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800例,为进一步观察系统性护理干预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将选取的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展开护理,乙组患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的措施,对不同护理干预方式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系统性护理的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干预后,患者护理的有效率有显著的提升,患者在护理后的心态情绪评分、满意度评分以及眩晕残障程度的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与常规护理的一组患者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且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系统性护理可以更好的改善其护理效果、满意度、心态情绪及眩晕残障程度的评分,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好转均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系统护理干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800例,为进一步观察系统性护理干预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将选取的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展开护理,乙组患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的措施,对不同护理干预方式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系统性护理的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干预后,患者护理的有效率有显著的提升,患者在护理后的心态情绪评分、满意度评分以及眩晕残障程度的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与常规护理的一组患者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且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系统性护理可以更好的改善其护理效果、满意度、心态情绪及眩晕残障程度的评分,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好转均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系统护理干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症。绝大多数人,一生均经历此症。Smith(1993)报道占门诊常见症状之第3位,Brown(1993)报道占第2位。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65岁以上的老人眩晕发病率男性及女性分别达39%和57%;该病占老年门诊的81-9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脱落症,是眩晕门诊最常见最多发的疾病,约占眩晕类疾病的17-23%。目前对于BPPV的治疗,手法复位是治疗BPPV的主流方法。但是BPPV引起的眩晕,以及因眩晕诱发的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对于上述症状的治疗、与缓解也是BPPV疾病治疗的一个重点内容。盐酸氟桂利嗪,是一种钙通道阻断剂。能防止因缺血等原因导致的细胞内病理性钙超载而造成的细胞损害。主要作用是缓解血管痉挛,以及前庭抑制作用,能增加耳蜗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循环。在耳石手法复位基础上,按制定方案,联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从而更有效的治愈BPPV引起的眩晕及其并发症状。本课题组曾对比单纯复位与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对BPPV引起的眩晕(包括眩晕诱发的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症状的疗效,本文的目的旨在观察单纯复位与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BPPV引起的眩晕及其并发症效果。

  • 标签: 眩晕症 良性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82例,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蒙特卡罗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眩晕残障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手复位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

  • 标签: 耳穴压豆 手法复位 良性 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手法复位结合前庭康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治BPPV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手法复位,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前庭护理干预。结果 护理干预后,两组的眩晕残障均有所缓解,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为(7.17±0.26)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7.92±2.31)分。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前庭护理干预治疗BPPV患者的眩晕程度有显著疗效,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复发情况。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前庭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髌骨相对高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接受机器人辅助初次TKA治疗97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男15例、女82例;年龄(70.0±5.4)岁(范围58~80岁)。术中记录机器人系统的截骨参数,包括股骨远端内外侧、股骨后髁内外侧及胫骨平台内外侧的截骨量。应用Blackburne-Peel指数(Blackburne-Peel index,BPI)和Caton-Deschamps指数(Caton-Deschamps index,CDI)于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前后髌骨相对高度,同时测量手术前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及髌韧带长度。利用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髌骨相对高度的变化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CDI(0.79±0.15)低于术前(0.9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P<0.001),且术后CDI<0.6的患者比例(9.3%)高于术前(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P<0.001)。术后BPI(0.69±0.13)及术后BPI<0.45的患者比例(11.3%)与术前(0.71±0.17,17.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5,P=0.182;χ2=1.50,P=0.220)。术后第1天髌韧带长度平均为(40.22±6.13) mm,较术前的(42.51±5.70) mm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髌韧带长度变化量与BPI变化量、CDI变化量呈正相关(r=0.84,P<0.001;r=0.70,P<0.001),PTS变化量、股骨远端截骨量与BPI变化量(r=-0.41,P<0.001;r=-0.32,P=0.002)和CDI变化量(r=-0.23,P=0.029;r=-0.25,P=0.017)呈负相关。而股骨后髁、胫骨平台截骨量与BPI变化量、CDI变化量均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髌韧带长度变化量、PTS变化量和股骨远端截骨量是影响BPI变化量(β=0.03,P<0.001;β=-0.01,P<0.001;β=-0.02,P=0.021)和CDI变化量(β=0.02,P<0.001;β=-0.01,P=0.001;β=-0.02,P=0.008)的因素。结论股骨远端截骨量、PTS及髌韧带长度的变化可影响机器人辅助初次TKA术后髌骨的相对高度;为获得更好的髌骨相对高度,应关注股骨远端截骨量及PTS调整,同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术后髌韧带长度改变。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髌韧带 截骨术 机器人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遗留头昏治疗中运用逍遥散加减治疗的价值。方法:研究成立,选择资料108例,选择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遗留头昏患者,观察时间点2022年05月~2023年05月,对照法:系统挂号奇偶数字等量对照,对照组集中资料54例,选择常规前庭康复疗法,观察组集中资料54例,选择常规前庭康复疗法+逍遥散加减治疗法。对照不同治疗法的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治疗效果、中医症候积分、平衡功能、临床相关参数、眩晕障碍以及头昏程度的影响。结果:治疗前,相关参数统计值差异并不明显P>0.05;治疗后,比较对照组P观察组统计的值,有效率显著升高,中医症候积分、平衡功能结果显著改善,临床相关参数改善幅度大,眩晕障碍测评结果显著改善,头昏统计轻度数量更多,P

