=3.547,P=0.032)是密切接触者续发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COVID-19病例呼吸道病毒量与其传染力之间存在明确的正相关,提示COVID-19病例N基因Ct值可以作为其密切接触者管理的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病毒载量 传染力 密切接触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介导药微泡靶向药物释放(UTMD)技术联合藤黄酸(GA)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用不同浓度(分别为0、0.5、1.0、2.0、4.0、6.0 μg/ml)的藤黄酸加入培养基培养细胞,筛选合适的藤黄酸浓度(2.0 μg/ml),将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GA+微泡+超声组、GA+超声组、GA+微泡组、单用GA组、单用超声辐照组、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组间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UTMD联合GA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及促凋亡作用显著大于对照组与单用GA组,当处理时间为24、36、48 h时,GA+微泡+超声组的生长抑制率高于对照组(0.755±0.017比0.007±0.001、0.892±0.010比0.008±0.001、0.934±0.003比0.011±0.001,t=60.489、120.670、358.247,P<0.05)、单用GA组(0.755±0.017比0.357±0.012、0.892±0.010比0.462±0.024、0.934±0.003比0.638±0.004,t=26.643、23.719、89.06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A+微泡+超声组的凋亡率和处于G2/M期的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凋亡率:(32.21±1.30)%比(3.33±0.09)%,G2/M细胞比例:(56.97±0.31)%比(18.25±0.76)%,t=31.217、66.391,P<0.05]、单用GA组[凋亡率:(32.21±1.30)%比(24.19±1.30)%,G2/M细胞比例:(56.97±0.31)%比(28.43±0.40)%,t=6.155、80.32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TMD可明显提升藤黄酸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

  • 标签: 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药物释放 藤黄酸 人结肠癌 HCT116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人疱疹病毒4型(EBV)DNA量在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进行外周血PBMCs及血浆EBV DNA检测的456例EBV感染住院患儿以及2 306例健康儿童的病毒量,并分析其与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的关系。EBV感染组中,男253例,女203例,年龄在8个月至16岁;健康对照组中,男1 267例,女1 039例,年龄在8 d至16岁。运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率的变异,Mann-Whiteny秩和检验比较拷贝数组间,并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EBV DNA拷贝数对数的相关性。结果EBV感染相关疾病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常见占73.68%(336/456)。EBV感染组中EBV DNA在血浆中检出率为91.89%(419/456),在PBMCs中检出率为99.34%(453/456),在血浆或PBMCs至少1种标本中检出率为100%(456/456);健康对照组血浆检出率为1.13%(26/2 306),PBMCs检出率为30.01%(715/2 306)。儿童EBV感染相关各疾病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肺炎、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噬血细胞综合征、扁桃体炎和淋巴结炎)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和PBMCs中EBV DNA量均有显著差异(血浆Z值分别为-47.18,-34.41,-33.40,-31.71,-24.38,-20.86和-20.59;PBMCs Z值分别为 -33.17,-16.45,-11.33,-9.45,-5.57,-5.16和-5.45;P<0.0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治疗缓解期的血浆和PBMCs中EBV DNA量显著低于感染期(Z值分别为-11.45和-8.53,P<0.05);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组血浆在感染期和缓解期EBV DNA量有显著差异(Z=-4.13,P<0.05),而PBMCs中EBV DNA量则无显著差异(Z=-0.817,P>0.05)。结论EBV感染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血浆和PBMCs中EBV DNA量可作为EBV感染相关疾病有诊断价值的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提升EBV感染的诊断能力。

  • 标签: 人疱疹病毒4型,EBV 儿童 DNA载量 血浆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一种乳腺癌细胞膜(CCM)包被的血卟啉单甲醚(HMME)仿生纳米分子探针,观察其体外靶向同源乳腺癌细胞的能力,并探讨其体外增强光声显像及声动力治疗(SDT)乳腺癌的效果。方法通过化学裂解及反复冻融法提取乳腺癌4T1细胞膜,然后以双乳化法联合挤压法制备CCM包被的HMME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仿生纳米粒作为分子探针(CHP-NPs)。检测纳米粒的基本表征;体外观察纳米粒对同源乳腺癌细胞的靶向能力及增强光声显像的效果;以单线态氧荧光探针(SOSG)验证纳米粒产生活性氧(ROS)的性能,并以CCK8细胞毒性实验评估其对乳腺癌细胞的SDT效果。结果所制备的CHP-NPs大小均一,形态规则呈球形"核壳结构",粒径为(275.23±8.25)nm,表面电位为(-18.43±0.45)mV;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CHP-NPs能靶向同源4T1细胞;体外光声显像实验显示,纳米粒光声信号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经SOSG探针检测,CHP-NPs在超声辐照下可产生ROS;单独CHP-NPs与4T1细胞共同孵育,不应用超声辐照时,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其浓度为0.6 mg/ml时细胞存活率仍达95%;经超声辐照时,CCK8实验显示该CHP-NPs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的SDT效果。结论成功制备出乳腺癌细胞膜仿生纳米分子探针,该探针具有良好的靶向同源肿瘤的能力,并可显著增强肿瘤光声显像及SDT效果。

