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它能迅速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护理在整个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冠心病患者手术的成功以及疾病康复的进程。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护理 健康指导 冠心病
  • 作者: 李秋月黄天熠常芸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09-19
  • 出处:《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9期
  • 机构:李秋月黄天熠常芸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内科江苏南京210006通讯作者:黄天熠(1975-),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护士长作者简介:李秋月(1985-),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护师,护士南京市卫生局一般性课题:课题编号YKK13109
  • 简介:摘要水化治疗是目前唯一普遍接受的预防CIN的措施,多采用静脉补液或口服水化的方法,但是对于口服水化最佳的剂量、持续的时间等仍没有确切的答案,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临床常用的口服水化方法及护理进行综述.关键词对比剂肾病;口服水化;护理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95-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动脉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动脉组和动脉组,每组患者各78例。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患者PCI术前术后的心理变化,同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术后不良事件等结果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成功率为93.58%,穿刺成功率92.30%,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6.41%;动脉组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成功率为94.87%,穿刺成功率96.15%,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56%,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高于股动脉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SAS评分显著低于股动脉组。结论动脉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高,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患者焦虑的情绪也有明显改善。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桡动脉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 临床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对其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62例诊断明确的AMI患者并同意行PCI者分为动脉PCI组(n=28)和动脉PCI组(n=34),对比两组的路径效果。结果动脉PCI组插管成功27例,股动脉PCI组为3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出血并发症动脉PCI组为0,动脉PCI组为8.8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MI患者,两种入径的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桡动脉PCI组出血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可作为AMI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 标签: 心肌梗塞 桡动脉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观察并比较丹红注射液对冠状动脉直接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安全性和机制。方法诊断符合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丹红组)和对照组,持续治疗14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血清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浓度,心脏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心肌的纵向应变(longitudinalstrain,LS)和径向应变(radialstrain,RS),记录一般临床资料、症状、心电图变化、住院期间死亡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共入选71例患者,丹红组36例,对照组35例,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术后3d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CK、CK-MB、cTnT)峰值及治疗14d后BNP、ET-1比较,丹红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LVEF、LS、RS、ST段的回落(ST-segmentresolution,STR)≥70%的比例,丹红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丹红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期间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③丹红组有3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减少梗死心肌、保留左室收缩功能、减少梗死后心绞痛发作。这些作用可能与ET-1水平降低有关。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评价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同期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0月进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同期脑血管造影的患者89例,观察手术成功率、造影结果、手术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87例患者完成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中同期脑血管造影,检出78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狭窄,9例患者存在颅外段脑血管狭窄,5例患者存在颅内段脑血管狭窄,4例患者存在颅内段及颅外段脑血管狭窄,并检出颅内动脉瘤1例。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插管成功率分别为100%、97.70%、93.10%和96.55%。术中及围手术期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除1例患者右桡动脉闭塞外,无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同期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良好。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脑血管造影 桡动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不同途径的冠状动脉治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发病因素总结相应的护理策略和体会。方法回顾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经冠状动脉诊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患者的发病因素,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300例患者有16例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3%,其中经股动脉路径的有12例,动脉路径的有4例,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发病因素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后,16患者均治愈。结论动脉路径比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症少;在诊治过程中,掌握外周血管并发症的致病原因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术后外周血管的诊疗很重要。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治疗 外周血管并发症 不同途径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电解质紊乱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期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1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患者手术后血钾、钠离子浓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P<0.05),本组患者中有28例出现低钾血症,无一例低钠血症出现。手术前有46名患者血钾水平为3.5mmol/L~4.0mmol/L,平均(3.75±0.14)mmol/L,手术后有24名患者出现低钾血症,有70名患者血钾水平在4.0mmol/L以上的,手术后有4名患者出现低钾血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应积极对患者实施电解质检测。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电解质絮乱 电解质检测
  • 简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研究表明正常人血清中的VEGF的含量是很少的,但当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下可以促进VEGF的表达,使得VEGF的含量升高。其VEGF的水平变化能判断心肌缺血程度[1]。目前关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冠心病(CHD)单支病变患者血清中VEGF变化的报道较少。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鞍山市某医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室短轴缩短率(FS)为(23.9±3.0)%,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7.6±8.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为(31.0±0.6)mm,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为(47.8±13.0)m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中I,Ⅱ级人数比例为78.0%,明显高于对照组(32.0%),Ⅲ,Ⅳ级人数比例为22.0%,明显低于对照组(68.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 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为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梗患者行围术期护理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3月到2015年4月于笔者单位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共50例,在围手术期为其实行相应的护理,观察护理后的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护理后全部痊愈出院,无人有严重并发症。结论围术期护理通过术前准备、术中控制、术后处理实现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对于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 标签: PCI 急性心梗 并发症 围术期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中采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68例进行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观察组(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PCI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无复流发生率以及心肌再灌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无复流发生率(5.9%)相对于对照组(26.5%)显著偏低(P<0.05),但观察组患者心肌再灌注发生率(64.7%)显著高于对照组(38.2%),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PCI治疗中配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TIMI血流状况,提高心肌再灌注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导管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采取血栓抽吸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92例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6例,行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术,观察组46例实行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术+血栓抽吸术,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复流率为82.61%,对照组为43.4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后MBG分级对比显示,观察组2~3级为86.96%,对照组为45.65%,两组差异显著(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远期预后判断显示,观察组死亡率为2.17%,对照组为13.04%,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但加血栓抽吸术,可显著提高心肌复流及再灌注率,降低死亡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血栓抽吸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入路及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回顾100例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护理观察(其中股动脉入路50例,桡动脉入路50例)。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桡动脉痉挛1例(应用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穿刺点渗血0例,术侧上肢肿胀0例,术后术侧手掌肿胀1例(逐渐减压手掌肿胀减轻),局部血肿0例,假性动脉瘤0例。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穿刺点渗血1例,术侧下肢肿胀2例(逐渐减压肿胀减轻),局部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0例,拔管综合症1例,下肢静脉血栓0例。结论动脉及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均安全可靠,动脉穿刺与股动脉入路比较相关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小。充分做好围术期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并分析在冠状动脉患者介入治疗中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健康达标率、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行有针对的护理干预,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值得借鉴。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护理干预 效果