  • 标签: 逍遥散加减疗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后遗留头昏 治疗效果 中医症候积分 平衡功能 临床相关参数 眩晕障碍 头昏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50例新生儿做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体外测量技术进行盲穿,在置管成功后采用B超定位、X片及时佐证,在导管留置过程中及时采用B超监测定位,发现异常时及时采用X线定位佐证其是否异位。结果:床旁B超定位能有效监测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是否正确,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本次纳入标准的450例新生儿,置于上腔静脉的121例患儿中,置管时和后期使用过程中的B超定位成功率均≥90%,置于下腔静脉的326例患儿,B超定位成功率均为100%。结论:应用B超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PICC置管时可以准确的协助导管尖端定位,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能及早发现有无异位,床旁B超联合X线定位更增加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也为导管后期使用及维护起到关键作用。

  • 标签: 新生儿PICC置管 B超定位 X线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20年2月到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共50例,对全部患者均采用耳石复位手术治疗,在术前对患者分别采用CT技术以及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将获取的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确认对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准确率,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高于CT诊断(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进行诊断的效果极为确切,能够有效为患者确诊,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内耳磁共振水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口服碳酸钙D3颗粒治疗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我院门诊2022年3月~2023年10月收治的BPPV患者11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都给予手法复位达到临床治愈,观察组给予口服碳酸钙D3颗粒及耳穴压丸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耳穴压丸治疗。两组BPPV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眩晕的复发率及复位后残余头晕等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6例患者,复发率为12.5%(7/56),对照组60例患者,复发率为 26.7%(16/60),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钙D3颗粒可显著降低难治性BPPV的复发率,并有效缓解特发性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的残余头晕等症状。

  • 标签: BPPV 碳酸钙D3颗粒 耳穴压丸 复发 残余头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尖端位置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VC)的留置时程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 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44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并接受UVC的3 020例早产儿。收集早产儿的人口学资料、临床一般基线数据、UVC留置时程及拔除原因、并发症类型及发生时间,根据导管尖端位置分为低位组(置入深度3~5 cm)和高位组(处于靠近右心房入口、第8~9胸椎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比较组间UVC留置时程和并发症发生率(例次/导管日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比较组间特征,Cox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风险,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置管时程的最佳截断值。结果3 020例早产儿中男1 624例(53.8%),出生胎龄29.9(28.4,31.6)周,出生体重(1 264±301)g,高位组2 172例(71.9%)。高位组与低位组早产儿的性别、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亲不良孕产史、胎膜早破时间>18 h、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和母产前抗菌药物使用率和经UVC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位组UVC的留置时程长于低位组[7(6,10)比4(3,7)d,U=23.42,P<0.001]。高位及低位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0及70.8例次/1 000导管日,高位组主要并发症为堵管、导管尖端移位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9.3、3.5、3.0例次/1 000导管日),低位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堵管、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导管尖端移位(45.8、6.3、5.4例次/1 000导管日)。ROC曲线结果显示,高位组及低位组UVC留置时程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5及4.5 d;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位及低位组均随着UVC留置时程的延长,堵管、导管尖端移位、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比例升高,其中高位与低位组的堵管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8,P=0.024),导管尖端移位和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ICU住院早产儿的UVC并发症以堵管为主;低位UVC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建议低位UVC的留置时程超过4.5 d。留置UVC过程中需严密监测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婴儿,早产 脐静脉置管 位置 并发症 留置时程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中心静脉压(CVP)和有创动脉血压(IBP)测量过程中的校零时机及零点位置,为临床诊治提供更科学准确的监测结果。方法运用液体容器实验模型模拟连续压力监测系统的测压过程,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并结合血压的生理学及心血管解剖学知识,分析校零及标定CVP和IBP零点位置过程中充液导管系统内压力的组成及影响因素。结果校零时充液导管系统内的压力由大气压、加压袋压力、墨菲滴管液面与压力传感器的垂直距离(ΔH)水柱重力和导管壁阻力组成,此压力数值为基线0 mmHg(1 mmHg≈0.133 kPa);测压过程中当压力传感器置于容器最高液平面下10 cm水平位置时,不同的导管尖端位置测得的压力均为10 cmH2O(1 cmH2O≈0.098 kPa);当压力传感器置于容器最高液平面水平时,测得压力为0 mmHg。结论仅在评估到大气压、加压袋压力、ΔH水柱重力和导管壁阻力其中1个或多个条件发生变化时才需要重复校零;测量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压力传感器于零点位置以消除静水压的影响,确保数值客观、准确。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有创动脉血压 校零 零点位置 测量 准确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类型肠梗阻中,分析鼻胃管和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实际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的对象为肠梗阻疾病,患者数量为3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主要为鼻胃管组与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组,每组为15例,实现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治疗效果诊断中,高位性肠梗阻分析数值为P>0.05,而在低位性肠梗阻治疗中的数值分析为P<0.05,其中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组的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在对低位性肠梗阻实际治疗过程中,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的应用价值高,适合应用。

  • 标签: 经鼻型小肠梗阻导管 鼻胃管 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