  • 标签: 光声显像 癌细胞膜 血卟啉单甲醚 纳米分子探针 声动力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alliSpheres药栓塞微球联合仑伐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介入科收治的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男59例,女39例,年龄(59.49±7.12)岁,年龄范围为32~78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治疗组(n=41)与联合治疗组(n=57)。单纯治疗组患者给予CalliSpheres药栓塞微球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在CalliSpheres药栓塞微球治疗术后3 d开始服用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1个月[80.7%(46/57)]和术后2个月客观缓解率[73.7%(42/57)]均显著高于单纯治疗组[61.0%(25/41)、53.7%(2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个月血清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AST、ALT水平高于单纯治疗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低于单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肾功能异常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5.1%(20/57)]高于单纯治疗组[19.5%(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alliSpheres药微球联合仑伐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具有较好的效果,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 仑伐替尼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血清miR-134及miR-301表达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丙肝病毒量(hepatitis C virus-RNA,HCV-RN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5例CHC患者作为CHC组和健康体检正常者60例作为对照组。CHC患者根据HCV-RNA的检测结果,分为低病毒量组、中病毒量组和高病毒量组。根据ALT的检测结果,ALT正常组、ALT轻度升高组和ALT明显升高组。检测各组血清miR-134及miR-301表达水平和HCV-RNA含量,分析miR-134、miR-301表达水平与ALT、HCV-RNA的相关性。结果CHC组血清miR-134及miR-30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2.874,P<0.01;t=12.305,P<0.01)。ALT明显升高组血清miR-134及miR-30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升高组和正常组(P<0.01)。高病毒量组血清miR-134及miR-30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病毒量组和低病毒量组(P<0.01),且中病毒量组血清miR-134及miR-30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病毒量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miR-134及miR-301表达水平与ALT、HCV-RNA均呈正相关(r=0.748,P<0.01;r=0.825,P<0.01;r=0.713,P<0.01;r=0.796,P<0.01)。结论CHC患者血清miR-134及miR-30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ALT、HCV-RNA均呈正相关,提示miR-134及miR-301可能参与CHC发生发展。

  • 标签: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miR-134 miR-301 病毒载量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介导药微泡靶向药物释放(UTMD)技术联合藤黄酸(GA)治疗兔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疗效。方法将兔结肠癌VX2细胞株植入兔右侧大腿构建兔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干预方式的不同将24只荷瘤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GA组、单用超声辐照组、GA+超声辐照组、GA+微泡组、GA+微泡+超声辐照组6组,每组4只,施加干预后取出瘤块,测量肿瘤体积与重量并行病理检测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比较各组抑瘤疗效,两组间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干预后超声辐照组肿瘤体积与重量略低于对照组[(4.30±0.32) cm3比(4.54±0.73) cm3、(4.49±0.32) g比(4.74±0.72) g,t=0.597、0.613,P>0.05)],抑瘤率为5.27%;单用GA组移植瘤体积及重量低于对照组[(3.50±0.40) cm3比(4.54±0.73) cm3、(3.70±0.38) g比(4.74±0.72) g,t=2.502、2.521,P<0.05],抑瘤率为21.94%;GA+微泡组移植瘤体积及重量低于对照组[(3.16±0.41) cm3比(4.54±0.73) cm3、(3.32±0.41) g比(4.74±0.72) g,t=3.319、3.394,P<0.05],抑瘤率为29.96%;GA+超声辐照组移植瘤体积及重量低于对照组[(2.99±0.27) cm3比(4.54±0.73) cm3、(2.99±0.45) g比(4.74±0.72) g,t=4.005、4.093,P<0.05],抑瘤率为36.92%;GA+微泡+超声辐照组移植瘤体积及重量低于对照组[(2.30±0.33) cm3比(4.54±0.73) cm3、(2.27±0.37) g比(4.74±0.72) g,t=5.618、6.077,P<0.05],抑瘤率为52.11%。将GA+微泡+超声辐照组与单用GA组、GA+超声辐照组及GA+微泡组比较,其移植瘤体积与重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05、5.399;3.225、2.478;3.248、3.821,P<0.05)。病理检测结果提示:对照组肿瘤组织无明显坏死,坏死评分0分;随着干预条件改变,超声辐照组、单用GA组、GA+微泡组、GA+超声辐照组以及GA+微泡+超声辐照组均有不同程度坏死,坏死评分分别为1分、2分、3分、3分、4分,坏死程度逐组递增。最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移植瘤细胞显微结构,其结果和病理检测结果保持一致。结论UTMD联合藤黄酸可有效抑制兔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 标签: 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药物释放 藤黄酸 结肠癌 兔移植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微小RNA-223(microRNA-223,miR-22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表达水平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量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CHB患者为CHB组和7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HBV-DNA量并分析CHB患者miR-223、HMGB1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影响CHB发生的因素。结果CHB组miR-223、HMGB1、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高于对照组(P<0.05)。HBV-DNA高量组miR-223、HMGB1高于HBV-DNA中量组、HBV-DNA低量组(P<0.05)。CHB患者miR-223与HMGB1呈正相关(P<0.05),二者与ALT、AST、GGT、TBIL均呈正相关(P<0.05)。miR-223、HMGB1、HBV-DNA量是影响CH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iR-223、HMGB1可一定程度反映CHB患者HBV-DNA量及肝功能。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微小RNA-223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病毒抗原抗体阳性率及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生殖器疱疹患者52例,另选择同期来院常规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生殖器疱疹发作次数将患者分为初发组24例与复发组28例。抽取各组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SV-2抗原及HSV-2型IgG和IgM阳性率。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初发及复发组生殖器拭子中HSV-2-DNA量。采用线性相关分析HSV-2-DNA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初发组及复发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及绝对值、CD4+/CD8+绝对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及绝对值、CD4+/CD8+绝对值均低于初发组(P<0.05);初发组HSV-2抗原及HSV-2型IgM阳性率高于复发组(P<0.05);初发组HSV-2型IgG阳性率低于复发组(P<0.05)。复发组HSV-2-DNA量高于初发组(P<0.05)。初发组与复发组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均与HSV-2-DNA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生殖器疱疹初发患者HSV-2抗原及HSV-2型IgM阳性率较高,IgG阳性率较低,HSV-2-DNA量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成反比,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可能可对生殖器疱疹复发几率进行评估。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前血浆不同EB病毒(EBV)DNA量和诱导化疗+放疗、同步放化疗两种治疗方式对Ⅲ期鼻咽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3月湖北省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以治疗前EBV DNA量1 000拷贝/ml为界,将患者分为高病毒量组(EBV DNA≥1 000拷贝/ml,n=53)和低病毒量组(EBV DNA<1 000拷贝/ml,n=125),其中高病毒量组14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低病毒量组30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诱导化疗+放疗组(n=105)和同步放化疗组(n=73)。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复发率、5年总生存(OS)率、无瘤生存(DFS)率、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结果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复发34例,占19.10%;死亡29例,占16.29%。诱导化疗+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N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P=0.01)。高病毒量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33.96%(18/53),低病毒量组为12.80%(16/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P<0.01)。高病毒量组患者淋巴结转移复发率[(9.43%(5/53) vs. 1.60%(2/125),χ2=4.15,P=0.04]、远处转移率[18.87%(10/53) vs. 5.60%(7/125),χ2=7.59,P=0.01]明显高于低病毒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导化疗+放疗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17.14%(18/105),同步放化疗组为21.91%(16/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P=0.43)。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5年OS率、DFS率、LRFS率和DMFS率分别为84.68%、72.80%、79.68%和79.54%。高病毒量组患者5年OS率(79.25% vs. 92.80%,χ2=6.86,P<0.01)、DFS率(73.58% vs. 88.00%,χ2=5.67,P=0.01)、LRFS率(73.21% vs. 89.24%,χ2=8.32,P<0.01)、DMFS率(65.24% vs. 78.00%,χ2=4.15,P=0.02)均明显低于低病毒量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导化疗+放疗组患者5年OS率(89.52% vs. 87.67%,χ2=0.15,P=0.70)、DFS率(84.76% vs. 82.19%,χ2=0.21,P=0.65)、LRFS率(80.38% vs. 79.84%,χ2=0.00,P=1.00)和DMFS率(79.52% vs. 81.78%,χ2=0.05,P=0.83)与同步放化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4例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5年OS率(93.77% vs. 87.49%)显著高于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2)。高病毒量组中,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5年OS率(93.77% vs. 84.13%)显著高于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1,P=0.03)。结论诱导化疗+放疗能达到与同步放化疗相同的疗效。高病毒量与较高的复发率和较差的生存率相关,对于这些高病毒量患者需要加强治疗强度。

  • 标签: 鼻咽肿瘤 疱疹病毒4型,人 化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银二氧化钛(Ag-TiO2)和Ag-TiO2抗菌涂层气管导管(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BF)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二甲氧唑黄(XTT)比色法检测Ag-TiO2抗金黄色葡萄球菌BF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制备Ag-TiO2涂层ETT,按浓度梯度分为Ag-TiO2 11 mg/L组、8 mg/L组、5 mg/L组、2 mg/L组和空白组,分别浸渍于1.0×109 cfu/L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通过检测ETT上细菌菌落数及BF的含量,确定抗菌涂层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F形成的影响。结果Ag-TiO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F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MIC为10 mg/L;Ag-TiO2涂层ETT具有明显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BF作用,且浓度越高作用越强,5 mg/L、8 mg/L、11 mg/L组吸光度(A)值均明显低于空白组(0.176±0.004、0.147±0.002、0.094±0.002比0.267±0.045,均P<0.05),Ag-TiO2涂层浓度为2、5、8、11 mg/L的Ag-TiO2涂层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逐渐升高,且11 mg/L的ETT抗BF效果最好,抑制率分别为6.4%、34.1%、44.9%、64.8%。结论Ag-TiO2和Ag-TiO2涂层ET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F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载银二氧化钛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被膜
  • 作者: 唐玉秀 蒋世海 吕永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21
  • 出处:《中国综合临床》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545006,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545006,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545006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量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78例行肝癌根治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血清HBV DNA量差异,分为高拷贝组30例与低拷贝组48例。比较肝细胞癌患者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HBV DNA量阳性率的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处理两组患者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肝功能数据,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肝细胞癌患者术前3 d、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HBV DNA量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拷贝组患者在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别为(60.25±28.22)、(201.35±69.12)、(250.52±74.76) U/L,低拷贝组分别为(57.24±20.83)、(144.50±49.25)、(200.21±51.66) U/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20.429、P<0.01,F组间=7.119、P<0.01,F交互=27.547、P<0.01;术后7 d、6个月与组内术前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拷贝组患者在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别为(53.14±24.23)、(300.30±63.85)、(352.36±60.38) U/L,低拷贝组分别为(57.74±23.13)、(232.56±53.08)、(254.56±58.78) U/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41.476、P<0.01,F组间=50.211、P<0.01,F交互=8.736、P<0.01;术后7 d、6个月与组内术前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拷贝组患者在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血浆白蛋白分别为(38.13±13.14)、(24.22±8.56)、(20.31±5.37) g/L,低拷贝组分别为(37.93±12.54)、(29.77±9.32)、(25.32±6.43) g/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12.836,P<0.01;F组间=3.608,P<0.05;F交互=16.444,P<0.01;术后7 d、6个月与组内术前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拷贝组患者在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总胆红素分别为(27.56±6.12)、(37.78±9.45)、(46.56±10.22) %,低拷贝组分别为(25.82±6.38)、(31.11±8.65)、(38.26±9.2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10.281、P<0.01,F组间=8.832、P<0.01,F交互=19.114、P<0.01;术后7 d、6个月与组内术前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高拷贝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时间为(13.22±2.21) d,低拷贝组为(10.34±2.53)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8,P<0.01)。高拷贝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7 %(14/30),低拷贝组为16.67 %(8/4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在手术前、后HBV DNA量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高拷贝量HBV DNA的肝细胞癌患者在术后的肝功能恢复能力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预后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 DNA载量 肝功能 预后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向广大人民群众科普在泌尿外科手术后如何对于静脉血栓这一常见的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 标签: 泌尿外科 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在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1~56岁[(41.5±12.1)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8.1±2.6)cm,软组织缺损面积(16.2±4.7)cm2。首先行骨感染灶清除、骨缺损区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填充,然后行Ilizarov骨搬运治疗骨与软组织缺损。记录软组织对合时间、断端会师时间、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定疗效,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7个月[(17.9±4.5)个月]。软组织对合时间为48~155 d[(101.7±29.0)d],断端会师时间为55~167 d[(111.6±29.5)d],外固定时间为154~450 d[(322.9±86.3)d],外固定指数为31.1~61.5 cm/d[(40.8±7.5)cm/d]。末次随访时Johner-Wruhs评分评定效果:优2例,良4例,中5例。AOFAS踝-后足评分为61~94分[(76.6±12.7)分],其中优3例,良2例,可6例。4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会师端愈合不良,经Ⅱ期植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未因软组织缺损行游离或局部转位皮瓣修复。随访过程中无发热、创面流脓、软组织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并发症少,在骨延长的同时可同时实现软组织的闭合。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髓炎 胫骨 骨粘合剂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sAg阳性妊娠期妇女HBV血清标志物模式、HBV DNA量、ALT、AST与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之间的关系,评估发生母婴传播的风险。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参加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项目的657例HBsAg阳性母亲及662例新生儿(含5对双胞胎)为研究对象,检测孕妇的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量及肝功能指标,在新生儿7月龄时测定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以探讨新生儿感染HBV情况与母亲孕晚期相关检测指标的关系。结果HBsAg/HBeAg双阳性组孕妇HBV DNA量、ALT和AST异常比例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孕妇(HBV DNA:1×108vs. 850 IU/mL, Z=-21.554, P<0.01; ALT:13.1% vs. 6.6%, χ2=7.536, P<0.01; AST:17.2% vs. 5.5%, χ2=20.780, P<0.01);HBsAg和抗-HBc阳性组孕妇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组孕妇(1 745 vs. 804 IU/mL, Z=-2.313, P<0.05);随病毒量的升高,ALT及AST异常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χ2趋势=19.309和32.502, P均<0.01)。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后,仅HBeAg阳性,且HBV DNA>2×105 IU/mL母亲分娩的16例新生儿发生了感染。结论HBeAg阳性和HBsAg/抗-HBc阳性孕妇的目前主被动免疫阻断方案疗效较差,建议HBeAg阳性和HBsAg/抗-HBc阳性且HBV DNA>2×105 IU/mL者,需要密切观察病毒量水平,并给予孕晚期抗病毒治疗,以降低肝损伤和母婴传播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肝功能 HBV DNA 母婴传播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结合抗生素硫酸钙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病院下肢病区治疗并接受手术的11例胫骨骨感染清创后存在骨缺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8.5±14.1)岁;吸烟饮酒患者6例,合并内科基础疾病9例,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受伤原因:车祸伤8例,其他3例,包括高处坠落、摔倒、重物砸伤。最初损伤为开放性骨折2例。记录患者的骨缺损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随访时监测硫酸钙吸收时间、骨搬运时间,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及外固定架指数,末次随访采用Paley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分级及邻近关节功能。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1例患者骨感染均得到控制,未见复发。随访时间平均为23.2个月,骨缺损平均长度为(8.1±1.6) cm,硫酸钙吸收时间平均为(6.6±2.6)个月,骨搬运时间平均为(11.4±2.8)周,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平均为(4.7±1.2)个月,外固定架指数平均为(0.58±0.07)月/厘米,下地负重时间平均为(6.1±1.4)个月。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6.4%。骨愈合方面优良率为90.9%,临近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100%。结论同期髓内钉结合硫酸钙人工骨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的骨搬运技术可以减少外固定架的固定时间,有效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允许患者更早负重及恢复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胫骨 感染 硫酸钙 骨缺损 Ilizarov骨搬运 髓内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